第一篇:2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早期改良思潮:
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3、思想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4、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4】康有为
康有为(1859~1927),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同时在袁世凯提出祭孔的时候,康有为致电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礼,叫嚣“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2、主要著作和思想:(1)思想: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 “渐进”,而不是 “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
(2)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3)特点: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回答: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该题的答案可呈开放性。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还是利弊兼有?主张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成一家之言。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1)时间:1895年
(2)内容: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
2、《中外纪闻》:舆论宣传
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强学会:政治团体
(1)时间、地点: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会(2)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3)参与阶层: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
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康有为亲自撰写《强学会叙》,提出中国正处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洞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的危急之中,呼吁挽救民族危机。强学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形成了南北呼应。
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20日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公车上书、《中外纪闻》,还是南北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抑。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5】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2)维新活动:
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
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a.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文教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6】谭嗣同
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中国旧学有较深造诣。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之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维新活动:
①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1897年)
②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1897年)
3、严复:
(2)活动与主张:
①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
1897年10月26日,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社址设在天津租界紫竹林海大道。严复虽然持有激进的思想,但处事谨小慎微,从不参加实际维新政治活动,也从不去报馆,而且找了个福建人李志成充当馆主,所著文章也不署名,但严复是该报最主要的创办者和主编者。这份报纸,贯穿着严复个人的思想倾向与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理想。
在《〈国闻报〉缘起》一文中,严复称该报“略仿英国《泰晤士报》之例”。在阐述该报的宗旨和目的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为一国自立之国,则以通下情为要义;塞其下情,则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国必弱。”。《国闻报》在创立之初,每天销售1500张。从创刊后就面临顽固势力及保守势力的威胁,不得不于1898年3月27日对外称盘给日本人西村博,实际上编辑人员基本没有变动,1898年5月3日,直隶总督王文韶奉谕饬查《国闻报》,而且警告严复及《国闻报》。而刊登谭嗣同等戊戌政变六君子被害消息、对维新派表示支持等文章,成为《国闻报》于1899年正月真正卖给日本人的导火索。维新派办《国闻报》前后有一年多时间,售于日本人后,一直办到1901年改名为《天津日日新闻》,以汉奸方若为主编,彻底变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文化工具。
②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4、维新活动的影响:
(1)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上书等(2)作用:
①启发民智:如严复的《天演论》进化思想的启蒙作用; ②组织力量:如成立强学会等;
③制造舆论:如“公车上书”、《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创办。
④形成局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是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实际上是维新变法活动兴起的历史根源之一,学习时要注意理清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车上书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使维新思潮开始付诸实际的政治运动。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
参考答案提示: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提示:梁启超作为《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利弊》等。在这些文章中,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要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所以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板书 维新运动的兴起
第二篇: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资产阶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资产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为什么说维新运动是一场“昙花一现”的运动?
同学们都知道,这场运动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时间非常短,所以称为“昙花一现”,同学们注意到了这场运动的时间短,但忽略了这场运动“玉质芳华”的一面,这场运动,也是寻求中国出路一次宝贵的探索,但由于其局限性,使这场运动如昙花一般转瞬凋谢,思之令人感叹。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饶宗颐:《优昙花诗》
“莫言过眼花时短, 玉质芳华照世间。” 次虞愚:《咏昙花 》
一、戊戌维新派运动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2)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利润丰厚,刺激了中国一部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而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从18世纪70年代初到1898年,(中国)在工矿、航运、新式金融等行业的商办近代企业有250家(多数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设立的)。其中,可以知道具体投资的189家企业的总投资额有2844万多元。”——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版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在香港和上海游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进步性,决心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多次上书清帝,要求变法图强。1890年,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强烈震动,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另外,他还和另外的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训练变法人才。
梁启超 :(1873-1929),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加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
严复:(1854-1921)曾在英国学习海军,除了撰写维新变法的政论外,更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康有为在他的政论中,吸收了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进化论史观。
谭嗣同:(1863-1898)湖南人,主要著作《仁学》,在这部书中,虽然认为中国的威望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但就其思想深层而言,带有民主革命的色彩。
维新派的领袖和骨干人物大多是士大夫或清朝的中下级官员,为什么说他们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呢?
