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案

时间:2019-05-13 00:2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寓言二则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寓言二则教案》。

第一篇:寓言二则教案

12寓言二则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做错了事情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两则故事。诵读中体会其中的寓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揠(y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①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句导读:心理描写。“巴望”这个词写出了这个人对禾苗快点长高的期盼,为下文做好铺垫。]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jiāo)急②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③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这个人看到禾苗长得慢很着急。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jīn)疲(pí)力尽④。[句导读:“往高里拔”是这个人想出的帮助禾苗长高的方法。“筋疲力尽”写这个人干得很辛苦。]

段导读:写这个人用往上拔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jié)。”[句导读:语言描写。“没白费”说明这个人对自己的做法很满意。]

段导读:写这个人对自己的劳动很满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这个人帮禾苗长高并对自己的劳动很满意。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句导读:结尾点题,说明道理:做事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段导读:写禾苗都枯死了。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禾苗都枯死了。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juàn)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kū)窿(lónɡ)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句导读:交代羊丢失的原因——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段导读:写放羊人丢了一只羊。

街坊⑤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段导读:写街坊劝他把羊圈的窟窿堵上。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段导读:写他不听街坊的劝告。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放羊人丢了一只羊,但是他没听街坊的劝告把窟窿堵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段导读:写他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huǐ)⑥没有接受⑦街坊的劝告⑧,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句导读:结尾点题——犯了错误,要认真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写放羊人在丢了第二只羊的情况下把羊圈修补好就再也没丢羊。

1.学习寓言《揠苗助长》。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寓言寓意。

生字卡片、课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1.同学们,你们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吗?这节课,老师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希望我们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引出题目)《揠苗助长》。(板书题目:揠苗助长)

2.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一般是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是“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指“包含着某种意思”。

3.题目分析“,揠”的意思是什么知道吗?和“拔”一样吗?想一想拔萝卜时是怎样做的?(从土里拔出来)那么揠苗是把禾苗从土里拔出来吗?揠的意思其实是轻轻地往上一提。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你能说说吗?

二初读课文

1.初读思考:读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题目中的“长”在这里读zhǎng。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

则焦筋疲截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书写指导

疲,的偏旁是“疒”不是“广”;“筋”按照上下结构书写,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注意部首不要写成“艹”。

5.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6.教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指名读生字)

三理解《揠苗助长》

1.默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觉得禾苗长得太慢?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让学生找出句子并板书:巴望禾苗长快些。

巴望:十分渴望。(让同学们讨论是否能用盼望希望代替)

天天:每天。

情景创设:太阳晒得火辣辣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十分繁忙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让学生找出句子并板书:想办法帮他们长。

“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自己对自己说话。)农夫在自言自语地说什么?(“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指名表演农夫“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样子。

词语训练: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转来转去无边无际自由自在

2.再次默读课文,种田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请用“”画出来。(板书: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1)解释词语“筋疲力尽”。

(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2)练习用“筋疲力尽”造句。

(上次旅游时爬的山非常陡峭,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

农夫认为他的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长了一大截,结果是这样吗?(不是,禾苗都枯死了。)想一想: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因为农夫把禾苗拔高,使禾苗的根系离开了土壤,失去了汲取养分的能力,所以枯死了。)(板书:枯死了)

3.现在大家知道“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了吗?(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4.此时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杀鸡取卵。)

四说出寓意

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交流寓言的寓意。

师:为什么禾苗没有按照他的意愿长高呢?

预设:因为把禾苗拔死了。

提问:禾苗怎样才能长大?

