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
聋弱儿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特殊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曾经就如何更合理地安置特殊(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场地这个问题,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至今争论仍在继续进行。那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置他们接受教育的场所呢?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中真正为那些特殊儿童前途着想的工作者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地有不少学校正在积极地探索,但至今尚无成功的先例。
我校自1975年创办至今达26年。以前仅开办聋哑班,称聋哑学校;1995年常熟市人民政府拨款四百多万元新建了校舍,并将本市虞山镇培智学校的23名弱智生并入我校,更名为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
聋哑生和弱智生虽各有所短,但也各有所长。能否让聋哑生和弱智生,靠得近一点,在一个课堂里学习同一内容,以收优势互补之效呢?据此我校领导提出了“聋弱一体化教学”的设想。为了能顺利地开展这一实验,我们作了积极而稳妥的准备工作。我们将当年度新招收的弱智生编入聋部一年级班,摸索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为开展“一体化” 教学的研究寻找依据。同时我们还在两个培智班中观察哪些弱智生善于和聋生打交道,学习内容、进度接近聋生,以便为弱智生插班物色人选。1996年2月,我们又在聋部七年级一个教学班中插入三位智商在 55-69之间的弱智生,开始了对他们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初步积累了一点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常熟市教科室的支持下正式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请立项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实施聋弱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条件,探索出一套可操作的能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的教学模式,并使之在实施中不断趋于完善;探索聋生、弱智生合班上课以后的班级管理,合班上课后的负效应及其对策,致力于培养、提高聋生、弱智生双方的素质,使二者在同一班级中真正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努力争取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分三个部分:
1、原培智班就读,有要求进聋班学习的中、轻度弱智生;
2、从普通学校转入或当年新招收的弱智生;
3、接纳弱智儿童同班学习的所在聋教育班级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和体会
从1996年初的探索阶段起,我们所作“聋弱一体化教学”实验,至今已有五年之多;其间具体可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课题研究实施前我们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分析,了解哪些弱智生与聋生走得近一点,为弱智生插班物色人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小范围实验,在认定方向确无问题,以举确有可能之处后正式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 1997年9月至1999年12月,正式进行了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聋教育班级如何接纳弱智生的问题。一位老师在总结实验经验时撰写了《聋生班如何接纳弱智生》的论文,详细介绍了接纳过程,其中可分“过度接应”、“加强辅导”、“共同建设”三个阶段。我们在接纳前召开了弱智儿童家长会,取得家长们的支持。实施中多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听取同行们的意见,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各自实验情况,并举行班级主题活动,以激发学生同堂上课的积极性。我们对其中两个实验班进行了教学质量分析。第一个实验班中插入了三位弱智生,他们的语文、数学、思想政治课平均成绩为82.6分,及格率100%。第三个实验班等级记分后,四位弱智生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成绩是优秀3门占37.5%,及格8门占100%。课题实验初期至今先后在聋教育班接纳了弱智生14名,分别安排在6个聋教育班进行“一体化教学”的研究。本学年度有4个“一体化教学”班级,占聋部班级数的50%。在这4个实验班中,其中3个班级的班长是由弱智生担任的,占了“一体化教学”班级的75%。实验过程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第一个实验班的三位弱智生,毕业当年被优先落实工作单位。这对在读学生和老师及学生家长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我们感到,实施“一体化教学”获益匪浅,聋弱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的作用。
1、在生理缺陷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
不管是聋生,还是弱智生,大都存在着某种心理、生理上的缺陷,存在着不同 程度的听力、语言、智力障碍。实行“一体化教学”后,他们的缺陷在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一定的补偿与矫正。弱智生在聋生班就读,意识到自己“能说会道”,比聋生从小失去听力、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优越得多,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请说话好的弱智生,协助老师帮助纠正聋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欠缺。而聋生虽然存在听力、语言障碍,但是智力一般要比弱智生强。他们经常用简单的手语、指语与弱智生交流思想感情和所学的 文化知识,有助于弱智生发展智力,增强记忆力。
2、在社会交往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
过去聋生在校内局限于聋生之间交往,很少与“能说会道”的健听人交往。班里来了弱智生后就多了“耳目”,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聋生交往手段,扩大了聋生的交往范围。对于少数口语基础好的聋生来说,更有了朝夕相处,交流频繁的说话的“对象”。反过来,弱智生也经常带些社会上 的“新闻”告诉聋生,使聋生也学会了打听“消息”,进而充实自己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老师明显感觉,聋生比以前了解的事情多了,什么“社会治安”、“三资企业”、“企业倒闭”、“下岗工人”,这些社会现象以前需要由语文老师向聋生详尽介绍、仔细分析,现在可由弱智生帮助分担了。
