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复习(ppt整理)

时间:2019-05-13 00:1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复习(ppt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复习(ppt整理)》。

第一篇:教学设计复习(ppt整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理论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有效的学习,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把有关的学习原理和教学原理转化为对教学材料、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的合理规划,最终创造出一个经过验证的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教学系统的过程。它是以解决实际存在的教学问题为依归的。教学设计的特点:(1)超越个人经验和直觉(2)缜密、系统

(3)从关注教师到关注学生 2.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1)发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2)系统阐明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骤等(3)阐明如何操纵影响教与学结果的因素 3.主要教学设计理论

(1)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2)瑞格鲁斯的教学设计理论(3)梅里尔的教学设计理论

二、教学设计的历史沿革

(一)以时间为考察方式 1. 第二次世界大战:

(1)以米勒(Robert B.Miller):任务分析方法为代表(2)强调学习者积极介入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2.程序教学的贡献

(1)程序教材必须满足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和低错误率

(2)开发程序教学材料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分析、开发、试用、修正)蕴含了形成性评价的思想并构成了目前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的基础 3.行为目标的流行

(1)布鲁姆(Benjamin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类目标、情感类目标、心理动作类目标(1956)

(2)梅杰(Robert Mager)具体阐述了学习目标编写的基本要求(1962)4.标准参照测验的使用

格拉泽(Robert Glaser)创造了标准参照测验这个术语,并指出它可以用于评估学生的起点行为和对行为目标的掌握程度(1962)5.加涅的早期工作

(1)在《学习的条件》中,加涅把学习的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1965)(2)分析教学过程,提出九大教学事件(3)层级分析方法 6.形成性评价的提出

斯克里温(Michael Scriven)首创了形成性评价术语,并指出它对于有效教学材教学设计

料的最终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7.教学设计领域的初步形成(早期的系统方法模型)系统方法介入教育领域,使上述各种理论和方法得到了有机的整合,形成了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早期模型 8.教学设计的初步发展

(1)20世纪70年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教学设计的模型(2)教学设计在众多部门得到了应用

(3)美国以外的不少国家也纷纷支持与教学系统设计相关的各项研究和培训工作

9.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1)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日益增强(2)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影响:自动化教学设计的提出(3)绩效技术的影响(4)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5)动机理论的影响:动机设计

(二)另一种考察方法

巴纳锡(Bela.H.Banathy)从设计未来的假设出发,大力提倡综合系统设计方法,区分出四代设计方式:

第一代设计是受系统工程学方法极大影响的“按指令设计”(design by dictate)方式;

第二代设计是“为(决策者等)的设计”(designing for);

第三代设计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而进行的(designing with);

第四代设计是“置身于其中的设计”(designing within):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兴起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1)教学设计是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2)教学设计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3)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4)教学设计必须以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为基础(5)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自我纠正的过程

(6)教学设计是典型的团队任务,需要社会互动和合作(7)教学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统一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1.解决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我们要去哪里?(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怎样到达那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方法、媒体等);我们怎样知道我们到了那里?(怎样测验、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我们在为谁设计教学?(学习者或受训者有何特征?)2.ADDIE模式:

(1)分析:包括需求分析、目的确定以及学习者、任务、背景、目的和从属技能分析等

(2)设计:包括具体目标陈述、区分学习类型、教学材料编制、测试项目编制教学设计

和教学策略选择等

(3)开发:涉及按设计结果准备教学材料

(4)实施:包括支持教学开展的各种活动,即在实际的情境中传递教学(5)评价:包含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修正

五、有影响的人物和著作

斯金纳、布鲁姆、加涅等……

六、教学设计者的能力资格和道德规范

(一)能力资格:能力资格指的是适当或足够有效地完成专业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它是胜任某职业或专业的前提条件。

国际培训、绩效与教学标准委员会(International Board of Standard for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IBSTPI)从1984年成立以来就开始就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的各种专业人员的能力资格制定工作。在1986年提出的第一版能力资格的基础上不断修订更新,于2000年形成了有影响的一套能力资格。

