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教案(范文)
(教案)
《剪羊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大洋洲及其音乐,感受《哈卡·马努马努》音乐风格
2、学会演唱《剪羊毛》,并能体会作品表现的音乐内容。重点:(1)初步感受大洋洲音乐简况和风格特点;(2)通过《理发师》的吹奏及音乐表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难点: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引导,本单元的主要思路即“采风”带有很强的捕捉风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学习以及与教师共同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1、录音机、MP3音乐播放设备,钢琴。
2、本单元相关音乐作品磁带、音乐素材。
3、介绍大洋洲概况的文字资料,图片及相关素材。
4、简谱谱例《剪羊毛》,(完整的一声部,简化后的二声部)
6、打击乐器:自制木棒、石块;(学生准备)沙棰、鼓等。
教学过程
1、学生聆听音乐《哈卡·马努马努》(鸟的舞蹈)走进教室,让学生自由阐述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风格有哪个地域的特点?(体验大洋洲原住民的音乐,导入大洋洲音乐的学习。)【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音乐作品,形式简朴、崇尚自然。】
2、教师简介本首作品表现的内容、大洋洲概况,配合相关图片导入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羊歌利亚研究》。(教师在此环节抓住本节课的重点,要自然的过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情感体验的深入。)
3、教师简介澳大利亚概况,引导学生聆听《剪羊毛羊况利亚》并初步分析音乐的情绪、及节拍的特点。【欧洲殖民入侵后的音乐带有明显的欧洲音乐风格】
4、深入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最能表现人们心情的唱词(“洁白的羊毛„)巩固旋律,为学唱打基础。【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农牧业发达、盛产羊毛,简单介绍让学生体会人们在剪羊毛时的喜悦心情】
5、初唱作品《剪羊毛羊况利亚》,并引导学生分析乐谱:(1)调式、调性(2)节奏特点(3)音乐结构。
6、抓住音乐要素巩固作品、唱准作品主旋律后,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唱一声部,教师配合学生演唱简化后的二声部,引导学生感受和声效果。)
7、学习简化后的二声部(只出示了35 35 10 35 35 3„以及此声部出现的主题旋律的部分。)唱出小跳音的效果及主旋律的部分。【在一节课中要想学好一声部并唱好二声部可以,但要想和在一起表现美妙的和声效果却不容易,在这里我们结合了本校学生的特点,将二声部简化,只出示了一小部分,但我们觉得这一小部分是最能表达这首作品的情绪及内容的(剪刀的声音),我们将重点放在体验和声的感觉,而没有放在学习高难的二声部上。】
8、分声部表现作品,启发学生理解并体会声部间的协调与和谐。
9、小结本课,布置课后自学任务(预习竖笛曲《理发师》),分发学生收集、采风的方案。(方案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的特点,给学生确立目标,避免学生盲目搜集没有主题)
7、音乐创造:作为将要接待外国游客的大洋洲居民,展现你认为最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分两组:一组以接受欧洲音乐影响的音乐为素材;另一组以流行于大洋洲的传统音乐为素材;引导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到的音乐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学们分小组确立自已所表现的主题进行音乐的创造活动)教师也加入学生的排练。
8、汇报与评价。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名曲览胜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2、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3、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教学重点:
1、欣赏并感受《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春节序曲》。
2、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名曲知识竞赛。
2、设问:你听过这些乐曲吗?你能说出其中几首乐曲的标题?
3、(课件)播放《名曲联奏》。
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1)《献给爱丽斯》贝多芬(2)《思乡曲》马思聪(3)《四小天鹅舞曲》柴科夫斯基(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5)《二泉映月》华彦均(6)《命运交响曲》贝多芬(7)《梁祝》何占豪 陈钢
三、欣赏体验:
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世界名曲,你们喜欢吗?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 只能听到乐曲的片段,下面让我们来听两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好吗?
(一)《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1、你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讲述贝多芬如何创作《月光奏鸣曲》,还记 得吗?