预设:浇水、施肥、除草,还要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

总结:这就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仅是种禾苗,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板书:按照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五作业布置

像“揠苗助长”这种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文学体裁叫寓言(板书:寓言)。课下请同学们搜集资料,多多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揠(yàyàn)寓(yúyù)

焦(jiāoqiáo)则(zézhāi)

2.解释下列词语。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自言自语:自己对着自己说话。

3.根据要求完成句子。

(1)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用加点的字造句)

我一边走一边唱。

(2)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改为“被”字句)

禾苗被他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4.根据课文填空。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目标。

初读课文。教师在导入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感知文本,使阅读不再盲目,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自读课文。如果说初读课文是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读就是对阅读的更进一步了。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学习寓言《亡羊补牢》。

2.正确读写生字。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亡羊补牢》,理解寓意。

生字卡片、课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了寓言《揠苗助长》,这节课我们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

同学们谁知道寓言是什么?提问学生。(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寄托某个深刻的道理。)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学生回答:井底之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板书:亡羊补牢)(指名读后齐读)

二质疑题目,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这个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牢)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预设: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预设:我是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这个字的;我是通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的„„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预设:羊丢失了把羊圈补好。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说的真清楚,课前的预习很全面!首先,请大家听课文的朗读,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下面,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理解新字词,掌握多音字:(开火车读)

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丢钻狼

4.重点指导难写字。

亡:不要丢掉第一笔点。

钻、劝: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

丢:注意与“去”的区别,不要丢掉第一笔撇和最后一笔点。

四精读课文,小组学习

同学们字词掌握的不错,现在把字词带入故事中,每组选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选5名学生读课文)

同学们概括的真清楚,讲的很精彩!下面,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互相读课文,依据自学提示的内容,展开小组讨论。

1.齐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2次。)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羊丢了之后,街坊和养羊人分别是如何表现的?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1)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街坊真诚的劝告,可养羊人什么表现呢?(板书:第一次丢羊——毫不在意)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街坊的一番好意,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指名分角色朗读)

3.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他很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5.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板书。(板书:第二次丢羊——后悔、修羊圈结果——再也没丢)

6.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五体会寓意

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2.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补救),就(为时不晚)。

3.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拓展延伸

1.故事我们已经读懂了,那么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再把课文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先交流一下。(板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全班交流,师总结:

是的,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改正,还不算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板书:为时不晚)

3.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读懂了故事,然后明白了故事中蕴涵着的道理,以后遇到寓言故事时,就可以按“理解题意—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这样的方法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做游戏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词的把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使学习变得开心、快乐。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教师可以用具体的问题,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意思,从而获得体验,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丢羊毫不在意

第二次丢羊后悔——修羊圈

结果再也没丢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揠苗助长

巴望禾苗长快些

想办法帮他们长

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枯死了

按照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择正确的字组成词语,在下面画“√”。

后(悔侮)(焦交)急(叼刀)走

街(防坊)(节截)住二(则侧)

3.根据描述,填写成语。

一位家长,急于让自己的孩子成才,只要一有空,他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周一到周五,孩子在学校学了,回家来还要学钢琴,周六、周日还要上形体课、奥数。这位家长的做法把孩子累坏了,孩子经常生病,精神非常恍惚。这位家长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不过,现在孩子还小,我们要赶紧补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4.有一天,你看到了那个“揠苗助长”的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示例:你这么做是错误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盲目行事,否则会出现问题。

1.《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2.《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第三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

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戒 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 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 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 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 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 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生: 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 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 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 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 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 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师: 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 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 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 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 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 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 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 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 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 “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

第四篇:中职二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嫉忌jí怜悯mǐn幼稚zhì

B浅薄báo纠正jiū譬pì如

C狂吠fèi笨坯pī吝啬sè

D亲戚qi轴心zhóu教导jiǎo2、下列词语自形有误的一项是()

A阅历信而好古衰朽顽固B安慰衣锦还乡脚踏实地 C羡慕信以为真各得其所D籍口坐井观天相安无事

3、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向武人,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A卖弄风雅B高超出世C屈尊下顾D脚踏实地

4、下列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张老师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B.当前,发达国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过量的消费发生是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大家对王教授的现身说法很满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之言。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B.新华书店派出的流动售书车和大批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称赞他们是科学种田的“及时雨”。

