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qvkyk世界古代史教案1——序言(共5篇)

时间:2019-05-13 00:1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Oqvkyk世界古代史教案1——序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Oqvkyk世界古代史教案1——序言》。

第一篇:Oqvkyk世界古代史教案1——序言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世界古代史课程教案1——序言

教案提纲

一、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世界古代史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兴起前的发展史。

特点:

1.世界各地的发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还没有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欠差。

2.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基础为农本经济,虽然商品生产、商业同时存在,并且在某些地区的某些时代,如古希腊的一些城邦、腓尼基的城邦,商业达到相当的发展,但农耕生产一直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主流经济,这是一种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谋利的的经济。

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对孤立闭塞、真正的成为统一体系的世界还没有形成。这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经济自足,对外交往的内驱力比较小,导致对外交往很少,使各地相对孤立,交往是零散的,没有形成定势。

这一时期还有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宗教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三大宗教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四处传播,以宗教为媒介形成了几大文明圈(这几个特点是相对于近现代而言的)。

二、古代世界史的发展历程、理论及基本问题

发展历程:人类历史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历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横向发展,是指人类由各地区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交往日益密切,最终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这一普遍的、规律性的历史发展方向,在世界古代史上已充分显现出来。关键问题:这一时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原始公有制;如何理解奴隶制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封建产生、发展的多样性及不平衡问题。如何理解东西方社会发展的特性等等。

三、世界古代史的史料与史学

历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但严格意义上的史学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记载,了解及研究它,主要靠考古学、人类学(人类起源、进化、人种分类等的科学)、民族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所提供的资料。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虽然有了文字记录,但世界上最早的几个文明发祥地,除中国外,原有的文字大都变成了无人能看懂的死文字,而且大部分被埋藏于地下,包括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爱琴海的线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图章文字。亚述学、埃及学的诞生,线形文字的发现,古希腊、罗马,中国的典籍等,是研究前封建时代的重要史料。

到了封建社会,史料浩瀚,也有一大批的史学家,为我们研究学习这段历史提供了条件,但他们记载、研究的历史有各种各样时代限制,特别是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文化,史学从属于神学,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学习时善于辨析与

四、学习世界古代史的意义、方法

意义:

1、可以鉴古知今,预测未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许多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可以丰富扩大我们的知识视野,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增强改革的必胜的信心;

3、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当今世界,从而有利于国际交往;

4、学习世界古代史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5、可以批判地吸收外国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法: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2、认真学习马列经典著作;

3、历史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4、学好外语;

5、正确认识自然条件影响历史发展的作用;

6、正确阅读地图,正确对待历史上各国疆域版图的变迁。

五、中国世界古代史学发展简况

解放前研究基础薄弱,但也有一定研究成果问世。解放后中国世界古代史学走过了由发展而衰微而又复兴繁荣的曲折道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的发展期;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后期是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的衰危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八十年代末是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的复兴繁荣期;八十年代末至今是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的稳定发展期和大胆探索期。

【教学提示】

1、学习序言主要了解世界古代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及学习世界古代史的意义与方法。

2、结合序言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以及指导理论问题。

详细教案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深刻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发展尤为 重要。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发展,必须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这一点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中,已被我国的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所认识,他指出:“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因为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振兴中华,必须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在今天,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地球越变越小的情况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这就要求更加深刻地了解世界的发展,世界史的学习与研究更为重要。一个国家的决策离不开历史学家的参与。参与国家的决策,这是历史研究的最高层次。从较低的层次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对历史的了解与掌握也尤为 重要,历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你们今天 学习世界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世界的过去及发展,还要普及历史教育,研究历史、发展历史学、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世界历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要掌握它,必须从头———世界古代史开始。

一、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的特点: 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与世界史的特点

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依据的历史分期法;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以全人类一体化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作为分期标准,强调以全人类的历史发展作为考察对象,着重研究各个地区、国家、民族和文明类型之间的联系、交流与碰撞,而反对用地区国别史的拼凑来充当世界历史。我们目前的讲课采取文明形态与社会相同相结合的分期法。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同一性。同一性是指人类历史具有共同的发展趋势;而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是指各族各地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两个特点在世界古代史上已经体现出来。

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世界的发展局面,史学界把这以后的历史称之为近现代史,在此以前 的历史就被称之为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也就是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这段历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世界各地的发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还没有形成,历史 发展的整体性欠差,但这段历史并非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基础为农本经济,虽然商品生产、商业同时存在,并且在某些地区的某些时代,如古希腊的一些城邦、腓尼基的城邦,商业达到相当的发展,但农耕生产一直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主流经济,这是一种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谋利的的经济。这一时期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对孤立闭塞、真正的成为统一体系的世界还没有形成。这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经济自足,对外交往的内驱力比较小,导致对外交往很少,使各地相对孤立,交往是零散的,没有形成定势。这一时期还有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宗教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三大宗教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四处传播,以宗教为媒介形成了几大文明圈。(这几个特点是相对于近现代而言的)除此之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还有很多类似的成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一般都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基于社会形态五阶段说)阶段。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就是人类社会这三个社会形态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历史。从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以来,史学理论界对传统的五阶段分期法有了突破,最有影响的就是一元多线史观,一元即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单一的——生产力的发展,多线即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下由于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社会发展呈现出多种模式,一定的生产力并非对应一定的生产关系,世界历史的发展不是整齐划一的。即使如此,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历史的发展仍有共性,仍有一定的生产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这样,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生产方式为主线,兼顾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仍是目前世界古代史研究的主流。

1、这一时期的世界各地的相对闭塞,使世界各地的发展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要充分把握世界古代史的个性与共性。

2、史料具有特殊性——古文字史料,考古学、地质学、等的资料。:

二、世界古代人类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世界史体系的酝酿)及相关问题 人类历史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历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横向发展,是指人类由各地区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交往日益密切,最终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这一普遍的、规律性的历史发展方向,在世界古代史上已充分显现出来。

