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一双手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蒋光宏 点评:陈筛其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句古诗,看看这几句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手!看谁理解的对,看谁说得准!
【投影下列诗句: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之十 3.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5.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老将行》6.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朗读起投影幕上的诗句,师做暂停的手势,并竖起食指靠嘴唇)
师:嘘——Silence,please!谁先来说?(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第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是怎样的手?
生1:一个女人的手。又白又嫩的手。(众笑)
生2:是一个美女的手。皮肤细腻有光泽。(众笑)
师:看,广告词都出来了!大家赞同他俩的说法吗?(生齐:赞同。)再来看第二句,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怎样的手?
生:这一句写的应该是织女的手,白白的,瘦瘦的。(众笑)
师:说得很准确。这是一双劳动妇女的手。再看第三句!
生:这双手手指又白又细,是焦仲卿妻子的手。
师:你怎么知道是焦仲卿妻子的手的?(生齐:题目里有——)哦!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善于整合各种信息。再看下面一句!
生:这是双红活圆润的手,也是一个女子的手。
生2:(迫不及待地)我知道,这是陆游表妹的手。我看过书。(众笑)
师:这位同学读的书真不少,值得表扬!第五句!
生:这是一双老将军的手,刚劲有力。
师:对不?(生齐:对!)最后一句呢?
生:这是双卖炭翁的手,黑乎乎的,整日劳累忙着烧炭。
师:不错!看了这么多的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下第一奇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双“奇手”,到底“奇”在哪里!(板书:一双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是谁的手?
(一部分学生齐说是“林业工人的手”,一部分学生说是“张迎善同志的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在预习之后,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重要的词语要提醒同学加以注意?注意什么?
生1:第二小节的“惺忪”,要注意两个字都是竖心旁,“忪”的读音也要注意,不能读半边。
师:说得很好,把竖心旁换成木字旁是什么字?(生齐:松)对呀,所以竖心旁加一个“公”也读sōng,在学习的时候,大家把这样的字联系起来记忆,就不容易遗忘了!谁会用“惺忪”造句的?(一生举手造句:妈妈叫小明起床,他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看来小明是昨天晚上预习课文到很晚,早上起不来了。(众笑)造得对不?(生齐:对!)好,请继续!
生1:还有第二小节的“镐”,读gǎo,是金字旁。第七小节里的“茧”的写法。第十九小节里的“垧”,读shǎng,提土旁。(猛然想起似的)哦!可以把它和“晌午”的“晌”联系起来记!
师:Very good!看来我刚才讲的“联系记忆法”你“嗷”的一嗓子就掌握住了!(众笑)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2:还有第五小节的“得逞”的“逞”我觉得也要注意它的读音和写法。
生3:我觉得第八节最后的“老甘蔗”的“蔗”也要注意,要读轻声。
师:说得不错!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众生摇头,轻声说“没有”)
师:“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会读书的表现。”读书善疑,说明他善于思考,目光敏锐。相信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疑问,一定有不懂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看谁能把这些疑问顺利地解决掉!
生1:第二小节的“肩镐”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释一下?
生2:“肩镐”就是“肩上扛着镐”的意思,这里的“肩”是个动词,就像古文里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样。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生:是——)看来这位同学古文基础很扎实。好,继续提问题!
生3:第五小节里,“我”为什么要本能地想抽回手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师:是呀,为什么呢?
生4:可能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粗糙了,扎得“我”的手都疼了。(生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因为上面一节说他的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老松木有什么特点?(生齐:粗糙——)说他的手像半截老松木其实是什么修辞?(生齐:比喻。)对了,这一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为什么“我”想抽又没抽回来呢?
生4:我想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有力了,握得太紧了。
师(指另一位同学):你认为呢?
生5:我也这样认为。
师:我也这样认为啊!(生笑)好,请坐!其实这儿还有一个词也生动地表现了张迎善手的特点,大家看是哪一个词语?
生(齐):裹——
师:大家做做这个动作看!(学生兴奋地“裹”手。)“裹”表现了什么?(生:张迎善的手大而有力)好,继续提问题!
