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灰椋鸟》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灰椋鸟》第三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韩善亮
转贴自:青口小学
点击数:147
执教者:青口小学韩善亮 教学目的:
⒈赏读文,再次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的。
⒉通过外精选片段的拓展与交流,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利用音乐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说写结合,内化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通过两节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忆按明暗两条线索构文的方法。
二、品读、赏析、感悟。
⒈引导学生说说印象最深的场面。
⒉圈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批注,完成后。
⒊教师小结:
只有看得细致,听得仔细,想得丰富才能写出好。
三、拓展、交流、积累。
⒈交流自办小报《鸟的乐园》
⒉指读小报上写鸟的最精彩的语句,品析、积累。
⒊强调:看得细致,听得仔细,想得丰富。
四、迁移、练写、内化。
⒈播放《百鸟奏鸣曲》。
⒉引导说说感受。
⒊发纸练写,鼓励运用积累的语言。
五、作业。
⒈摘抄文中优美语句。
⒉读《鸟的天堂》。
本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第二篇:《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寨镇实验小学 周慧敏
一、歌曲导入,板书课题
1、听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纠正“椋”的读音,以及笔顺。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理解“翘、和”两个多音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感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应和、排空而至、见闻”等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在具体点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而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四、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标画生字词
2、检查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多音字
① 水杉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② 多音字 翘首 应和 1)生自由读
2)个别读 师生纠正
3)指导 “翘首”“应和” 4)齐读
3、检查读书情况
五、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一起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等候、观赏、感想)
六、指导书写 过渡:刚才老师欣赏了大家的朗读,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的书写能力,古人云:“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这是古代书法家颜真卿练习书法心得,书写本课生字。首先来一起读帖。
指导“椋”等字
学生观察字形特点 教师范写 学生描红仿写
第三篇:《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陆家中心小学校
唐晓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课文第4、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句中分号的用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重点是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TV)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有个女孩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不慎陷入沼泽地,结束了她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这位女孩的名字叫——徐秀娟。(出示照片及名字)。
2、过渡: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灰椋鸟(板书)。
二、齐读课题,认识灰椋鸟。
1、谁来读?
【个别读,这里的“椋”是后鼻音,请读准。齐读】
二、疏通字词
1、同学们认识灰椋鸟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徐秀娟来看看灰椋鸟,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写灰椋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用铅笔勾划你认为难的、关键的、有疑惑的地方。【生自由读】
3、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效果。
(1)生字,谁来读一读?齐读/加大难度,谁来?你也来。齐 椋
翘
和
杉
毯
栖
棱
涧
(2)这些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谁来读?/两字词语,谁来读?你也来。齐/三字词语,谁来读?请你。齐/四字词语,我们来开火车读。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齐/让我们一起把词语读一读。水杉
地毯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翘首
应和
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
浩浩荡荡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指导读句子
4、读得很好,我们知道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会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通过联系课文来理解,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
A“扑棱棱”这个词语,我们一起来读,它是什么意思呢?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谁来读这句话?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扑打翅膀时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B这不仅是一个重叠词,还是一个象声词,下面有个句子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词。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找出来,有谁找到了?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读这个词语时,你觉得要读得怎么样? 叽叽啾啾:热烈一点。谁来读? 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出了热闹?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自己尝试放到句子中读一读,更能体会其热闹。自己读。齐。
5、这篇课文比较长,读起来比较费劲,特别是一些长句,你会读吗? 自己试试。长句1: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长句2: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1)谁来读?指导长句1A:读的时候要注意语句的停顿。老师用了小斜线表示该停顿的地方,请同学
们自己读读,谁来试试?我们一起读。
B: 读句子还要读出感情,这里的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谁还想试试?你也来,齐!
指导长句2:这一句,谁来读?很好,你注意到了这里句子的停顿。齐!