1、教学设计者的能力资格主要内容: 专业基础

1.以视觉、口头和书面形式沟通。(基本)2.把最新的研究和理论应用于实践。(高级)

3.更新和提高自己在教学设计和相关领域的技能和知识。(基本)4.将基本研究技能应用于设计项目。(高级)

5.确认和解决设计与工作环境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高级)计划和分析

1.开展需求评估(基本)2.设计课程或教学(基本)

3.为教学内容的确定选用各种技术。(基本)4.识别并描述目标人群的特征。(基本)5.分析环境特征。(基本)

6.分析现有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教学环境中的运用。(基本)7.在最后确定设计方案和策略之前,对环境要素加以思考和研究。(基本)设计和开发

1.选择、修改或创造与项目相适应的设计和开发的模式。(高级)2.选用各种技术对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定义和排序。(基本)3.选择和修改现有的教学材料。(基本)4.开发教学材料。(基本)

5.设计能反映不同学习者和学习者团体多样性的教学。(基本)6.评价和评估教学及其影响。(基本)实施和管理

1.计划和监督多种教学设计项目。(高级)

2.促进设计项目主要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伙伴关系。(高级)3.把商业技能用于管理教学设计。(高级)4.设计教学管理系统。(高级)

5.维持教学产品和方案的有效实施。(基本)

(二)教学设计者的道德规范 教学设计

对他人负责

1.为客户的问题提供充分有效的、起作用的和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2.系统地改善绩效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正当的和恰当的目的。3.促进个人成就。

4.帮助客户作出明智的决定。

5.告知他人潜在的违反伦理之处和利益冲突。6.教给客户教学设计和绩效改进方面的知识。社会使命

1.支持个人和组织的高尚的、对社会负责的目的和活动。2.根据有关社会问题的道德和伦理立场来做出专业决定。3.考虑所计划的干预措施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影响。尊重他人的权利

1.保护客户和同事的信息与沟通的隐私、坦诚和机密。2.尊重版权和知识产权。

3.不为个人利益滥用客户和同事的信息。4.不把他人的思想和工作占为己有。5.不对他人妄下断语。

6.在雇用、留用、和升迁等方面,不要有不公平的歧视行为。专业实践

1.在工作的各方面都要诚实、公正。2.与其他专业人员共享知识和技能。3.承认他人的贡献。

4.帮助和支持同事。为专业的发展奉献时间和精力。5.遇到不道德的客户或发生利益冲突时,退出或离开。

教学系统导论-教学设计导论 教学设计

一. 教学与学习的关系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发生于学习者内部的过程。

学习的特征:学习表现为一种变化;导致主体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经验;主体的行为或行为倾向上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一系列外在的事件和条件进行的安排和组织。教学并非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对外在教学事件和条件的合理安排往往能够促进学习的发生。

二. 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学习受众多变量影响,因而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在多种水平上进行,既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教学设计是由多个子过程组成的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

三. 关于学习的原理

接近原理:刺激情境必须与合乎要求的反应同时出现

重复原理:要想使学习得到进步并可靠地保持,刺激和它的反应需要重复或练习强化原理:(1)在学习者表现出新的学习行为之后,要让一个令人满意的事态(即奖励)伴随其后。

(2)强化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以原有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促进学习者主动加工。

学习的社会文化原理:

协商的意义——学习是一个建构意义的社会过程。情境认知——习得的性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的,而且所觉察到的对该情境的利用对随后的提取和使用有一定意义。

活动理论——学习是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发生的。所有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通过参与活动,学习得以发生。

四. 学习的条件(学习者之内与之外的一整套因素。外部因素如:学习的环境、该教学设计

环境中的资源以及学习活动的管理;内部因素如: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心理状态、先前习得的性能、个别学习者的个人目标……)

1.几种基本的学习观

学习的行为主义观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是认知结构形成、重组和使用的过程。

学习建构主义观

学习的本质 学习是环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联结,是对环境刺激的应答或反应。

学习是主体主动的建构活动,是外部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强化而加强合宜行为、消退不良行为的过程。