“不应该认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主或崇拜小店主的人。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614。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击,又受到中国的封建主义的压制与摧残,所以,新兴的民族工商业举步维艰。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维新派通过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提出了变法的理论和主张,并为此进行宣传和政治活动,这首先就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他们就成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3.维新派的活动方式
(“公车上书”: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1300名举人在5月2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学会 学会名称 强学会 粤学会 闽学会 蜀学会 陕学会 南学会 创办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谭嗣同等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光绪皇帝下诏变法
1898年1月,康有为写成奏折上呈光绪,这就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在这次上书中他陈述了必须变法的道理和比较具体的变法的三项措施,实际上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到变法失败为止,共发出100多件维新谕旨。主要内容包括:
A政治方面: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取消国家对旗人的供养
B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全国设立邮局
C 军事方面: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筹建海军
D 文教方面: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2.戊戌政变
由于维新运动触犯了慈禧太后和一些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正式宣布训政,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被杀害在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参加维新的官员也相继被革职,除了京师大学堂外,新政被扫除无遗。变法失败。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而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这场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维新派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缺乏彻底反封建勇气
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
(2)缺乏彻底反帝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寄希望于英美的支持。
(3)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支持
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高呼,表现了他为改革革新以死相搏、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但也反映了维新派的孤立与无奈。“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
2、教训
昙花一现的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反动压制下,不触动封建制度及其根基的任何温和的改良道路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小结本章内容:
早期探索的历史证明:
1、农民群众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决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
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本章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本章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2、严复:《天演论》自序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5、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第一讲)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基础知识: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情感目标 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三民主义、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回顾这整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前进道路经历了多少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提问)(三次)产生几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提问)三位——(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播出幻灯片孙中山博物馆图)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播出幻灯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3页)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说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不会是没有缘由的。列宁曾经说过:“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461页。辛亥革命就是在民族危机加深,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1.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播出幻灯片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华利益,加紧对华输出资本,掠夺通商和路矿利权,与此同时伸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的激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上。(播出幻灯片日俄战争图)1900年,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并拒绝退兵,妄图在东北推行“黄俄罗斯”计划,这与日本夺取中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1904年2月6日,日本向驻扎在旅顺的俄国军舰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场为了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竟然是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清政府除了划出“交战区”外,还要严守局外中立。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重新划分了在中国的利益,战争结束。在战争期间,英国在西藏燃起战火(播出幻灯片英国侵略西藏图),德国也将炮舰驶入长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也更加腐朽,(播出幻灯片辛亥革命前经济崩溃情况)《辛丑条约》中的赔款规定,清政府每年须偿还白银2200余万两;1900—1911年,清政府举借的外债高达3.4亿两;1910年,清政府财政收入29696万两,支出33865万两,为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把大量赔款、偿还外债的负担分摊到各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激化(——数据来源: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周育民:《清末财政与晚清社会》)。特别是为了对外支付赔款等,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地被追加,比如田赋盐课等旧税一再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层出不穷,这就致使民怨沸腾,当时的事实是:收回铁路、矿山利权的运动、抗捐抗税斗争、抢米风潮、会党起义、工人罢工等等风起云涌。
借用孙中山的一段话来形容当时清政府的处境(播出幻灯片):“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选集》中册P145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实质上从根本上打消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在逃亡西安期间,就发布了“罪己诏”,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张。为摆脱困境,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播出幻灯片清末新政)清末立宪活动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很多新政改革流于一纸空文。
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播出幻灯片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表现图)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表现为: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增加、发