3、在思维发展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时老师一般先请智力较好的聋生来回答,然后请中等的聋生和弱智生来复述。反应迟钝、表 达能力较差的弱智生,在听(看)别人的回答、复 述中思维逐步得到启迪和发展。聋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把有些词语漏掉,发生成份残缺的语病;而弱智生却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爆出“冷门”,毫 不客气地指出聋生的这类问题。通过1--2个学期的共同的学习,聋生和弱智生在语言发 展、思维发展方面相互补偿,相互促进,共同得到了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弱智生到聋班后,对他们思维发展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在培智班堪称“老大”,思维活动已发展到一定的限度;进入聋班,他们则立即感到“上外青山楼外楼”,这样有利于教师为他们创设“最近发展区”来促进他们发展智力,获得知识。
4、在行为习惯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
两类残疾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不同,但待人处事,品德行为方面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聋生 大都寄宿在校,他们普遍有爱劳动、肯吃苦的优点,但也有贪小利(个别学生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性;而弱智生大都通学,原来的班级卫生工作均由阿姨包办。实施“一体化”以后,聋弱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弱智生在聋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影响下,都纷纷提前到校,参与打扫校园环境卫生。而当个别聋生有不良习气表现出来时,弱智生却会“呆头呆脑” 地直言不讳:“某某某,你拿别人东西了。”一位沾染不良习气的聋生在弱智生多次直接批评下,行为受到了约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5、在体育运动技能方面具有相互补偿、促进作用。
弱智儿童在运动速度、弹跳、耐力及平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在弱智儿童群体中因为缺乏竞争对手而致运动水平停滞不前;而聋生个个生龙活虎,运动能力及技巧水平普遍高于弱智儿童。经过多次同场练习较量,无意中促使弱智儿童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同样聋生也不愿意在竞赛中输给弱智儿童而丢面子,他们会全力拼搏,努力提高运动水平。结果使双方的运动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了互补共进的目的。例如弱智生钱佳东,进入聋班后,经过两年来老师的指导和同聋生的同场较量,运动成绩大有进步,跳远从3.86米提高到4.35米,400米跑从1分16提高到1分07,在校运会上,夺得1500米第一名和400米第二名的好成绩。
由此,对于扩大聋部班容量,节省教育经费也是十分有益的。这从2000年度的实施情况中也可见一点。2000年度,我校聋部(包括“一体化”的弱智生在内)共8个班级58名学生,平均每班7.25人,扣除“一体化”的弱智生7人,班级平均人数为仅6.37人。如7名弱智生,根据他们现在就读的四个年级,需至少单独开办一个复式班。按照我校全年教育经费168.9万元计算,平均每班占用14.1万元,如要多开办一个培智班,就得增加教育经费十多万元。按照一个班级需配备两位教育人员计算,则需多支付教育经费5.2万元。可见“一体化教学”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可谓三全其美。
3、总结阶段:本课题在五年多的实验中,先后召开了8次课题组成员会议,开展了三次公开教学活动,整理了实验材料16份,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0篇,编辑一本课题研究论文专辑,其中三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999年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编入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实践与发展研究》课题成果汇编《科海扬帆》一书,还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学会系统省级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二等奖”。其间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迅速得到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上提得出见解,实践上拿得出成果的特殊教育科研队伍。其中有一人被评为常熟市教学能力,一人被评为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一人被评为江苏省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可以说这项“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成功,创出了我国特殊教育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弱智儿童的教育安置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六、关系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
1、本课题研究探索了一条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路子--聋弱一体化教学模式。
2、本课题对于两类儿童实施“一体化教学”后,为聋班扩大了班容量,节约了国家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
3、本课题为弱智儿童开辟了一条在成人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创设“最近发展区”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好的素质的途径。
4、对于中重度弱智生的“一体化教学”尚待进一步研究。
以上是我们对聋弱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的粗浅认识,我们还有许多方面不够成熟,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如“聋弱一体化教学”的规律、“聋弱一体化教学”的管理及对于师资要求等等。我们愿与教育界的同仁一起实践、探索,也希望各级领导给以指导、帮助。
第二篇:一三五模式结题报告
《优化我校“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一三五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辽阳市第九中学 钱雪梅
摘