信息加工的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双向的相互过程,即对信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主要息产生注意、涉及同化和顺应。进行知觉和有意义的编码,以便在需要时能有效提取的过程。知识

个人意义 学习的结果 学习者 行为习惯

被动地受环境事件的影响。

带着原有经验,主动地寻找信息以解决问题,必要时可对原有知识进行重组以获得理解或顿悟。

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与环境交互作用,提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最终形成意义,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者阵营有效因素是什么(行为主义者)教学设计

学习者是独特的,必须以自己独特的学习者学习某个给定概念的方式 方式进行学习有许多相似之处

学习者必须发现新概念的个人意义,需要直接且清晰地对学习者解释 并将之与原有学习相联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必须鼓励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必须为学习者的学习负责

目的是培养能进行终身学习和独立目的是教给学生独立的成人所必需 学习的学习者的关键技能和知识

2.学习的一般过程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加涅)信息的储存:记忆系统、知识表征

认知过程:注意、知觉、复述、有意义的编码、提取

控制过程:执行控制、预期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四种学习类型

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过程的不同性质,学习可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外部条件)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同化新概念的相应知识)(内部条件)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内部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 同化的过程:

下位学习(subordiant learning):将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教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教学设计

平,可以把一系列已有观念类属于其下时,新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上位关系

组合学习(coordinate learning):指学生将要学习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既不存在类属(下位)关系,也不存在总括(上位)关系,但却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的情况。

(4)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在吸收了当代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概括了他本人长期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成果的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说明人的一般学习过程的生成学习理论。

维特罗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作出推论。

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将已有认知结构(已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新知识)相结合,主动地选择注意信息并主动地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

3.教学与学习过程

学习的外部条件

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告知学习目标,确立适当的预期

提示学习者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以清晰而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就会 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记忆的作用——学习的内部条件 教学设计

长时记忆中的内容能够被提取出来进入工作记忆,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加涅称其为学习的内部条件。

五.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加涅看来,教学设计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系统方法。即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来构建一个内部各要素高度一致和相容的教学系统,并最终解决教学问题。

教学基本设计模型:(1)研究教学的需要

(2)将总体的教学目的转化成课程或教程的框架(3)鉴别教程目标的类型(4)鉴别终点目标和使能目标

(5)分析各使能目标的类型并推断学习的条件,进而确定教学的顺序(6)设计教学单元(7)课的设计

(8)设计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方法(9)传输系统的设计(10)评价

教学系统导论-设计教学系统一. 若干假设

教学系统也可被称为学习环境。教学系统设计并不暗含某种具体的教学法或学习论,教学系统设计是另一个更大过程的特例,这一过程被称作人类绩效技术(HTP)。教学设计

二. 基本过程:ADDIE模型

分析

包括需求分析、目的确定以及学习者、任务、背景、目的和从属技能分析等 设计

包括具体目标陈述、区分学习类型、教学材料编制、测试项目编制和教学策略选择等 开发

涉及按设计结果准备教学材料 实施

包括支持教学开展的各种活动,即在实际的情境中传递教学 评价

包含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修正

三. 其他模型

一般化的模型

(1)迪克-凯瑞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迪克-凯瑞模式是最经典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设计模式之一,十分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他们认为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是将教学看成为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个成分对成功的学习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2)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及理论基础: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的常见类型

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工具支架;图表支架(详细参见ppt中p71~p88)支架在教学中的作用

间接影响儿童认知过程:激发兴趣和动机、帮助儿童建立自信、提醒儿童注意当前的学习任务。

直接影响儿童认知过程:向儿童解释当前学习任务、激活儿童已有经验、向儿童提供解决策略、向儿童示范解决过程。

(3)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是由荷兰特温特大学的麦里恩博尔(van Merriënboer)等人提出的一种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设计模式。(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的问题

基于学习领域的划分:分离的学习破碎的学习形式

迁移悖论:最有助于实现孤立的具体目标的教学方法往往不同于实现综合学习目的和学习迁移的教学方法。)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支持性信息 程序性信息 部分任务练习

