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一体化两段制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一体化两段制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林纯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这是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职业教育也一直在改革,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生机与活力的源泉。高职教育改革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当前,部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有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之虑,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观念,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因而,要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需对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必须充分认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予以科学构建。这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而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而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我院目前这着力研究的主要方向。高职教育改革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则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本课题正是基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对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一体化两段式声乐教学模式加以探究、力求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来设置课程目标、规格以及实施方案,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练并重、工学结合原则,根据不同段面,采用不同教学模式,不同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以较佳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学院一体化两段制声乐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该课题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需求,深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特色模式,就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高等职业教育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同样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论意义。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一体化两段制模式的研究课题,力求从理论层面结合实践操作加以研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实力的整合,在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上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力求使之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于2006年发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即教高[2006]16号提出: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要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前新在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中也指出: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观念。要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对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重新认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予以重构。有关学者沈悦和郑茂平分别撰写《高师声乐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究》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还有徐玉兰老师在其 《声乐教学中歌唱的生理与心理及其相互关系》介绍声乐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生理器官的机能与运动状态,揭示声乐教学中的生理机能的运动规律,使声乐教学更合理,更科学。在教材改革方面,郑永江老师也作出有益的探索,撰有《论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提出要 解决高师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把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都为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许多设想、实施意见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对声乐教学一体化两段制体系的研究与论证,探讨我校五年一贯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我校声乐教学模式的转变,(二)因素目标:
一、声乐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特性 三、一体化两段制声乐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总课题:《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一体化两段制模式的研究》
(二)子课题及具体内容: 1.声乐教学模式的研究(1)声乐的概念(2)教学模式的概念
(3)声乐教学模式研究对教学的现实意义 2.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特性(1)五年一贯制高职性质
(2)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切入点 3.一体化两段制声乐教学模式(1)一体化两段制教学模式优势(2)一体化两段制声乐教学模式的建构 1)教学思想理论一体化 2)教学功能目标一致化 3)教学结构程序两段制 4)师生交往互动双向制 5)反馈方式实施阶段制 6)支持条件要求一贯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过程:
1、研究方法:分析法、文献法
2、研究步骤和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通过收集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认真加以分析、探讨和研究;拟订计划方案以及将要采取的行动及结果的预测;并在实施中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及时评价结果,最后形成课题成果。研究步骤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4月——2009年9月:
查阅文献、调研收集和积累资料
第二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9月: 整理材料,分析、调研综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0月: 撰写完成课题研究,形成成果,申报结题。
六、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多来的研究形成了两个研究成果,均以论文形式体现,1、《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对于高职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声乐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时至今日,仍得以传承与光大,应得益于其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声乐艺术文化的融入,其中,与声乐教学模式——这一重要载体的完善密不可分。当今,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充分体现其高等性、职业性和师范性,这对于培养具有高技能应用型声乐人才,具有其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一体化两段制模式的研究》(刊发在《儿童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五年一贯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体系的建构,如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体现其高等性、职业性和师范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五年制学生源自于初中毕业生,其声乐基础水平差,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切实提高学生声乐水平,培养具有高技能应用型声乐人才,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研究适合五年一贯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一体化两段制教学模式,确立五年一贯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体系的建构,这对于五年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改革与人才培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意义。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我们一贯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的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很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五年一贯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体系的建构,还须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同时要根据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这都有待于进一步作滚动式研究。今后的研究思路和设想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进入一个攻坚阶段,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也是如此,其实践性、职业性与开放性的特征也愈发凸显,今后如何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引领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切实结合我校校情进一步深入开展声乐教学模式后续性探究工作,切实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多做贡献。
第二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参考模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参考模式
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
南浔区旧馆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关注并切实解决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和实践(现)社会公平的大事,也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报告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的基本特征,构建了流动人口学龄儿童“随班跟读,动态管理,收费灵活”的全新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探寻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家校联动促统一、师生互动求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效地提高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质,为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流动人口 子女 教育问题 模式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我镇的地理位臵和流动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来观察。
我镇地处太湖南岸,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近年来地板业、线条业、化工业的迅速兴起,更加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此同时,创造了大量流动人口就业的机会,因此,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我镇已有流动人口4000多,随其父母迁移的学龄儿童近100人。要解决这么庞大的外来学生队伍的入学问题,对弹丸之地的旧馆镇来说可谓压力不小。