2、(课件)播放《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作品简介:贝多芬(1770-1827)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第一乐章 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段体,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一天傍晚,贝多芬散步时路过一个陋室,里面传来阵阵琴声,他推门进去,看到一位盲眼少女在弹琴,月光洒满了小屋,令贝多芬灵感大发,写下了此作。
3、设问: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你在聆听这首乐曲时除了感受到一种宁静之外,还能感受到什么情绪?
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5、贝多芬原本称这首奏鸣曲为《幻想奏鸣曲》,它同月光没有一点儿关系。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时,他正和一位伯爵的女儿相爱,由于双方门弟不相当,两人很快就分手了。失恋残酷地折磨着贝多芬,在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下,这首具有里程碑式重要地位的乐曲诞生了。贝多芬把自己内心激动的感情放在了宁静、从容、安稳的音响背景上,充满忧郁的情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2、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节序曲》
1、设问:乐曲有两个主要旋律,这两个主要旋律有什么区别?这是一首西洋管弦乐曲,但在乐曲结尾加入了什么乐器?这些乐器的加入起了什么作用?
2、播放《春节序曲》。
3、学生回答。
4、你还知道一些有关《春节序曲》的知识吗?如果知道不多,现在有什么办法去了解?(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二、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习:
1、学生分组讨论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的网址及要搜索的关键词 语。
2、分组选派代表进行网上搜索。
3、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搜索到的内容,向其他同学介绍《春节序曲》 有关知识。
4、师总结搜索情况。
5、《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于1955-1956年间创作的管弦乐《春节组 曲》的第一乐章。作曲家热情洋溢的讴歌了国人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喜庆的传 统节日--春节。乐曲表现了黄土高原的粗犷和陕北民歌的苍劲悠长。欢快的锣鼓 点和轻巧的秧歌舞步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恢弘的节日画卷。
6、师向学生推荐优秀音乐欣赏网址。
三、课堂小结:
第三篇: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八下社会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627年,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等人先后发动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中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于1644年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崛起,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雍正、康熙、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我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其中,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
明朝中期,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
明朝中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后来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了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清朝时期,修建承德避暑山庄体现了怀柔政策。
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我国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采取了三种措施:册封**和**;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土司制度,到了清朝雍正
大小和卓将军
玉米、甘薯出超地位。、徽商
和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对高度膨胀的皇权进行深刻的批判,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明清小说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被誉为“四大名著”。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新剧种是京剧,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百戏之祖”,被列为世界人类非遗。
明末医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翻译了《几何原本》;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另设立了三司。在中央,废除了丞相,撤销了中书省,权分六部;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以监视臣民;还设立廷杖制度,以加强皇帝权威。
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国家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仍占主体,虽然出现工商皆本的新概念,但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乾隆帝时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其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庆元二中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一、课文分析
文章第一段总写作者所见景色特点。设置了观赏景色的大的背景和大的环境——“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交代了观赏的角度和方式——“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点明了观赏的地点和范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概括了观赏到的景物的总体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则分别从“水”、“山”两个方面对作者所欣赏到的景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这一部分是分说。
第二段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突出了两个特点:清、急。作者先对江水进行了正面描写,直截了当地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接着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水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再次突出水清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得十分出色。为了突出江水的湍急,作者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了离弦的箭、飞奔的骏马这两个形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对江水湍急的认识。
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富春江两岸的奇山,仍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直接描写了山的态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峻的特点。接下来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描写了山中的动物和植物。听觉角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了山中富有朝气、各种声响和谐悦耳;视觉角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突出山林的清幽静谧的特点。作者还通过游人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两岸高山宁静清幽、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还含蓄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避世退隐。
可以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与感受表现了自我的人生志趣,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他描摹景物不求全面,而只突出一两点,这样可以更合理地分配笔力,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也值得借鉴。
这一课的古汉语语言现象比较多,也比较典型,我们可以分类整理。
(一)词类活用现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二)通假现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婉转发生),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古汉语词语,同学们都可以分类进行整理,这样更加便于我们记忆。
背诵和默写这篇课文的前提是要读熟读懂课文,再次把握好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思路。本文多使用四六句,而且大多是对偶句,根据这一特点,同学们还可以采用“填空法”背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二)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 直视无()急湍甚()负势()上
互相轩()嘤嘤成()()飞()天 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红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加红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附参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líng zhuàn yuān lún
二、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三、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五柳先生》能力提升题
一、自主练习
⒈给斜体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⑧衔觞赋诗()
⑨无怀氏之民欤()
⒉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详
:
⑦亲旧知其如此。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____ 置:___________
⑨颇示己志。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⒋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⒌填空。
①陶潜,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号,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其言
