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筝进课堂的美妙之处
古筝进课堂的美妙之处
课堂的器乐教学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开始风靡起来,如美国,日本等等的国家将它视为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质的极好的手段,而这股热风也吹来了中国。中国的器乐进课堂势在必行,而音乐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所以我们学校也实施了器乐进课堂。那究竟什么样的乐器是适合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呢?现在可能很多学校选择竖笛或者口风琴,但是我们学校决定不走寻常路,有了新的尝试,决定让古筝这个民族之王走进我们的课堂。
古筝又名“秦筝”,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分布甚广。其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流畅。按五声调式音阶定弦,随意拨弄也能展示唯美音律,极具中华民族特色,且极易入门学习。现在俨然已是“国琴”的代名词,并成为国家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之首选,受到海内外亿万人们的钟爱。学习古筝的好处:
1、培养综合能力
2、左右手协调,开发智力
3、陶冶道德情操
4、提升气质修养
5、锻炼身心健康。由于这是一个新的尝试,让古筝这个大家伙进入常规的课堂教学,我的心里时常充满了疑问和忧虑:学生能喜欢古筝吗?学生可以学习好这门乐器吗?古筝又能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吗......太多太多的问题充斥着我,但是我在这个新的尝试中,领略到了古筝教学,古筝学习的美妙之处!
一、走进古筝:让古筝成为音乐课堂的朋友。在正式学习古筝之前,我就预先搜集关于古筝的资料,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首先从感觉上领略古筝的美妙,从而喜欢上古筝。在平常的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古筝大师王中山先生上娱乐节目《天天向上》的片段给学生们看,由于需要与时俱进,我需要让学生知道古筝虽然作为民族乐器,但是她还是有很现代的一面的,而且是不落伍的。而且古筝非常容易演奏,王中山大师称古筝为“一根手指的古筝演奏家”,从视频中学生也确实对于古筝这门乐器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在之后的课堂中,我也让孩子们亲密地接触一回古筝,我在他们面前用古筝弹奏一些经典的古筝名曲以及孩子们现在很喜欢的一些歌曲,让他们知道古筝除了可以表现古典也可以非常的现代化。课后我还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让他们回家自己搜集一些关于古筝的歌曲和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分享,他们这样会对古筝印象更加深刻。在这些接触古筝的过程中我留意到孩子们的转变,他们开始慢慢地发现了古筝的美妙,进而又学习这门乐器的冲动了。
二、亲近古筝。让古筝成为乐器课堂的主人。由于古筝是一门入门简单的乐器,所以这是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就利用了这一点,在入门中挑选一些简单的耳熟能详的短小歌曲给学生们练习,如《沧海一声笑》等。在刚刚开始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古筝她是五声调式的乐器,没有4和7,其它的音是固定的,只要记住每个音它的音高的位置在哪里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学生最困难的也就是认识记住古筝21根弦。我为了让学生了解知道21根弦的位置,给他们编了口诀:绿弦下面6、6、6,绿弦上面3、2、1,记住绿弦5、5、5,五声音节要记牢。其实这个口诀就是非常的简单,只要记住古筝上绿色的弦是5,那就其它几个音就会知道了。学生在口诀的帮助下也能很迅速的记住每个弦的位置,我也会利用各种小游戏来考验学生学习的成果。在这口诀,游戏的互动中,学生也从中领略到古筝的又一处美妙的地方。
三、融入古筝。让古筝成为课堂上的朋友。从视频中了解欣赏大师的演奏,从游戏中入门古筝简单理论弹奏,从老师的演奏表演中领略美妙琴声......种种的方法让孩子们喜欢上古筝,而我们要真正地学习她,让古筝成为朋友,伴其左右,还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在课堂正式的学习中学生们出乎我的意料,他们非常认真地聆听如何学习,也非常认真练习,而我将古筝的基本的指法:勾、托、抹、大撮、小撮等简单的指法教授给他们,他们也迫不及待的商量和学习一些他们喜欢的乐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器乐训练中,古筝可以作为教学乐器。古筝学习是一种脑、眼、耳、手等多种器官协调配合的过程,对开拓我们的智力很有帮助。看到孩子们认真喜欢的态度,看到他们一步一步地逐渐领略到古筝的美妙之处,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古筝进课堂是个大胆的尝试,当然古筝进课堂也是有烦恼之处,比如说古筝体积比较大,所以演奏搬动方便就需要解决,又比方说它是弦乐器,而且有21根弦之多,所以在调音方面也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如此之类的烦恼之处我想会在以后的学习之中解决,只要喜欢,任何麻烦都不成问题。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课堂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学生学习的渴望,他们对乐器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对于我们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认识更是知道得更少,所以在这次校本课程中我和学生们都从中对于乐器对于中华民族乐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我相信,只要你喜欢,只要你有我要学好的心,只要你知道古筝的美妙之处,学到这门乐器是不成问题的。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去编写好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古筝的校本课程,认真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与学生在古筝的课堂上,一起领略古筝进课堂的美妙之处,一起进步。
第二篇:美妙音乐点缀精彩课堂(模版)
美妙音乐点缀精彩课堂
摘要:音乐与文字之亲缘关系渊源已久,《诗经》、“乐府”、“元散曲”无不可吟唱。音乐与文学一直相伴成长。音乐是无字的文学,文学是有字的音乐。语文是文学艺术的天地,我常在语文课上用音乐诠释文字,让学生收获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当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感触无法言说时,用音乐适当地敲击,会发出震荡有节奏的旋律,让语文课变得灵感动人,学生们乐在其中,真是妙不可言。
关键字:音乐;语文教学;学生;课堂
音乐是奇妙的,无论是雄壮激越,还是婉转缠绵,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及名人都极为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凡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要使学生用心灵、用真情去拥抱作品,就需要教师创设与之适应的情境,营造与其作品相适应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作品中去,忘却自我,与作者和教者“声气相投,心心相印”。创设情境的方法当然很多,用音乐的魅力来“披文以入情”,“感情是向感受情说话”(费尔巴哈),则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颤,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音乐其实就是人类心灵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寄托者作者浓厚的感情。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领悟作者的情感。怎么样才能使作者、老师、学生三者的心声变成美妙的交响乐呢?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凌练的歌词,很容易让学生所接纳。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让语文课变得诗情画意,充满美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实践证明:无论对于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学中渗透进音乐,都能发掘兴奋点,促使其反应的敏捷,思维的活跃,心灵达到美的境界。这对于我们作教师的在备课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将音乐巧妙地引入课堂将成为一门备课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斟酌:
一、引入音乐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其目的是激趣启思。教师若能设计一个具有创意、富有魅力的教学引言,做到先声诱人,引人入胜,就可以奠定这堂课成功的基础。利用音乐引入新课,使学生较快低进入文章索要描绘的意境。
例如,我们在学习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时,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这一课时,先请学生欣赏《歌唱祖国》,放第二遍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教室里想起了轻轻的节拍声。学习课文的感情基础奠定了,后边的教学老师教得自如,学生们学起来也轻松,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知识的殿堂。
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让我们来静心聆听一首歌曲好吗?”随后《我爱米兰》的深情旋律回荡在教室里。我看到有的同学脸上绽放出兴奋的笑容,我听到有的同学轻声哼唱的声音……曲已尽,意未尽!此时,我适时地抛出话题:“歌中唱的是什么?为什么把米兰比作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的平凡、伟大,人们对教师的尊敬、爱戴,其实都已经自然地流淌在学生的表达中。“好,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刘绍棠写的《师恩难忘》,认识他的老师。”这样的导入应该说是水到渠成。刘绍棠的老师是这样的以为老师呢?为何说“师恩难忘呢?”学生的兴趣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再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真意切、意境优美的诗歌。那淡淡的花香,代表了同学们诚挚的心愿,是对老师真诚的爱。教学伊始,我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曲,1 并用深情的语言导入:“窗前,一群可爱的娃娃,踮起脚尖,悄悄地来到一个浓绿的小院。让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当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凌练的歌词和老师动情的语言萦绕在耳边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并滋生出与教师心心相印的美好感情。
当然,在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要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负面迁移,而冲淡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恰当地运用。
二、挖掘音乐情境,感受语言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十分注重人文性。其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注重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体现童真童趣,注重形象和情感,生动感人。教材中步伐动人的音乐元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挖掘这些音乐元素,让学生们感受教材的无穷魅力,使学生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达到塑造美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
朗读课文时,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生动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读的入请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读者的心田,心中涌起美妙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我想: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歌曲,何不让学生们学唱这首歌呢?歌声应该更能表现人的内心感动吧?于是,我找来了这首歌曲,在朗读课文、学生质疑后,我和大家一起聆听欣赏歌曲,同学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这优美的旋律里,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听完,唱完,我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想法。“这些少先队员真幸福!”“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听了这些,我和同学们一起享受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乐曲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可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音乐元素,准确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才能酝酿和调动自己的情感,也才能在上课时以自己的群许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和老师、作者的心灵相通,产生情感共鸣。
三、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中学生默读课文时,适时加入背景式音乐,可使师生沉浸在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一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快地让学生感悟到课文要表达的意境。在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同时播放钢琴曲《爱的旋律》,屏幕显示画面,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诗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课文,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进入情境,领略作者的情感呢?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1.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堂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裨益的。想象力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富有创造力,但是,诱发想象力需要一定的媒介。在语文课中,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老师,您好》一课时,就可以穿插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曲,歌曲与稳重所表现的内容把学生带入了教师的日常生活。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老师在精心地批改学生的作业,老师在找顽皮的学生谈心……师生们又展开联想的翅膀,眼前浮现出教师节时,学生们为教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老师培养的学生长大了,成了祖国的栋梁……