(二)从基础教育的均衡性和平等性的内涵来认识。
董惠铭在《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均衡化与公平性》一文中阐明:教育的公平性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公平发展和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与权利的保障。流动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他们是当地财富的创造者,是纳税人,为当地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子女理应成为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的成员,理应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平等性,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平性。
(三)从流动人口子女缺乏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来思考。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如果没有切实解决,其家庭本身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今天的教育问题,在明天肯定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另一
面社会和政府对这些家庭救济性的投入会更大。
(四)从我镇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现状来分析。
1、掌握知识的差异。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域,其子女在原籍受教学的教材不同,要求不同,使其掌握知识水平与本地学生差异很大。(见表1、2)
*课题组负责人:钱景芳,课题组成员:唐国平、金林元、胡雪刚、王新民、陈志红、赵建春、慎敏敏。执笔:唐国平金林元
表1流动学生适龄儿童原籍统计表 2002.9 表2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知识质量前期对比表
说明:测试对象为2002年第一学期二年级学生20名和所在班级52名本地生。测试时间为流动生刚转入时,评价标准相同。
2、行为习惯、文明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等都不同于本土学生。
3、流动人口子女身理心理大部分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弱势群体,由于其父母的流动性,导致其子女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4、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其子女的学籍管理比较困难。
5、对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近几年,虽然我校接纳了部分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入学,但学籍管理上不规范,教育质量上不保证。为了使流动人口子女及时地纳入到本土学生群体中接受正规教育的轨道,研究他们的教育问题,家庭现状,对症下药,防止流动人口子女适龄儿童辍学或流失。因此,此项课题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是一项对农村流动人口(一般指在本地暂居一、二年)学龄儿童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整体研究。以调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背景、学习现状,分析其基本特征为研究内容。形成一系列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
1、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档案;
3、构建我校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学籍管理模式;
4、探寻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本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具体的操作
我们首先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情况,通过与家长、学生的谈话、观察、家访、问卷、填表统计等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摄取了大量的信息,为进一步设定研究策略打下基础。
(一)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家庭及其本人基本情况调查。
1、流动人口家庭主要人员职业及经济状况调查表(见表3)
2、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家庭环境及其受教育状况的调查(见表4)从表3中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最高学历是小学的占46.8%,是初中的占42.9%,是高中学历的仅占7.8%,家长希望自己子女成绩优秀的只占13%,无所谓的占39%,家庭辅导偶然的占41.6%,不管不问的占了48.1%,辅导方式采用压服式的占了48.1%,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项中课外读物少的占80.5%,无工具书的占77.9%,无电视机的户数占91%,大多数家庭是无钱购买。
3、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环境基本特征。
我们综合各种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了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整个家庭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偏僻农村,在本地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综观其家庭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条件差。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家长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资金也非常缺乏,造成孩子学习硬件环境较差。学生固有的学习条件严重滞后,必然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给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
(2)家教方法缺乏。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本身个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一家庭“文化沙漠”现象波及到孩子身上。这类家庭大体可分为二种情况:一是思想上重视子女学习但无方法。他们从自身由于缺乏知识而造成社会地位低下上吸取深刻的教训,寄希望于孩子,渴求子女发奋苦读以出人头地,改变命运。但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往往无法指导孩子学习,无指导方法或方法方式简单粗暴或一暴十寒。表现为:知识传授采用注入式、压服式,缺少说教,谈话时态度蛮横,缺少正面鼓励,孩子犯错时动辄加以体罚,教育缺乏持之以恒。二是既不重视又无方法。这类家长,老师最为头痛。这些家长大多自身文化素质处于最低层,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不参加,上门家访无人,教师很难与其取得联系、沟通。失去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3)成长关注贫乏。家庭环境差,流动人口多为打工,劳动时间长,家庭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加之流动人口群居现象普遍,造成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少,相处环境差,因而缺乏沟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活动、身心等了解严重缺乏。
(4)精神生活枯燥。家庭的低收入必然造成物质生活的贫乏,没有良好的物质生活前提,也就很难创造愉悦的精神生活。没有课外读物,没有智力玩具,没有琴棋书画,没有电脑网络、电视、卡拉ok等,在如此低劣的人文环境之下生活的儿童其精神生活世界如同一片荒漠。再则,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品行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力。衣冠不整、聚众赌博、打架骂人、满口粗话脏话、极个别小偷小摸等,这些不文明的言行对原本缺少正面教育精神食粮的流动学生来说其精神损害就更大。
4、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流动人口在校生行为习惯状况的调查(见表5)
流动人口在校生行为习惯综合分析表
综上调查,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问题上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基础较差。由于这些学生大都来自穷乡僻壤,在当地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加之教材有差异,流动性较大,受教育时间不够,缺乏教育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造成知识基础的薄弱。
(2)学习习惯不良。大多数孩子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由家庭的频繁流动所造成的。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经常拖欠,且书写潦草,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学习方法不当。自学能力差,不会按学习计划科学合理的支配自已的时间,更不能作好课堂笔记和课后读书笔记。碰到学习上的疑惑,不懂得请教老师和学生。(4)年龄和所读年级不相配。据调查,流入本校的1—3年级学生中,如果按本地6周岁入学推算,有45%的学生年龄都不符合相应的年级段,年龄偏大。
(5)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流动人口子女在其家庭的熏陶下,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和父母相处时间少,他们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是本地生所无法企及的。
(6)有较好的交往合作和适应能力。他们每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为了生存,本能地主动接近人,无意中提高了交往合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本地学生所不如的。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教学途径。
1、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德育工作。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以“教人做人——作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德育主线,以“人本化、科学化、生活化”为德育本质,走“三化”的路子,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1)人本化:人本化即“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德育的人本化是德育的首要条件。这一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流动学生与本地生存在明显个体上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时更应体现“人本化” 的精神。从尊重流动学生的人格出发,消除歧视,把流动学生视为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使每一个流动学生身心健全发展。(2)生活化:小学德育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流动生德育教育更应兼顾原先、现有的生活背景,从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五爱”教育,切忌假、大、空。(3)科学化:德育科学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德育的个体化。德育必须分析每一个人的遗传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才能在其原有的起点上塑造人的心灵。流动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且每一地域又有其不同的遗传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因此所采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分析研究。
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并与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相挂钩,在 思想上得到高度重视,使得该项工作起点高,落实到位,效果显著。
2、科学管理,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档案。
