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
姓名:石宏安
单位:河南省义马市一中
一双手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的词语。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在记叙中综合运用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事物的特征。4.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
两个小树丫
长着五个杈
不长叶子不开花
做事全靠它(手)
然后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关于手的图片,感受手之美。
二、检查课前预习(看大屏幕)1.生字注音
惺忪 镐 老茧 垧 裹 2.掌握常用的词语
惺忪 素常 半截 纹络 甘蔗 丈量 搓 老茧 火燎燎 垧 三.合作探究
学贵有疑(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找出答案)1.题目所指的是谁的手?
2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有什么价值?(词语概括)3.作者如何描写这双手的?
师过渡: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一起去见识见识那“一双手”吧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
本文写了 的一双手(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明确:32岁的伊春林区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
如: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你看:它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是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你看:它的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这是一双又老又硬的手,你看:它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学生字词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读、交流评价。
2.我来为“手”建档案:出示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纹路: 掌面: 手指: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讨论交流明确:
主人:张迎善 身份:林业工人 年龄:32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明确:手的特征(总体印象)是奇丑。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多栽种树木完全不顾自己的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的手。)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引导谈感想并总结:这是一双 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创造美的手„„)
师生共同在档案上添上一笔: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三)、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1.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示例:⑴多角度的描写:作者先从总体上描写这双手象半截老松木,然后分别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这双手的手背、手心、手指,从触觉角度如握手、搓手来写出手之大手之粗糙。这样从多角度地对“手”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一层层展示“天下第一奇手”。
⑵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批注: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
⑶“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批注: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张迎善这双手所做的贡献之大。
师巡视并作好指导,批注好后,交流评价。
2.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思考明确: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双手绿化了无数荒山秃岭,为祖国大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通过想像抒发了“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四)、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热爱林业事业,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的人。2.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我 4
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么请你也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仿写“一双手”
1.文章为了表现张迎善同志的崇高精神,用他的工作实绩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为什么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呢?你还能找到运用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吗?
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本文别开生面,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林业工人的关系,作者抓住“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从中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慧眼,也更能反映人物的高贵品质。
以前学的文章中类似的写法,如: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写法的好处。2.课后完成短文:《 的手》
课堂上我们看了自己的手,解读了张迎善的手,放学后,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可以说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短文《 的手》。
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一点,多角度、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
第二篇: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模版)
一双手
姜孟之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语文组 陈丽 学校审验人
张瑞瑜 建明秀
预习提示: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惺忪
镐头
老茧
火燎燎 搓着
得逞
裹着
一晌地
二、填空
本文作者是-----------,1938年生于山东乳山县。20世纪50年代初到春林区。“一双手”是指春林区32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一双手。
三、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
大拇指()
帖胶布()
造林33晌()
映象()
四、了解有关的知识。
1、我国的荒漠化现状
2、我国的沙尘暴、“三北”防护林体系灾害一双手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示:握手---看手---问手---量手---搓手---赞手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是怎样去写主人公的“一双手”的?
2、文章通过一双手写出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 提示:
1、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
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2、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你知道有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六、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提示:
1、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
“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七、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惺忪
镐头
火燎
得逞
二、赏析精彩语句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2、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
三、阅读文章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逞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瞒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象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作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
“栽树是手活。穴里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科。”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张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屋里取来一卷米尺。我象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1、选文在表现手的特征时,运用哪表达方式?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2、画横线的语段用了哪几种句式?
3、选文赞美了主人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二、1、比喻这双手厚而大。
2、描写这双手久经劳动磨练。
三、阅读
1、记叙,描写,说明,抒情.2、感叹句、设问句、陈述句
3、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林业工人敬仰,热爱,赞美之情。
第三篇:《一双手》教学设计(推荐)
鲁垛镇中心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大练兵赛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冯百华
一双手
授课时间:2014.1.2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九(1)班
【教学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初识“一双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 的一双手(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2、明确: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
三、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1、齐读第一小节,体会作用。
2、这双手给作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特征。
3、深入了解这双手后,作者有什么感慨?为什么这样说?
4、在同行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一双手?为什么这样说?