我经常给学生们放些格调明快的音乐,让音乐给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音乐与文字的世界里。记得一次放了一段关于冬天的乐曲。“呼呼的北风刮起来了,我仿佛来到了冬天,鹅毛般地雪花大片大片地往下落……”“一群孩子在快乐地堆雪人呢,有的……有 2 的……”学生们小手都举起来了,小脸通红,小眼闪亮。此时,他们难道不是在享受吗? 2.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朗读课文时,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文包诗,讲的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稀离别之情。这种深情让同学们理解起来应该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为学生配上一段忧伤的《送别》,感伤的旋律在同学们的耳边萦绕,他们动情地读着课文,读出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刻情谊,读出了依稀惜别之情。语言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魔力”,使学生体会到当时的意境,让作者、老师、学生的心跳动在一个节拍上。
3.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及感悟能力。《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一切的感悟静静凭借语言文字,学生们也许难以想象出来,而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感悟的主题——学生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有所“悟”。于是,我在课上播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我和学生们一起屏息静气、悉心聆听,引导同学们去读文领悟,同学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我还引领同学们去读文想象,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双目失明、充满苦难、一个从小失去母爱、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是那么的热爱生活,那么的热爱生活,他又是那么的坚强。而这一切的感悟,只有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和课文最为凭借,才能让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深处。
4.注重培养学生的回顾知识能力。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本身就是音乐作品的歌词,或者是根据根刺改编而来的。教学这类课文,教师不必过多地发问,也无需过多的语言描述。那婉转的乐曲,充满真情的歌词早已替代了老师繁琐的讲述。如《快乐的节日》这首诗,生动描写了儿童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把儿童的快乐和幸福挥洒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出儿童们对祖国浓浓的爱以及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我用歌曲《快乐的节日》来渲染气氛,用歌声表达快乐,用唱歌记忆歌词,学生倍感新鲜和快乐。既可得到美的熏陶,解除疲乏,又巩固了心知,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有所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生活中到处充满着音乐,音乐家为我们留下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让一支支优美的歌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变得活跃起来。
四、恰到好处,适时运用
在教学实际中,利用音乐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效果比较的显著,但同时音乐也不是万能的。所以使用音乐时,要恰到好处,应注意一下几点:
1.选择使用的音乐要和课文情境匹配,恰到好处。在阅读各种不同风格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乐曲进行配乐,有时候会祈祷事半功倍的效果。配乐阅读赏析最大的好处是唤起学生的情感,创造合适的氛围,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思维、想象、创造。如在学习《田园诗情》、《草原》这类文章时,就可以播放优美的乐曲来床在一种特定的氛围。只有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上相应的课文,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2.选择使用音乐的时机要准确适当,妙趣横生。适时地在阅读朗诵课文时播放音乐,可以创设一种最佳的阅读气氛。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老师可以课前让学生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唱这首歌,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感受到尽情欢乐的动人情境,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选择使用的音乐要适可而止,确实事半功倍。语文课不是音乐课,并不是任何一课,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借助音乐进行的。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把握好这个分寸,否则将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音乐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与渗透,为小学生的阅读与朗诵注入了升级和活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萌发灵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体验、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五、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1.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5.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任筱敏.音乐师范生情感人格素质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1,(4).7.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8.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三篇:法律进课堂
“法律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实施《南部县依法治县刚要》《南部县“六五”普法规划》和贯彻落实好县委关于建设“平安南部”的总体部署,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巩固我县社会政治稳定的打好局面。现就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社社会”为主题,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坚持以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位目标,一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重点,大力发展“法治进学校”的活动,坚持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法律进学校”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学校领导、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直觉性,使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真正做到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为全面推进我县法治化进程尊定坚实基础。
三、任务内容 全县各中学五年级以上学生都要法治知识学习教育。每年的法制教育学习时间,除《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时间外应不少于每周一节课。
学校法治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课程标准规定的法律学习内容以及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资料为《青少年学法守则》。
四、方法措施
