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0-05-05 21:2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双手》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双手》教学设计》。

第一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

粗 一双手 创造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 创建绿色金库

《一双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四、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双手》教学设计3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绿色宝库的手,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的情怀,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坚忍、敬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目标:

1.学习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图片导入:人人都有一双手,可由于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不同,它们绝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关于手的图片,请大家猜猜它是属于谁的手?

生:

妈妈的手(温柔细腻的抚摸着婴儿,藏着浓浓的母爱)

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和泥土,藏着农民的辛劳)

医生的手(带着手术用的手套,藏着救死扶伤)

……

2.引导质疑: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一双手)通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

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

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他的手做了什么?

……

3.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自探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抓住关键词把你感受到的手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思考:为什么这双手会是这个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解疑合探

(一)1.小组合作,汇报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自学时找到的关于手的样子的句子,并简单谈一谈在读这句话时的感悟。

2.转关键词,深入分析张迎善手的特点。

A.出示句子“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方法指导:从哪些地方看出张迎善手的特点?

粗糙(“活像半截老松木”联系实际生活中老松木的样子进一步理解手的粗糙)

有力(“想抽回手没得逞”、“紧紧裹住”说明张迎善得手有力)

读书指导:出示“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读出惊讶的感觉。(差生读,中等生评价后再读,优生再评价再读。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并且多次阅读后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前面是问句,后面是对问句的回答,这样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出示设问句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结合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手的粗糙

B.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_.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手的粗和硬)

C.出示“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阅读感知:从文段中抓关键词了解手的特点,从“没有指甲”、“刻”、“黑且深的裂纹”等知道这双手是伤痕累累的。

D.出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感知手大的特点,总结列数字说明方法。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组织学生比一比,在直观形象对比中是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总结张迎善手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手,再对比张迎善的手,想一想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和我们的手千差万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

(二)从文中找出这双手形成原因的句子,进行朗读。

A.出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让学生边读,边做出动作,体会张迎善对树苗的爱惜,再带着爱惜之情读一读,明白张迎善必须亲自用手种树,因此才会伤痕累累,手上布满老茧。)

B.计算器请:

我们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780000次)

组织交流: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接触了几十万次,这一串数字多令人惊讶,作者在得知这一数字后惊讶的说道: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请尽情地用惊讶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来。学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这双手的付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双手。

生:勤劳的手,坚硬的手,比钢铁还硬的手,无私奉献的手,默默无闻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三)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绿色金库指的是什么?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小结:这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这双手,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张迎善的手。

三、质疑再探

课前的问题大家都弄明白了吗?谁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看着双手老师看到了翠绿的森林,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运用拓展

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双手一个奇迹的见证,一双手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张迎善用他普通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你愿意用你的手为社会做哪些好事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老爱幼……)

五、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一双手》的教学设计

2.《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设计

3.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接球教学设计

4.《一双手》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5.《一双手》教学反思

6.一双手作文

7.《一双手》教案

8.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

9.难忘的一双手作文

第二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个性化教育”课题研究语文课教学设计

教材:北师大版教材语文第七册

课题:一双手

年级:四年级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手”为主题,从友爱、劳动、科学知识等几个角度选编了《我们的手》、《一双手》、《手上的皮肤》等课文。

本篇课文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特的手的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中两次对张迎善的手做了描写。第一处: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路、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方面描写,并多次运用比喻句,突出这双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双手在作者的细致描写下展现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不仅看到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的高尚精神,还看到了众多林业工人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2.学情分析:

知识现状:本篇文章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于手的作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学生预习工具单的自学情况统计,我发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围绕着本课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所提问题中,关于“这双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课文得出较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课文中心思想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双手?学生不能给出恰当的答案。因此,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高尚精神作为本节课的核心。

能力现状:通过三年级下学期及四年级上学期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的能力。通过前期的训练,学生已经逐渐养成了边读边批注的能力。除此之外,从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班学生基本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预习单、《课上学习记录单》《小组合作学习单》《课后评价作业单》

ppt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前预习工具单》的自学情况统计及课前小测验,我发现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本课要求的基础字词,能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张迎善以及作者等相关背景内容,能够根据自学情况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内容,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掌握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并了解它的应用;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能力)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多样的个性化方式朗读,体会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

