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项目附件

时间:2019-05-13 00:1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项目附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项目附件》。

第一篇: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项目附件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 《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附件材料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美国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专家加涅所著的《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等、当代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的成份显示理论等说明了教学设计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种成份,之后2006年瑞泽主编的《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再度重申了教育技术学中的 “技术”绝非单纯的媒体技术,而主要的是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技术,并对教学设计从技术的多个层面和角度做了阐释,这一方面说明教学设计本身是一种技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学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各类正在蓬勃发展的硬技术,更不能忽略各种理论指导下的软技术的应用。有国外学者甚至感叹教学设计领域尚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大多数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在盲目地跟着变化多端的市场跑,对新技术的狂热远远胜过了精心设计的科学研究。

在国内,近年来,作为泊来品的“教学设计”研究多以继承国外专家(主要是美国)的研究成果为主,而且,随着教育技术的大力发展,教学设计一直被认为是教育技术的核心。于是,首先从高校开始,其次是在中小学,教学设计被积极推广。但凡事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际的情况是收效甚微。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教学设计太复杂、太麻烦、太浪费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设计理论一大堆,在教学中没几个人愿意使用;懂教学设计的人或者号称教学设计方面的专家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根本不用教学设计的理论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相反,许多并不懂得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教学设计理论的教师,却能够在课堂上表现突出等等。这些负面的声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教学设计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于是,国内不少人士指出应进行基于本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这无疑是有识之见。但是,究竟怎样才能进行创新,并由此催生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呢?很多学者、专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多数还是不能摆脱国外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由于国情与个人研究背景的差异,国外的教学设计理论难以推广,而国内原创性的教学设计理论又难以催生,以致于还出现了所谓“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论争,“以教为主”、“以学为主”、“主导—主体”的对抗等异化现象。所幸的是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杨开城教授著书《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书中作者放弃了早期的教学设计研究理路,提出了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操作,它作为一种技术,是理解教学的很重要的方式,教学设计理论最主要也是最有用的部分是分析与设计的技术,并从6个方面对教学设计的技术作了详细介绍。然而,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本书所介绍的教学设计技术是很繁杂的,对于教师个人来讲似乎意义不大”,这就使得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失去了生存的大片土壤,最多也只是学者们讨论讨论而已。而且书中对于媒体硬技术和软技术的设计介绍不多,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通过相关数据显示,当前的教学设计研究趋向于多个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把它看作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体,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应用范围可以看出,当前最具影响的教学设计新领域有以下三个方面:计算机

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互动技术,实施技术);教育学理论支持(适应性教学,教学设计模式);心理学理论支持(认知科学的进展)。

综上而言,教学设计研究角度基本可以分为技术路线和理论两条路线,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角度出发。主要存在缺陷是从单一的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研究,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综合的体系,因此,需要以综合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可以看出,立足国内实际,从教育技术角度重视审视作为泊来品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历程,揭示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构建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准备定位教学设计的内涵,用技术支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应用技术,是开创教学设计本土创新研究的核心。

(二)项目研究内容、目标和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

1.现有教学设计理论的内涵: 包括教学设计定义、设计要素、重点、难点。各个学派的观点。

2.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和对构建教育技术角度教学设计的需求。

3.国外学者、专家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的技术学理解。研究国外学者、专家的学术背景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技术学解释和操作。

4.国内学者、专家对于教学设计的技术学理解。研究国内学者、专家对于传统教学设计存在弊端的分析,及对于构建教育技术角度教学设计的建议和看法。

5.构建教育技术角度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教育技术角度教学设计理论的内涵、特点、要素,设计思路。是本项目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即从教育技术的角度出发,在教育技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论为指导下,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可行的、适当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解决方案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的行动过程。

在所有教育技术研究者的视野中,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绝非单纯媒体的技术,而主要是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技术。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围主要从综合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中研究有意义学习。主要以学习科学的活动系统设计、认知和,从认知科学、认知人类学,情境学习、日常认知、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实用主义为基础理论,结合计算机科学,尤其是计算机建模和人工智能领域相结合研究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及其个要素的主要分析内容及方法、规则等。