大约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从此开始了原始社会 的历史。原始社会也称史前时代,因为时期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且是后来更高发展阶段的基础。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但社会的发展却有根本的共同点,这就是原始公社制度。原始社会史实质上就是原始公社制度(以生产资料原始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政治上实行原始民主制,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也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但首先这种共产主义是建立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上的,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一个人离开集体,很快就会被自然吞没。这与鲁宾孙不同,他有近代人的智慧、还有从近代社会带去的文明——刀枪火药、种植狩猎建筑技术等)共同的劳动决定了共同的分配,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产品没有剩余,不可能存在剥削与私有制,体现这种平等关系的社会组织就是原始公社,其次这种公有制是限制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狭隘的社会集团内的,不能理解为天下大同的社会,再次,当时的公有制实质上是一种有了成果共同分享、没有成果共同挨饿、不能保证集体生存发展的情况。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对原始社会应有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它看作理想的社会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个体生产代替集体劳动,私有制出现,剥削与阶级出现,原始社会被阶级社会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一个社会形态,经历数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原始人不断积累、创造,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原始人也进行着横向的扩散。从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从最初的东非和南非一带,逐渐扩大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此后,一部分人又从西伯利亚东端进入美洲,另一部分人由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进入大洋州。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发明后,在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南美洲等地,先后逐步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随着这些农业中心向各自周围地带的蔓延,在亚欧大陆逐渐形成了一个横贯东西的农耕世界,在它的以北,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横贯东西的游牧世界,世界形成了南耕北牧的格局。

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演变,世界各地的时间不一,农耕世界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为五大文明————埃及、苏美尔、印度、爱琴、中国。之后文明进一步发展,经过了初始文明、早期国家和晚期帝国三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各文明区域的联系与交往逐渐扩大,并出现了统一一方的庞大帝国。交往有和平与战争两种基本方式。交往加速了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趋势,并形成了以宗教文化为特点的文化区域——文化圈——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奴隶被看作主人的财产,没有人身自由,这是典型的奴隶制剥削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公社的残余形态、自由民之间的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等。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理解,要分清主次矛盾及矛盾的演化方向,原始的个体生产者大量存在,这不足为奇,关键是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向哪个方向演化,有的国家和地区,奴隶始终没有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也没有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奴隶制生产关系却制约着其他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发展主导方向。(正如目前理解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一样)。在希腊罗马,奴隶制生产关系体现得比较明显,但在埃及、西亚、南亚、东亚,奴隶制生产关系一直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对这些地区得社会性质争议颇多。

人类最早进入的阶级社会,一般为奴隶制社会,这种剥削方式虽然残忍,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到:“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与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样又为人所必需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资本主义。”(马恩选集

第3卷

第220页)

在这一历史时期,除了生产关系多样化外,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世界进入了多线发展时期。如政治体制不同(君主制或共和制,共和制又有民主共和制与贵族共和制),对奴隶的剥削形态不同(庄园制或份地制),奴隶来源不同(债务奴隶或战俘奴隶),土地占有形态不同(公有制或私有制)等,但奴隶制及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相同的。

封建社会的历史又称中古史或中世纪史,这一名词来源于西方历史学家,他们认为这段历史位于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发展的顶峰之间,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低谷。我们现在所称的中古史,已完全离开了西方历史学家的本意,指的是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时期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原有的亚欧非的文明中心进一步发展,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文明中心,如西欧、东欧。有的地区如非洲,它的北部和东北部封建制度早已确立,但其余的绝大多数地区却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有的处于奴隶制社会,美洲的印第安人,除少数进入奴隶制外,绝大多数 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虽然世界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但世界发展的主流确是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发展。

世界各地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由于原有的发展基础、水平、外部环境等的不同,产生的途径也很不相同,大体上经历了三种途径。(1)在奴隶制崩溃的基础上产生的封建因素与蛮族原始公社解体过程中所产生的军事民主制相结合,产生封建生产方式,如西欧。(2)在奴隶制解体的基础上,经过长机长期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动荡,使社会受到改造,产生封建生产方式。(3)在原始公社解体的基础上,受周围先进的经济和文化 影响,不经过奴隶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如斯拉夫、阿拉伯。虽然各地封建化的时间、途径等有很大的不同,但封建化的内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封建大地产的形成与依附农民的出现。

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的个体性小生产相结合,封建主或国家占有大片土地,农民很少或没有土地,封建主以小块土地为条件,把农民束缚于土地上,除交纳各种形式的地租外,在人身上还要受各种各样的控制——超经济剥削。

封建社会的生产属于个体生产,规模狭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促进了农奴的人身解放,瓦解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社会逐渐向资本主义过渡。

封建时代,东西方历史发展进一步呈现出不同特点,如政治方面西方封建割据严重而东方则一直专制帝国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方面西方以庄园经济为主而东方以地主经济为主,文化方面西方以宗教文化为主而东方以伦理文化为主等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整体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不仅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长期存在,并且宗教文化圈进一步扩大,原先在文明外游离的地区也进入了文明圈。

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经过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虽然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纷繁复杂,但原始社会瓦解后产生的国家一般是奴隶制国家,因为: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一个生产者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很少,要实现人对人的剥削,只能采取残酷的剥削方式(现代社会则不如此,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工人的劳动条件改善,工资提高),(据估计,在奴隶制初期,十个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养活一个人),正是在这种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得以发展。有的地区原始社会瓦解后,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否意味着奴隶制可以跨越呢?否。因为(1)封建生产方式需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般要比奴隶制高,农民创造的产品,要养活整个的家庭。(2)跨越了奴隶制的地区,进入封建制的时间都比较晚,并且是在周围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结合完成跨越的,并且这样跨越的国家和民族,内部存有大量的奴隶制残余。美洲的印第安人和现代的许多落后民族,虽然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但往往不能正常发展。正如现代我们虽然早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不是典型的,只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世界古代史的分期:

世界古代史起于人类社会的开端,终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即十五世纪末。之所以以十五世纪作为终点,是基于以下几种理由。第一,世界古代史就是资本主义兴起以前的历史,而资本主义的兴起是由十五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等一系列事件引起和促使的。第二、从十五世纪末开始,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的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分散孤立局面,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形成密切联系又相互依存的一体,使世界历史的发展改变了方向。第三、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后,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改变了以往农本经济的局面。