要:针对我校在上一轮创建课改示范校中总结的教学模式进行提升与完善。关键词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一三五模式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前一段时间,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一三五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确实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的刺激和课堂气氛的热闹,忽视了知识传授的过程,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深化,有必要重新反思与探讨,因此决定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我校在本次改革大潮中,也积极进行了以“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为核心的一三五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于2014年获得省级课改示范校的验收,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现本模式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积极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课堂活动流于形式、课堂节奏松散、课堂密度有限的不足。为了进一步优化我校教学改革成果,更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此次课题研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伊始,世界各国先后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改革,本世纪这种改革扩展到中国。近几年,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各地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改革,探索了一些教学模式,取得一些优秀成果。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也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弊端。比如在课堂上,单纯追求热热闹闹的效果,脱离学生实际安排自学活动,使学生在没有很好理解理论常识前提下就参与讨论,使之理论和实践联系不起来,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得更苦,老师教得更累,。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反思、总结,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改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与合理安排教师精讲引导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继续发扬我校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优势,同时兼顾课堂结构的紧密性和课堂密度的延伸性,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的教学观,改变教师对新课改的表层认识,真正形成我校“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的“高效”教学模式和各具特色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
(四)研究的假设
如果通过研讨课、检查效果,再研讨、再检测,经过几个回合的课堂教学实验,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形成模式,并通过示范课进行推广,应该有所收获。
(五)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中的“高效课堂”界定 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高、效果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1.理论意义
本课题依据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理论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即: “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我们的研究就是要从实践操作方面验证这一理论,并从中实现以下研究目标:
首先研究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的手段。其次,通过教学的整体建构思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知识是讲不完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就会自己去学习知识。再次,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有效办法。
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知识在系统中学习和记忆。如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不同层次的知识导图与学生共同归纳整理,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2.实践意义
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教师可以根据整体教学设计的思想,打破单元章节的界限,将有关知识整体构建,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使教师业务素质整体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快乐课堂,增效减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学校里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把我校原有的“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一三五模式进一步完善,探索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重点和难点都在于通过实验取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即: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我们认为:效率的最大化或效益的最优化只居其一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四)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并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但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我们的思路是首先通过实践优化原有模式,再进行课堂实验固定新模式;最后,让全体教师在体会整体模式精髓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个性创新、找出适合自身和本班学生特点的大结构下的个性模式。