(5)情境化的模型: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境或专门组织的教学设计模式

四. 教学系统设计与这一过程的表征:

各种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型说到底只是对教学设计过程的某种表征,教学设计的过程同对教学设计过程的表征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第二篇:PPT复习

复习PPT 作业要求:

1.制作一个PPT作品。

2.主题自定(主题要鲜明,健康积极向上,符合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文化),作品的结构可以借鉴“苏州园林”,也可以自己确定更好的作品结构。

3.作品最少要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首页 目录页

内容页(补少于4页)

4.整体要有PPT作品色彩。

第三篇:复习ppt

一、选择题 1.产品设计活动的起点是()a)短时间内提出构思方案 b)设计原始数据的收集 c)各项参数的分析处理 d)构思方案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综合 答案:b 2.在设计完善阶段,可通过()表现设计方案并进一步检验设计方案。a)设计草图 b)效果图 c)立体模型 d)产品样机

答案:c 3.以下不属于在设计深入阶段,对优选方案再设计的工作重点是()。a)基本功能 b)产品的经济性 c)生产机能可行性 d)产品的使用性 答案:b

4.产品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a)产品质量的调研 b)消费者的调研 c)竞争对手的相关调研 d)以上都是 答案:d 5.产品设计程序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是()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产品整体的协调统一 c)技术与艺术两者的融会贯通,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d)发现人在生活、工作中的需求和问题 答案:a

1.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答案:产品设计包括设计准备阶段、设计初步阶段、设计深入与完善阶段、设计完成阶段等四个阶段。

2.在设计完善阶段所要求的整体协调统一,反映了产品的哪些特性?

答案:1)产品的适用性:产品与人的统一,反映人的特征,适合于人使用。2)产品的时代性:产品与环境统一,与使用环境协调,适应社会文明、时代意识。3)产品的科学性: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即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两者的融会贯通,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协调在产品设计中综合地表现出来。4)产品的艺术性: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依照美学法则处理产品内部与外部、各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形体与色彩、产品与包装等的整体统一。5)产品的经济性:经济性综合统一,各部分的低消耗、高质量,以及整体的低成本、多功能、高质量。

3.设计准备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确定设计定位?

答案:设计准备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接受设计任务,领会设计意图,明确设计目的,确定设计方位。发现人在生活、工作中的需求和问题,是产品设计活动的起点。调研是有效把握设计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调研应基本掌握以下情况: 1)同类产品市场销售情况、流行情况以及市场对新产品的要求; 2)现有产品存在的内在与外在质量问题; 3)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对产品形态的喜好程度; 4)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和设计方向,如产品的规格品种、质量目标、价格策略、技术升级、售后服务等等; 5)国内外的相关期刊资料上,对同类产品的报道,包括产品的最新发展动向,相关厂家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使用者对产品的期望等等。在这一系列的调研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与综合,就能确立明确的产品定位:该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由什么人使用,使用的场所环境,使用的时间;该产品的基本结构原理,价格档次,外观造型风格。

4.设计初步阶段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案:在短时间内提出构思方案,是设计初步阶段的工作目标。在掌握和分析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设计概念进行设计构思,这一过程注重的是将头脑中较为模糊的、尚不具体的形象加以明确和具体化,因此思维不必过于被各种因素所限制。

•5.简要解释设计深入阶段的思路展开和思路收敛。

•答案:在深入设计时,要充分展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位提出各种构思方案。在设计初始的理想阶段,是创新的最好时期,设计者可不受限制地大胆构思,即使是头脑中的一闪念,也可将其敏捷地表现出来,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即使是一些当时看来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但只要把它们记录下来,经过以后时间的酝酿,往往会变成可行和有创新的方案。即使不能成为有用的方案,但对开拓思路、激发创造也是有益的。当思路放开到一定的程度,即提出了一定数量的方案,就要进行适当的收敛;请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领导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技术可行性、人文因素、审美要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调整、筛选出有发展前途的方案,这也就是一个收敛过程。

三、思考题

1.设计的初步阶段 2.设计的深入阶段 3.设计的完善阶段

设计思维思考题 选择题: 创新包含哪两个方面? A发现新问题; B以全新的方式解决新问题。C借鉴已有设计,进行改造 D 形态模仿与功能模仿 答案:A B 2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包括哪几个方面?