在世界古代史的上下限确定后,它内部的分期还需要界定,原始社会的历史从二、三百万年开始,奴隶社会的历史从文明产生开始,但世界各地文明产生的时间是很不一致的,我们就从最初的文明算起,既从公元前四千年中期的苏美尔文明开始,世界各地 奴隶制解体、进入封建制的时间也很不一致,中国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西欧在公元五世纪、阿拉伯、日本在公元七世纪、俄罗斯在公元九世纪进入封建社会,为了研究、学习的方便,我们以公元五世纪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但历史决不能就此一刀切开,在具体学习时还是要以各地的具体情况为主。

原始社会的历史一般划分为两个阶段:血缘家族和氏族公社,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在此之前的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即原始群时期,不属于人类历史的范围。

奴隶社会的历史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1)公元前4000——2000年代末,这是奴隶制国家产生与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五大文明。为初始文明阶段。(2)公元前1000年代初到公元前2世纪,这是奴隶制社会繁荣、专制帝国建立和强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奴隶制帝国有:亚述、新巴比伦、波斯、亚历山大、孔雀、罗马、安息、贵霜等。(3)奴隶制危机和奴隶制帝国衰亡阶段,时间为公元3世纪初到5世纪末。

封建社会的历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1)公元5世纪——11世纪,这是封建社会产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古国日渐繁荣,新兴的封建国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2)11世纪末到15世纪末,这是封建国家发展的繁荣时期,各国的封建社会均达到鼎盛。

四、世界古代史的史料和史学:

史料,是指研究历史所依靠的材料,史学不是凭空杜撰的,需要丰富的史料为依托。史学,是指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对于历史过程的记录、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探讨。历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史学的历史是非常古老的,人们自从创造自己的历史,就开始记忆、总结、探讨自己的历史,它的萌芽形态是刻木记事和结绳记事,但严格意义上的史学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记载,了解及研究它,主要靠考古学、人类学(人类起源、进化、人种分类等的科学)、民族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所提供的资料,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及文物鉴定等方法,得以了解人类祖先的体质、外貌、及他们的生产和上生活情景;民族学家则通过对残存至今的原始部落进行考察和研究,为人们认识原始社会提供活的教材,并为打开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关系提供钥匙,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另外,保存在一些民族中与现有的文化水平极不相称的各种遗风、遗俗和神话传说等,对了解人类祖先的发展状况也有很大的帮助。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虽然有了文字记录,但世界上最早的几个文明发祥地,除中国外,原有的文字大都变成了无人能看懂的死文字,而且大部分被埋藏于地下,包括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爱琴海的线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图章文字。

埃及和西亚的古老文明史,在他们的文字记录尚未被发掘、释读以前,主要靠一些零散的历史遗迹和一些希腊文的文字记录,如公元前4——3世纪的埃及祭祀和编年史学家马涅托的《埃及史》(现保留了片段),希罗多德的《历史》等。19世纪处,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了埃及的象形文字,诞生了埃及学,19世纪中叶,西亚的楔形文字也被释读,诞生了亚述学。这两门学问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北非历史奥秘的大门,许多出土的历史资料被翻译出来,使这两地的历史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

古希腊、罗马史家辈出,历史文献较多,文艺复兴时代,又产生了一批研究希腊罗马的资产阶级史学家,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琴文明的发现及20世纪50年代对这一文明文字——线形文字B的解读,揭开了研究上古希腊史的新篇章。

印度河文明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掘的,它的发现,把印度历史提前了大约1000年,但它的文字至今还未释读,了解印度的早期历史主要靠各种宗教典籍、史诗及中国和希腊的史书。

到了封建社会,史料浩瀚,也有一大批的史学家,为我们研究学习这段历史提供了条件,但他们记载、研究的历史有各种各样时代限制,特别是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文化,史学从属于神学,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学习时善于辨析与选择。

对于世界古代史的综合研究,开始于地理大发现后,在此之前,受条件的限制,编写的大多为国别史,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也是对埃及、印度等地的历史进行单独的记载。地理大发现后,资产阶级在批判宗教史观的基础上,收集史料,对世界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资产阶级史观及欧洲中心论则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历史,写下了一系列光辉著作,为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世界古代史作为一门学科才诞生。

在中国,世界古代史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区域,主要是受史料的限制,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且与世界的研究也实现了接轨,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也出现了一批有名的专家学者。

四、学习世界古代史的意义与方法: 意义:

1、帮助我们树立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对世界古代史的宏观及微观研究,加深了解生产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正确认识英雄人物、自然环境等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整体地把握世界历史的体系。世界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古代与近现代虽有很大的差别,但其发展却是一脉相承的,只有了解了古代史,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近现代史。

3、正确理解历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而正确对待现实。如现在的南南问题、南北问题、发展与欠发展的问题的形成,西方的民主制度,犹太人问题,宗教问题,西方从15世纪后来居上问题等等。

4、正确对待一些现实问题。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古代史上的一些社会制度今天还有残余,有些国家和地区,现在仍然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如何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就要从古代史中寻找借鉴。如我国西南的一些古老民族,他们被发现后的发展问题。有的国家和地区,虽然社会制度步入了现代,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前资本主义的残余,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清除这些历史垃圾,就必须从古代史中了解它,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待它。方法:

1、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利用历史上留下来的大量史料并广泛阅读原始资料。

2、认真学习马列经典著作;

3、历史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4、学好外语;

5、正确认识自然条件影响历史发展的作用;

6、正确阅读地图,正确对待历史上各国疆域版图的变迁。

7、注意学术动态的发展及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的新研究成果,不能满足于定论。

五、中国世界古代史学发展简况

解放前研究基础薄弱,但也有一定研究成果问世。解放后中国世界古代史学走过了由发展而衰微而又复兴繁荣的曲折道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的发展期;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后期是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的衰危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八十年代末是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的复兴繁荣期;八十年代末至今是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的稳定发展期和大胆探索期。

教学实践:

结合古代世界人类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试勾画古代世界历史的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第二篇:世界古代史复习题1

世界古代史复习题

【识记】

1、人类的祖先可能起源于大约生活在根据外貌特征,现代人类通常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2、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区别: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是以父亲血缘为纽带的稳固集团,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3、古代埃及文字。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历史现存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楔形文字是古巴比伦通用的文字。古代印度位于印度河流域,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