生6:第八小节为什么说“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7:前文说了,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厚。这个比喻写出了他的手指粗大肥厚的特点。
师:嗯,这位同学看书读书很仔细,善于从文中找答案,说得不错。
生6:那为什么要比作三节老甘蔗,不比作四节老甘蔗?
生(七嘴八舌):手指只有三节嘛!(生6弯弯自己的手指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描写之细致、生动、形象。谁还有问题?
生8:倒数第二小节最后说:“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句话我不大懂。栽的树怎么使西北岔河水变清了的?
师:是呀,栽树和河水变清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一个个陷入苦思冥想。不一会儿一生举手。)请你先说说看!
生9:因为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水土就不会流失了,这样就不会泥沙俱下了,河水自然就变清了。
师: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可够广的!
生8: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看来你是有意想考考其他同学懂不懂呀!(众笑)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沉默。)既然大家都没有不懂的地方了,我就来考考大家!文章是写张迎善同志的手的,为什么开头还要写各种各样的手?
生9:来衬托张迎善的手。
师:说得很好!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那么这双手到底奇在哪里?(学生一边概括,教师一边板书。)
生10:它粗糙得出奇。
生11:它硬得出奇。
生12:它苦得出奇。
师:什么叫“苦得出奇”?
生12:你看,这双手呈木色,纹络是黑土色,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也染成了泥色„„说明这双手整天栽树,整天在劳作,这双手劳作得太苦了。
师:说得好,概括得妙!
生13:还有大得出奇。
师:这双手有多大?
生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同学们画画这双手,再和自己的手比比看!(学生画手,再把自己的手放上去比,一个个惊叹起来,笑了)大不大?
生齐:大——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学生沉默,思考)这双手栽了多少树?(生14读十九小节的有关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奇”?
生15:栽树奇。
生16:作用奇。
生17:贡献奇。
师:都可以。我们就用“贡献奇”吧。
师:贡献大是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学生摇头。)那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18:是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表现出来的。
师:这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生齐:侧面表现。
师:从张迎善的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9:他热爱植树,工作认真负责。
生20:他意志坚定,不怕困难。
生21: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文正是通过张迎善的这双奇手,赞扬了他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讴歌了他热爱本职工作、为绿化事业作贡献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和学习的!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写手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手,然后把它写出来,关键是要写出这双手的特点。——当然,观察不仅只是看,你看作者除了看,还有哪些方法?
生(七嘴八舌):还和他握手。还用尺去量。还用自己的手去搓。
师:对!我们观察的方法很多,可以从视觉、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触觉、味觉等角度,只有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写出这双手的特点。从一上课时赏析的诗句和课文来看,在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对,适当地使用修辞,可以把手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课后,就请同学们以“某某的手”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第二篇:《一双手》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
2、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情况 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2)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
惺忪xing1song1 瞬间shun4 老茧jian3 洋镐gao3 垧shang3 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老茧:手掌或脚掌上久经摩擦而生成的硬皮。洋镐:刨土用的工具。垧 :土地面积单位,东北地区多数地方用,1 垧 等于 15亩。
2、整体把握 划分层次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一双手》教案 苏教版
《一双手》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教学设想: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为张迎善的一双手建个档案。
3.掌握运用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学习、发扬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4.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采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
师: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有细有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
生:材料一刻画的是一位农民的手,材料二刻画的是一个教师的手。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教师的手,现在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展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要求)1.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准备展示交流。2.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词:
张迎善有一双
的手 生1:展示自己积累的一些生字词。(略)生2:补充其他一些生字词。(略)
师:展示自己归纳的生字词,让学生齐读两遍,并让学生积累到积累本上去。师:指明学生回答第二问。
生:奇大、神奇、乐于奉献、又粗又硬、布满老茧、创造绿色、天下第一奇手等。师: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哪一个答案更合适,并阐述一下理由。
生(评):有一双“神奇的创造绿色”的手,这个答案最好。理由是根据16、19段的内容,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张迎善有一双神奇的手,同时又说明他有一双创造绿色的手,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本文是一篇描写林业工人的文章,描写人物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个方面来表现,但本文别开生面,作者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围绕下列问题,在文中作圈点批注,并展示你最得意的批注。
1.勾画出文中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并在旁白处作上批注。
2.这双手“奇”在哪?课文从手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手的什么特点? 生:句子①“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生(批注):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
生:句子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生(批注):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张迎善这双手所做的贡献之大。……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多媒体逐步展示)。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师:从投影上来看,张迎善同志的这双手又大又粗糙又硬,在外形上根本谈不上美,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很“丑”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张迎善这双手很“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具体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其目的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课文第13.16段有关内容。
生2(补充):课文第4.
