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二则 说课稿鹬蚌相争
《寓言两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寓言两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两篇寓言小故事。其中,《揠苗助长》是根据《孟子·公孙丑》所写的一则故事改编;《鹬蚌相争》则是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的。这两则寓言一写宋国农夫拔苗助长,欲益反损;一写鹬与蚌互相争持,谁也不肯退让,让渔翁坐享其利,都是前面叙事,末了揭理,或者暗示道理。短小精悍,寓理于事,是两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特色——《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自食恶果;《鹬蚌相争》则说明遇事必须考虑周到,防止斗勇好狠,两败俱伤。但两则寓言在写作特色上又各有侧重:《揠苗助长》侧重心理描写,农夫“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的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轨迹清晰;《鹬蚌相争》虽然不乏心理描写,但侧重的还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人物刻画清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两则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加之寓言故事学生在二年级时就有接触,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仅仅从语言和情节上来理解并不是难事。但想要让孩子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必须在反复诵读及品味、想象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明白道理,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预设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情感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技能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展开想象,探究其中的道理。
2、能够把自己明白的道理结合事例加以阐述。
3、能够再找几则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寓言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展开想象,探究其中的道理。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明白道理,受到熏陶。
2、图文对照,理解文本,揭示道理。
3、以问促读,在反复的追问中,引导学生不断接触文本,阐释寓意。
三、说学法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农夫的心理变化,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2、多种方式读鹬蚌的对话,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明白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由两则寓言组成,我将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教学《揠苗助长》,第二课时教学《鹬蚌相争》。先说《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新课导入时,我通过“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等,然后小结: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接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同时板书课题,讲解“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个或篇。
2紧接着出示书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围绕“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来观察说话,引出第一则寓言,再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自由提问,根据学生的提问梳理出这样几个问题: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怎样揠苗助长?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方式读准生字词: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枯死。
3、默读思考新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再请学生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整体感知课文。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我着重抓住“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拔高?”“他是怎样做的?”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抓住“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等关键词体会农夫心理变化的过程和迫切的心理,农夫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接着抓住“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进行朗读训练,体会农夫高兴的心情,为揭示寓意,体会农夫的傻做好铺垫。
(四)揭示寓意,启发明理。
最后,通过“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对结果进行探寻,揭示寓意,启发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此处的探究,我紧密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对禾苗“长了一大截”有直观的认识,明白长高的禾苗其实已经被破坏了原来的生长规律,结果只能是枯死,从而轻松地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自食恶果。对课后练习中“农夫傻在哪儿?”的提问学生也就能轻松做答了。
(五)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来结束本课的教学。
接下来,再说《鹬蚌相争》的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看图解题。
第二则寓言的教学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揭示课题,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鹬”(嘴特别长)和“蚌”(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把壳紧紧地合上)的不同特点。然后激趣:当这位贪吃的长嘴鹬遇上了有着坚硬外壳的蚌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导入寓言的学习。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本则寓言主要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因此在
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以便学生“批文入情”,这一点尤为重要。本环节中,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结合课文的朗读,进一步认读词语:啄肉
夹住
威胁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再通过填空:“鹬
,蚌
,他们俩
,最后
。”的练习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再次点明课题“鹬蚌相争”,揭示关键词“争”。
(三)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1、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我主要围绕课题中的“争”字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探究。首先,通过“他们俩为什么会争起来呢?”这一提问,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鹬蚌相争的起因。抓住“猛地、伸到、啄肉”,“急忙、合上、牢牢地夹住”等描写鹬和蚌当时心态和动作的词语,体会鹬蚌的一来一往,互不相让。体会此处为故事发展埋下的伏笔。
2、其次,通过“他们俩是怎样争的呢?”重点学习二、三自然段,体会鹬蚌的互不相让,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寓言最大的特色在于它集精华于最少文字的极短篇幅,精炼的叙述加上生动的对话,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即可领悟人生的道理。而这生动的对话最能彰显人物个性,揭示寓意。《鹬蚌相争》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在本段的学习中,读是学生学习和体会文本的重要方式。此处教学,我主要采取了抓关键词体会读;师生配合引导读;同桌模拟“争”着读;动画配音情景再现读等方式,让学生在与文本不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体会人物个性,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也为交代结局,揭示寓意做好充分的准备。
3、最后,在“他们俩争的结果怎样?”的探讨中学习第四自然段,揭示故事的结局——“渔翁得利”。同时联系课文,拓展练笔: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
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
。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明白道理,揭示深刻的寓意。
(四)拓展阅读,课堂延伸。
寓言把教训寄托在故事里,被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就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教育性,加之篇幅短小,角色的语言、行为、思想方式及结果都比较可笑,很适合儿童阅读。因此,课后我还推荐了几个寓言故事,如:《螳螂捕蝉》《杯弓蛇影》等,建议学生读一读,讲一讲。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中的两个小故事虽然都是寓言,但内容上又互不相连,各为一个独体,在板书设计上,我将分别加以阐述。
《揠苗助长》的板书设计紧扣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条主线,指出农夫希望禾苗快点长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急于求成,实施了错误的做法,结果事与愿违,揭示了其中蕴含的道理,条理清晰,寓意明了。