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5.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二、阅读延伸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⒍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②衔觞赋诗()
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⒏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⒐“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⒑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五柳先生》能力提升题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略
⒉①处,地方
②忧愁的样子
③心情急切的样子
④朋友,伴侣
⑤口触酒杯,指饮酒
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冷清
⒊ 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⒋ B
⒌①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②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6.见译文
7.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阅读延伸
(一)⒍①往,到
②酒杯 ⒎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⒏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⒐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马
说 》
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
二、解释斜体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食马者(通“饲”,喂)(8)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三、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5.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8.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9.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3.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4.“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5.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6.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7.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二、语音
三、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2.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四、古今异义词(见《河南中考》)
五、词类活用(见《河南中考》)六、一词多义(见《河南中考》)
七、重点词语解释(结合课下注释)
八、朗读节奏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卒/获有所闻
3.手 指/ 不 可 屈 伸
4.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
九、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十、重点语句翻译
1.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十二、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词曲五首》练习
一、填表
项目
酬乐天„„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
修辞
对偶、比喻、借代[名句] 借代[戟] 对偶[颔、颈联]、比喻[颔联、汗青]借代[干戈] 对偶[人有„月有„]、比喻[天上宫阙、人间]、反问[有问号的句子] 对偶[兴„„亡„„]、比喻[第一句]
表达的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二、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9.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二、1.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3.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5.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6.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7.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9.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10.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11.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周瑜们的胜利带有运气,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12.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_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称为“___________”。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①琼楼玉宇:____________ ②弄清影: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在词中,这句词是对___________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了____________。4.翻译词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这首词的上阙写____________,下阙写____________。6.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___。7.词也要押韵,请把这首词的韵脚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8.用“/”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答案:
1.宋
文学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2.①美玉做成的楼宇。②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人们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子由
对远方朋友与亲人的良好祝愿
4.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5.词人“欢饮”时的想象
“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6.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探求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7.天、年、寒、间、眠、圆、全、娟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
第14时《钢铁长城》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制造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国产化、空军现代化、导弹部队建立、导弹部队的装备。
2、运用教材图片、收集资料、说明人民空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装备。
3、感受国防力量的壮大,增强国防观念,增强为国防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
难点: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阅读“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完成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
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
、、舰队。
(2)、找出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建设分别取得哪些成就?
(3)、人民空军在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后,在 战争中取得辉煌成就。
(4)、人民空军在早期、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哪些发展?。
2、阅读“导弹部队的发展”,完成以下问题。
(1)、1966年,我国组建
部队。
(2)、我国导弹部队不断壮大,陆续装备了
、、、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二、合作交流:
分三个表演小组,分别代表海军、空军、导弹部队,设计模拟战争,运用战略战术,打一场现代化战争。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军)无队?而新中国的海军却能保卫祖国的海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四、系统总结:
第1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美苏对华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3、对比新中国和旧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真正站了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2、建国第一年,同
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建国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
4、年底,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6、年
众多
独立国家首脑在印尼
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
7、万隆会议为什么能够圆满成功?
一、合作交流:
小组归纳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外交地位有何不同?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复述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第16
外交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尼克松访华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
(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阅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年**月**日
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
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
四、系统总结:
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六、当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