总之,整体的教学模式只能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 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微观的、具体的教学操作还需要教师灵活多样,根据个人特点扬长避短。使我们的模式用中右边,真正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五)研究过程和活动 本学,我们辽阳地区正好进行协作化办学的试验。我校作为牵头学校,要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五校合一的教学活动,我们就把此活动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多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在每次的活动中,我们尽量安排研讨课与交流活动,并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2016年9月--11月
课堂实验、理论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在各个学科安排了第一轮的研讨课,侧重课后的反思与交流。通过互相交流,大家感觉到对一些过于抽象和高深的知识点,教师还是要在精讲的基础上安排探究活动,才更有效果。
第二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5 完善模式、数据分析阶段。我们在这个回合的研究中,首先对第一轮实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反思,然后安排第二轮的实验课,并把重点放在课堂开放与教师精讲回归的有机结合方面。课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各组对研讨课进行再反思、再评价、再总结、再提升。
第三阶段:2017年5月-6月:总结经验、理论提升阶段。
通过集体研讨,形成适合各组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学校总体的教学模式。
三、结果与结论
(一)成果
在两个回合的研讨中,我们在教学改革或课堂创新方面取得一定的经验,并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的一三五模式。
(二)结论:我们通过实践,形成如下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确实比以前的模式更接地气,更具有效性。
九中“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一三五模式
特点与模式:一个基础,三个关注,五个模块的“一三五”模式。一个基础是指我们的课改一定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三个关注是指: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潜能与发展,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养成与荣誉感塑造。
从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方面考虑,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手段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差异,安排的教学活动要考虑到不同性格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进行习题设计时候,既要有浅层次的,让学困生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要设计有挑战性的习题,让学优生能够感到解渴,有成就感。
从关注学生的潜能与发展方面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时,首先充分摸清学情,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方面多下功夫,多出点子,使设计的教学手段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养成与荣誉感塑造方面考虑,需要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求教师要融入情感。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活动过程中要讲究方法、民主参与,让学生在公平的规则与良性的竞争中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个模块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五个步骤,这五个模块,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第一模块:课前展示、回放知新
这一环节我们鼓励教师尽量安排学生来主持,通过学生间的评价与教师的点评完成。也可以是学生的才艺展示等方式实现。但我们不要求千篇一律,鼓励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由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师可以自主安排,不必不拘于形式。
第二模块:自学精讲、交流展示
这一环节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教学操作中,我们首先利用导学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引导学生分组自主学习。然后掌握学生自学情况,设计展示活动,以必答题、抢答题等形式进行小组竞赛,按规则计分鼓励。一句话:就是以学案导学,以竞赛促学。
本次研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从这个环节着手进行完善与提升。以前这个环节是“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经过上一轮的试验,我们感觉到无论什么情况都鼓励学生自学完成学习目标,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使知识的学习停留于表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所以,我们主张针对过于抽象的知识点,教师要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精辟诠释;一些单元第一课时的新知识,也要尽量讲练结合。当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后,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三模块:合作探究、推本宏义 这一环节,我们主张由学生或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现场发表本组观点。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使他们在共同辩论中达成统一,在独立表达见解中提高认识,在互相竞争与欣赏中培养情操。即:以问题导研,以活动导情。