C.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以青年师生为主。

D.本书的出版将为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为倡导以诚实的劳动争取美好生活,为构筑新时期精神文明大厦作出贡献。

6、下列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的理解中,不够正确的一项是中职第四册出卷人:刘婧

()

A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是作者批判精神的体现。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

B作者看来,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是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C作者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童年时期的那些与社会不协调的事物就日见衰朽顽固。

D作者从现实和历史等角度,概括并讽刺了人类的“卖老”现象——盲目的自高自大。

7、下列对《伊索寓言》“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一句的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是讽刺人们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B“愈觉得我们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讽刺人们远比古代的人狡猾。

C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成“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了。

D“觉得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其实是反语,讽刺那些认为现代人不再淳朴的人杞人忧天。

8、下列说法中,不是体现作者的“《伊索寓言》是不宜做儿童读物的”见解的一项是()

A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

B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尤其是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读寓言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

C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因此,我们的头脑必须要复杂一点。

D其实,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还是要看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们应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生活环境。

二、填空

1、《读<伊索寓言>》选自,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重新解读,揭露和讽刺了现代社会中以及,提醒人们当心社会陷阱,呼吁人们尽一份社会责任。作者,字,号,,代表作有散文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人••兽••鬼》。

2、《读<伊索寓言>》一共引用了九则寓言,文中作者对寓言的解读,体现了:(1)跟寓言本义相反的有;

(2)顺着寓言故事、或叙写或旁用的有

三、阅读理解

(一)①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②从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③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1.第①段中的“我们”指的是()

A.知识渊博的长者

B、地位显赫的高官

C、对年轻人缺乏传统美德深感痛心的人

D、惟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长处的人

2.“我们”厌恨以至于嫉忌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的原因是()

A、我们知识渊博,而年轻人却不尊敬我们。

B、我们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却不怜悯我们。

C、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

D、年轻人才疏学浅,不思进取。

3.对“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跟在他们后头,模仿年轻人的样子。

B、跟在他们后头,向年轻人学习。

C、我们不能卖老,应当与年轻人相互取长补短。

D、我们不能卖老,就像年轻人一样有朝气。

4、文章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其中与“十八九岁女孩子”不同类的是()

A、“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

B、“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

C、总能讨大人喜欢的小孩子

D、产生《伊索寓言》的古代

5.对第②段中“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的历史一般都比古代的历史要长。

B、现代的历史记载的内容比古代的内容要丰富。

C、时代如人,越古的人寿命越短,越是现代,寿命越长。

D、时代如人,古人如同小孩阅历浅,现代人如同长者,阅历深。

6.第③段的中心意思是()

A、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B、《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C、《伊索寓言》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

D、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二)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富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

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1.对“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 作者认为小孩子不该读寓言,寓言会把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

B.作者认为成年人给小孩读寓言,易使小孩被禽兽间的公平清楚所蒙蔽。

C.作者认为儿童教育仅仅读寓言故事过于理想化。

D.作者认为对儿童的教育既要讲真善,但更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比较卢梭和作者的观点,分析其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 卢梭和作者的观点基本相同。

B.卢梭和作者的观点完全不同。

C.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人们相处自由、平等、融洽,观点是正确的。

D.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孩子要与时俱进,不能仅靠寓言故事。

3.“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有哪些含义?正确选择应是()()

4. 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B.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相信社会总是发展的。

C.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真善美必定战胜假丑恶。

D.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人性是完美的,也是复杂的。

第五篇: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正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同时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句的意思及用法

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两则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材分析: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借此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无功而返。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多媒体展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每天所进行的成语故事演讲中,有些同学讲的是寓言故事,大家还记得有哪些么?

——揠苗助长、疑邻自盗、狐假虎威„„ 说是说了这么多,可大家知道什么是寓言么?