7、19段有关内容。
师:文章塑造了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一个劳动者形象。师: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作者没有全面具体的去介绍他,而是获取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这种通过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种写法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出现过,接下来请同学们仿照本文及下面三段材料的写法,写一段100—15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细致准确地描写人物形象。(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材料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
很
快
地
流
下
来了。
《背影》
生1:张大爷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长年累月地干活,左手的大拇指已经弯曲变形了。宽阔的手上,粗糙的表皮如同额上的皱纹一样,无情的刻画着岁月的沧桑。
生2(评):上述片段抓住了张大爷的面部特征,细致的描写了手与脸,使读者一目了然的看出了一位历经沧桑、辛苦劳作的老人。
生3:如果没有见过非洲人,我还真的把他当成非洲人了。黝黑的脸上略带几分灰黄,象刚制成的泥塑,皱纹毫不留情的夺去了他的青春岁月,在他的脸上随心所欲的行走,再加上许许多多个小黄斑、小伤痕,整张脸就象雨后的泥土,坑坑洼洼。也许是在诉说着这位老人的艰难历程,也许是概括着他的饱经风霜,也许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诠释吧!
生4(评):上述片段运用描写手法,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脸部,描写细致入微,可谓笔笔传情,让人听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评的都很好,本篇文章就是运用这种写法,成功的塑造了张迎善的光辉形象。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文中信息,(如有关“对人物由衷地评价、情感的流露、贡献的叙述”的语句),模仿示例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
示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节选)(多媒体展示)1.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2.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生1:一双手,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样的手你见过吗?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生2(评):首先,她语言组织的很好,开头就点明了一双手的平凡,其次写到这双平凡的手为祖国造林事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这是谁的手,紧扣中心内容。但要是语句再美化一些,这将是一段很好的颁奖词。
生3:“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筑成的。”这些伟业,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却只是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堪称是奇迹。这位创造奇迹者就是——张迎善。
生4(评):用几组对比强烈的数字来鲜明的评价了张迎善同志在造林领域所作的巨大贡献,听完以后使人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师:本文描写了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对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课后根据课上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请把你课堂上所写的描写人物特征的片段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下课。
教学反思:本节课目标明确。预设很充分,课堂教学能紧扣文本,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很注重学法的指导,双基的训练,充分积极的调动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体现得较好,课堂教学中“亮”点也较多。
但课堂容量较大,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存在毛糙的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会给人留下课堂教学中“深沉”的东西似乎少了些。
第四篇:一双手教案 -
Zhang1116《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
二、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 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②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甘蔗吧,那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 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 出示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 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 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 咱们学校占地19亩,这33垧有57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75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情感升华,拓展。
(课件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1.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2.张迎善(或其他的劳动者),我想对你说„„
四、作业设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握手 → 看手 → 说手 → 量手 → 赞手 丑陋 → 美好
第五篇:一双手教学
预习提示:
一双手
1、认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学写一类生字,读准二类生字,自学生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
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
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课后检测:
填空:
1、文中“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似三节
老干蘑”几句话用了
修辞方法,说明了。
2、文中用 描写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样写的好处是。
板书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
44.5垧
立方米
层积立方米
粗
一双手 木色
大
与众不同
创造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创建绿色金库
(灵宝市实验小学 杜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