(2)注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通过专题、主题的方式一学习网站为形式组织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设计实践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身边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研究。由于学习者所学知识的专业化及多元化,个人以无法完成一项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往往需要多个老师和多个学生来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合作过程中的协商讨论,经验交流等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

6.教育技术角度教学设计案例开发与推广。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开发与推广是本项目研究成果体现的一种方式。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必要要求教师在教育行动中“学习技术”和“应用技术”。该部分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研究(教育技术素养内涵及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网络环境下教师进行案例开发、学习、实施、反思等能力的培养研究,教育技术角度下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多元评价的实施方案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澄清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核心的本源意义,增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解决教学设计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教学设计真正能够指导教学实践,能够进入一线教师的教学之中。

设计改变教学,教学充满设计。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希望用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应用中很多教师发现现有理论很少有指导性,要么太难、要么太复杂,很难与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干脆弃之不用,凭经验教学。本课题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希望引起对广大教师对教学设计更多的关注和对更深层次应用的探索。

1.明确对“教学设计”概念的几种界定,给出教育技术角度教学设计一个的具体界定。

2.提出各种意义的教学设计的整合方案。

3.构建“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和技能体系。创新:

1.提出教学设计有一般意义即“教学论、教学法意义”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意义”的教学设计。前者侧重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后者侧重于教学技术的设计。现有教学设计及教学论在体系结构、内容编排等方面很相近,并未突出教育技术的特征,也就说,现有教学设计的定位不够准确。据此,指出两种教学设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新定位教育技术意义的教学设计,使之体现教育技术核心并能够切实指导教学实践。

2.提出各种意义的教学设计的整合方案。

3.构建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

(三)研究方案;

1.文献研究:查阅教育技术相关杂志、网站,形成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概述,包括教学设计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2.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中小学教师、本校教师及已经学习过教学设计课程的相关学生有关教学设计指导教学的实际状况,定量分析相关数据;访谈中小学特级教师、本校教学名师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指导教学的状况,定性分析相关数据,找出现有教学设计的弊端。

3.访谈:对至少3位教育技术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专家对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看法。

4.比较研究:对不同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构建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理论内容。

5.比较研究:对不同理解的教学设计案例的应用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验证使用效果。其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案例从全国教学设计大赛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核心期刊上筛选出来;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案例由本项目组设计。

6.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理论内容,对理论进行修改、完善、推广。

(四)项目负责人近三年研究情况简介; 1.主持或参与课题情况: 2.教育技术学省级特色专业

省教育厅 主要参与人

主要参与人 3.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 教育部

4.传媒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陕西省教育厅 主要参与人 5.利用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中央电教馆

主要参与人

6.教育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中央电教馆

主要参与人

7.教育技术学专业远程教育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研究

渭南师范学院

主持人

8.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渭南师范学院

主持人

参编教材或发表论文:

1.参编《医学教育技术教程》第三章教学设计部分的编写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参编《教育技术》第三章教学设计部分的编写 出版社

3.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2008年4月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专业核心)

4.普通高校精品课程的有效使用

2008年8月 职业时空(核心)

5.《远程教育学》课程多元学与教方式改革实践研究 2010年2月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专业核心)

6.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0年3月 与职业(核心)

7.开好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践探索

2009年4月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8.实践中教学设计理论应用的反思

2008年7月 陕西教育(高教)

9.网络课程中实现教学设计思想的思考

2009年2月

科技信息

(五)经费预算; 1.调研费:2,000元

2.购买图书资料费:2,000元 3.专家咨询费:3,000元

4.中小学实践费:2,000元 5.参加会议费:2,500元 6.论文发表等费:5,000元 7.教学案例设计费:2,000元 8.案例推广费:1,500元 预算合计支出:2 0,000元。