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设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三个地区,三个地区共设厂251家,占民族资本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虽然这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还非常小,但是近代工矿企业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比以前有较大的进展,与此同时,随着商办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及其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为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创造了必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以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背景下出现的。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局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加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播出幻灯片毛泽东语)毛泽东就曾经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播出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享村一个普通人家,名文,字逸仙,1878年12岁时被哥哥孙眉接到檀香山,入意奥兰尼书院读书,开始接受资本主义教育。1884年,他到香港求学,1886年开始学医。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孙中山逐渐产生反清革命的思想。他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如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常在一起谈论革命,人称“四大寇”。随着国内维新改良思潮的发展,孙中山与维新人物也多有接触,最初,他也受到了维新改良思潮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1894年2月,孙中山满怀希望地写了一封《上李鸿章书》,提出改良的主张,不料却得到李鸿章冷冰冰的回复:“打完仗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同回到上海,知道改良的路走不通,决定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对此,陈少白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播出幻灯片陈少白语):“孙先生所以要上李鸿章书,就因为李鸿章在当时算为识时务之大员,如果能够听他的话,办起来,也未尝不可挽救当时的中国。岂知所以希望完全成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清政府。”——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1册,P28。
到了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诞生。(播出幻灯片兴中会照片)。兴中会成立后,并筹划了重阳节在广州举行起义。但由于事机不密,计划泄漏,清朝官员四处搜捕,孙中山被迫逃离广州,东渡日本。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新兴知识分子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科学书籍,倡言革命,使民主思想得到发展。
(播出幻灯片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的革命活动)
1903年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对康有为《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所散布的保皇立宪主张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重庆巴县人)写有《革命军》一书,这本书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还揭示满清政府对国人的压迫和屠戮,分析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此,鲁迅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杂忆》,《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8页)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猛回头》《警世钟》是其代表作。在这两部书中,他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境地,他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朝廷”。
此外,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播出幻灯片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图片)在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在香港成立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革命目标,随后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团体主要有1903年到1904年由黄兴、龚宝铨分别在上海组建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和光复会;1906年刘静安组织的革命团体日知会,以及福建的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等革命小团体,这些革命团体推动了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一个标志。
最为重要的是,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播出同盟会成立幻灯片组图)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即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重要内容是排满革命思想。大家注意:这里说的“排满”一词,它在不同时期,其含意是有些差异的。最初,“排满”一词,是在明末清初时就提出来的,这时候它曾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口号,也是农民号召群众的旗帜。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举起了这面旧旗帜进行反清斗争。这时候的“排满”矛头是指向封建专制制度的。还把“排满”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即建立民族的统一国家,还把排满与反帝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新的内容,使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排满”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满汉矛盾的局限,超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的范围。他们的反满宣传,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过程,吸引了一定的群众。但这个口号又容易滋长主义情绪,模糊了斗争方向,把一切仇恨简单集中到满族统治者身上,清政府一旦倒台,革命势力也跟着迅速解体,这也原因之一。在后面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时,我们将进一步加以说明。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刚才我们讲到了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领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内涵。(播出同盟会纲领内容幻灯片图)
(一)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第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第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二)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
(三)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就是同盟会纲领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播出三民主义的评介幻灯片,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与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力图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追求民族独立及民主的良好愿望。它坚决与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划清了界限,明确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对三民主义作一个评价:第一、“三民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纲领,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第二,“三民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它是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是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在同盟会的对外宣言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主张打倒满族统治者,却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后来旧官僚进入革命内部;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主张民生主义,但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具体内容,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就不能真正地领导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把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更不能把民主革命引向胜利。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播出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幻灯片组图)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历时两年的一场大论战。
