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文二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
2、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讲解《四知》
一、导入:
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胡长清、成克杰为例)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二、题目解说:
“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四、生字、词语识记
骘(zhì):安排;定。如:评骘。辟:
1.(pì)①开辟。如:各家开辟出绿地。②透彻。如:精辟。③驳斥或排除。如:辟谣。2.(bì)①排除。如:辟邪。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本文取此义。谒(yè):谒见。涿(zhuō):地名。辄(zhé):总是,就。便(biàn): 1.方便,便利。如:轻便。本文取此义。2.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如:便饭。3.排泄屎、尿。如:大便。悫(què):恭谨,诚实。藉:
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如:枕藉。2.(jí)①践踏;侮辱。②盛多;杂乱。
五、交流翻译《四知》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六、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七、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第二课时
研究分析《私心》
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 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研讨课文:
1)、本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洁,朴素无华;语言刻画形象传神;个性化的语言,非常鲜明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
2)、讨论杨震和第五伦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教育意义
搜集两个人物的相关资料,现代社会这样的人物你知道几位,整理1-2位人物的事迹,说说他们的社会价值何在,并整理成文。
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如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使人扪心自问,促使每人都来挖掘自己深处的私心杂念。
5、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6、整理收获:涉及两个方面:知识与能力,人格追求。
7、布置作业:
(1)背诵积累文言语词。
(2)课外阅读杨震《毁屋留名》故事及《乐羊子妻》的故事。
(3)杨震拒金,第五伦无私,这些清官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你以“无私”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8、板书设计
四知
拒收下属贿赂————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拒绝为子孙开产业——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私心 无私 辄叱诸子
正面描写 奏记便宜一并封上 有私 不能忘故人
反面衬托 子有病,不省视竟夕不眠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ì)
弗敢专也(fú)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助庄供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5、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以江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五、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①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②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给予攻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加大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关于对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3、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七、作业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停顿问题。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1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第四篇:2014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文知识归纳(范文)
2014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
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鼋鼍[yuan tuo] 鲋[fu]鱼 文梓[zi]
楩[pian]楠 长[zhang]木
B 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舍”:放弃。例句:舍其文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
①文; 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2.《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
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 字音:畎[quan] 鬲[ge] 敖[ao] 傅说[yue]
B 词语: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
一词多义:
①之:的。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鱼我所欲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A 字音:蹴[cu]
B 词语:“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一词多义:
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翻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4、《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项梁》《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
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 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A 词语:止:栖息。
于是:在这时。
全:完全,确实是。
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动词,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
A 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
③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
④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
⑤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词多义: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
②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
③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惧有伏焉。
④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
⑤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
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
词语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
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凭什么作战?”
②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分之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原文:忠之属也。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⑤原文:公将驰之。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
倒装句:
原文:何以战?(应为:“以何战”)
译文:凭借什么作战?
6、《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概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将各国史料收集起来编纂而成的。这部史书后经汉代的刘向重新编校,得33篇,定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言论活动,以及他们进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计、良策、佳言、善行,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A 词语:
一词多义:
①孰:谁,我孰与徐公美;仔细,孰视之。
②美: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窥镜;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古今异义:
①讽:古: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用含蓄的话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讽刺)
②修:古:长。(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进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运动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圆。(今齐地方千里)
今:某一区域,空间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闻:古: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词语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于徐公。(“以”后边省去了“我”)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人)对皇上没请求的。
③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赏。
7、《愚公移山》
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 始龀[chen] 穷匮[kui]
B 词语: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
今:已经。
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7、《诗经》两首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A字音: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áo] 好[hǎo]逑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âi] 左右芼[mào]之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 huí] 白露未晞[xī] 湄[mãi] 跻[jī] 坻[chí]涘[sì] 沚[zhǐ]
第五篇: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教学设计
太阳
解放小学
刘美玲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