四、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在你眼里这是一双怎样的手?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感受。
2、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热爱林业事业、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的人。
3、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思考明确: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双手绿化了无数荒山秃岭,为祖国大地披 鲁垛镇中心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大练兵赛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冯百华
上了绿色的盛装。通过想像抒发了“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五、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写人的文章很多,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何特别之处?
1、语言: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文章为了表现张迎善同志的崇高精神,用他的工作实绩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为什么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呢?你还能找到运用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吗?
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本文别开生面,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林业工人的关系,作者抓住“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从中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慧眼,也更能反映人物的高贵品质。
以前学的文章中类似的写法,如: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六、拓展延伸,仿写“一双手”
课后完成短文:《 的手》
课堂上我们看了自己的手,解读了张迎善的手,放学后,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可以说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短文《 的手》。
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一点,多角度、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
第四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学思同步、品读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话题,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钢琴家用他那纤细的手指弹奏出美妙的乐曲,雕塑家用灵巧的瘦雕刻出生动的塑像。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双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感受?这是什么年龄的人才会有的手?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简单批注。
2、交流:这双手有什么特点,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亲身感受——“大”: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双手紧紧地裹住了。
(2)生活感悟――“硬、黑”: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2、指导朗读。
3、小结:看到这双连作者都不敢相信的手,你最想知道什么?
4、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组织交流,及时评价。(1)计算启情
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出来,交流感受。(3)拓展升情。
四、教师总结
第五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个性化教育”课题研究语文课教学设计
教材:北师大版教材语文第七册
课题:一双手
年级:四年级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手”为主题,从友爱、劳动、科学知识等几个角度选编了《我们的手》、《一双手》、《手上的皮肤》等课文。
本篇课文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特的手的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中两次对张迎善的手做了描写。第一处: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路、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方面描写,并多次运用比喻句,突出这双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双手在作者的细致描写下展现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不仅看到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的高尚精神,还看到了众多林业工人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2.学情分析:
知识现状:本篇文章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于手的作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学生预习工具单的自学情况统计,我发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围绕着本课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所提问题中,关于“这双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课文得出较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课文中心思想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双手?学生不能给出恰当的答案。因此,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高尚精神作为本节课的核心。
能力现状:通过三年级下学期及四年级上学期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的能力。通过前期的训练,学生已经逐渐养成了边读边批注的能力。除此之外,从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班学生基本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预习单、《课上学习记录单》《小组合作学习单》《课后评价作业单》
ppt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前预习工具单》的自学情况统计及课前小测验,我发现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本课要求的基础字词,能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张迎善以及作者等相关背景内容,能够根据自学情况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内容,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掌握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并了解它的应用;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能力)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多样的个性化方式朗读,体会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
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通过多样的个性化方式朗读,体会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通过多样的个性化方式朗读,体会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讲内容,提出本课学习任务(2分钟)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预习工具单回忆已解决的问题,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为什么这双手变成这样?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张迎善的手?这四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四个问题,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单(12分钟)1.学生将自主学习阶段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梳理,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
2.★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组长的分工按照顺序在组内分别发言,共同探讨本课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工具单》。为全班交流、探讨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20分钟)1.★各小组按照教师安排的顺序进行汇报。每个小组选出1名汇报人,1名板书人员,1名或多名朗读人员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汇报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内容。3.教师引导学生采取“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体会张迎善手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量一量”语文书的大小,通过这种测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张迎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的巨大,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手与书进行比较,深刻地感受到张迎善的手十分巨大。
4.★播放背景音乐,在音乐的烘托下,将上学期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对小兴安岭景色的描写引入本节课中。学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着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图片。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将张迎善手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美景和“丑”手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美景正视由这一双双丑手创建的。
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朗读这双手的贡献,最终让学生体会到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高尚精神以及对祖国和小兴安岭所做的巨大贡献。5.★延伸课文内容,升华课文中心
文章选入教材时做了修改,教师将文章本身的结尾呈现给学生,即: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我隐约悟到:美是以丑为代价的。教师根据这个结尾,提出问题:这里的美指什么?丑又指什么?学生通过前面的理解,已经对课文内容以及课文的主体有了较为深刻地感受,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加能够加深学生的体会,对于本课难点体会林业工人的高尚精神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知识,布置作业(6分钟)1.教师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观察身边人的手,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身边人的手,完成《_____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