4、是西方文明(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27年,时期。

5、古代希腊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阿拉伯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天方夜谭》,又译《一千零一夜》。

6、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经济上,把一切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收取赋税。影响:大化改新标志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7、公元8世纪成为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8、推行,在此基础上等级制度。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95世纪,波斯先后3次挑起希波战争,结果希腊胜利,并确立了在地中海的霸权,这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撞。现代奥运会的马拉松赛就源于希波战争。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首都是巴比伦,东征促进了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2世纪,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100在内的10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中国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丰富了人们对东方世界的想象,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11世纪,世纪左右,耶稣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地区创立了基督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古兰经》是它的经典。

第三篇:世界古代史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四、世界古代史(约500-1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八年级(下):

第五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

(一)史前时期的人类(原始社会):

1、人类的始祖:距今约500—1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

2、晚期智人: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3、三大人种:

(1)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

氏族的管理者;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没有贵贱贫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稳定的集团;财产由父系继承,有贵贱贫富之分,产生了阶级。

(二)上古人类文明(奴隶社会):

6、大河流域的文明(东方文明):

(1)古代埃及(非洲):

①流域名称:尼罗河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3100年;

③文明成果:

a金字塔(最著名的历史遗产,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埃及法老的陵墓); b象形文字(属于真正的文字,比楔形文字稍晚发明)。

(2)古巴比伦(西亚):

①流域名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1894年

③文明成果:

a《汉谟拉比法典》(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第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典);

b楔形文字(属于最早的文字,公元前4000年代末发明)。

(3)古代印度(南亚):

①流域名称:印度河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2000年

③文明成果:

a古印度种姓制度(等级制度):从高至低排列:婆罗门(宗教祭祀)、刹帝利(掌握军政大权的贵族)、吠舍(从事农、牧、商的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最底层

数字。

(4)古代中国(东亚): ①流域名称:黄河、长江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③文明成果:

a商朝的甲骨文、青铜器。

b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东汉;印刷术—唐朝、北宋;火药—唐朝、北宋;指南针---战国、北宋)等。

7、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处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便于农业、畜牧业发展。

8、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西方文明):

(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基本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②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11、日本的大化革新(日出之国):

(1)时间:646年

(2)主要内容:

①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②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 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性质:它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朝、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4)影响(作用):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2、穆罕默德与阿拉伯(新月之乡):

(1)伊斯兰教:

①创立时间:

7世纪初;

②地点:阿拉伯半岛(麦加);

③创始人:穆罕默德,(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④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

⑤经典:《古兰经》;

⑥标志:一轮新月;

⑦作用:促进阿拉伯民族的统一。

(2)穆罕默德的贡献:创立伊斯兰教和建立伊斯兰国家。

(3)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们把阿拉伯国家扩张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①时间:8世纪上半期(732年)

②内容: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确立了西欧封建制度。

(2)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封君封臣制(基础是封土制);

(3)西欧封建等级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成为骑士是中古西欧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耀);

(4)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⑥标志:十字架; ⑦基督的意思是“救世主”。

(7)丕平献土:

①经过: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法兰克国王,为了报答教皇,他把罗马附近的拉文地区送给教皇。

(10)琅城起义:

①时间:1112年;

②经过:法国琅城为争取城市自治权向琅城主教和国王购买,后来主教和国王出尔反尔,琅城人民发动起义,打死主教,打败国王军队。国王不得不再次给琅城颁发城市自治特许状。③意义:使琅城获得城市自治权,促进城市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11)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①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②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③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12)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恩格斯;

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5)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①帝国经济的衰落(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丧失了经济基础;

②帝国自身的固步自封也使其不得发展,逐渐落后。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民的优点和长处。

(6)拜占廷帝国兴衰带来的启示:

①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4②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③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时代;

③罗马为争夺地中海世界与迦太基爆发的布匿战争-----

罗马取胜,促进罗马发展。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

17、和平交流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原因:暴力冲撞虽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而和平交流(作用)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所以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②罗马圆形竞技场;

③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特点:哥特式建筑---基督教建筑,这种建筑风格成为以后许多教堂的范本); ④阿拉伯的麦加清真寺(特点: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上述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非凡的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5)希腊科学家:

①阿基米德: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成就)发明阿基米德定律和杠杆定律;他还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为保卫祖国贡献巨大才智。

②欧几里得: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几何学创始人,著作《几何原本》,被明末徐光启翻译到我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翻译的西方名著。

第四篇:2009级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案

渭南师范学院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

教 学 系 历史与文化传播系 教 研 室 世界史 课程名称 世界古代史 授课对象09级历史学 授课教师 鲍秋媛 职

称 副教授

教材名称世界上古中古史

2009年8月26日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授课时间:第四周(6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讲授人类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的形成、发展、解体及国家的产生等内容。

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具体过程;正确认识原始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婚姻、家庭的早期形式;了解和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以及人类知识、科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的初始状况,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家庭形式;氏族社会的特征;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一、从猿到人

1、攀树的猿群

2、正在形成中的人

3、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

二、完全形成的人

1、最早的人属

2、直立人

3、早期智人

4、晚期智人

第二节 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旧石器时代

1、旧石器

2、血缘家族

3、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4、族外群婚(普那鲁亚婚)

二、新石器时代

1、新石器

2、原始农业、畜牧业

3、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4、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原始公社的解体

一、金属器时代

1、金属器的出现:

①从使用天然金属到人工冶炼金属 ②青铜器的出现

③铁器冶炼技术的发明

2、社会大分工 :

①、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②、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分离出来 ③、商业从生产性部门分离出来 ④、社会大分工的意义和影响

3、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①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特征

②金属工具的使用改变了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③对偶婚的存在使得男子确知自己的子女 ④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公有制的解体形式

4、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前提 ②个人劳动能力的提高使得占有别人的劳动有了可能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1、个体家庭

2、农村公社

3、军事民主制:

4、国家的产生:

①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四节 原始文化

1、文字的萌芽

2、科学知识的萌芽

3、原始艺术

4、原始宗教 思考题:

1、按照恩格斯的划分方法,人类起源与进化经历过哪些主要阶段?列举各阶段发现的主要化石。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社会状况如何?