A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水平的复杂思维形式,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复合运动; B 创造性思维是能动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 C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新问题,并从中找出新关系、寻找新答案的过程; D 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答案:A B C D 3 辐散思维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品质? A突破常规、多向开拓 B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C 想人之未曾想,为人之所不曾为

D 跳跃敏捷 广泛联系

答案: A B 4 本章中没有提到的设计思想是哪一类型? A 仿生型 B 继承型

C 反叛型

D 对比型

答案:D 5 反叛型设计思想的特征包括哪几个方面? A 明显的反传统性,往往指向与传统截然相反的方向 B 独特的新颖性,在司空见惯的大量传统设计面前,引人瞩目 C 思想的不稳定性 D 强调批判的成分,反对照搬陈旧的,主张推出时代的和民族的 答案: A B C

2.简答题: 1.辐散思维定义 辐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对问题寻求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 2 何为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是指一种观念,也是设计师的世界观,是设计过程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它在任何时代都暗示着“怎样的设计才是合理的和美的”这一命题,并从宏观上控制着设计师在寻找最佳方案时的思维方法。辐散思维的特点(1)突破常规、多向开拓(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何为选择的收敛性?

辐合思维的核心是选择。我们说,选择也是创造,因为未经选择的发散,最终不能发挥效率,也就不能使创造性思维转化为有效的创造力。在各种设想方案、设计草图中选择优秀者,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选择并不是一味机械地肯定和否定,它与补充、修正相交叉,就象进三步退一步的„秧歌舞‟式的前进。

“定势”是认知一个事物的倾向性心理准备状态,“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是一种定势。它可能使我们因某种“成见”而对新事物持保守态度。思考题1.如何看待新问题和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3.古往今来设计思想的共同特征及其分类

第四篇:PPT教学设计

PPT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PPT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PT教学设计1

探究:

1、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

知识: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有用简单器材做的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情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

铁钉、气球、小玻璃杯、石子、灯泡、木棍、四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装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

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在教材上记录。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此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并将推测结果记录在教材上。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研究?

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们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个塑料瓶装水来进行实验,不容易将“水的重量”作为物体沉浮的一个“界线。同时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关系,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结果,在实际数学中,建议尽量用小塑料袋,减小同于容器重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让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四、拓展与应用.

1、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课题:自由研究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故事与事实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物体沉浮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有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演示:把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不用工具,不改变马铃薯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4、启发思考,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书看报?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马铃薯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五、总结交流。

PPT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PPT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

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不偏食、不挑食和注意食物多样性的意识。

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按指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教学准备〗

食物卡片分组——食物卡片,统计表,食品包装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平时都吃些什么食物啊?(适当板书)

2、讨论:人为什么要吃这些食物?(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以小组为单位)

二、自主学习

1、给食物分类

(1)讲述:我们每天吃食物有很多很多,老师这有些食物卡片,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你想按照什么方法来给这些食物分类?

(2)在P77上写下你的分类方式

(3)统计全班每一个人最爱吃的食物

提问:这么多食物中有没有你喜欢吃的食物?可以放到哪类食物中呢?

把你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填入表格一(见附录)

小组长把组员的信息收集起来,看看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是哪些

小组长汇报“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添入全班每一个人最爱的三种食物“表格

2、了解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1)一看这个统计图表我就知道◎◎是大家最喜欢吃的食物了,有多少人喜欢的?

(2)谈话:我也喜欢吃,那我们回家后天天让妈妈烧这个给我们吃,喜欢吃嘛,每天只吃这个,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我喜欢吃啊,天天就吃这个不行吗?会有什么问题?

(3)讲述:中午我在学校值班,就发现有些同学不吃肉、只吃蔬菜,有的是只吃肉、不吃蔬菜,长时间这样有什么结果呢?缺少维生素,为什么会营养不良?

