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19-05-13 00:4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教学反思: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四大心理特点。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你知道起重机的作用吗?学生对起重机装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紧接着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在玩、动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给予一定的指导。滑轮组的研究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竟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如:当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滑轮组竟能省一半力的时候,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尤其在做游戏时,学生的兴奋已达到了极点,他们就像是在看一场非常令人充满激情的奥运会体育比赛。当然课堂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较困难,甚至不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特别是那些落后生。今后,在课堂上要多重视、多关心这些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自己,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科学小组活动中去。

但对于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加上组合方式要每组有所不同,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还稍微理想一点。

第二篇:《滑轮组》教学反思

《滑轮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复习定滑轮、动滑轮的特征,从而引出“能否合二为一”导入对“滑轮组”的研究,学生也能结合前知,预测滑轮组的特点:即能省力也能改变用力方向。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预测。实验一问题不大,借助上节课用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进行组装,在实验中能够发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定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即能改变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不过个别小组在操作时有误,只绕过了动滑轮而没有绕过定滑轮,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也可提醒参考书中插图。让学生少走歪路,以免影响实验进度。

实验二是要研究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有何作用?因为材料原因,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多了障碍。因为各组材料中,没有如P15插图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动滑轮这种装置,工具箱中没有,学校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也没有,只在另一个大机械实验盒中找到了类似的一两个,根本无法满足分组实验的需要。于是,只能借助于实验一所用的材料,虽然经过指导,但学生在组装、实验过程中,错误百出。很多小组想法简单,想着就一根线分别绕过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就行了,于是有了如图一的这种组装方法,接下来就遇到了“钩码挂在哪个动滑轮上好?”这个问题,其实这种组装方法,随便挂在哪个动滑轮上,或者两个都挂,实验都无法取得正确数据。后来指导学生按图二方法进行组装,才测得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但组装有一定难度,小组成员间配合不好的话,又手忙脚乱,影响了实验进度。材料啊材料,科学教师的命哪!没有材料,只能化繁为简,没有材料,只能变分组为演示,没有材料,只能空口白话纸上谈兵。

第三篇:滑轮组教学设计

第6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教学准备:

(1)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铁架台、约50厘米的线、2个滑轮、1盒钩码、测力计

(2)为全班学生准备:光滑的木板、约20厘米的绳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同学们工地上的石板 水泥 沙子是怎样运送到高处的呢?(起重机)。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教师出示有关起重机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仔细观察,提问: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输送到高空去的呢? 2.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

教师介绍并且板书: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3.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教师演示组装一个滑轮组。首先出示实验材料并且介绍材料,其次一边组装一边解说方法: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的固定钩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固定的定滑轮,组成一个简单的滑轮组。

(2)学生分组组装简单滑轮组。

1)学生分组实验组装简单滑轮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2)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3)通过汇报得出结论:简单滑轮组能省一半的力。4.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

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四篇:滑轮组教学反思

《滑轮组》教学反思

《滑轮组》是我上的六年级上册的一堂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11月10日局领导李老师和我乡其他校科学教师听了我这节课,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提出的问题应该更具有针对性。本课教学,通过观看起重机工作录像来引入,在学生观看前提出的问题太泛泛,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滑轮上来,如果提出“起重机在干什么?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滑轮,再复习定滑轮、动滑轮的特征,从而引出“合二为一”导入对“滑轮组”的研究,结合前知,预测滑轮组的特点:既能省力也能改变用力方向。

2、缺少了一个关键环节制定实验计划。在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之前应该让学生分组交流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全班交流一下,使每一个人都清楚的知道实验的操作步骤,再进行实验,在这里我有些操之过急,以后应该注重过程,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教。

3、测力计使用的问题。实验一问题不大,借助上节课用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进行组装,在实验中能够发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定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在组装上没什么问题,只是在测力计使用上个别小组在操作时有误,测力计应是垂直往下拉,他们个别斜着拉,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让学生正确使用仪器,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4、实验二是要研究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有何作用?因为材料原因,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多了障碍。我把两个一样大的滑轮用硬纸壳连在了一起作为动滑轮组,学生在绕线过程中出现了线滑落的现象,以致不能每个滑轮都参与工作,从而使实验数据不太准确。

5、课堂评价激励语用得较少。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比较匮乏,于是上网查找了常见的评价语,但我认为教师用的赞赏如果太多,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其实鼓励已失去了价值和意义。长期下去,学生也会怀疑老师表扬的真实性,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一定要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并给以纠正。只是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地激励性评价!

对于最后一个游戏,学生兴趣还是相当浓厚的,而且效果明显,值得一做。但由于牵涉到课堂教学时间、场地、器材等多种因素,四人小组都做不太现实,所以我就选了一组学生进行演示游戏,其他学生课后找机会再试了。对于这个游戏的材料,我课前试了很多,最后向体育室借来了标杆,可以减少摩擦力,提高实验效果,总之,多多尝试,找找效果好的材料,游戏才会效果显著,让学生印象深刻。

第五篇:滑轮组教学反思上交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滑轮组》在本课的教学之前,学生对滑轮组已有上一节课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认识的铺垫。针对本节课反思:

1.合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

课前回顾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征。定滑轮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可以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可以改变运动方向。在教学这里时,就有同学提出“老师,既然为什么不把他们结合起来,这样不是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运动方向”,这个问题是作为本节课继续探究的重要砝码。为了探究是否结合可以省力而且改变方向?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验探究,整理分析数据

为了更好的弄明白,实验是最好的方法。出示实验要求,学生们根据实验要求组装好实验材料并进行实验,发现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机械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

3.持续激发,得出结论

在前面得出省力的基础上,继续抛出疑问“滑轮组越多是不是越省力呢?”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合作,随着滑轮组的增加即线的增加,测力计的示数会越小。这样,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

下载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滑轮组》的教学反思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

    《滑轮组》课后教学反思

    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看似不难,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每每让孩子在图中......

    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实验着实不少。今天,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实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实验插图。实验一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滑......

    对《滑轮组》一课的教学反思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反思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实验着实不少。今天,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实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实验插图。 实验一是用一个定......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课的教学反思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课的教学反思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八年级物理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也是中考当中重要的一个探究实验,是一个有难度的实验,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各个......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课的教学反思[合集5篇]

    105209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课的教学反思 义县农村实验学校杨学武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八年级物理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也是中考当中重要的一个探究实验,是一个......

    《滑轮组机械效率》教学设计包含题型讲解(合集五篇)

    《滑轮组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物理四班 谢艾家 一、教学内容 本书节涉及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与《机械效率》的内容。本......

    初三物理滑轮组公式

    【滑轮组】 公式:s=hn。 V绳=n*V物 F拉=1/nG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V绳:绳子自由端移动(上升/下降)的速度h: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V物:物体移动(上升/下降)的速度n:承重的绳子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