第四模块:联动小结、条分缕析 这个环节相当于小结部分,为了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鼓励把小结的归纳权由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处。我们有的学科把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总结,在黑板上展示知识线索;有的学科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间通过互相提问主要知识点来完成总结。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更有利于加深认识。
第五模块: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就是巩固练习环节。就本课内容当堂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我们通常每组设一名科代表,在练习阶段鼓励学生互帮互导,共同完成作业。作业由每组的组长自检,或对应组互检,教师适当抽查,以培养学生诚信品格与责任感。
以上是我们的“一三五教学模式”,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求教师简单机械按此授课,而是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总之,我们细化步骤,不惟步骤,主张贯彻学思结合、知行一致的原则,联系学生实际,不好高骛远、不流于形式。
四、讨论与建议
(一)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及可靠性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我校课题组教师面向我校全体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2.行动研究法:针对目前个别高效课堂不高效的现象,集体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并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从而在本校打造高效课堂。
3.案例研究法:通过各种公开课活动,收集典型课堂教学案例,并进行科学分析与反思。
4.总结研究法:及时对本课题每一阶段的调查、研究进行总结,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小结,找出经验和教训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研究;同时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
这些办法符合研究规律、科学有效,从实际出发,在一线教学实例中挖掘经验,真实可靠。
(二)研究成果的价值 本研究成果,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已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由于我校是协作办学的牵头校,还有进一步推广的空间。
(三)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受到经费及时间的限制,以及学校现有人员的理论学识水平有限,研究在宽度上还有待扩展,在理论提升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1.多到其他省市学习,参考借鉴优秀课改成果,不断完善我们的模式。2.与师范类大学相关院系建立科研联系,借助专业平台进行更科学化的研究,是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经得起考验。
五、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关杜威教育理论、有关建构主义理论文献
第三篇:有效教学课题结题报告模式参考
有效教学课题结题报告模式参考
《………………》结题报告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撰写者)
一、课题的提出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本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使研究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比研究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可操作性强。要研究解决哪些具体问题。
四、课题实验研究实施步骤:
1.实验对象的选择:(一般研究对象是学生,研究对象的年纪要标明)
2.实验时间:(起始时间——结题时间)
3.实验实施步骤:是课题研究在实践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每个阶段的起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研究内容要注明
五、实验研究方法:
主要有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统计法等,要根据课题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来合理选择。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主体部分,重点)
介绍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做法、措施,主要特色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七、成果分析
研究取得的成绩、效果分析。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打算
九、课题组成人员
课题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十、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
附:
有效教学课题结题报告体例
1.文章标题用3号宋体加粗,居中排列。标题较长的文章,其标题分两行居中排列。
2.内文各级标题序号及字体大小。
一级标题用4号宋体加粗,向右缩进2字符,标题序号用数字一、二、三、四等表示。二级标题用5号宋体加粗,向右缩进2字符,标题序号用数字
(一)、(二)、(三)、(四)等表示。
三级标题用5号宋体加粗,向右缩进2字符,标题序号用数字1、2、3、4等表示。四级标题用5号宋体加粗,向右缩进2字符,标题序号用数字(1)、(2)、(3)、(4)等表示。
如果只有三级标题,则标题序号取消用数字
(一)、(二)、(三)、(四)等表示,全篇文章应统一。标题层级最多分为四级不要再增加,也不要出现用数字①、②、③、④或用字母a、b、c等表示的其他形式的标题序号。
3.所有文章的正文全部用5号宋体。
4.集体撰写的文章署名方法。在文章标题下面居中用5号宋体署上集体名称。
5.参考文献的规范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1]文献责任者.文献题名[J].出版物题名,年,卷(期):起止页码.引自专著:[2]责任者.题名[M].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自报告:[3]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R].出版地(或作者单位所在地):出版者(或作者单位),出版年(或报告年份).引自学位论文:[4]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D].保存地:保存者,年份.引自汇编:[5]文献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G]//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页码.