3.何谓家庭?史前时代家庭形式演变的大体过程如何?各种家庭形式有何特征? 4.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5.社会大分工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何?

6、试析人类婚姻形态的演变形式。参考书:

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集》第三卷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2、9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集》第四卷

3、摩尔根:《古代社会》 商务印书馆 1981

4、刘家和、何允清:《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北京师大学报 1981—6

第二章 古代埃及

授课时间:第五周(4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概况,要求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奴隶制的发展和衰落等内容。教学目的和要点:阐明古代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埃及国家政权的特点,分析埃及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原因,了解埃及历史发展过程、特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教学重点和难点:古代埃及文明的产生及其特征;古代埃及文明的衰落及其原因; 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埃及帝国的形成与统治;埃赫那吞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一节 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埃及的自然环境

二、埃及早期的文明遗迹

第二节 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埃及向国家过渡

二、埃及早期国家的特点

第三节 早王国、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一、政治统治制度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

三、金字塔的修建

四、贫民和奴隶起义

第四节 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的埃及

一、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奴隶制的发展

三、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

四、帝国的衰落与后王朝时期 思考题:

1、古代埃及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2、概述古王国至新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3、埃及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统治措施是什么?

4、埃赫那吞改革的原因、内容、失败原因和意义如何? 5、古代埃及在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 参考书:

1、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第二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2、费克里 《埃及古代史》科学出版社 1956

3、张忠民:《关于埃及国家的诞生问题》史学月刊 1983---6

4、廖学盛:《关于东方专制主义》世界历史 1980—1

第三章 古代西亚

授课时间:第六、七周(6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西亚地区各奴隶制城邦的产生、发展及政治经济制度。教学目的和要点:通过对古代西亚几个主要国家、主要历史时期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概略过程,主要特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了解西亚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苏美尔文明的生产及其成就;汉莫拉比法典;西亚民族的复杂性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第一节 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及居民

一、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

二、古代西亚的主要居民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

一、苏美尔、阿卡德的奴隶制城邦

1、奴隶制城邦的发生

2、城邦的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

3、城邦间的争霸战争和阶级斗争

二、阿卡德王国的统一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王权的加强

第三节 古巴比伦王国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二、汉谟拉比法典及其反映的社会

三、古巴比伦王国的衰落

第四节 新巴比伦王国

一、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扩张

二、新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第五节 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一、腓尼基

1、城邦的建立

2、航海、经商和殖民

二、巴勒斯坦

1、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的兴衰

2、犹太教

第六节 波斯帝国

一、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二、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三、帝国的衰亡

第七节 上古西亚文化

一、文字

二、文学

三、自然科学

四、建筑与雕刻 思考题:

1、苏美尔城邦有何特征?

2、评乌鲁卡基那改革。

3、两河流域城邦是如何演变成统一王国的。

4、试论《汉谟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5、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奴隶制有何特点?

6、犹太教是怎样产生的?其主要教义有哪些?

7、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化方面有哪些主要成就? 参考书:

1、周谷城 《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世界 1979——1

2、杨炽 《再谈<汉谟拉比法典>》世界历史1990——3

3、李政 《论美索不达米亚文对赫梯文明的影响》人大资料世界史 1996——2

4、赵复一 《从犹太教看宗教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世界历史 1987——6

第四章 古代印度

授课时间:第七、八周(4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印度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状况,要求重点掌握雅利安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瓦尔那制度和婆罗门教,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孔雀帝国的扩张及其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点: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对印度地区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详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一地区的文明不同的特点的认识,并探讨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哈拉巴文化;婆罗门教;印度种姓制度;早期佛教及其教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二、印度的居民

第二节 哈拉巴文明

一、哈拉巴文明的发现

二、哈拉巴文明的特征

三、哈拉巴文明的毁灭

第三节 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

一、吠陀时代

1、雅利安人与哈拉巴文明

2、雅利安人的南下与吠陀时代的开始

二、吠陀时代的社会

1、雅利安人的社会组织

2、雅利安人向国家过渡

三、种姓制度

1、形成

2、内容和特点

3、发展及其影响

四、婆罗门教

1、起源

2、主要教义

3、影响

第四节 列国时代

一、列国时代

二、摩竭陀王国

三、佛教的形成和传播

1、佛教形成的社会条件

2、佛教的创立

3、佛教的教义

4、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第五节 孔雀王朝

一、王朝建立

二、阿育王的统治

第六节 贵霜帝国

一、帝国的建立

二、帝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思考题:

1、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2、试论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教义并分析其进步性和实质。

3、古代印度文化主要有哪些成就? 参考书:

1、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第4章

2、涂厚善:《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 1959

3、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 1957

4、杨富学:《贵霜文明与世界文化》世界历史1993——5

第五章 古代希腊

授课时间:第八、九、十 周(8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发展与衰亡的历史。教学目的与要点: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城邦产生的历史条件、城邦的特点和城邦的不同类型,以及城邦发展衰落的历史过程。同时,还要了解和认识古典时代希腊文化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希腊文化发展的原因和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克利特文明;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经济生活;希腊城邦的产生及其特点;海外殖民;斯巴达的社会经济制度;梭伦改革;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希腊波斯战争;雅典民主政治;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的危机;希腊古典文化;马其顿的兴起;亚历山大东侵及其帝国的建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居民

一、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

二、古代希腊的居民

第二节 失落的爱琴文明

一、爱琴文明的发现

二、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化

第三节 军事民主制——荷马时代

一、荷马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

1、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

2、荷马时代的社会组织

二、荷马时代社会的发展

第四节 希腊城邦的再次形成——古风时代

一、希腊城邦国家的形成

二、海外殖民

1、海外殖民的原因和范围

2、海外殖民的方式和影响

二、雅典城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1、提修斯改革和国家的形成

2、梭伦改革

3、西庇特拉图的僭主政治

4、克里斯提尼改革

5、雅典城邦国家的基本特征

三、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1、军事征服后建立的国家

2、政治制度与社会风尚

3、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希腊城邦的繁荣 ——古风时代

一、希波战争

1、战争的原因

2、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1、雅典的海上同盟——提洛同盟

2、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3、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经济状况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