1、为保证“法律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有序推进,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特成立我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土旦才让
副组长:马占林、王海萍
各组员:东智加、王进珍、多杰卓玛、扎西措、各班主任。由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2、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与培训工作。“六五”普法期间,力争实现100%中小学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年内采取集中授课、辅导讲座、普法测试、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进行轮训,不断完善学校学法的领导体制,提高法制宣传教育能力和水平。
3、以服务师生、贴近青少年生活为原则,采取课堂教育和集中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青少年学生学法的落实。一方面,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宣传日、宣传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特定时间,增强“法律进校园”的覆盖面和感染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学法用法。通过举办法制文艺演出、模拟法庭、法制讲座、法制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普法电教片、座谈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
5、结合“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为了明天”工程等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加强
对学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指导,使青少年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6、以创建民主法治学校为载体,加强学校法治化管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7、建立学校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制。
五、工作安排
1、一场法制教育报告会。学校领导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为本校全体教职工集中作一场法制教育报告。
2、一堂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结合学校政教处安排的十月主题班会,组织学校和家长积极参与,采取互动讨论等方式开展主题班会。
3、一节法制教育宣传页。针对我校学生特点,给每一位学生发放法制宣传页(宣传资料,以“11.9”消防日,草原防火安全为主),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4、一节法制教育课。学校领导、法制课教师、班主任分年级或到每一个班,采取以案说法等方式上好秋季法制教育第一课。
5、一节法制教育普法电教片。利用“12.4”普法日,由班主任确定主题,让学生观看一次普法电教片。
六、实施步骤
全县“法律进课堂”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0月11日至10月20日)
重点工作:一是制定规划。结合各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单位“法律进学校”实施方案。二是动员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对“法律进课堂”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10月21日至11月20日)重点工作:在组织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成效的手段。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1月21日至12月30日)工作重点:县直各中小学校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县治县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对县直个中小学校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并将其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记入考核档案。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把“法律进学校”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载体,将其摆上重要日程,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加大推进力度,开展好此项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学校作为?“法律进学校”的具体实施单位,要建立健全协调运作的责任机制,做到领导有力、职责明晰、规范有序。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运作,整体推进。
(二)制定计划,抓好落实。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制定“法律进学校”具体实施方案、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要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落实,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真正将“法律进学校”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指导,树立典型。学校要对“法律进学校”活动加强检查指导,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要善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要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注意总结典型经验并及时上报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学校安全科。
2014年10月15日
第四篇:传统文化进课堂
传统文化进课堂
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之中,解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语文建设》杂志、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5月12至14日,联合在山东济宁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在历时三天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四位教育专家的理论报告、三位教育专家的经验分享、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观看了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成果汇报演出。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城书院院长、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等名家学者应邀为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管理干及骨干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干部及教师,国学爱好者做专题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既有名家讲座,阐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又有名师课堂,举行全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名师示范课。既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又有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单位及个人经验分享。培训的第一课是汉风先生带来的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在报告中,汉风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呼吁教师修身厚德,回归教师本位,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引领学生从善如流,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汉风先生的报告充满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他在报告中洋溢出来的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来自新疆的一位老师则认为:“聆听汉风先生的讲学如沐春风,又如雷贯耳。”
