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活着教案

时间:2019-05-13 00:0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为什么活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为什么活着教案》。

第一篇:我为什么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学会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教学重点:学会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探寻作者思想境界。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

二、整体把握

(一)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二)理清思路 1.读美文,有所思

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速和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 作者为什么而活 ? ①爱情的渴望 ②知识的追求 ③人类苦难的同情

2、把问题与答案结合起来,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因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而活着。

3、自读,找关键语句

1段: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2段:我寻求爱情。

3段: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

4段: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5段: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4、根据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1段:爱情、知识、同情心支配着我的一生。2段:我寻求爱情。3段:我寻求知识。

4段:我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5段:我活得值得,还想这样再活一次。

5、划分段落结构

总——(1):开篇点题,作者直言自己的追求目标——爱情、知识、同情心。

分——(2-4):从三方面阐释自己的人生目标。总——(5):总结上文,表明人生追求。

三、深入探究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

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是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

2、我为什么以此为人生主要动力呢? ①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过渡:关于罗素的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将褊狭得多。”)②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过渡: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关于知识的名言大家都记得哪些?)

③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无助的老人; 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过渡:和平使者罗素,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3、为什么这一生是“值得”的? ①胸怀宽广、勇于担当。②以苦为乐。③苦中有乐。

④也许未曾改变,但曾经努力奋斗。

4、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高尚的人生追求,宽广博大的心灵。

四、议论性散文

1、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2、如何阅读议论性散文?

①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做全局、整体理解。②抓文中关键性句子,深入领会。③概括各段内容,理清思路与层次。

④结合人生经验、思考作者思想,形成自己看法。

五、练习:阅读《永久的生命》

1、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抓每段关键性句子。

3、概括各段内容,划分层次。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你的启示。

六、谈启示

珍爱生命,写意生活。生活要有目标,有追求。生命短暂,努力让生命更精彩。

七、寄语

生活各有际遇,命运也自有其轨迹。收住泪水,笑看过往。

——李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八、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阅读冰心的《谈生命》。

第二篇:《我为什么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效果。思路理脉

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作者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难点剖析

1.作者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是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作者为人类的苦难而痛苦,无怨无悔的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目的。这种激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正是源于这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所不惜,他先后曾两次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我们切实感知到了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

“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教学设想

英国思想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的实际上是自古以来人们无数次追问过自己的问题: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思路清晰,文意畅达,可安排课外自读或课内自读。即使在课内学习,老师也稍加点拨即可。点拨时可抓住文中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的几个句子重点探讨,如,(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2)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在文本探讨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对于自己人生的启发。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文笔优美流畅,感情真挚的特点,还可以引导他们比较不同版本的译文,说说它们在句式特点和词语运用方面的优劣。

如: 译文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选自课本)译文二: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选自《世界散文宝库》,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问题应该由谁提出

不管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只要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成功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发现了问题,然后通过思考来解答,这当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因为通常情况下,学生总是希望教师教给他们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所以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务之急。但是教师以提出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就应该否定吗?由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来解答也是一条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教师在预设时能充分估计预设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这样的预设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问题由谁提出并不是关键,关键应在于提出什么问题,是否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能是因为以前满堂灌的事例太多,课堂上以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被视为洪水猛兽。满堂灌中教师只顾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当然需要根除。而教师提出问题,只要以学生的思维培养为旨归,就应予以肯定。

第三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树立学生“为什么而活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三、教学方法:研讨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中央十套》电视散文《对我们的人生负责》,谈谈我们该怎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走近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所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三、品味罗素

对比上一版本教材中的《我为何而生》,谈谈自己对翻译不同的感受

四、聆听罗素 听多媒体朗读

五、解读罗素

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2、作者为什么追求爱情?

3、这些知识包含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4、是什么事情触发了作者的同情心?

5、对于爱情和知识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同情心呢?

6、对于这一生,作者认为怎么样?