1、雅典与斯巴达矛盾的发展

2、战争的影响

3、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第六节 希腊城邦的衰落—— 马其顿—希腊时期

一、其顿的兴起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1、马其顿的兴起

2、希腊落入马其顿之手

3、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二、亚历山大帝国的后继者

1、托勒密埃及王国

2、塞琉古王国

3、马其顿控制下的希腊 思考题:

1、略论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概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及影响。

3、试论雅典国家的产生和民主政治的形成。

4、分析梭伦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5、分析伯里克利时期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6、概述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及主要成就。

7、比较斯巴达与雅典两城邦在国家产生途径、阶级结构、政治制度、奴隶制度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8、比较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9、试析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参考书: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五章

2、顾准《雅典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6

3、黄洋《希腊城邦土地制度研究》 复旦大学 1995

4、希罗多德《历史》商务1959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1960

6、亚里士多德《雅典制度》三联1957

7、杨巨平《希腊文化对西欧的影响》晋阳学刊 1992—5

8、沈坚《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历史考察》史学集刊1992-3

第六章 古代罗马

授课时间:第十一、十二周(8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发展及罗马帝国的兴亡历史。教学目的与要点: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罗马城邦共和制度发展和消亡及帝制确立的历史过程,对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要予以重点的研讨;同时要了解罗马奴隶制得到充分发展的状况和原因,并认识其在罗马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和重点:伊达拉里亚文明、塞尔维乌斯改革、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罗马霸国的建立、奴隶制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苏拉独裁、斯巴达克起义、凯撒独裁、罗马共和国的覆灭、元首制的建立、3世纪危机、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戴克里先和君主坦丁的统治、罗马帝国灭亡。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罗马的兴起

一、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拉里亚文明

三、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四、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一节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扩张

一、早期共和国

1、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2、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二、共和国的扩张

1、征服地中海

2、罗马征服地中海的原因分析

3、行省制度

三、奴隶制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覆亡

一、奴隶起义和格拉古兄弟改革

1、西西里奴隶起义

2、格拉古兄弟改革

二、马略军事改革

三、苏拉独裁

四、前三头同盟

五、后三头同盟

第四节 帝国时代

一、元首制的建立

二、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三、帝国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四、公元3世纪危机

五、戴里克先和君士坦丁堡的统治

六、蛮族入侵、奴隶、隶农起义与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五节 罗马文化

一、原始基督教

1、基督教的产生

2、基督教的发展和演变

3、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

二、科学与哲学

三、文学与史学

四、罗马法学 思考题:

1、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概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试述罗马统一意大利的过程及统治政策。

4、试述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社会经济后果。

5、评格拉古兄弟改革。

6、试述斯巴达克起义。

7、恺撒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恺撒的历史地位?

8、试析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转变的原因及历史过程。

9、试论屋大维的统治政策和元首政治的实质。

10、试论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11、罗马三世纪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如何?

12、试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13、罗马隶农制述论。

14、述评早期基督教。参考书:

1、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六、八章

2、《论原始基督教史》人民出版社 1961

3、于贵信 《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

4、杨其乐 《罗马史纲要》东方出版社 1994

5、恺撒 《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 1979

6、施治生 《从王政到共和兼论罗马城市国家的形成过程》世界历史1987---4

7、王建吉 《试论罗马王政与共和初期的军事组织》史学月刊 1988—2

8、尹振环 《西周与雅典、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比较研究》人大资料世界史 1989-3

9、马克尧 《罗马和汉代奴隶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 1981—3

10、王阁森 《论恺撒》世界历史 1987—3

11、房宪 《恺撒与专制》世界历史 1987—5

12、史亚民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的发展和演变》东北师大学报 1980-2

13、于可 《原始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世界历史 1981-6

14、张纯明 《试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郑州大学学报 1964-4

世界中世纪史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授课时间:第十三周(2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介绍了公元前后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阐述了民族大迁徙是古代社会条件下人类扩大交往、促进融合的一种方式。

教学目的与要点:掌握民族大迁徙的基本特征、意义和影响。明确在古代世界民族迁徙是扩大交往和联系的一种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族大迁徙的原因;西欧大陆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和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这两个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利用历史地图进行直观教学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第二节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思考题:

1、分析亚欧民族迁徙的意义。

2、简述亚欧民族迁徙的过程及影响。参考书: 1、吴于廑:《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对于历史成为世界史的作用及其历史限度》—《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三期。

2、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六期。

第二章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

授课时间:第十四周(4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简要介绍了东亚封建国家的产生及其发展状况,明确华夏文明在东亚的领先地位。

教学目的与要点:了解日本和朝鲜封建国家的发展状况,明确中国文明在东亚的领先地位。朝鲜和日本均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很早便与中国有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因此,中古时期的朝鲜与日本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也曾对这两个国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大化革新及其影响;朝鲜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国文化对其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第一节 朝鲜封建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大化革新及其封建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影响。

思考题:

1、试析朝鲜封建制度的特点。

2、论大化革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封建制度的影响。

3、举例说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参考书:

1、叶渭渠:《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家骅:《儒家思想和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三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发展

授课时间:第十四周(4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着重分析了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情况,勾勒出南亚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教学目的与要点:了解南亚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情况,包括封建制度的发展、印度教的兴起、种姓制度的发展演变、佛教的传播。教学重点和难点:封建因素的产生、印度教的兴起、佛教的传播。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第一节 印度封建因素的产生。

第二节 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兴起 第三节 佛教的传播

思考题:

1、分析印度封建制的产生及其特点。2、简述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参考书:

1、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印]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四章 阿拉伯帝国

授课时间:第十五周(4课时)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阿拉伯统一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以及辉煌灿烂的伊斯兰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点:西亚是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和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在学习这段历史的内容时,应抓住这一线索,才能充分理解和分析有关问题。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对伊斯兰教有明确的认识,对阿拉伯帝国的发展状况有基本了解,认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伊斯兰教的产生;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制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产生 第二节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第三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思考题:

1、分析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

2、试述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

3、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参考书:

1、金宜久:《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郭应德:《阿拉伯史纲:610—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五章东欧封建国家