辩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在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在民生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
这场辩论基本上澄清了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财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并获得与改良派辩论的胜利。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领导核心和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但是同盟会的成员对纲领态度并不一致,而且在组织方面,本部和地方分会之间始终缺乏紧密有效的联系,内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派系斗争,为日后的革命运动发展留下了隐患。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认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重要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20世纪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动荡时局中。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在矛盾激化的动荡时局中。在同盟会的领导下,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并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团体先后发动了十余次武装起义,如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为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也为辛亥革命的胜利积累了因素。
(播出黄花岗起义幻灯片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4月3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牺牲。(播放黄花岗起义视频)这次起义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可以这样来形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孙中山:《继承先烈遗志为国奋斗——邹鲁编<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选集》下册,P127。)此外,1911年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爆发风起云涌的保路风潮,加速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播出川汉铁路开工典礼等幻灯片图加以说明)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早在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代表举行联合会议,筹划联合起义,推举起义总指挥,定于10月6日起义,因准备不足后来推至10月11日。在10月9日这一天,起义参谋长孙武在俄租界制造炸弹是不慎爆炸,俄国巡捕赶来,逮捕了一些革命党人,搜去了起义的旗帜、信件、文告和革命党人的名册。次日设在武汉的指挥机关遭到破坏,武汉三镇戒严,开始在搜捕革命党人,形势紧迫。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集议,认为应该奋起斗争,10月10日晚,武汉城内新军第八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标志着武昌起义爆发。(播出武昌起义幻灯片系列图),打死反动军官,占领楚望台军械局,然后控制了武昌城,起义取得胜利。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也获得胜利,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控制。革命党人同立宪派聚会湖北咨议局,决议成立湖北军政府,共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因为这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迅速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播出辛亥革命形势图)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但是有些省的政权成立后,很快为立宪派代表或旧官僚所控制,旧的统治秩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虽然在当时起到了号召四方,汇成革命洪流,促使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的作用,但是也给革命留下了隐患。(播出起义的历史局限性幻灯片图进行分析)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紧接着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播出民国成立的系列幻灯片组图)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播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幻灯片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在当时是相当进步的。但它所规定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无疑是对英美政治制度的照搬,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播出幻灯片林伯渠对此的评价图)林伯渠曾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转引自金冲及《五十年变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P121)
2.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帜。
3.辛亥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民主意识深入人心。(播出林伯渠评价幻灯片)“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林伯渠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1日)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播出在革命后,街上剪辫片插图)
5.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因此列宁对此做出这样的评价:“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文献*关于中国革命》,《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P163。)
※ 教学后记:
思考题 :
1、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如何评价?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军政府宣言》
(第10讲)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基础知识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
2、情感目标 通过对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主张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和领导阶级。※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原因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封建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难点: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讲到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事实上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仇视,他们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颠覆革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震惊和仇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又使帝国主义感到“恢复旧观,断无可望,”只好宣布“中立”,与此同时,寻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各帝国主义国家一致选中了袁世凯。因此,当时,迫于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和一些革命派的压力,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袁世凯废除了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命亲信组阁,控制了政府的实权。(播出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幻灯片)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在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其主要表现(播出袁世凯反动统治措施幻灯片)为:破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投靠帝国主义、进行帝制复辟。
比如:在1913年,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播出宋教仁被刺一案幻灯片)经数次搜查,获得刺宋证据多件,宋案背景乃尽行暴露。幕后主使者袁世凯,直接指挥者国务院总理赵秉均,上下联络者国务院秘书洪述祖,布置行凶者应夔丞,杀人凶犯武士英。孙中山在宋教仁追悼会上送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此外,袁世凯积极策划帝制复辟一事(播出复辟幻灯片)
2.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主要表现为: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据1912年统计,在中国煤矿生产中,官僚资本控制了机器采煤的82.2%,1916年控制了79.3%。1912—1916年主要军阀投资的工商企业有37家,全国新设立的银行30家,其中主要是军阀投资的。(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1卷上,中华书局1981年,P394,P396。)