7、小结主题

8、欣赏名人名言

六、追随罗素 有更多的人却说:“我觉得什么都是空的,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广义上的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什么都不想,也想不出来。我承认个人生命的独特性,然而我还是无所事事的。除了空虚还是空虚,要么无聊,要么痛苦,要么麻木。《红楼梦》语:“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演讲:我为什么而活着

七、结语

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选择如果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去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八、作业

课外阅读一些随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古今中外各层次人不同的生存观。

板书:

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解除孤寂

我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带到天堂 什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社会)

饥饿的儿童

同情苦难

被压迫被折磨者

回到尘世

无助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值得

第四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知识与能力)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比较深沉的语气陈述“我为什么活着”的话题,使学生进入课堂氛围之中,能够注意今天所学习的课文内容。)我是谁?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将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的三大问题,也是三个很古老的哲学命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一代才子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通过简要介绍,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三、探究学习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

(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

1、指定男女同学各一名,分别朗读一遍课文,布置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自己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比较哪位同学对文章感情把握的更好)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人生崇高境界的热烈追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详见板书)后附板书设计

(二)自我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明确:

A、追求爱情:

他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B、追求知识——“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C、同情苦难——保卫和平的战士

罗素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

4、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5、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要点:“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三)其它难以理解的句子

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辛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

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3)名人: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等等。

2、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活着有N种可能

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

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

逃避社会——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

3、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

过渡:作为我们平凡的人们,我们应当怎么活着呢? 学生自由发言。

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五、教师小结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上罗素散文《论老之将至》。

2、完成相关练习。

附板书:

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摆脱孤独 见到天堂的缩影

我 崇

为 了解人类的心灵 高

什(追求)知识 了解自然奥秘 而

么 了解社会 博

而 大

活 的着(同情)苦难 减轻痛苦 情

拯救痛苦 怀

附:

我为何而生

我为何而生?我为信念而生,我为理想而生,我为未来而生。

在我的世界中,生命只为我一人绽放,我急于挥洒青春,我勇于展现自我。

我愿做一名圣者,在理想的道路上探险。我想找一个伙伴,却无人肯与我同行。我愿做一泓清泉,在沙漠的丘陵上等待。我想找一只汤匙,却没有愿被暴晒的勇者。

我曾经想当个刑警,为人们治救生活上的苦难。

我曾经想当个医生,挽救处于苦难的病人。

我曾经想当个法医,把人们的最后一句话公之于世。

我为何而生?我为母亲的眼睛而生,我为父亲的期望而生,我为家庭的幸福而生。

我甘心做母亲的支柱,陪她走完人生;我甘心做父亲的动力,直至宽心的笑容在他脸上重现。我甘心为家庭的幸福付出一切代价。

我为何而生?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我的生命已开始迷茫,但我愿意等待,等待雾散那一刻,再观看星空月夜。

我为何而生?我为等待而生,我为哭泣而生,我为善良而生,我为奋斗而生。

我为何而生

现在的我,就像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鹰,在爸爸妈妈的怀中避风避雨。我终归要长大,要去创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为自由而生。

现在的我,没有任何的生活阅历,脆弱得就像一张白纸,不堪一击。我终归要长大,接受社会的洗礼,我,为坚强而生。

现在的我,像蜜蜂采蜜,蜻蜓点水一样学习知识,学到的知识干干净净,不加粉饰。我终归要长大,在人生这部书中,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让我足以应付各种艰难险阻,我,为智慧而生。

现在的我,被温暖包围着,身边无数的友谊让我不会感到孤独、寂寞。我终归要长大,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里,我要靠自己,为自己竞争出一席立足之地,我,为独立而生。

现在的我,胆小怕事,不论做什么,都有老师和家长在一旁指导,我没有能力自主任何事情。我终归要长大,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敢作敢当,我,为信心而生。

现在的我,是寄生虫,衣食住行不用我来操心,我要努力积蓄知识,积蓄能力„„当有一天,我背起行囊去创天下,那时,我为创造为奉献而生。

第五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法; 巡回点拨法;讨论法; 谈话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启示导入

观看视频《人为什么而活着——只为了简单梦,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罗素的一生为了什么而活着?

答案提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三、探究质疑

1、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了哪些知识? 答案提示: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3、“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具体表现些方面? 答案提示: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无助的老人;充满贫穷的孤寂的整个世界。

四、感悟鉴赏

文章开头和结尾你怎么理解的? 答案提示

1、从语言上分析:“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从作者情感上分析:即使是苦海但还要活而且是“乐意再活一次”更体现了罗素的博爱„„

五、拓展延伸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1)了解其他的名人为何而生;

(2)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应当怎么样活,在规划的理想蓝图上写下各自的理想追求。在《实话实说》活动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理想追求。

六、课堂小结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怒放的生命》

七、作业布置

摘记本上写一篇课后感想。

八、教学反思

下载我为什么活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为什么活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执教者: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 李巧贞 2017.10.2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握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

    《活着》教案

    活着 一、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

    《活着》教案

    《活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余华及其文学创作。 2、分析将该作品改编成电影时做出各种取舍的理由。 3、比较分析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4、对比文学和电影......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

    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效果。 教学......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全文5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