(4)人体到底需要什么营养呢?一起来看书上P43,看看书上告诉我们什么。

(5)提问:人的生长发育需要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老师出示对应填空,帮助学生记忆)

(6)学会看食物营养标签

谈话:你们吃食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包装袋上有食物的营养标签,有什么作用?你们会看吗?

(集体看饼干、燕麦片的标签)

分组看自己带来的包装袋,并全班汇报

3、按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1)谈话:这次你们能按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吗?(很多食物含多种营养,告诉学生分类时按主要成分)

(2)说一说大家分类的结果

(3)讨论:刚才统计了大家爱吃的食物,分析一下营养成分,有什么想法?

(4)强调挑食的害处

(5)小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三、课外拓展

1、提要求:努力做一个不挑食、偏食的孩子

2、制作宣传标语,号召全校学生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午餐粮食

〖板书设计〗

1、我们吃什么

食物 营养成分

粮食类 碳水化合物

鱼、肉、蛋、奶、豆类 蛋白质

油脂类 脂肪蔬菜

水果 维生素、矿物质不偏食,不挑食

PPT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蛙和蟾蜍。

2、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两栖动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两栖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两栖动物的外形、生活方式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两栖动物在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塑料缸)、塑料袋、毛巾或卫生纸。

3、青蛙和蟾蜍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关于蛙的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蛙的图片或播放关于蛙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蛙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以将青蛙的种类、青蛙的外形特点、行为方式、个体发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用词组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此处不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关于蛙的知识结论)。

3、提出研究问题:蛙类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了解蛙类共同特点,我们选择青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外形特点,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方法按课堂上学生的表述灵活处理)。

三、开展科学研究。

1、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的青蛙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有组织地观察青蛙的外形特点、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实验,比较蝌蚪与幼蛙的不同。

2、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填写“我们的发现”表格。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讲评。

第二课时

一、指导认识了解蟾蜍。

1、教师出示图片指导看书或播放课件。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蟾蜍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要点作为主板书板书在黑板中央。

二、总结与交流。

1、蛙和蟾蜍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因此生物家将它们归为了同一类动物。那么它们与鸟类、鱼类等其它动物相比较,有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它动物不具有的特点呢?

2、分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总结出一条就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一面小红旗。

3、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4、学生将其共同特点填写在31页课文中间的`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看书31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两栖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2、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农田、草地、森林、池塘、小溪中的两栖动物,研究其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生长发育过程等并作好考察记录。

PPT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PPT教学设计6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PPT教学设计7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课文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

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科学小论文,并能发现别人或自己

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资料。

课时建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教师:你见过“银河”吗?描述你见过的银河的样子。

学生交流。

教师: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光带横贯天空,那就是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银河系。

(二)新课教学◆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

教师:关于银河系,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分小组进行整理,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分小组整理资料。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银河系有关视频)对银河系的情况进行小结。关于银河系,还想知道什么?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学生活动。

教师:关于银河系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解开银河系更多的奥秘。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

PPT教学设计8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斜面的作用》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坡度越小,用力越()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2 3 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四、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PPT教学设计9

目的要求:

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了解书信的一般常识,使学生萌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2、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江省地图。

2、与当地邮局联系,准备实地参观采访。

3、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一、谈话引导,激情导入。

1、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2、是啊,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3、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1、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用“我的家乡在 省 市 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找找自己的家乡。

3、自主合作,找到家乡。

(1)几个学生自由组合成“找家乡小队”,在省地图上找家乡。

(2)小队上台指着地图汇报。

4、开展小型的在地图上找家乡比赛活动。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书本的空格中。

2、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3、学生上台展示。

四、小结谈体会。

PPT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PPT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知道指南针、造纸、印刷和火药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2、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包括照片、文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1、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古老的文明,在祖国这片辽阔和肥沃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你的头脑中,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到课题上(板书课题:从四大发明说起)。

例:有人说到了四大发明或其中的一件,那么教师就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被称之为“四大发明”之一,你还知道其它三项伟大发明是什么吗?

如果没有人说到这一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这样说:是啊,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我国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呢,你知道分别是哪四种伟大的发明吗?