(1)实行学校的“动态管理”。建立村委、公安、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互联网。即哪个行政村的个私企业招收外地民工,向公安部门审办暂住证时,必须如实审报是否带入学龄儿童,再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把信息反馈给学校,逐级把关,确保流动人口子女100%入学。其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转学实行“一宽一严”制度。流动人口具有随意性流动的特点,因此,其子女也跟着随意流动。为此,学校建立了“流动人口在校学生变动情况登记卡”,并实行“一宽一严”的管理制度。所谓“宽”指流动人口子女不管在什么时候转入本校,学校根据其就读年级随时插入某班跟读。所谓“严”指严格把好转出关,转出的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办理接受证,否则不予转出,以防止流动人口子女辍学流失。对中途转入的学生,如超过了年报期不能上报的,学校在学生考核时作本地学生计算学额,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次年年报时再上报学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精神,政府主管部门直面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不视其为一种额外负担,而视其为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对流动人口子女充满人文关怀。我校借鉴外地经验,采取了“随班跟读,动态管理,收费灵活”的全新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2)“收费灵活”。严格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每学期收取300元借读费,不得擅自收取其它费用。同时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借读减免或延期交费的灵活办法,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
(3)建立学生、家长个人档案。为了便于对流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我们从学生转入起就对其及家长分门别类地建立了个体档案,对每个家长、学生的成长过程分阶段作记录,用于跟踪调查,改进教育措施。(详见附件一)
3、探寻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方法途径。
“家校联动”是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互相促进的有效途径。
召开家长会是学校和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取得联系的重要手段。一个学期,举办三次流动人口子女家长会,时间是期初、期中和期末。期初是举办家长会的最佳时机,这段时间,流动人口子女家长为其子女入学问题会主动到学校来,了解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向他们提出一些相关要求和介绍学校办学条件等基本情况,而期中和期末,则主要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其子女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做好老师与家庭的沟通协调工作。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联系卡”(见附件二),是学校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子女校外活动情况的又一重要举措。每两周发放和回收“联系卡”一次,教师根据“联系卡”中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联系卡”的发放和回收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其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则更有效。
“师生互动”是实现文化知识和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凸现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这是实现这一重要途径的前提条件。对流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倾注关爱,才能保证流动学生全面迅速的发展。在实际教育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思想上高度重视,让流动生获取平等。
平等相待,在言谈中要求自己和学生不能直呼带有歧视性的“外地人”,要说“新转来的同学”。
以诚相待,一定要多关心他们,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他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感情的浪花,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打开他们心灵闭塞排外的大门,帮助树立信心(见附件三)。
宽容相待,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来自文化底蕴落后的贫穷的山区,基本没上过幼儿园;教材又有差异,因此他们的学科成绩较差。教师要注意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宽容他们的落后,在接受文化知识方面允许他们有一定的差异,让他们真正品味被尊重的快慰,确信自己一样能成功。
(2)生活上给予关怀,让流动生感受温暖。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经济条件都较差,在生活上要加倍关爱他们,给予更多的照顾,包括吃、穿、住、行。经常和家长联系,积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建立“爱心结对”小组,让几位本地生共同来帮助一位流动学生,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让流动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使他们在集体的大家庭里幸福快乐地成长。如301班的袁仕井,他是2002第一学期从贵州转入我校的。由于父母初来乍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经济收入,家庭状况非常差。袁仕井连一个象样的书包都没有,必要的文具用品也买不起,更不要说什么课外读物了。至于学习成绩自然是十分糟糕。班主任见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召开班干部会议,决定让五位学生承担起帮助袁仕井的任务。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为袁仕井送去了新书包和文具用品,有的还捐送了衣服,为他解决了不少困难。
(3)学习上给予帮助,使流动生提高成绩。
给予学生信任。
信任流动学生,要相信他们的潜能,对他们怀有积极期望,不能对他们压得太紧,管得太死,放手让他们参与班级活动,让他们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注重点滴进步。
教学中特别珍惜流动人口子女的点滴进步。上课时,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会给他们带去鼓舞和信心,回答问题时,对他们要有意降低要求,只要言之有理,就当场给予鼓励和表扬,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热情的批语:“老师为你加油!”、“让我们一起努力!”、“你的字进步真快!”等,让他们从中得到鼓励。
发现闪光点。
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点燃就可以照亮其前进的道路,唤起上进心,目前在各种奖励中,”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只有少数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受此殊荣,像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基本上望“奖”兴叹,我们设立多种单项奖,“故意”降低一些项目标准,使他们也有争取奖励的目标,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产生跃跃欲试的努力愿望。另外流动生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是本地生所不能企及的。教师就充分捕捉到流动生这一优点,利用班会、晨会或结合思品教学,请流动生作介绍,谈体会,教育感染本地学生,学习他们那种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从另一角度来讲,流动生也获得了成功体验,得到了师生的尊重,内心倍感自豪。
个别加强辅导。
提高流动生学习成绩应以提高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为重点,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前提,并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知识贫乏,把他们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为他们补课,指导其学习,使他们能会听课,听懂课,会做练习题,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加倍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就拿上面例子中的袁仕井同学来说吧,学习基础超乎想象的那么差,第一次练习下来,考卷几乎是空白。为了迅速转化这位同学,教师多次找他们谈话,上门家访,并为他制订了学习计划。“爱心结对”小组的五位同学也立即展开了行动,课余时间轮流为他补习功课。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袁仕井终于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第二学期期终考试语数均得了良好。
感受成功体验。
让学生在克服困难,战胜逆境的同时,能更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设法为他们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潇洒走一回”,如是课时设计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作业中设计部分简单习题,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时时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其次,是创设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生活的环境,举行“友谊之树长青”、“手拉手我们走到一起来”等班队活动(见附件四、五)。使本地学生了解异乡的风俗习惯和人情风貌,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让异地学生感受新生活的温暖,消除自卑感,使其能在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4、营造良好的流动学生教育环境。
(1)创造民主、平等的学校环境。以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为大前提,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尊重流动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尊严、权利的各类教育活动,坚决反对侮辱人格、民族歧视、不公正对待等做法。真正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欢迎接受他们,并且在实际行动上关心帮助他们。消除了流动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卑、消沉心理,在和谐温馨的学校大家庭里快乐成长。(2)改善家庭成长环境。一方面充分发挥流动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的优势,组织流动生进行集中辅导,重点是自我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再提高。“自理、育人”双管齐下,使他们能克服新困难,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要改良家庭教育环境。学校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来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家长个人素养的提高等,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
五、研究的成果
1、提高认识,初步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当地政府、学校及全体教师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流动人口及子女的管理、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管理、减免费用及爱心助学等,确保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在流动人口不断涌入本镇,其子女学籍管理难度不断增加的今天,我校仍想方设法,尽一切力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和教育问题据。统计资料表明,上学本施教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为100%,新学年(学期)旧生巩固率为100%,这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2、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对义务教育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当地家长对子女求学的热情给他们于很大的震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学校重视和积极的宣传,根本地转化了他们对义务教育的较忽略的认识,从而深刻地认识到适龄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消除不正常的心理,平等对待、相互尊重使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首先,消除了本地学生由于地域环境、经济条件、学习成绩所处的优越地位而产生的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心理。其次逐步地消除流动人口子女某些方面处于弱势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第三,随着交往的日趋频繁,彼此在了解,学习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文环境,在此过程中,人际关系日趋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对待逐步使流动人口子女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4、逐渐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各项素质。学校的教育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熏陶,使流动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学校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如加强班主任的责任心,加强“行规”和“一日常规”的落实工作,定期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学生的自我调节,为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班集体中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具有较为稳定的、自信心,适应能力明显地增强,乐观、合群、自立、乐学的健康人格初步养成,人际交往关系良好,(见表6)。