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通过多样的个性化方式朗读,体会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通过多样的个性化方式朗读,体会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讲内容,提出本课学习任务(2分钟)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预习工具单回忆已解决的问题,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为什么这双手变成这样?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张迎善的手?这四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四个问题,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单(12分钟)1.学生将自主学习阶段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梳理,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

2.★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组长的分工按照顺序在组内分别发言,共同探讨本课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工具单》。为全班交流、探讨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20分钟)1.★各小组按照教师安排的顺序进行汇报。每个小组选出1名汇报人,1名板书人员,1名或多名朗读人员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汇报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内容。3.教师引导学生采取“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体会张迎善手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量一量”语文书的大小,通过这种测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张迎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的巨大,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手与书进行比较,深刻地感受到张迎善的手十分巨大。

4.★播放背景音乐,在音乐的烘托下,将上学期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对小兴安岭景色的描写引入本节课中。学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着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图片。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将张迎善手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美景和“丑”手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美景正视由这一双双丑手创建的。

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朗读这双手的贡献,最终让学生体会到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高尚精神以及对祖国和小兴安岭所做的巨大贡献。5.★延伸课文内容,升华课文中心

文章选入教材时做了修改,教师将文章本身的结尾呈现给学生,即: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我隐约悟到:美是以丑为代价的。教师根据这个结尾,提出问题:这里的美指什么?丑又指什么?学生通过前面的理解,已经对课文内容以及课文的主体有了较为深刻地感受,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加能够加深学生的体会,对于本课难点体会林业工人的高尚精神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知识,布置作业(6分钟)1.教师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观察身边人的手,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身边人的手,完成《_____的手》

第三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蒋玉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练习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

4.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老松木、鼓皮、干蘑)、手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猜手诱趣

1.师: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2.师:这两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要跟随姜孟之,来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认识另一双手。(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一双手”)

二、根据课题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关于这双手的哪些信息?

三、初读感知,检测预习

1.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或新词勾出来多读几遍。2.出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3.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对方生字词语读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双手是谁的吗? 2.理清课文脉络,班内交流

五、解决第一个重点问题: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课后思考第一题)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张迎善的这双手吧!在不计其数的手中,到底是一双怎样的手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张迎善手的具体描写,用“——”勾画下来。1.请生汇报。(出示生划出的具体描写)请大家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语句旁边。

2.全班交流,请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畅谈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六、拓展阅读

(一)出示《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P51《祷告的手》

(二)要求:

1.勾画描写手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2.说说文章打动你的地方。

七、作业设计

1.小组听写生字新词,订正,改错。2.熟读课文。

第四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学思同步、品读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话题,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钢琴家用他那纤细的手指弹奏出美妙的乐曲,雕塑家用灵巧的瘦雕刻出生动的塑像。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双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感受?这是什么年龄的人才会有的手?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简单批注。

2、交流:这双手有什么特点,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亲身感受——“大”: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双手紧紧地裹住了。

(2)生活感悟――“硬、黑”: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2、指导朗读。

3、小结:看到这双连作者都不敢相信的手,你最想知道什么?

4、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组织交流,及时评价。(1)计算启情

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出来,交流感受。(3)拓展升情。

四、教师总结

第五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努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大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还有“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节课中尽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课前布置预习,在预习中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后,针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质疑,以此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确学习的方向。

下载《一双手》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双手》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一双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 姓名:石宏安 单位:河南省义马市一中 一双手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的词语。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在记叙中综合运用描写、说明......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宜良县第六中学 周钰璋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2、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 能在......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手》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节描写,透射......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材分......

    《一双手》教学设计5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 华县城关小学 李小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

    《一双手》教学设计1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一双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张迎善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的 介绍,透射出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

    《一双手》教学设计(推荐)

    鲁垛镇中心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大练兵赛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冯百华 一双手 授课时间:2014.1.2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九(1)班 【教学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