3.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播出袁世凯天坛祭孔仪式幻灯片图)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借用孙中山的来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为了反抗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维护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又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1、二次革命(播出二次革命幻灯片图)
1913年,李烈钧、黄兴组织讨袁军,举起讨袁大旗,上海、广东及安徽等地纷纷起兵响应,但最终归于失败。
2、护国战争(播出护国运动幻灯片图)1915年12月,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运动,25日云南宣布独立,接着分兵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兵,讨伐袁世凯。接着,贵州、广西、陕西宣布独立,全国出现了反袁斗争的高潮,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3、护法运动(播出护法运动幻灯片图)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担任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任元帅,举起护法大旗。但在直系军阀的拉拢下,西南军阀组织了“西南自主各省护法联合会”,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相对抗。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总统职务,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辛亥革命失败了。
4、联俄联共
第二次护法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曾后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播出联俄联共幻灯片图)
同年年初,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孙中山得以在3月回粤。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不幸的是,在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下面我们来看看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吴玉章曾说:“从辛亥革命起,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 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办法非要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1.失败原因:
A.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的许多弱点:
第一,在反帝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敢也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幻想与革命的敌人妥协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第二,在反封建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封建主义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科学的认识,对封建主义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估计不足。
第三,在依靠对象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没有唤起广大民众,一般的民众特别是农民基本上没有发动,人民的革命力量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第四,在组织领导上,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从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其领导集团始终处于思想混乱、四分五裂的状态。
总之,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些弱点根源在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于他们的缺点,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绵延不绝。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这不是偶然的。※ 教学后记:
思考题:
1、列举历史事实说明,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第三篇:1 雅典城邦的兴起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识记: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 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 3.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理解与运用:
1、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2、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2、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雅典城邦的兴起
教学过程
★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改革的背景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响 ★回顾必修一内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改革公民大会; 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了解荷马时代
爱琴文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中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前9世纪)
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反映这一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著名的《荷马史诗》,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荷马时代”。古代希腊发展简史:
(1)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0——前12世纪):主要是“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多建立君主制国家;
(2)荷马时代(前12——前9世纪):外族入侵,文明倒退,回到氏族公社制度。
(3)早期希腊时代(BC.8—BC.6世纪):梭伦改革(BC594年)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约BC508年)
形成城邦国家,雅典(Athens)和斯巴达(Sparta)成长起来,政体多种多样,主要有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4)希腊古典时代(BC.5—BC.4世纪):伯里克利执政时期(BC443—429年)雅典民主走向成熟,前期是希腊城邦鼎盛时期,随后走向衰败,最终被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征服。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轰轰烈烈,但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人类在处理社会发展问题过程中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了解和认识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大改革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无数次改革,梭伦改革就是这些改革中发生得比较早且是影响深远的一次。梭伦改革发生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与其他地区的早期国家不同,雅典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民主政治。梭伦改革既是雅典城邦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起点。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回顾探讨梭伦之前雅典城邦曾经充满危机的历史。★讲授新课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合作探究】想想看,与古代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地理环境的不同: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各区域间有着小块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
造成的结果: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后的3个世纪,对希腊历史的了解主要根据盲诗人荷马的史诗。当时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又有人称为“黑暗时期”。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5)氏族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导致了什么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但是,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不可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化解雅典的政治危机必须进行真正的社会政治改革。
(三)“工商业的发展”(改革的经济背景)
1.前提: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提高
2.表现:经济作物发展、手工业和造船业取得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3.影响:
(1)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沿海地区的一些经营工商业的平民日益富裕;有些贵族也开始经营工商业,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2)雅典公民的分化与矛盾:
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 各自的主张及主张不同的根本原因原因:代表的阶级阶层不同。
“山地派”和“海岸派”的共同目标:反对贵族专权,改革呼声日益强烈。教师指出,政治现状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所有这一切成为梭伦执政和改革的历史宏观背景。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思考: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方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作为海岸派,他们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成为后来支持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四)首席执政官梭伦(改革的主观条件)
1、疯诗人事件:
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赶上并超过雅典,以致梅加腊城邦占领了雅典出海门户萨拉米斯岛,这就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雅典几次派兵去争夺,结果都失败了,而后,为压制民众的不满,当局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议去争夺萨拉米斯岛,违者必处死刑。梭伦从文献资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考证出萨拉米斯本应属雅典所有,他对当局的这种懦弱行为深为不满,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同时避开不公正的法律的残酷制裁,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佯装疯癫。于是“疯”了的梭伦经常出现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只见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不住地擂打着自己的胸部,招来许多围观的百姓。这时,他就会对着人群大声朗读他的诗篇:“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在不明真相的人们的惊叹、惋惜声中,梭伦滔滔不绝地朗诵着,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思考:疯诗人事件的实质是什么?有何意义和影响? 实质:梭伦在贵族专制时代宣传爱国思想的手段。
梭伦的诗句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也因此得到大家的拥护,为后来的上台执政奠定了基础。
2、萨拉米斯岛问题 思考:
(1)萨拉米斯岛的地理位置如何?(雅典的出海门)
(2)雅典丧失萨拉米斯岛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梅加腊等城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了雅典。)
(3)丧失萨拉米斯岛对雅典将产生什么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外贸易)
(4)围绕萨拉米斯岛问题,雅典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疯诗人事件 梭伦指挥雅典军队收回萨拉米斯)
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契机──萨拉米斯岛问题。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赶上并超过雅典,以致梅加腊城邦占领了雅典出海门户萨拉米斯岛,这就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雅典几次派兵去争夺,结果都失败了,而后,为压制民众的不满,当局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议去争夺萨拉米斯岛,违者必处死刑。梭伦从文献资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考证出萨拉米斯本应属雅典所有,他对当局的这种懦弱行为深为不满,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同时避开不公正的法律的残酷制裁,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佯装疯癫,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3、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1)原因:①梭伦指挥收回萨拉米斯岛,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内战一触即发。
(2)当选: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全权负责修订法律,进行改革。
(3)影响:一场自上而下、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开始了,雅典城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合作探究】梭伦登上政治舞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有哪些?从梭伦的成功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客观条件: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使改革成为唯一的出路。主观条件:梭伦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高远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睿智的斗争策略、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等等
启示: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发展;雅典文明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 【课后总结】
在结束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教材引言中提到的《研究的主要问题》为题,细化解析(参见本课《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部分),投影打出,要求学生做书面回答,作为笔记小结。
课堂小结
从政治、经济、个人三方面概括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1)必然性:①政治: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平民武装暴动,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②经济: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工商业奴隶主迫切要求改革,反对旧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海外贸易。(2)可能性:个人因素
梭伦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领导收回萨拉米斯岛,得到人民拥护,适应改革的需要。公元前594年,当选执政官,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试简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方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作为海岸派,他们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成为后来支持梭 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学习延伸
讨论会:以“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为题,探讨雅典城邦兴起的原因。
板书
雅典城邦的兴起
第四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教学设计
南岔四中 高丽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试图改变以往复习课枯燥无味的状况,通过形式多样的复习方式,旨在探索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新型复习课。
二、教材分析
本专题讲述的是1919年5月——1936年10月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始到发展的历程,这段历程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艰难的、曲折的过程。从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次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发展、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再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到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中国共产党在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独立自主地肩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本专题,对主要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但是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而且整个专题知识点较多,综合起来学生容易混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巩固本专题知识点,包括五四爱国运动、中共的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线索,对本专题形成整体认识;学生通过例题分析,逐渐学会做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找关键词法,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带领同学们对五个红色旅游景点的参观,使学生认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性,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幸福、发奋读书;体会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线索
2.难点:理解新民主义革命的曲折性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党的生日是哪一天?为什么?