表6流动生行为评价前后对比表
5、提高了各科的学习成绩。按“学校——家庭联动,教师——学生互动”教育模式,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在本地学生的热情帮助下,流动生各学科,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考查科目,成绩较之刚进校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了流动生家长的肯定和信任(见表7、8)。
表7流动学生知识质量前后对比表
表8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知识质量后期对比表
说明:上表6、7、8对20位流动生作跟踪调查,前后对比结果为进校摸底测试(观察记录)和2002第二学期期终考试(评价)。评价标准和本地生相同。
从纵向比较来看(见表7),抽样调查的20名流动生其语数双科合格率从刚转入时的50%递增到现在的80%,优良率从25%递增到45%;从横向比较看(见表2、8),抽样调查的20名流动生与本地同年级相比,语数双科合格率差距从前期的48.1%缩小到25%,优良率差距从63.5%缩小到45.4%。
六、问题与思考
构建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对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均衡性,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由于该工作涉及面广,流动人口组成复杂,且不断产生新的矛盾,课题研究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随着我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日趋猛增,当地学校规模扩大,硬件投入有限与流动人口子女求学数上增之间存在矛盾,学校面临的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应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整个阶段,本课题研究了小学阶段(六年),即童年期的研究,后三年(初中阶段)即少年期的研究又如何呢?
3、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的“文化沙漠”问题,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仍然得不到解决。
4、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其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农村小学成立流动人口家长学校是当务之急。
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本地外出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本土流动人口子女出现“隔代教育”不良现象,从而在家教上产生了新的问题。
6、流动人口居住点随意性大,具有不固定性,所居住的地方或寄宿厂房或简易棚,且合居现象普遍,这给教师上访、家访的质量带来了影响。2003年11月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4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谈松华《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4、《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均衡化与公平性》(董惠铭,《浙江教育研究》 2002.4);
5、《抓住关键 推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董惠铭,《浙江教育信息报》2003.10.14);
5、侯静方、方展画、林莉《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侯静方、方展画、林莉《教育研究》 2002年 第一期);
6、余舰、吴树琴等《我国部分地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调查报告》(余舰、吴树琴等《教育研究》 1997年第九期);
7、张铁道、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扩音机性教育》(张铁道、赵学勤《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第八期);
8、周桂荣《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思考》(周桂荣《小学德育》 2003年第三期)。
【提示语:研究过程清晰,调查统计数据详实,研究报告行文规范,文字表达简洁通顺。】 11
第三篇:“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压力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二者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拦路虎。我校在经历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小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和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谈不上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更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渗透在合作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根据六年级教材编排特点,为充分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提出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构想。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新课改的理论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合作探究、交流为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在参与中活泼地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遵循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在参与中发展智能,在参与中完善人格。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根据县局教学改革自主探究活动的安排,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工作模式陈旧,方法死板的现状,我校在教学模式的创建上突出的特色工作是: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理论上寻求提升。学习坚持每周业务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之外,还开展了“苏家塬小学教师创学习型学校,做研究型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教师定时撰写教学心得和工作反思,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提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开展“学帮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求突破。“学”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学校统一组织、统一时间要求教师相互听课、交流计划、心得体会、学习专业知识等活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帮”指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帮一活动,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扎实,青年教师观念新,接受能力快,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优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指开展形式多样教学竞赛活动,包括一人一课、同职称赛教等活动,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在比中求发展、谋突破,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3、强化过程管理,在过程中练本领,在“两个常规”的总要求下,学校从教师每一天的教学业务、教学过程、教学研究等各方面细化考核,保证教学活动的扎实开展,特别是制定了《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性考核办法》和《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热情,推进课改实验的快速进行。
四、课题研究内容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分为五步。第一部分:以趣引领,导入新课。
在一堂课中,导语非常关键,要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讲故事,或背景音乐等,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一下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创设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存的认知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激趣,用时不宜过长)。
第二部分: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细看小学语文课本,每一册课本中的每一组课文,乃至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也有自己重难点,那么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要教学效果?首先,要从整篇课文出发,由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的中心所在和主要内容,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部分等等。这一过程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也给学生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不要存有任何的顾虑,学生定会交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答卷。其主要教学流程是:
1、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
2、再对初读情况进行检查,对重点字词进行指导,检查课文理解情况,课文写了什么或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三部分:导读结合,品读细析。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之笔。教师要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认真做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品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强化重难点。应从以下方面去着手:
1、抓重点问题教学。问题要少而精,要以参考阅读题或课后习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
2、抓重点句教学。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或作者感情或映射全篇的句子,以句为突破口展开学习。
3、抓重点词教学,从文章的重点词入手开展教学。
4、抓朗读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句或段或篇进行朗读指导,可以根据内容情况多种形式去朗读,让学生在“思、读、议”中学习。
5、抓写作方法教学。在教学时,可按照“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步步教学。
6、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7、找课文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思维及语言训练。第四部分:同伴互助,整理积累。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积累,因此整理积累在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积累语言,积累句子,积累方法,积累课文内容等等,这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时间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到课外,以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把所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中整理积累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五部分:挖掘内涵,拓展应用。