第四篇:《六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验--《六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结题报告
山东省泰安第二十中学张继亭2011、6
六步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步教学模式是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坚持采用灵活的历史六步教学法,通过自学—自问—质疑释疑—拓展—感悟——反思与巩固环节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习惯。同时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布置预习任务,通过“自学”,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内容具体、材料典型,语言精炼、通俗易懂。课文中除了主要内容外,还精心设计了“导言、名言、动脑筋、小字部分、图片图画、活动、自由阅读卡”以及相关的知识链接等内容,还开辟了“练一练”、“活动与探究”等专栏,有的课后还设有思考题,问题独到新颖,富有启发性与创新性。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仔细领会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综合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预习任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前导航对自主、合作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以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且使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向纵深拓展。
六步教学法的“自学”就是学生的预习。学生在预习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内在上新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上新课时,指定小组选拔出1-2个学生展示出本组预习的成果,其余小组可给予适当的修订和补充,以完善本课的预习目标,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肯定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大激发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课堂上运用六步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坚持采用较为灵活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历史六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学习潜能,积极合作地学习新知识。
1、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只有唤起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自问、质疑释疑、拓展、感悟、反思巩固环节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1)、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
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就会 “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历史六步教学法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相长,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教风。要把
课堂还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课堂主动权和发言权。只有构筑起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轻松、和谐的气氛,洋溢着情趣。教师要少讲,学生才有机会、有时间和空间学。
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各抒己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五四运动”时,提出当时的青年学生的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应学习他们的精神?请同学来回答,把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并且表达的完整准确,同学们越说越起劲,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体验成功喜悦,增强探索欲望。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在学习“七七事变”时,我提出日本为什么先从卢沟桥攻起?并且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小组内展开合作,这时有一名平时学习不怎么好,性格较内向的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请看历史地图册,因为卢沟桥是从北京去南方的唯一通道”我立即抓住这个契机,让他又重复了一遍。表扬了他能利用受中的资料来完成任务。增强了他的信心,也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全班同学都向他表示祝贺。这时候,我采用成功激励的方法,激励这位学生的进步。这样,使学生在群体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
2、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智,解决问题的起点。没有疑,就没有创新,没有疑,就谈不上探究,更说不上进步。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情境,诱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发现并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历史六步教学法中的质疑释疑环节就是一个集中体现。
1)、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在指导学生质疑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巧妙诱导,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可给一个巧妙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词语,给学生以启发、暗示,使学生顿悟,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又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要鼓励学生质疑,尤其要引导鼓励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质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论好坏、深浅,教师要充分肯定,切不可指责与训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质疑习惯的形成,帮助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如:学习“一国两制”时,有的学生提出“香港、澳门为什么不实行社会主义?”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迫切想得到教师的帮助,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勇于质疑、探究问题的思想得到培养。教师给予及时的点拨提示,疑问迎刃而解。
在质疑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和问题全面性的认识,克服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看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帮助学生认识到由于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思想。
2)、小组合作,共同释疑,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4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这样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讨论的规则,又让学生明确了个人责任,所以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秩序井然,气氛热烈,整个过程在质疑释疑、拓展、感悟的师生协作中进行,从而达到自主探索,自得其知,自得其乐。
3、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求新知,获得感悟。
历史六步教学法就是这种高度有效的教学法,把教师的讲解为主改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历史六步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完全由学生们自己从“不会”到“会”,从自学自问完成,小组讨论质疑,理解后相互释疑,并完成知识的拓展,从学习中领略到某些感悟。如:学习杨靖宇将军时,可让学生讲出知道的关于杨靖宇将军的故事,然后对学生提出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小组合作讨论回答,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学生受到了教育,也完成了本课的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密度大,效率高、效果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学生自然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当学生受到鼓励时,他们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各抒己见。与同学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互相质疑、释疑、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协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集思广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