在当天下午的培训中,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吟诵讲座。在我去济宁学习之前,我在鲁东大学就听过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他说:吟诵作为中国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已经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可是我们却抛弃它,模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用西方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的文化。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先生在《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今天的传统吟诵还有最后的一点点,再不挽留,就将基本消失。我们应该让吟诵重新回到课堂,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用中国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在徐建顺老师的吟诵练习课上。徐老师带着我们反复练习不同格律的诗词、教我们给诗进行作曲,争取达到看见字就能唱的目标。在这不断的吟诵中,我才知道以前有多少诗是因为错读而错误的理解了,也终于理解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有人这样读书,所以初看时只觉得新奇,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才知道,原来古人是这样读书的,原来吟诵更能凸显诗歌的内涵和韵味,原来只有通过吟诵才能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情感。全国学经典教育联盟副会长、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嘉庚先生做了《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校长沈建华则结合学校实际为大家带来《做不一样的教育,让孔子走向国际》的介绍。济宁孔子国际学校的师生还为大家奉献了精彩的传统文化节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从专家们的报告中,我体会到: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积极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
在报告中,彭城书院的院长汉风先生还为大家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并从汉字的角度阐发了“教育”、“科学”与“研究”的文化内涵。汉风先生引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只十几个字就把教育的本质说清楚了。用今天的话来讲,教育就是施教者,即老师做示范;受教者,即学生来模仿。“育”,就是引导和培养后代让他持善心,说善言,做好事。由此看来,真正的教育是身正为范,正己化人的实践。汉风先生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性,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行为世范。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许多诗句已成了国人在生活中互相传诵的语言,并成为做人准则,一代一代地流传。本次学习中,我们共聆听了四节示范课。
读《论语》,话“诚信”——是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教师赵西恒讲的。他从《论语》中有关诚信的语句出发,联系学生身边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学生从交友、教子、社会、经商、治国等方面,提出了“诚信”的重要性。《笠翁对韵》是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5小学陈学军老师讲的。《笠翁对韵》是作者李渔仿照《声律启蒙》写成的,是从前人们学习写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因为他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一东》中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很适合孩子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扎实。经典美文教学的课堂应该多些诗味,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应该“难得糊涂”,应该追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境界,不必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要轻字词解析,重诵读感悟,从而使课堂多些生趣,多些个性。所以,在教学时,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带进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当中,思路清晰、构思巧妙、一举数得。诵读感悟是提高国学经典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皆是明证。因此,老师把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文章的特点。从这几节的观课中让我体会到:教师应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牢记优良的传统美德。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孔子国际学校。学校以“科学务实、自强不息、追求完美”为校风,以“仁、达、雅、智、信”为校训.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提倡“学习、创造、享受”的育人理念,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秉持“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国际融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教师是财富、学生是宝贝、家长是朋友”的管理宗旨,短短几年的时间,超前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独特的课程体系日臻完善,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渐彰显,受到学生、家长、社会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所以“国学底蕴、双语文化、艺术修养”为特色的精品化、国际化学校。
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长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的学生会变得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
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第五篇:故事进课堂
讲故事恰到好处
罗秀宣 2012、10、11
讲故事恰到好处
每个学生都喜欢故事,每当听说要讲故事,孩子们都眼睛发亮。故事,它太有吸引力了,能让孩子们扑腾的心立刻安静下来;故事,它有魔力,它能让孩子的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故事,它娓娓道来,曲折而动听,它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轻易之间接受了深刻的道理……所以,故事进课堂,是一项多么有效而又值得推崇的教学手段呀!