揠苗助长
原因
做法
结果
巴望
──
拔高 ── 枯死
(错)
急于求成 事与愿违
道理:要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
《鹬蚌相争》的板书设计,以“鹬蚌相争”为因,以“渔翁得利”为果,中间辅以动作、神态等关键词,故事脉络一目了然。
鹬蚌相争
伸 夹 ︳ 威胁 得意 ︳
相持 ︳ 筋疲力尽 ︳
渔翁得利
第二篇:《鹬蚌相争》说课稿
《鹬蚌相争》说课稿
城关镇中心小学 王娟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苏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3、教学方法
1、重视朗读,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自主梳理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不强调答案的唯一,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度启发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
2、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自主使用工具书学习字词,指导识记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内容等。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言交流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故事续写拓展学生思维。
4、同学们的看法、问题、都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老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抓住。这堂课通过讨论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
过自己教育自己,弄清出了使用拟人的手法来说明道理,正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重要的本质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电影动画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理解——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深化,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被渔夫捉住的鹬和蚌的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续编故事:)渔夫高高兴兴的背着鱼篓回家去,鱼篓里的鹬和蚌„„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续写,培养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五)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造句:毫不示弱。
4、填写同音字:()言()蚌相争 美()
()不示弱()言壮语 丝()()迈 不()开()
5、成语积累:()()相争()不()弱(让
3、用“相”组三个词语()()(4、讲故事《鹬蚌相争》)不())
第三篇:鹬蚌相争寓言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我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刚开始大家“斗志昂扬”,然后让同学们一直“斗”,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补充画外音: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然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继续追问:怎样他们才不会争?聪明的你就劝劝这只傻鹬或傻蚌吧。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第四篇:鹬蚌相争说课稿
西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鹬蚌相争说课稿
宋堡学校王晓利
2015年11月
鹬蚌相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讨小学语文课。下面我先谈谈自己对语文课的粗浅认识,之后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教学设计,说评价,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鹬蚌相争》这节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
1、说教材简析:
《鹬蚌相争》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根据《鹬蚌相争》的文言文改编的白话文寓言故事。讲的是鹬和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借助电子白板 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想象等能力。
2、通过朗读和复述,深入感悟鹬蚌相持不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宽容,学会谦让的品质。
3、说重点:
1、在读文中理解“涟漪”“心旷神怡” “饥肠辘辘”“反唇相讥”等词语的意思,2、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领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4、说教法说学法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媒体铺垫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二、说学情
认知分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有兴趣,并且做为农村孩子对河蚌也是很熟悉的。
能力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但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情感分析:由于本课所涉及两种动物的争执,所以要注意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三、说模式 根据我校的教学模式和本单元语文略读课课型的特点,本节课我创建了以下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明确目标;出示导学提纲,探究展示;拓展想象;明事理。
四、说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设计理念:(复习导入)通过读词语,用词语复述故事,复习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重点,更好地进入探究环节
(二)、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出示节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三)、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探究展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不同形式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地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细读品悟、探究展示,感受其心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使学生学会迁移,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全面地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
(四)拓展想象。1﹑ 发挥想象
渔夫提走了鹬和蚌,望着鱼篓里的这两个家伙,心想:______________;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_______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蚌___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_。
2、鹬和蚌被捉住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3、像这样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很多,谁能列举几个呢?(学生自由说一说)(出示图片)指名讲一个寓言故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发挥想象填空及续编故事,讲故事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实现本节目标4.五。明事理:小故事,大道理,生活中有许多悲剧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时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此小结重在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即教育学生要宽容,要谦让。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
↓↓ ↓
(啄)(钳)(两败俱伤)
板书设计思路清晰,言简意赅地再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故事梗概和细节描写对凸显人物形象的作用,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跃然纸上,又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尝试学以致用。
第五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二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二
作者:罗曼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48
作者:罗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文。
4了解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题。
二、初读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文。
1读读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
2精读3-6自然段。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学生汇报。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
学生汇报。
齐读第3-6自然段。
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株洲市泰山学校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