这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之笔,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内容等继续挖掘课文的内涵,升华学习内容,不断拓展运用,可以进行一篇带多篇的课外拓展阅读或课堂小练笔,谈感受等等。总之,可以依据课文进行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五、成绩与不足
经过一年的精心实施,现已在全乡推广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即:以趣引领,导入新课——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导读结合,品读细析——同伴互助,整理积累——挖掘内涵,拓展应用。经过的我们推广和应用这一模式,大大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只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总结,还存在很多问题:
1、缺少理论指导和支撑,教师读书学习时间有限,获取资料途径少;
2、教师参加学习、研讨、交流机会少;
3、学校开展阶段性反思工作还不十分扎实,教学反思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我们将处于完善、继续探索、研究、总结之中,无论怎样,语文阅读教学力求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六、今后设想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如一棵大树正变得郁郁葱葱,“生活与数学如何实践”、“快乐课堂、快乐英语”等教学模式正如一棵棵幼苗迎风成长,这一切凝聚了全体教师一年来的心血和汗水。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教学模式有一定创新,但仍有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虽有新的突破但教学示范推广应用还不是很广泛等许多问题和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研究水平,真正发挥成果引领、专业指导发展的示范作用,不断推广应用研究取得的新成果,特别是要加强根据山区教师队伍现状、教育水平的现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课题,找准突破口,以本次自主探究活动形成的经验为指导,强化和细化过程管理,在山区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2010年1月18日
第四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
张雄伟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
张雄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大潮,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明显提高。一些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还有些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但结果仍然是投入多,收效低。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思考,学校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目标,课堂教学严格遵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四步”“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四步”是指:自学—展示— 点评—检测;“五环”是指:目标导学—学案促学—讨论展示—评点归纳—检测生成。)。
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深入研究此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首先,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需要。其次,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备课、讲课、观课、说课、评课和课后反思等形式,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从而培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习惯,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再次,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了我校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有效教学的理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和“全人”的概念,应把学科价值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效益的观点,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它强调教学策略。
其次,心理学家也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创造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实验力求达成如下目标:
(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提升教师的教研意识、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二)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课题研究,探究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一)如何设计、使用导学案。
(二)如何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如何借助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的难点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导学案和如何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思想观念主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们先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转变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
(二)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采用的两种主要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是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同时又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三)经验总结法:为了促进实验与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经验材料,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本课题分课题准备、课题实验、课题总结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1、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课题组成员,确立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法,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向市教科所申请立项。
2、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动员、培训。在此阶段,学校相关领导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课题研究总动员。
3、学校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杜朗口中学现场观摩学习,了解了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基本掌握了他们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和课堂教学流程。随后,李冬青老师为实验教师解读了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介绍了导学案的基本内容和编写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并带领实验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通过学习,让实验教师了解了学案导学的作用、初步掌握了导学案的编制方法,最后,通过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初步掌握了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二)实验阶段:
1、实验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在此期间,实验教师积极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方法,主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的信息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每星期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研讨,每学期通过讲研讨课、观研讨课、说研讨课、评研讨课等形式进行集中研讨。
2、定期请相关领导深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课题组根据领导的建议,及时修改研究方案,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3、实验教师积极撰写研讨课的教学案例、说课稿、教学反思和教研论文,既总结了实验经验,又锻练了教师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提交课题研究资料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备课、讲课、观课、说课、评课和课后反思等形式,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每位实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课题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交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经验材料,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归纳整理出导学案的编制方法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独立自学—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检测反馈—总结提升。
(二)形成了导学案的制作模式
导学案编排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学习目标:根据课题知识点,结合《课标》要求,将学习目标呈现在导学案上。第二板块是学习过程:授课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①独立自学;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点,为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 ②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并提出疑问;③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独立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④检测反馈,通过一些典型习题,检测学生的对新知的掌握情况。第三板块是总结评价将本课题所学到的内容,形成知识框架,填写在学案上,并进行自我评价。
(三)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分成六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出示学习目标。第二环节是依案自学。第三环节是讨论展示。组织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提出疑难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解决疑难问题。第四环节:点评归纳,精讲疑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讲”学生存在疑虑的问题(“讲”的时机有时穿插于小组汇报之中,有时将学生的疑难问题集中解决)。第五环节是检测练习。第六环节是总结评价。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教师能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接纳和认同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不断自我否定、扬弃、出新,从而从理论上提高自身的涵养,教学方法和 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完善。其次,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在自身努力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成功的方法模式,学习模式、进入模式、变更模式、创新模式,从方法模式的组合上探究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创新,引起课堂模式的优化,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校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没有自学意识,更不知道怎样自学,总是依赖老师讲授,对学习参加实验后渐渐有了自学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具备了依案自学的能力;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倾听,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了,这一切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大大提高了。