我们语文教学,每节课有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如何让故事发挥其作用极大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而又不耽误语文教学,是我始终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讲故事讲到恰到好处。
一、故事选材有利于教学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故事就要选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故事多如牛毛,不是随手拈来讲就可以。所以我每节课讲故事都要选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比如,有关友情的课文,我就选朋友之间的友情故事;有关环保友情的课文,我就选环保故事;有关爱国的课文,我就选爱国人士的爱国故事……甚至再缩小故事范围,让故事更经典,更与课文深度密切相关。比如,我在讲《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我没有只局限于与环保故事,而讲了与课文深度相关的内容:人类探索星球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讲《少年润土》,讲鲁迅总的感人故事,促进课文的感性认识……总之,找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精选更贴切的内容,包括故事的长短,故事的曲折动听否,学生是否喜欢等。
二、讲故事时机得当(1)课前适时讲故事。课前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学生刚从课间回到课堂,心还没有完全静下来,没有回归到课堂。讲故事,无疑是很好的手段,能让学生静下来。学生听得有趣,听高兴了就更有兴趣学下去了。因此我们很多时候就可以在课前讲。有的开头讲故事留下结尾不讲,等上完再回答,设置悬念,也是检验讲课的效果。课前故事例子非常多,不在一一列举。(2)课中适时讲故事
课中适时讲故事,往往可以用简短的故事渲染气氛,重点强调主题。比如《一夜的工作》,当讲到周总理一夜辛苦的工作时,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讲周总理的为国为民的故事。学生受到了感染,感受到了总理的劳累和简朴,突出主题。
也可以在可中学生枯燥或困乏时讲故事,激活学生大脑皮层。比如:当讲评到辨析组词:“惭”和“渐”的时候,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学生,老师让他起来念课文,他平时识字不认真,把“惭愧”一词读成了“渐鬼”,合起来,整句话就是:“我很渐(见)鬼。”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真是见鬼喽。”所以,咱们识字一定要认真,可别像这位小同学那样犯了见鬼的毛病哟。我发现,孩子们听这些故事特别专注,听完之后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一扫枯燥讲解所带来的疲倦。于是,我又乘机说教:“今天笑别人是很轻松的一件事,但是你若识字、写字不认真,他日被笑的可能就是你了。那时的滋味可不好受哟。”他们听了频频点头。也许这样的故事不但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印在他们的小脑瓜中,时时提醒他们识字认真、写字认真!(3)结尾讲故事深化或升华主旨或拓展延伸;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不一定是最好的例子。相关的故事很多,更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于是通过讲更生动的短故事,更能突出或升华主题。学生更觉得新鲜,教学更有效果。还有很多故事想让学生继续去读,用一个故事做引子,讲故事无疑是调动学生拓展延伸阅读的最好例子。
总之,不失时机、娓娓动听的讲述故事,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讲故事有技巧
讲故事,顾名思义,一定是讲故事,不是读故事。讲故事技巧很多。我只想说 自己感受深的一点:首先要绘声绘色地讲。或唱或跳或闹,或声高声低,或调长或短,应该模拟得惟妙惟肖,学生才能进入场景,听得如痴如醉。
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心讲故事,就会让故事在课堂开花,成为课堂中的一抹亮色。
罗秀宣 20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