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双手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某一外貌特征的写法
2、学习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运用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某一外貌特征的写法;
2、学习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很多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注重对眼睛的描绘,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课件导学
1、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1)标画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2)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明写“许多手”,暗写“一双手”。第二部分:(2~19)具体描写“一双手”。第三部分:(20)对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赞颂。
2、课文是如何描绘这双手的?画出描写手的语句,并归纳:张迎善有一双____________的手。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并概括:文中塑造了____________的一个人。
三、小组互助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就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全班解决或教师解析。
四、解析拓展
请你借鉴以下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话。1、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武文斌(济南军区铁军师战士)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武文斌的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2、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桂林、陆建芬(汉源彝族山村教师 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感芬的颁奖词: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参考答案:这是一双像半截老松木样的手;这是一双又粗又硬的手;这是一双神奇的创造绿色的手。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他已栽种树木26万棵。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就是造林工人张迎善的手。
五、当堂训练
在你熟悉的人中,也许他(她)的眼神、微笑、叮咛„„最能体现他(她)的精神风貌。请你选择其一,抓住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创作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第二篇:《一双手》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
2、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情况 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2)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
惺忪xing1song1 瞬间shun4 老茧jian3 洋镐gao3 垧shang3 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老茧:手掌或脚掌上久经摩擦而生成的硬皮。洋镐:刨土用的工具。垧 :土地面积单位,东北地区多数地方用,1 垧 等于 15亩。
2、整体把握 划分层次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第三篇: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模版)
一双手
姜孟之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语文组 陈丽 学校审验人
张瑞瑜 建明秀
预习提示: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惺忪
镐头
老茧
火燎燎 搓着
得逞
裹着
一晌地
二、填空
本文作者是-----------,1938年生于山东乳山县。20世纪50年代初到春林区。“一双手”是指春林区32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一双手。
三、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
大拇指()
帖胶布()
造林33晌()
映象()
四、了解有关的知识。
1、我国的荒漠化现状
2、我国的沙尘暴、“三北”防护林体系灾害一双手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示:握手---看手---问手---量手---搓手---赞手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是怎样去写主人公的“一双手”的?
2、文章通过一双手写出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 提示:
1、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
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2、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你知道有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六、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提示:
1、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
“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七、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惺忪
镐头
火燎
得逞
二、赏析精彩语句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2、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
三、阅读文章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逞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瞒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象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作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
“栽树是手活。穴里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科。”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张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屋里取来一卷米尺。我象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1、选文在表现手的特征时,运用哪表达方式?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2、画横线的语段用了哪几种句式?
3、选文赞美了主人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二、1、比喻这双手厚而大。
2、描写这双手久经劳动磨练。
三、阅读
1、记叙,描写,说明,抒情.2、感叹句、设问句、陈述句
3、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林业工人敬仰,热爱,赞美之情。
第四篇:《一双手》教学设计(推荐)
鲁垛镇中心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大练兵赛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冯百华
一双手
授课时间:2014.1.2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九(1)班
【教学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初识“一双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 的一双手(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2、明确: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
三、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1、齐读第一小节,体会作用。
2、这双手给作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特征。
3、深入了解这双手后,作者有什么感慨?为什么这样说?
4、在同行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一双手?为什么这样说?
四、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在你眼里这是一双怎样的手?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感受。
2、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热爱林业事业、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的人。
3、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思考明确: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双手绿化了无数荒山秃岭,为祖国大地披 鲁垛镇中心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大练兵赛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冯百华
上了绿色的盛装。通过想像抒发了“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五、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写人的文章很多,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何特别之处?
1、语言: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文章为了表现张迎善同志的崇高精神,用他的工作实绩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为什么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呢?你还能找到运用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吗?
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本文别开生面,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林业工人的关系,作者抓住“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从中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慧眼,也更能反映人物的高贵品质。
以前学的文章中类似的写法,如: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六、拓展延伸,仿写“一双手”
课后完成短文:《 的手》
课堂上我们看了自己的手,解读了张迎善的手,放学后,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可以说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短文《 的手》。
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一点,多角度、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
第五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学思同步、品读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话题,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钢琴家用他那纤细的手指弹奏出美妙的乐曲,雕塑家用灵巧的瘦雕刻出生动的塑像。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双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感受?这是什么年龄的人才会有的手?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简单批注。
2、交流:这双手有什么特点,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亲身感受——“大”: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双手紧紧地裹住了。
(2)生活感悟――“硬、黑”: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2、指导朗读。
3、小结:看到这双连作者都不敢相信的手,你最想知道什么?
4、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组织交流,及时评价。(1)计算启情
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出来,交流感受。(3)拓展升情。
四、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