(六)物化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校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没有自学意识,更不知道怎样自学,总是依赖老师讲授,对学习参加实验后渐渐有了自学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具备了依案自学的能力;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倾听,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了,这一切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大大提高了。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教师共编写优秀案例及教学反思三十余篇,说课稿近三十篇,评课稿二十余篇,撰写论二十余篇,其中,案例《小数的性质》和《三角形的边》分别获湖北省优秀案例二等奖和三等奖;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乘法的分配律》获市级一等奖,论文《学案导学是高效课堂的法宝》、《转变学习方式的探索》《浅析导学案的编写方法》分别获市级一等奖、二等奖;论文《学案导学,教学因你而精彩》和说课稿《解方程》发表在《襄阳教育》上。
我们整理了一本《教学案例及反思集》、一本《说课评课文集》、一本《论文集》、一本《培训总结资料集》。
八、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是根本,学案是为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教材。但实际使用中,个别学生容易出现依赖学案而忽视教材的现象。特别是概念部分,即使老师强调了,也不能做到依据学案结合教材理解知识。也有抄书填写学案内容的现象。
2、学生纵然认真地完成了学案,但学习的深度不够,学习浮于表面。错误认为完成了学案,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3、个别学生课后修订导学案不够认真,不能使学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4、有些教师的导学案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没有修改就直接经学生用。导致课堂教学思路与导学案脱节现象。
我们的困惑:
1、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认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
2、如何让每个教师都能静下心来,精心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 这两大困惑,也将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第五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背景
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只要教育存在,就存在提高质量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因此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
2.现实状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省内某些地市及部分县市区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有的还有所成就。加强课堂建设是深化我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高效特色的课堂也是形成教学风格、彰显名师品质的重要标志。同时,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触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才是彻底的,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行为和学校生活,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同时,也只有课堂效率的提高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前提和保证,才能适应规范办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前期提高课堂效率调研的基础上,准备进一步以更大的力度、更坚定的信心在全校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构建进行研究,决心从根本上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于是,我校于2011年6月申报了合肥市级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立项。
3.研究基础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的老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但教学实践中依然故我,大多数课堂仍然是讲堂,而不是学堂,表现在:教师更多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而不是更多关注学生学的怎样、怎样学?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品尝不到教学的快乐、职业的幸福;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如何改变课堂,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010年学校先后两次选派教师在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同时利用网络深入学习部分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如邱学华尝试教学、王敏勤和谐教学、顾泠沅青浦实验、李炳亭“五步三查”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并通过多次学习研讨、问卷调查,教师深切感受到,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应通过高效的组织,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力、教给学生方法,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精讲多练。
4.选题、立意的现实意义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我校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深入分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的教改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的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努力构建起各学科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校本教研与管理,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率较低的实际问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是指通过对初中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透视,发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无效、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寻找克服这些无效、低效教学行为的策略,积极构建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教研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的生态课堂,形成适合我校的各学科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教学的核心命题: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教学质量。然而,既然名为“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其重心就必然在于一个“效”字。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质量,做到教学效率高、教学效益优、教学效能强,摒除无效以及低效,实现有效进而高效,是本课题所研究的目的所在。
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课堂实然目标:从低效甚至负效→有效课堂的探索→实现课堂高效。通过改变课堂效益量化,旨在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原则是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钟。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二)课堂应然目标:从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即成长知识能力,也成长精神创造。
其实,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既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个、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四)和新课改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践表述”。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恰是——自学、展示、反馈,也就是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立足提高各科课堂教学效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致力于学生科学、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①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②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
(一)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构建起各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率的质的提高;促使实验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成为骨干名师;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点: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3.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使课堂教学良性发展。5.形成适合我校各学科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高效课堂主要特点的研究;高效课堂基本模块的研究;高效课堂基本环节的研究;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具体做法有: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初步形成适合我校的 3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各学科不同内容和课型,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9.各学科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我校课题组教师面向我校全体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奠定基础。
2、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了解我校课堂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研究整理。
3、行动研究法:针对目前课堂不高效的原因,研究制定相应的机制以及教学模式,并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从而在本校打造高效课堂。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教师典型课堂教学实录,并进行研究分析进行案例反思。
5、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6、总结研究法:及时对本课题每一阶段的调查、研究进行总结,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小结,找出经验和教训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研究;同时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2年2月):
2011年6月由张文宏副校长与黄诗河副校长牵头,由我校的骨干教师与2011级七年级教师组成课题组,申报了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2011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立项。立项后课题组做了大量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问卷调查、课题组教师培训、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责任分工、召开开题论证会、完成阶段性总结等,其中重点是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分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杨四清