导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整体感知,进入复习】
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武装斗争----见根据地----反围剿失败----长征
(三)【教师引导,合作探究】
现在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红色旅游,让我们一起回到那遥远的时代。
第一站 北京(出示五四运动图片)
1.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2)时间(3)过程(4)意义
【例题分析】
找“关键词”是我们做题时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请同学们在给出答案的同时指出你所依据的关键词。
⑴民族觉醒往往激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1919年,这股“民族精神力量”表现为()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⑵“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罢课,庆贺商店关门。”这首打油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简析:第1题抓住关键词“1919年”即能选出正确答案:C.五四运动;第2题抓住关键词“国贼罢黜”、“学生罢课”即可选出正确答案:A.五四运动
第二站上海(出示嘉兴南湖游舫)
2.中共的诞生
【例题分析】
(1)中共一大①时间②地点
⑴寒假期间,某中学将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各地实地考察,其中前往上海考察的主题应为()
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三军会师,长征胜利D.开国大典,欢庆胜利
⑵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指的是()
①革命指导思想新②代表利益新③革命任务新④革命前途新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简析:第1题抓住关键词“红色记忆”、“上海”即能选出正确答案: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第2题抓住关键词“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利用排除法,中国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排除③即能选出正确答案:C.①②④
第三站广州(出示黄埔军校图片)
3.北伐战争
【重难点突破】
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为什么还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表——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政府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例题分析】
⑴“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文中所指这所学校是()
A.京师大学堂B. 黄埔军校C.福州船政学堂D.延安抗日大学 ⑵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共曾经两次亲密合作,其中第一次合作的目标()
A.推翻清政府B.赶走日本帝国主义
C.推翻国民政府D.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
简析:第1题抓住关键词“军官学校”“创造革命军”即能选出正确答案:B.黄埔军校;第2题抓住关键词“第一次合作”即能选出正确答案:D.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第四站 南昌(南昌起义油画)
4.星星之火
【例题分析】
胡锦涛曾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
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
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井冈山会师 某同学要为井冈山市“红色旅游推介会”撰写宣传语,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五四运动的发源地B.改革开放总窗口
C.敌后抗日根据地D.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简析:第1题抓住关键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即能选出正确答案:B.南昌起义;第2题抓住关键词“井冈山市”、“红色旅游”即能选出正确答案:D.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五站遵义
5.红军不怕远征难
【重难点突破】
“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
怎样理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提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分别指什么?)
(长征在向世界宣言,红军是不屈服于敌人武力围剿的英雄好汉、是向敌人宣战的宣言书;长征途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宣传了革命的道理;长征纵横11个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很多人后来慕名参加了中共的队伍,而且播下了乐观主义、顽强不屈等民族精神的种子——这种精神我们将它统称为长征精神)
【例题分析】
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这段话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红军长征D.井冈山会师
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的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C.中国七大D.中共二大
简析:第1题抓住关键词“行军”即能选出正确答案:C.红军长征;第2题抓住关键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即能选出正确答案:B.遵义会议
(四)【精讲点拨 知识巩固】(自由发言)
第一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的图片
材料二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大学探望广大师生,他要求同学们“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①事件名称:
②直接原因:
③性质:
④最能反映性质的口号:
(2)该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请在下面年代标尺标出“新阶段”的起止时间,并写出“新阶段”的名称。
(3)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未来。结合上述材料和温总理的讲话,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你的认识或体会。
第二题:
看图思考:(北伐图片)
1、这场战争打击的主要对象有哪几个?
2、这场战争开始时节节胜利,请分析胜利的主要原因?
3、这场战争留给中共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五)【归纳梳理 总结升华】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条道路的话,这条道路并非宽敞的、笔直的阳光大道,而是一条曲折的、充满荆棘的道路。
一个开始:五四运动
一次合作高潮:北伐战争
一条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
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遵义会议
两次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八、板书设计
专题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中共的建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
开端----开天辟地----斗争-----第一枪------转危为安
九、布置作业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阶段,中国共产党面对困难的态度,解决困难的方法,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何启示?
(提示:中共面对挫折的态度:勇敢面对、绝不回避,巧妙解决;我们遇到困难也应该学习这种态度,笑对挫折,笑对人生。中共解决困难的方法:根据中国国情,抛弃他国经验,创造性地作出正确决策。给我们的启示:不盲目效仿别人,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最适合的学习方法。)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很多革命经验,还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能列举出本单元出现了哪些精神财富吗?说一说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发扬和继承这些精神财富呢?