二、交流话题

1、学生自读课文3-6页:读读文中的插图和文字,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2、交流:

(1)你从课文中学懂了什么?

①什么时候有了这项发明?

②这项发明在历史上曾经改变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这项发明对世界文明有怎样的贡献?

(2)关于这项发明,你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3)从刚才自己的学习和与同学的交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说说你现在心里想说的话。

(交流时注意:一项发明一项发明地说,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照片等材料,这样可以更直观。)

(4)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吗?

三、小结话题

1、学了今天的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2、小结:是啊,我们祖国真是太伟大了,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有那么多伟大的发明,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PPT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PPT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方法过程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价值观目标: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重点品析:

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默读、思考)

PPT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PPT教学设计15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五篇:师说教学设计PPT

篇一:

7、师说(板书)《师说》教学设计

【前情分析】

《师说》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当中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中的“求学之道”版块,该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前代先哲的著述中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收获做人的教养。《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劝导人们要从师学习的议论性散文。高一学生刚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对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而“从师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白“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诵读,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

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从师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提高文言文

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学生能够学习到议论性散文写作的方法和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正确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会设计如下的导入语。

[导入语]: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还是跟从老师学习呢?我们来看看大文学家韩愈是怎么说的。[设计意图]:学生刚学习过荀子的《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我这样设计不仅温故了旧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对新的课文产生兴趣。

二、初读感知

全班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触,同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能够讲解生字词。

三、作者及背景讲解

所谓“知人论世”,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会先给学生讲解课文的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四、文言知识讲解

课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书下的注释和字典翻译全文,课上我会叫学生起来逐段翻译,然后着重讲解学生翻译上不正确的地方和重点知识的地方。[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大家回去翻译课文,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课文的第一段,有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给大家开个头呢?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借助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可以基本了解课文的意义,所以我让学生自己翻译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补充指导能够让知识更好的传递给学生。

【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

③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

当于“这些”、“那些”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

节,无意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

固先乎吾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人称代词,他 指示代词,那些 人称代词,他们 人称代词,他们的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糊涂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古人从师之道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介词,表时间,在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示比较,比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①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②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⑤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盛 形容词作名词

⑦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古今异义】

①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小学而大遗)

③众人:古:一般人 今:表示大众(今之众人)

④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吾从而师之)

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句读之不知)

⑦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⑧常: 古:永久的 今:平常的(圣人无常师)

⑨道: 古:风气 今: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特殊句式】

①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②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③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④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⑤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篇二:师说教案

《师说》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 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作家作品

字词正音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 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

③ 能行古道 ...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1、研读课文第一段,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

(1)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今:

所以 古:今:

从而 古:今:

(2)一词多义: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师之所存也

惑: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无贵无贱

(3)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当堂背诵课文第一段。

七、达标检测

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师说》、_______、__________ 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文章。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句读(dòu)郯子(tán)官盛则近谀(yù)... b 经传(zhuàn)老聃(dān)或不焉(fǒu)... c乐师(yua)苌弘(cháng)作《师说》以贻之(tái)... d受业(shòu)李蟠(fān)孰能无惑(shú)...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既使乐此不疲 撩开丁是丁,卯是卯 b 事由功败陲成 面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 撰文前拒后恭 搭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d 陷阱眉清目秀 谙熟冒天下之大不韪

课前导学

1、检查复习,提问个别字词。

2、背诵默写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堂研讨

1、指导朗读第二段,并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

不耻相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则耻师焉,惑矣()...