教育西北大学

(六)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1..7——2011.12

做系统的文献调研和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教学设计的国内外研究重点;中小学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需求。

第二阶段:2012.1——2012.12

整理调查资料,进行数据统计,结合教学设计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实际,提出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的内涵和核心设计要素。

第三阶段:2013..1——2013.6 结合对教育技术角度教学设计的理解,开发系列中小学学科教学设计案例。

第四阶段:2013..7——2014.6 将所设计的案例在一线教学中应用,修正、完善对教育技术角度教学设计的认识,得出结论,进行推广。

(七)预期成果形式及先进程度; 论文

3-5篇(其中核心2篇以上)教学设计案例

若干

(八)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本研究所得结论可以在同类院校加以推广,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会起到助推作用。

2.各类系列教学设计案例可以在相应的教学中加以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找准了自己在我国教育学科群中的定位,就可集中精力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并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4.构建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和技能体系。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将为社会带来不可限量的经济效益。

5.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完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进一步走向成熟。

第二篇:《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

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 “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五、重点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

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学生练习后,出示示例。版本一《我受骗了》: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 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

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再写出现个胖大和尚,最后写公人眼中胖和尚的装束,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小说中人物叙述视角的变化,往往被忽视,故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学生例举此类事例。

四、作业

试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角度

五、板书设计

第一人称叙述(有限视角)《孔乙己》中的我 《桥边的老人》

第三人称叙述(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中的有限视角)《红楼梦》 《水浒传》

第二人称叙述(同第三人称叙述,而非真正的叙述视角)

第三篇:《角度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丛台区工程中心校

孔庆军

教学内容:河北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56、57页例

1、例2内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学情分析: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理解不透彻,不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由于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点辨认角。教学难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4根小棒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师自制的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你们能用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师:摆好了吗? 生:好了。

师:摆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现在拿走1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题—读题—激励)

(设计意图:由已知的事物产生新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校园情境图。师:请仔细看图,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师:校园里真热闹,你们能找出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生: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踢球、老师带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用剪刀修剪花木......过渡: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角就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吗?

2、(出示课件)生活中的角。A、生观察发现角。B、师介绍角。

过渡: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生活中认识了一些角,你们能从身边找到那些角?

3、折角。(学生用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试着折一个角,折好了把角举起了,让大家欣赏。并指明说你是怎样折的?谁折的和他不一样?)

4、摸角。(把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感受感受。并指明说,你摸的是角的什么地方?有何感受?)

5、玩角。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玩一玩,发现了什么?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6、猜角。猜一猜哪个角大?猜一猜——演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创造角。(4人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学具创造一个角)

8、画角。(课件演示——师板演示范——生试画——评价——读画角儿歌,加深画法)

师:大家画的都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但聪明,动手能力也很强,可谓是心灵手巧,可老师还是想考考大家的动手能力,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认真听老师说要求。

你们的学具袋中有这样的长条和图钉,你能用两个长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每两名同学进行合作做角。做角时一定要注意尖尖的图钉不要扎到手。做好后两名同学互相说一说哪里是角的顶点,哪里是边,一会儿找同学在全班进行汇报,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后到前面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①判断;②下图中有几个角。

2、书上p58页练一练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学生设计一幅简单的美丽图案,用上角的知识,或者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指给家人看看。任选一题。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会画角,知道角有大小。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第四篇:02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02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

二00二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学科教学论与电视教材编制

考试时间:元月27日下午

教学设计部分

一、解释下列术语(每小题2分,共6分)1.学习策略 2.教学模式 3.微格教学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小组交互学习的使用要点。2.简述学习风格的要素。

3.简述课程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 4.简述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 5.简述教师如何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论述题(10分)

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四、材料题(9分)