副组长:张文宏 黄诗河
成 员:方三虎 王仁平刘春潮 丁名新 王跃青 魏艳华 王二红
课题实施小组 组 长:张文宏
副组长:张文革 王跃青 魏艳华 王二红 刘家根 罗守华 张旻 成 员:
王跃青 郑腊平许治平耿家富 唐宗明 洪秀兰 负责子课题《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2月开始实施)
魏艳华 杨智刚 杨田中 黄书文 缪维珩 黄永红 负责子课题《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2月开始实施)
王二红 方文清 张红艳 李林 刘华云 负责子课题《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2月开始实施)张文革 蒯超林 张敏 黄泽贵 负责子课题《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9月开始实施)
刘家根 谢玉荣 方祥生 盛敏 负责子课题《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9月开始实施)
罗守华 张二霞 黄小青 负责子课题《初中政治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9月开始实施)
张 旻 唐小祥 唐绍兰 杨前胜 负责子课题《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9月开始实施)
2.深入实践阶段(2012年3月—2013年7月): 深入实践,定期研讨,从教师角色及“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研究、小组学习评价体系研究、创设情境策略研究、各学科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当堂检测设计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堂评价等方面对课题进行研究。召开“中期成果汇报会”。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学校积极为老师们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载体的各种教育研讨,如教学开放日、同课异构、中考研讨会,通过实践研讨,各子课题组初步形成本学科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体系。完成课题中期报告。
关于课堂的“高效”,在2013年3月22日的研讨会上,大家经过激励的研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讨,达成了共识:课前:抓学生预习,提高学习准备的高效性;抓集体备课,提高课前准备的高效性;抓作业设计,提高学生作业的高效性;课堂:抓教学活动的组织,抓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后:抓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认识的高效性;抓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进一步细化,课堂高效点有:学生预习的高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高效;课堂情境设置的高效;良好课堂氛围的高效;课堂活动组织的高效;问题精心设疑的高效;多媒体资源利用的高效;课堂语言的高效;对每一位学生关注的高效;课堂学生评价的高效;肢体语言合理应用的高效;课堂生成问题或偶发事件处理的高效;当堂检测的高效;作业布置的高效;资源共享的高效;课后反思的高效。
课堂教学中,杜绝提前上课、提前下课、拖堂、课堂接手机、课堂讽刺挖苦及体罚学生现象,杜绝满堂灌。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及课堂表现,重视知识的生成,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有效评价,精讲多练。
在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上,在深入实施阶段,也初步达成了共识:第一步:指导预习(课前),第二步:学情反馈(课前),第三步:互动解疑(课中),第四步:当堂训练(课中),第五步:归纳提高(课中),第六步:复习质疑(课后)。
但因各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各学科不同的章节或不同的课型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我们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教无定法,可以突破模式,超越模式,化有形与无形中,不论什么样的课堂,在课中都要突出“高效”,即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学、互学,突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及知识的生成,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让学生多种形式展示,精讲多练。
3.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定期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课,并充分利用与合肥市四十七中结对合作,开展多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校际间研讨课。收集整理各学科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及研究性材料,对各组课题进行检查验收,进行回顾总结,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课题研究沙龙活动,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结合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校情、学情,及时调整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初步形成了我校高效课堂的抓手和有效教学模式。
4.总结深化阶段(2014年2月—2014年7月): 开展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展示课。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学案及教案专集,出台学校各学科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主动申请结题。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校课题组从2011年6月开始组建进行课题研究,至今已历时三年,即将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结题。我们紧紧按照“课题带动、骨干示范、全员参与、评价调控”的课堂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思路,将课题研究与工作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我校研究工作的协调发展,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及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和明显成效:
1.理性成果(隐性成果)。(1)明确高效课堂的“高效”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充分认识到: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预习是关键,展示是提升,反馈是保证;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对课堂“高效”的实施,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两点,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主动展示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了吗?学生的学习过程快乐吗?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教给学生方法了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效点:课前预习案设计的高效,学生预习的高效,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能力的高效;课中良好课堂氛围设置的高效,情境教学设置的高效,问题精心设疑的高效,课堂活动组织的高效,学生合作、展示及质疑的高效,科学探究的高效,多媒体资源利用的高效,课堂语言的高效,对学生评价的高效,肢体语言合理应用的高效,课堂生成问题及偶发事件处理的高效,当堂检测的高效,作业设计的高效;课后学生巩固提高的高效,老师教学反思的高效。
(2)形成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与诱导者教师要在观念和行动上都秉承改革创新的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在二年多试点年级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并组织了多次各种形式的深入研讨,初步形成适合我校的“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以学定教,教学合一”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
第一步:指导预习。课前发放预习案,学生在独学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案,导学引疑、自主质疑,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第二步:以学定教。课前对预习案有发必收,有收必批,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第三步:互动解疑。课中进行,小组解疑,小组不能解决的进行班内解疑,含学生多种形式合作交流、探究及展示,教学合一。
第四步:精讲释疑。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启发式或情境式精讲,包括课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堂生成的与学生提出的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五步:当堂训练,课中进行,十分钟左右。像考试一样的训练。
第六步:归纳提高。课中进行,学生归纳总结,提出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与困惑。
(3)全体教师基本都树立起“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意识,提升了课堂效率,初步实现了教学效率的质的提高。“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已渐入全校上下和课堂细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在逐步产生质的变化,课堂生活正在朝向“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方面迈进。
(4)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水平不断提升,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观,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有效促进了我校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是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尤其是在明确了高效课堂的一些主要特点及有效教学模式上,初步构建起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各学科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四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解疑、精读释疑)一定(以学定教)一训(当堂训练)”的“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以学定教,教学合一”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我校的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我市兄弟学校也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和推广价值。
2.实际成果(显性成果)。