君子不齿().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今:

所谓 古:今:

小学 古:今:

相似 古:今:

4、重点句子翻译(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要求字字落实)。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熟读本段并背诵。

6、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共运用了哪几组对比,小组讨论后,请写在下面 的空白处。

课后巩固

1、“师”在课文中出现26次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句: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例句: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其”在课文中出现了17次,用法如下,写出相应例句:

(1)作代词: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2、名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2)古之圣人??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考点渗透

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小宇 6月7日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 篇三: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师说》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感知文本和课堂探究,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师说》时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教案后面附的全文教学构想中可以看到三美包括的具体内容),期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品尝。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品味感知,欣赏积累 ②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二、学生状况

处于高一下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高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三、学法指导 ① 诵读法

本课时第二个环节安排了听录音范读和师生齐读。在进行名句赏析和第一段的赏析时都运用了此法。②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质疑。本课时在进行第一段赏析时就让学生采取自编问题的方式解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③讨论法

在本课时的第五个环节中特地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以上主要介绍了本课时运用的三种方法,其次还运用了圈点法、练习法等常用学习方法,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四、教法运用 ①情境教学法

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的情怀。在本课时的第一个环节——导入设计中,本人就通过两个小故事把学生导入到《师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去感知《师说》一文中的思想美。②点拨法

在本课时赏鉴名言的环节中学生进行翻译时,教师需适时针对关键词语、句式进行点拨排除障碍。在学生就能者为师的观点展开讨论时教师一样要点击要害,启发学生思维。③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注重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便运用了归纳法。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设计:(5分钟)

1.导语(由名人和老师的故事引入):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下面请听两个小故事: ①程门立雪(内容略)②秦始皇拜荆条(内容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那么我们作为今人,又该如何认识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千一百多年前的韩愈当年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希望每位同学在学了《师说》之后都能重新思考,在自己该如何尊师重学的问题上用行动作出最正确的回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3分钟)1.作者简介:

韩愈,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观点,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2.写作背景简介: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不平则鸣,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三)朗读正音,初步感知(8分钟)

1.听配乐示范朗读,然后老师强调读准下列字音。(字音可用课件展示)

句读dòu无长zhǎng无少 或不fǒu焉近谀yú郯tán子 苌cháng 弘老聃dān 蟠pán 经传zhuàn贻yí之 2.师生一起朗读。

(四)点睛名言,鉴赏语言(5分钟)

1.要求学生找出在学习本文之前似乎听说过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学生试着翻译名言并背诵。

(五)总结本文的重要古今异义词(3分钟)(通过做课堂练习题的形式解决,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口头抢答,然后在书上做重点标记即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5.今之众人 6.小学而大遗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8.句读之不知

(六)第一段赏析(16分钟)1.学生先齐声朗读本段一遍。

2.由学生针对第一段的七句话自编简答题领会文章内容。

(1)教师示例:针对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提问:“老师的作用是什么?”(2)要求:①要使所问答案与我们划定的课文语句一致;②问题要有启示性;③题目的文字要简练。

(3)在前面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老师点睛本段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1)重要实、虚词:师、道、受、乎、也(明确在本段中的意义和用法)(2)重点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4.关于能者为师的讨论

作者在本段中总结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这个观点?请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下载教学设计复习(ppt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复习(ppt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PPT超链接教学设计

    幻灯片中创建超级链接》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修饰、完善自己创作的幻灯片具有很高的热情。需要教师精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

    春教学设计ppt

    {"code":"InvalidArgument","message":"Invalid Argument.","requestId":"b3a106dd-a59d-402d-b3dc-3243d6a6c99c"}......

    教学PPT设计入门[推荐]

    模块一PPT的基本知识、操作 1. PowerPoint2010中主要的编辑视图; A幻灯片浏览视图B普通视图C幻灯片阅读视图D备 2. 放映当前幻灯片的快捷键是_D_____ A.F6 B.Shift+F6 C.F5 D......

    PPT教学设计五篇

    PPT模板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 引入:讲述模板的作用,激发学生要学习模板的兴趣。2. 讲解演示: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作品向学生演示,给学生布置任务,提出学习要求, 同时激发学生的创......

    电子秤设计教学设计PPT

    篇一:电子秤设计课程设计辽 宁 工 业 大 学题目: 电子秤设计院(系): 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 2014.6.16~2014.6.27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PPT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PPT 设计说明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根据单元提示,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

    教学设计复习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三)简答题 1、应如何理解教学设计的定义,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为什么以学习理论的发展作为依据,是怎么划分的? 1......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PPT课件

    篇一:《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19 生命 生命【教学意图】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