这是一位大学教师编写的关于《中国人的心理》课程的一份课堂教学设计,请谈谈你的感想。

第四讲: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一、教学理念

由于“关系”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人具有“关系取向”,但是对于中国人的“关系”和“关系取向”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此外,大学生对于中国人的关系行为现象也有各自的看法。在学习和讨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文化特征和道德心理等专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在本专题的教学活动中将集中对中国人的关系和“关系取向”进行回顾和分析,让学生分享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师生共同提出对中国人的关系心理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1/2 02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师生共同认识和思考中国人的关系现象;

2.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对中国人的关系取向的研究成果,供学生参考; 3.师生共同提出可能的研究设想。

三、教学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中国人的关系行为案例(“上海招生事件” 复印35份); 2.投影仪(争取用电脑),准备PPT课件; 3.A4白纸6张(供分组讨论用); 4.推荐文献(1张,复印32份)。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3分钟)

教师直接给出“关系”主题(板书“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二)案例与思考(22分钟)

1.教师呈现(发放)“上海招生事件”案例; 2.学生谈感想;

3.教师依据学生感想指出“关系”对于中国人的作用、重要性。

(三)教师报告A(大约20分钟)1.“关系”的界定; 2.中国人关系的特点; 3.中国人关系的构成; 4.中国人关系分类。

(四)教师报告B(大约18分钟)

1.关系取向的界定

2.中国人关系取向的构成要素

(五)小组探究(大约17分钟)

对于中国人的“关系”和“关系取向”,可以做哪些研究?

(六)回顾与小结(10分钟)

五、推荐文献

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篇相关重要文献(下课时发给学生)。

2/2

第五篇:07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07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

二00七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院系、招生专业: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专业 考试时间:元月21日上午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36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25分)1.教育信息化 2.教学媒体

3.学习资源

4.学习测量与评价

5.学习环境

二、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6.简述教学策略的结构,并说明其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7.用图表的形式说明各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与功能。

8.指出成分显示理论与加涅“九阶段教学”策略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9.简述WebQuest的组成部分及设计要点。

三、论述题(共30分)

10.试论述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

四、材料题(共35分)

11.[材料一]以下是从某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实例中节选的内容:

【教材内容概述】 材料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应用性质进行计算与证明的典型例题,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学习者特征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缜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请指出上例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成功与不足之处。(17分)

1/2 07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12.[材料二]以下是从某教学设计实例中节选的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事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解决轨迹问题和最值问题。

学习重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学习难点: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并能应用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来解题。

(2)了解圆锥曲线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能初步利用圆锥曲线的知识进行知识延伸和知识创新。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专题网站中提供各层次的例题和习题,解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辨证的唯物主义思想。

请指出上例目标编写的成功与不足之处。(18分)

2/2

下载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项目附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项目附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_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大全5篇)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18]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部分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

    南师大教育技术2007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007教学设计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派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变化,且这种变化应当能够保持一定的时期。 2、这是王老师和......

    08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08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 二00八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院系、招生专业:教育技术学 考试时间:元月20日上午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32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 一、 术语......

    通用技术《项目设计方案的评价》教学设计

    通用技术《项目设计方案的评价》教学设计 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刘 辉 一、问题情境 通用技术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学会构思书写解决问题......

    投资项目评估附件

    投资项目评估的概念: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的评审与估价。 基本分类:按评估活动的时间及所处阶段分:1.项目前评估:在项目投资前......

    项目立项申请报告及其附件(大全)

    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一、建设条件 1.地块解析 本项目位于开封市尉氏县,项目选址于尉氏县城北环附近韩庄村西南角,总用地面积164.35亩,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面积××......

    项目立项申请报告及其附件

    项目立项申请报告及其附件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登记表 (房地产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个人)盖章(签名): 申请日期: 年 月 日 ××市发展和改革委制 填表说明 本表一式2份; 随表附送如......

    一般项目申报附件材料准备范文

    一、企业报告需要的附件材料: 以下材料都是一式四份,都要加盖公司公章。红色为必须提供,其他有的提供,没的不提供。 1、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本 2、 税务登记证 3、 组织机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