十、课后反思
第五篇: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七十七国集团”。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发展;韩国经济的发展;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经济的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对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和影响的认识、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新加坡与韩国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这一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这一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通过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抓住机遇,吸收外资和技术,依据国情,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是东亚、东南亚经济起飞的重要经验。
教学设计示例
难点: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复习提问】
运用多媒体展示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千里马等汽车的图片。提问:这些汽车是我国与哪国合资制造的汽车。(韩国)
【导入新课】教师指出汽车工业是韩国的支柱产业。它的形成是在60、70年代。这一时期韩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的经验有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讲授新课】
一、第三世界的兴起 1.亚非会议
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主要是因为与会国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使会议难以顺利进行。“求同”的基础是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发展。“存异”是指与会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周恩来的讲话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原则,使与会各国更了解中国、更相信中国,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因而,使中国在亚非国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它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取得了成功。
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终结,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独立地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亚非会议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它的圆满成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大大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民族民主运动是巨大的鼓舞,加快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亚非会议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加团结的共同基础。它所反映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种精神对亚非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是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结果。民族解放运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的诞生,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50年代在亚非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反对集团政治的中立主义为不结盟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团结起来,反殖反帝的共同要求与斗争是不结盟运动形成的动力;而殖民主义的衰弱和美苏的对抗则为不结盟运动提供了客观条件。不结盟运动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逐渐成为国际事物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随着以后的不断发展,至今已经发展到100多个成员国。第三世界崛起后,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反映在联合国的变化,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不断提高,当然由于历史的和自身的原因,他们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 1.原因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2)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束缚 2.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第三世界国家随着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进而提出改变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恶化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条件。为改变这种状况,为了发展民族经济,第三世界开始了为建立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就是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举措。
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利用联合国讲坛,利用石油等原料为武器,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做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发展落后,与发达国家抗衡的能力不够强,这一斗争任重而道远。
三、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亚洲各国中,战后起飞时间最早的是日本。请同学们回忆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原因。
教师总结:日本发展原因要点:1.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2.大力发展科技;3.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4.抓机遇及美国援助。在60~70年代兴起的是新加坡和韩国。
1.60-7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到70年代,它们的经济出现了高速度增长,特别是新加坡和韩国增长率超过了10%,被称为“70年代经济发展的奇迹。”请同学们看地图,找到新加坡地理位置。新加坡面积很小,只有618平方公里,资源匮乏,连淡水都要从马来西亚进口。60年代以前,它只是从事转口贸易的港口城市。但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这无疑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和鼓舞。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过:我们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了解人才是成功最重要的关键。因此,它们特别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今天的新加坡已是一个发达而美丽的花园国家。新加坡令人神往,与它同时起步的韩国经济发展情况又怎样呢?
韩国自然条件也不好,资源除钨和石墨外,极其匾乏。60年代以前,尽管有美国援助,但经济发展仍很困难。从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终于取得了突出成就。国家大部分投资集中在钢铁、汽车、电力等工业部门。今天的韩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中、低档汽车的主要国家,韩国步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被人们誉为“亚洲的又一个日本”。新加坡、韩国的发展无疑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由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台湾和香港的发展状况。
提问: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什么?
a.据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国策,发展高科技;
b.抓住机遇,吸引外资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世界联系。2.泰国、马来西亚的发展
去新、马、泰旅游如今成为国人旅游时尚。咱们班也有同学去过,请大家稍加交流,联系所见所闻介绍泰国、马来西亚的发展及原因。
泰国、马来西亚注重与邻国合作,吸引外资;在保持传统农业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多样化;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上介绍的国家,从国土面积上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南亚有一个国家与我国较相似,地大人多,它就是印度。3.南亚的印度
印度独立后,采取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混合”发展的政策,开展绿色革命,实现粮食自给有余,还大力发展了科技,它们发射了自己研制的人造卫星,建造了自己的核电站。80年代末,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12位,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名列发展中国家第四位,农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今天的印度,还只能被称为发展中国家。90年代印度的经济和科技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联系本节所学的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亚洲各国经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发展的原因中,各国有相同或不同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