课题研究与工作研究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我校教师进一步实现专业成长,成为骨干名师。2011年9月孙明金老师在巢湖市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洪晓晨老师在巢湖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郑腊平老师被评为全省优秀乡村教师;2011年10月,洪晓晨老师在合肥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12月,郑腊平老师在合肥市教师“我读经典”征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2月,洪晓晨老师在安徽省语文学科7~9年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2年4月,我校许正林老师参加了巢湖市初中思想品德课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一等奖;吴银芳老师参加了巢湖市首届初中数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荣获一等奖;2012年5月,许治平老师在巢湖市青少年“建设幸福中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中学组征文比赛教师辅导二等奖;2012年7月,吴银芳老师在2012合肥市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在合肥市初中数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2年9月,张文宏副校长荣获合肥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洪晓晨老师在合肥市第八届普通话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12年11月,张文宏副校长荣获合肥市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12年12月,张文宏副校长在安徽省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同时获实验技能操作单项一等奖,翟安跃老师荣获巢湖市《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大奖赛三等奖; 2013年3月,魏璠同学在合肥市青少年“建设新中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征文比赛中学组三等奖,洪晓晨与郑腊平老师均荣获2012巢湖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征文比赛一等奖; 2013年4月,蒯刘平老师2013巢湖市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13年5月,洪晓晨老师荣获巢湖市语文课堂教学评比初中组一等奖;2013年7月谢玉荣老师、吴银芳老师和张文宏副校长同时被评为合肥市第二批中小学骨干教师; 2013年9月孙传翠老师、黄泽贵老师同时荣获巢湖市2013年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一等奖,蒯超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林老师荣获巢湖市2013年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二等奖;2013年10月刘家根老师荣获巢湖市2013年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程李骏老师荣获巢湖市2013年初中体育优质课三等奖;2013年11月孙传翠老师荣获合肥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三等奖;2013年11月我校在巢湖市第23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女子团体二等奖,男子团体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3年12月孙传翠老师荣获合肥市全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学二等奖,魏艳华老师荣获巢湖市第二届初中数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4月唐绍兰老师荣获巢湖市历史课堂评优三等奖;2014年5月魏艳华老师荣获合肥市数学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
2011年6月,蒯超林老师论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获巢湖市物理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翟安跃老师论文《发展后进生做体育骨干对班级工作的影响》获巢湖市体育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2011年7月,方三虎老师论文《有用、有效的原则——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郑腊平老师论文《充实而有意义的课堂前五分钟》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张红艳老师论文《浅析农村中学生如何远离中式英语》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谢玉荣老师论文《注重基础 关注细节 突出方法 彰显能力》获巢湖市化学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王二红老师论文《浅谈英语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艺术化》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黄诗河老师论文《巧用评价 点石成金》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2011年12月,唐宗明老师论文《散文教学三四重奏》在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在确定”征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012年,张维芹老师论文《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吴秀娟老师论文《浅谈初中数学的探究学习》获巢湖市数学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方三虎老师论文《小议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并获合肥市中学语文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唐朝霞老师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收获》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洪晓晨老师论文《在感悟中成长》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许治平老师论文《永葆语文味》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郑腊平老师论文《充实而有意义的课堂前五分钟》被《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15期刊用,管先宏老师论文《构建高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尝试全等三角形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获合肥市中学数学论文评选二等奖,黄书文老师论文《新课程改革现在进行时——我校数学“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手记》获巢湖市数学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并被《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3期刊用,蒯超林老师论文《初中沪粤版物理教材改编的几点建议》获巢湖市物理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蒯刘平老师论文《激趣赏识,英语学习的催化剂》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孙明金老师论文《对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思考》获巢湖市数学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唐宗明老师论文《管好自留地 收获高效果》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王二红老师论文《如何对我们这样的农村孩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子实施有效教学》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张红艳老师论文《转化英语学困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物保证》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谢玉荣老师论文《关于化学模拟试题命题的实践与反思》获合肥市中学化学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
合肥市骨干教师谢玉荣《分析中考试题,提高复习效率》在2012年巢湖市中考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论文《中考复习中化学教师如何做》获“全国新课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征文活动一等奖,《2012年安徽省巢湖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网主办的人教网刊《滴定化学》第38期(2012年第6期)。
2013年,王跃青老师课题研究论文《重指导 巧引导 勤诱导——“学案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体会》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10期,张文宏老师论文《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发表在《中学物理》第二期,唐小祥老师论文《科索沃战争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法》获合肥市历史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吴银芳老师论文《新课程理念伴我成长——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初探》获合肥市中学数学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谢玉荣老师论文《对中考化学复习课效率的反思》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并荣获该刊举办的“总结课改经验 推进素质教育”征文活动一等奖。
2014年,张文宏老师课题研究论文《课堂改革在行动——基于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一期。
八、研究后的思考:
教有百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的,不应是束缚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程式和桎梏。
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带来了课堂的改变,但因各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各学科不同的章节或不同的课型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我们也作了一定的补充说明:教无定法,可以突破模式,超越模式,化有形于无形。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要取得效果,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课堂的高质量最终是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没有学生的全情投入、主动参与,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学、互学,突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及知识的生成,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尽可能让学生多种形式展示,培养自信。
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性。“课堂要打假,要挤水分,挤假学假教的水分,只有面对真实的学生,进行真实的教学,才是教学成功的起点。
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情境或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主动地学习。通过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
/ 11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用。
关注评价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推进作用。此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了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发展性评价的关键,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避免“廉价的表扬”。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的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高效的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有效的教学模式应包含“动静结合”、“收放自如”、“智慧生成”、“彰显个性”、“以学定教”、“教学合一”这些因素在里面的。在模式的构建中,我们将努力丰富这些教学元素,让学生在自学中静思,在尝试中发现,在辩驳中感悟,以教师无痕的“导”带学生走向更高的知识境界。
九、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1]周德藩 《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2] 周峰、郑向荣 《优质学校形成规律探索——从“洋思”到“东庐”》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
[3]卢志文
关于高效课堂的16个问答
卢志文杏坛絮语2009-5 http://luzhiwen.eduol.cn/archives/2009/782508.html [4]高效课堂研究简报
2010年第01期(总第1期)2010年6月20日
http://wenku.baidu.com/view/6a802b630b1c59eef8c7b4ab.html 2010年第02期(总第2期)2010年12月18日
http://wenku.baidu.com/view/e1f3ffec5ef7ba0d4a733b66.html 2010年第03期(总第3期)2011年1月18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f51dc0100mglb.html [5]艾玛·麦克唐纳 《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03-01 [6]陈源清 《精彩的小班课堂——初中小班化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探索》 凤凰出版社 2011年7月
附录:
①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生发展情况汇总表;
②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论文的发表和获奖、各项评选活动中的成绩汇总表;
③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的发展一览表。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