授课时间:第十六周(4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和拜占庭封建制度的发展状况,展现出东欧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揭示出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教学目的与要点:通过对拜占庭和俄罗斯地区封建制的发展的了解,认识东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拜占庭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拜占庭封建制的形成、拜占庭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基辅罗斯地区封建制度的形成;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教学法方法与手段:讲授

第一节拜占庭国家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文化 第二节基辅罗斯地区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思考题:

1、分析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

2、简析拜占廷文化的特点。

3、简述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参考书:

1、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1962年版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

授课时间:第十六、十七周(8课时)

教材分析:西欧是教材分析阐述封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点内容。本章分析了西欧封建制度产生的因素以及各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教学目的与要点:欧洲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正值欧亚大陆上民族大迁徙的高潮时期。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境内,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法兰克国家长期统治西欧的历史后果。西欧的封建制度就是在民族大迁徙和罗马帝国内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西欧封建制的确立;西欧封建制的特征;教会和文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三 节封建西欧政治 第四节 西欧封建教会和文化

思考题:

1、简述西欧封建经济的特点。

2、简述西欧封建政治的特点。

3、分析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地位。参考书:

1、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马克尧:《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3、杨昌栋:《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贡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杨真:《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1979年版。

第七章 蒙古帝(学生自学)第八章 新兴伊斯兰教国家

授课时间:第十八周(2课时)教材分析:主要介绍了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新建立的伊斯兰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发展、演变情况。

教学目的与要点:了解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新建立的伊斯兰国家;同时认识伊斯兰教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而对当今的伊斯兰世界有基本的认识。在长达10个世纪之久的中世纪历史中,伊斯兰教地区始终处于极为动荡的历史变迁之中,国家兴亡、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宗教斗争诸种矛盾错综复杂,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教学重点和难点: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伊斯兰教派别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民族、宗教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第二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思考题:分析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参考书: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九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授课时间:第十八周(4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国介绍分析了西欧封建社会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的以及发展趋势。教学目的与要点:掌握西欧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明确西欧各国封建化的具体情况。为客观地分析各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英法王权的加强;西欧城市;西欧社会的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第二节 英法王权的加强 第三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 第四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思考题:

1、简述西欧城市的兴起的原因。

2、评价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作用。

3、分析西欧封建城市在西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比较英法议会政治形成的异同。参考书:

1、黄春高:《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张芝联:《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五篇:世界古代史教案8——亚历山大帝国

世界古代史教案8——亚历山大帝国

第七章 马其顿——希腊的兴起与扩张

一、马其顿的兴起与称霸希腊

马其顿地处希腊边疆,居民成分复杂,文明开始较晚,希波战争时期才开始与希腊人接触,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同希腊各邦往来日益增多,并逐渐随希腊的衰落而强盛起来。

马其顿是在腓力二世时期(公元前350—336年)发展起来的,腓力年轻时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也熟知希腊各邦间的矛盾。他执政后,控制了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加强王权,他还进行军事改革,创造了马其顿方阵,方阵两翼配有轻装步兵和骑兵,中间为纵深、密集的重装步兵队形。腓力凭借其富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利用希腊城邦间的矛盾,占有了爱琴海北岸广大地区。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大败雅典、科林斯、麦加拉等邦组成的联军,希腊各邦实际已处于被征服地位。次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了各邦会议(仅斯巴达未参加),会议宣布,希腊各邦保持和平,成立联盟,进攻波斯,并禁止重分土地,禁止废除债务等。马其顿从此成了希腊的领导者。

二、亚历山大东侵与帝国的形成

科林斯会议后,腓力还没来得及东侵亚洲,第二年就被刺死。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公元前336-323年),即亚历山大三世。他曾师从亚里斯多德,深受希腊文化熏陶,颇具才能又野心勃勃。腓力死后,马其顿内部、北方部落、南方底比斯人先后骚动、起义,亚历山大全部予以残酷镇压。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首先占领小亚,接着向叙利亚推进,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抵抗。公元前333年秋,两军会战伊苏斯,波斯溃败,大流士三世的家属全部被俘,大流士三世要求议和,但亚历山大拒绝和波斯议和,南进腓尼基,公元前332年将其攻灭,接着进军埃及,在亚历山大表示保护和支持神庙祭司后,埃及祭司便宣布亚历山大为太阳神之子,古代法老的继承人,亚历山大轻而易举占领了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从埃及出发,进军两河流域,在高加美拉再与波斯决战,亚历山大大胜。大流士三世仓皇东逃,后被杀。亚历山大进入波斯本土后,洗劫了波斯几个古都的王宫和金库,取代了波斯帝国的统治。

亚历山大入侵中亚时遇到当地部落的顽强抵抗,公元前330-328年间都在中亚。这期间马其顿、希腊人中有人反对继续东进,受到镇压。亚历山大同时采取拉拢波斯和中亚贵族的政策,他自己娶一中亚贵族之女为妻。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从巴克特里亚向南亚次大陆进发,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他在此受到顽强抵抗,同时他的部下也疲惫不堪,无法再前进了,于是被迫退兵。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军兵分两路,于次年退回巴比伦城,该城成为亚历山大的都城。

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征服波斯帝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波斯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很腐朽,因此亚历山大只经过两次较大战役就灭亡了波斯。

亚历山大帝国在短期中的征服中迅速建立起来,但是它同波斯帝国一样不巩固,因为他在继承波斯帝国的同时,也就继承了波斯帝国中的全部矛盾,而且加上了马其顿、希腊人与东方各族人民的矛盾,因此亚历山大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的部将纷纷争夺地盘,互相混战,造成帝国迅速瓦解。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基本分裂为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

亚历山大死讯传到希腊后,雅典很快组织了一次反马其顿战争,并在开始时取得一定胜利。但从亚洲来的马其顿援军打败希腊盟军,希腊又落入马其顿之手。随后,亚历山大部将争权混战,马其顿王位几次易手,希腊各邦动荡不安。公元前276年,安提柯王朝统治了马其顿,公元前168年,罗马灭亡马其顿,希腊于公元前146年落入罗马统治之下。