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入主线,坚持‚三贴近‛的德育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德育课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职教规律和德育规律,明确提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校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德能兼备‛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生动的实践德育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看到希望,收获信心,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一、建队伍,树楷模,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德体美教学部,把学校德育课程、美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并为教学部配备了9名专职德育课教师。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教师执著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明确德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市级的德育大纲及教材的培训;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掌握新政策,做到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而且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形成一支有特点、有创新精神、乐于付出、肯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学校有两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德育课新大纲的编制研讨工作,有九名教师分别参与了四门德育课新教材和配套教辅的编写、担任了两本主教材的副主编、两本新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的主编,有三名教师到全国各地为德育教师做新课改大纲、教材、教法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德育教研室先后三次获得全市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多次代表德育课教师在全市交流大会上发言。
二、定目标,明方向,通力合作,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必须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想办法在学校创设、营造出整体教育的氛围,在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一体化,并使之落实到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节节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为了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学校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参与各系部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将职业道德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等作为综合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中。学校组织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聘请近40家企业的人员,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围绕学校八大类专业,集中调查研究与各专业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的岗位职业道德能力,形成了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突出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的重点。
学校要求各专业和德育课教学都要落实这个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教务处、督导室和各系部形成三位一体的督促检查机构,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的落实。
三、抓落实,课管联动,实现德育改革与班级管理一体化
德育重在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仅需要课程教育,还必须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相结合。学校一方面以管理工作为依托,强化行为习惯养成;另一方面,以德育课程教育为主题,带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形成德育课程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联动机制。以管理促教改,以教改提升管理效果。
学校为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中职生特点,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定了从起床、早操、早读、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晚自习、就寝,以及外出、回家请假等一整套严格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考核制度。细化每一个环节,制定一日常规,实现对学生全时空、全过程的覆盖。加强日常校规、班规等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强化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通过对违纪的学生实行‚绿色警戒‛,达到感化自己、教育他人的目的,使学生日常行为日趋规范。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结合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了‚学生职业礼仪规范‛,并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每堂课前都安排了礼仪训练,从师生问候礼仪开始,到学生的站姿、坐姿训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日常行为职业化、行为规范标准化,把外在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促进学生自觉地以职业规范要求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进一步强化德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结合,学校充分利用学生住校的特点,开发了晨读训练,让学生在晨读中读出理想,读出信念,同时在晨读中进行礼仪训练。把晨读训练作为实践德育的一部分,把德育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学校育人的途径。
另一方面,学校以班级德育课为依托定期开展班级主题教育,德育课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定期沟通,通力合作,积极参与班级主题教育,不仅实现了德育课教育教学在班级活动中的延伸、拓展,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德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反过来又促进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重参与,促成功,实现德育改革与课外活动一体化
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育教学都要坚持以活动为中心,要提高活动与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课外的学生活动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丰富课堂教育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育教学生动化、生活化,不断增强德育课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为此,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划的德育课必修课程基础上,开发创建了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作为补充。一是针对新生,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二是针对毕业前学生的需要,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指导训练》;三是针对某些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了活动课程《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这些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对国家规划德育课程的有效补充,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课程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学校着力开发建构课外学生活动体系,丰富学生课外活动。通过构建校级、系部、班级、社团等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德育活动体系‛,提出‚体验一感悟一成长‛的德育思路,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学生的成长需要及兴趣爱好、各系部的专业特色,全面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活动方案向学生征集,活动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充分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在德育课教学中,把文明风采竞赛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赛。以大赛促学习,以大赛促成长。
旅游服装专业一名学生从小就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古迹充满浓厚兴趣,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演讲能力。在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我爱我的专业‛文明风采竞赛的征文中曾写道:我选择商业学校,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从来就不后悔,因为,我找对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热爱的专业,我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虽然,在我的初中时代曾经刻下过伤痛的记忆,中招落榜曾让我一度心灰意冷,然而,选择商业学校又使我重新扬起了乘风破浪、不屈不挠的风帆,我逐渐明白了,其实我的优点也很多,这个专业很适合我,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重激励,树信心,实现德育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重在激励,重在帮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的潜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树立起信心。因此,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中,要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学校以‚德能兼备‛、‚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评价取代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具体有:一是改期中、期末考试为分模块考核;二是改单一试卷方法为有选择的多种方式考核;三是改以知识为主的考试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考核;四是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五是改单一分数成绩评价为分数成绩与非分数成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方面,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特点,制定了学生操行评分制度、学生多元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来积极、客观地评价学生,眼光看学生不足,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优点,用发展的多元发展的舞台。我们每年举行‚商校之星‛、‚商校吉尼斯‛的评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感受,收获一个启迪,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习惯,学会一种本领,实现一次成功,感受一份愉悦,树立一份信心,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持续的实践德育一体化的改革创新,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体验式的、与专业结合、与成才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德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德育课的育人效能。