——(投影)明确: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意)。

一般来说,我们看到的都是已经翻译成白话文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则流传几千年的用文言文写成的寓言故事。

——(投影)

(二)《郑人买履》教学

1、作者简介: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也可讲讲韩非子与李斯、秦王之间的故事“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2、读准字音和语句之间的停顿。

——接下来,咱们一起打开课文,翻到第18页,咱们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寓言读一遍,大家看看,他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读错的字词。

——(投影)纠正之后,全班齐声朗读。

3、读通课文,了解字词句及全文的意思。

——具体讲解第一句话: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郑国人。履:鞋子。度(duó):量长度,——度德量力。而,连词,连接两个分句。之:这里指量好的尺寸。坐:同“座”,座位。(讲一下通假字)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位置上。——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具体讲解第二句话:至之市,而忘操之。

之:动词,到……去。市:明确,市是集市、物品交易的场所,而非城市。而:连词,连接前后的两个分句,表示转折关系。操:拿在手里。之:这里指量好的尺寸。(在及物动词后面,所以肯定是名词,做宾语)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具体讲解第三句话: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持,拿着。度(dù),名词,这里指脚的尺寸。(可与上文的另一个读音进行比较,加深印象。)反,返回,同“返”。取,拿的意思。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带尺寸)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回家拿尺寸。——具体讲解第四句话: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罢,结束,这里指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了。遂,终于。等到他有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接下来是两句对话。人们看到他这种做法,觉得很奇怪,所以就问了:“何不试之以足?”他说什么?“宁信度,无自信也。”首先来看第一句话,何不?——为什么不,“试之以足” 是倒装句,即“以足试之”。这里的“之”指履。他的回答是:“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度,量好的尺码。自信,即信自,相信自己。(并非没有信心)自,代词,自己。

——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3、读完这个故事后,你觉得郑国人是个怎样的人? ——固执、迂腐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重视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和结论。——(投影)

4、再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想想看,对于文中的两局对话,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读出?

——别人的疑惑不解,他自己的懊恼和执迷不悟的神气。(全班齐读)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做完《同步探究》相关内容。第二课时

(一)背诵《郑人买履》

(二)进入《刻舟求剑》的教学

1、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后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赢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一字千金”

2、读准字音和语句之间的停顿。

——接下来,咱们先请全班男同学把这首寓言读一遍,其余女生听清楚了,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读错的字词。

——(投影)纠正之后,全班齐声朗读。

3、读通课文,了解字词句及全文的意思。

——具体讲解第一句话: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楚人,楚国人。其,他的。遽,立刻,急忙。契,雕刻——锲而不舍。其,那,那个,指示代词。是,代词,“是可忍孰不可忍”。这,这儿,指楚人所刻之处。所从坠,剑坠落之处。所(从)+动词=所字结构

……的……所从+坠=坠落的地方,还有类似的结构吗? 所契者:刻的地方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具体讲解第二句话: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停止,船至江边而止。其,那个。所契者,指船上刻记号之处。——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为什么?

不能。引入接下来的一句话“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具体讲解第三句话: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明确,这句话是作者的议论,点明看法,起到补充说明、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观念和方法。

4、读完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也应当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投影)

5、再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想想看,对于文中的两句对话,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读出?

——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全班齐读)

6、这两则寓言我们学完了,大家看看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之处?

——形式上看篇幅短小,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简洁明了,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主题:文中所讽刺的都是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做完《同步探究》相关内容。

3、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下载寓言二则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寓言二则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寓言二则》教案

    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初一语文备课组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相关情况。 2 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3 掌握相关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 4 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已的语......

    《寓言》的教案(范文大全)

    《寓言》的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寓言》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寓......

    《寓言》的教案[精选合集]

    《寓言》的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寓言》......

    《寓言》教案(通用)[推荐5篇]

    《寓言》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寓言》教案集锦(5篇模版)

    《寓言》教案集锦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

    《寓言》教案[五篇模版]

    《寓言》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教......

    寓言教案(合集五篇)

    寓言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教案,欢迎大家借......

    寓言教案五篇范文

    寓言教案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寓言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