四、希腊化时期的主要国家

五、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古代希腊文化的基础是奴隶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艺术和科学,”(恩格斯)从公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为一些大小王国起,到公元前一世纪它们完全被罗马灭亡为止,这是希腊人统治近东文明古国的时期,这些王国的文化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有着继承的关系,当时各种著作也是用希腊文写的。不过,这一时期的文化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也是分不开的,其中包含了东方人民的贡献。以前希腊人的文化中心是雅典,而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是亚历山大里亚。

1、科学

自然科学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发展,这与东方古国天文、数学的长期发展分不开。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

欧几里德,长期执政于亚历山大里亚,撰有著名的《几何原本》13卷,奠定了古典几何学的基础。

萨摩斯人亚里斯塔克斯曾提出日为中心的假说,他认为,恒星和太阳不动,大地以圆形轨道绕日而行,太阳就在轨道的中心。不过,现存的他的唯一作品《论日月的地下和距离》却是以地心说为基础的。昔兰尼人厄拉托斯提尼曾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长,不仅精于数学、天文、地理,而且长于历史、语言、文学、哲学,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论大地测量》中首次相当准确的算出地球的周长,并大体测出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和距离。

比提尼亚人希帕库斯研究天文观测中的视差问题,从而首次得出了可以测定日月大小和距离的实用的方法,但是他又提出了一套太阳和月亮运动的理论,为以后托勒密的地心说的先驱。

叙拉古人阿基米德既是多种机械的发明人,也是数学家、力学家,在数学、力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障碍,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方面没有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相反,随着以后奴隶制社会危机的到来,这一切在欧洲几乎被遗忘了。

2、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三个流派,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出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的特点。

伊壁鸠鲁,长期在雅典执教,是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德漠克里特的思想,他也认为万物皆由极小的原子构成,但他与德漠克里特又有不同之处,他认为,原子不仅有形状和大小的属性,还有重量的属性,原子除了作直线运动外,还可以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产生偏离直线的运动;在认识论上,他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人们在解释感觉时可能有错误,而感觉本身不会有错误,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要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就是要消除苦恼,促成快乐,而这种快乐不可能靠纵欲来达到,只能从心情宁静中去寻求;他视社会政治生活为苦恼之源,主张离群寡居以求宁静,这正反映了这位城邦没落时期的哲学家的没落的情调。

斯多葛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公元前335—263年),他20多岁时移居雅典,以后长期在雅典的画廊向游人讲学,得到很多人的信从,因此这个学派被称为“画廊学派”,意译为“斯多葛派”。这一学派具有折中主义的倾向:一方面,他们认为世界由火而生,由火而灭,很近似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决定整个世界的是世界理性“逻各斯”(道)。这样,他们的哲学就又带有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色彩。这一学派很重视伦理道德说教,号召人们克己制欲,刻苦的生活,严肃的治学,他们在政治上已经摆脱了城邦的框架,认为人人都是世界公民,不论是哪个民族或哪个阶级在世界理性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过这种平等已不是城邦繁荣时期公民在权利方面的积极的平等,而是在世界理性面前或命运面前大家都很渺小的消极的平等,这在实质上是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的一种悲观思想。这一派发展到罗马帝国时具有更浓厚的宿命论的悲观色彩,后来对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

犬儒学派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安提斯提尼(约公元前455—360年),他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的哲学主张是:快乐基于美德,美德基于知识,并且是可以教养出来的,凡是知道什么是美德的人就会行美德,凡有此知识的人就不会失去它。他强调美德和力行,重在伦理方面的说教。这一学派的实际奠基人是狄奥根尼斯(公元前400—325年),他从故乡西诺普逃到雅典,大概受了安提斯提尼的影响。他一生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却认为:快乐得自一个人本身自然需要的满足,得自以最俭最易的方法实现这种满足,凡是合乎自然的事皆不得视为下贱或可鄙,皆可并皆应于大众之前为之。他因为这样主张并这样生活而得了一个绰号“犬”,“犬儒学派”因此得名。这一学派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秩序都持否定态度,但不是用积极的斗争方式去否定,而是用消极的回到自然的方式以表示否定,这是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失望的下层人民的消极思想的反映。

总之,公元前三到一世纪的文化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有传统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以前的文化在多方面都表现了希腊各城邦公民对于现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总的倾向是积极的,而这一时期则表现出城邦没落时期人们消极的精神状态,这说明,希腊的奴隶制国家经过发生、发展而到了衰落阶段,希腊人的文化同样也经过发生、发展而到了逐渐衰落的阶段。

教学主要内容

1.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经过及影响。2.希腊化时代的历史地位、文化成就及特色。

学术争论:

1.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作用问题 2.关于希腊化文化的问题

思考题:

1、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经过与历史影响。

2、比较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的不同特色。

3、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下载Oqvkyk世界古代史教案1——序言(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Oqvkyk世界古代史教案1——序言(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古代史教案10.——罗马帝国doc

    世界古代史教案10——罗马帝国 第九章 罗马帝国 本章重点: 1.罗马对意大利和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化 2.共和国后期的奴隶起义、土地运动和民主派与......

    中国古代史教案1

    三代——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一般指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三代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结束于公元前 771年,西周......

    世界古代史问答题

    一、史前人类: 1. 简述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2. 简述现代人种的形成 3. 简述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4. 何谓农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5. 简述畜牧业的起源 6. 简述史前艺术 二......

    世界古代史材料题精选

    世界古代史材料题精选 一、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请根据图片信息为三则图片命名。 (2)它们都各是哪些国家奴隶制度文明的象征? (3)你能分别对这些图片的内容作......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 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二OO九年六月 《世界中古史》......

    序言1

    序言今年以来,正午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以“评星挂牌”活动为抓手,党委高度重视、各党支部积极响应,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及区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全镇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机制葆......

    世界古代史教案9——罗马共和国

    《世界古代史》教案9——罗马兴起与共和国的发展 第八章 罗马兴起与共和国的发展 罗马古代史特点 1、奴隶制度得到充分发展,是古代各国奴隶制度发展得最典型的国家。2、古......

    古代史教案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教案 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 (古代史部分) 教 研 室:音乐系理论教研室 授课教师:张来敏 授课班级:2007级 第一讲 远古和夏商时期的音乐 授课内容:远古时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