六、实践德育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实践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制定课程育人方案,充分发挥了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实现德育与专业、德育与管理、德育与活动的结合,直接带动了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激发了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德育建设的热情;全面推动了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的改革;提高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1.丰富了德育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在实践德育一体化中,德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德育与体育、美育的结合,与专业的结合,不仅使德育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载体,而且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德育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
在德育与专业的结合中,使得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德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企业调研,与企业人员一起探讨、归纳出不同专业的职业道德能力点,以及职业道德能力点的内涵、表现形式、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德育课和专业课共同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合力。
2.突出了学与做的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增长和习惯的养成 实践德育的核心就是在做中学,在.行动中成长。实践为中职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实践使中职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德育重在知与行的统一。对于中职生来说,正处于成长之中,理性能力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而智力并不一定低。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简单地进行知识方面的传授的作用有限,甚至不起作用,因为他们缺乏对于知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尤其是缺少前进和发展的目标和理想。对于他们更起作用的是情感和成功的体验。
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于道德的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大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小学开始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从小就接受的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接触。但是在行为方面,他们与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往往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不良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缺乏自信。同时,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好,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看不到自身的价值,缺乏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所以尽管他们对道德、理想和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行为上却得不到体现。这与他们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缺少切身的、积极的体验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他们接受的各种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仅仅传授相关的知识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在行为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让他们看到将来,看到希望,获得一定的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形成一定的情感,从而引导他们认同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职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应该是以活动(做事)为主的教育。因此,应该重点研究实践德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使德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与我们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一位学生在课后的总结中写道:‚通过学习,我懂了很多,感受不少,体会了很多道理,而更多的是有了紧迫感。同学们都自觉地学习了,打字速度也提高了,从以前的30字/分,到现在的70字/分,能够熟练地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设计信纸、信封、班刊杂志等。最后经过大家评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课业完成得一次比一次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我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要试着去适应社会,这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并且有了比较深的感受。例如,一位学生在感言中写道:‚我是学习文秘专业的,没有学习工作的意义之前,我就想,不对口的单位不去,劳累的工作不干,给钱少的岗位不去。学习了‘工作的意义’。的内容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满怀敬业之心,立足本职,踏实肯干。像我们的老师那样,把工作不仅仅看做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锻炼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3.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德育的效果最终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德育的实效性要求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教育。实践德育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师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生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例如,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案例进行课堂展示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准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甚至有的学生还电话咨询律师……搜集资料之多,呈现形式之丰富以及所设计问题的启发性都大大出乎教师预料,展示案例时制作的幻灯片更是精彩纷呈。4.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
教师从重书本、重知识传授,转变方重实践、重学生的感受。从了解课本,到了解学生,从备知识点到备学生,从课堂的主望童型堂生学习的帮助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的人生导师,从重视自我的知识储备,到重视自我的行为举止教师在实践德育一体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真正理解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了师生的和谐关系,实现了共同成长。
教师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不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深入班级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可能完成行动模块的内容,所以课堂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理解和评价方面的问题,活动模块的其他内容则可以放在班级活动之中。这种课堂学习过程和班级活动的结合,符合态度和情感教育特点的要求。工作态度和情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知与行的统一,态度的转变只有落实到行为中才有意义。而学生态度的转变也绝不是一堂课、一门课程就完全能解决的,要使课程的效果更充分,有必要结合班级活动,有必要结合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一个践行的过程,同时对学生也能起到一种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将课堂的内容向班级活动进行拓展,还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兴趣。
5.德育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希望工程‛
通过学校实践德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形成了‚知荣辱、守法纪;懂礼仪、有规矩;重诚信、讲和谐;有爱心、善合作;要自强、能感恩……‛的良好校风,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使得学校招生人数连续多年在千人以上,外省的学生也慕名而来,且有大量学生要求转学到我校。有学生家长反映:‚北京商校校风好、风气正,孩子到这既学知识,又学做人,孩子有希望,我们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