(2)这里面有两个多音字,请你找出来。
翘:既可以读翘首,也可以都翘翘板。同学们可以看看这两种读音代表的不同意思。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同座一起来讨论讨论。谁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老师也来补充: 1翘 [qiào] ○一头向上仰起:翘起。翘尾巴。翘辫子(死)。2翘 [qiáo] ○举起,抬起,向上:翘首。翘望。翘企(殷切企望)。翘足引领。特别突出:翘才(高才)。翘楚(喻杰出的人才)。和:在这里读和hè
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你们查一下和字的几种读音。谁想来说? 和 [hã] 和 [hâ] 曲高~寡。~诗。和 [huó]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和 [huò]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和 [hú]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1.和 [hé]
2.hè ]
3.和 [huó]
4.和 [huò]
5.和 [hú]。)这里,我们主要掌握前两种读音,齐读这些词语。
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男同学齐读第一句,女同学齐读第二句。你们把这样的句子读通顺,读出感情,这只是中年级的水平。
6、介绍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下面老师要提高要求,读句子要读标点符号,这才是五年级的水平。(1)为什么用破折号【知道黑点是灰椋鸟了】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2)这句话中还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这两个词语分别写了“先回来的鸟儿”、“后回来的鸟儿”。先回来的鸟谁来读?后回来的鸟谁来读?注意句中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分号。这个分号表示什么?(并列关系)
看来,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流利,读出感情,还要进行思维。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刚才我们把字、词、句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作者对灰椋鸟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生大声读课文】
交流汇报:由讨厌到喜欢,因为丛林场看到了灰椋鸟归来的场面 板书:不喜欢
看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喜欢
(是一个场面,给我一个词语,什么样的场面?)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分段,课文可以怎么分?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过渡:作者一开始对这种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没有想过走近它。这是为什么?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点红: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有什么好看的呢? 意思是?【没有什么好看的】
(2)我们来看看灰椋鸟的图片,原来灰椋鸟是这番模样,谁来填空? 难怪作者要说:有什么好看的呢。
(3)请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灰椋鸟的样貌。平凡无奇
平常
普通
灰头土脸
2、既然灰椋鸟如此平凡无奇,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去看灰椋鸟?
一个偶然的机会,什么叫“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这是一部怎样的录像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3、不管是什么,反正引起了作者的兴趣,所以作者决定去看灰椋鸟。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很多,这两个表示看的近义词请读一读。
那么在课文句子中,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交换下位置呢?请读读并联系课文解答。(1)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2)没有林场工人的劳动我到哪儿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出示课后第3题)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观察,是“仔细察看”;观赏是“观看欣赏”。前句不能用“观赏”因为还没看到那壮观场面,所以就没“观赏”可言,只能用“观察”。后一句不能用“观察”那样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只看而不能欣赏太可惜了;用“观赏”一词既恰当,又能表现出人的审美情趣。
4、到底是怎样壮观的场面,一定要作者驻足欣赏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灰椋鸟(1-2)不喜欢
(3-5)
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6)
喜欢
作业布置:
打开补充习题P84 一、二、三 练习与测试P76 一、二、三
《二泉映月》教案
王 强
教材分析: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名曲《二泉映月 》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文段,感受名曲《二泉映月 》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海伦.凯勒的名言导入,引出用心灵来感受音乐的意境之美:今天我们就用心来感受一部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生字的注音,认清字形。②读顺语句,读通全文。
2、课件出示字词:无锡、惠山、倾诉、激愤、乐坛、美丽富饶、享有盛誉、静影沉璧、升腾跌宕
三、走进文本,细读品位:
(一)品位月下二泉美景,感受月夜二泉的优美。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之美和月下二泉之美的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一泓清泉、淙淙流水、蜿蜒而来。(投影出示)
2、课件出示词语,交流;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二)引导思考,如此美的景色对阿炳意味着什么?黑暗。
1、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在一个中秋之夜再次来到了二泉池畔,此时,他想起了谁?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4自然段)
2、对比阿炳十多年之前来二泉的情景,师父那时说的话,以及他只听到了什么?(第二自然段)
3、十多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正是有了坎坷经历的积淀和二泉之美的渲染才有了二泉映月的诞生。
(三)聆听名曲,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
1、琴声、心声交替出现:(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标注。)
A、琴、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人生道路。”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a.琴声犹如泉声一直流进我们的心田。b.琴声表达了阿炳的绵绵思念。c.泉声记录了阿炳的人生之路。d.泉声映照出阿炳童年的记忆
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出示指读)
B、琴、心:“随着……无限向往。”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一位哲人说过:“真实才是最美的”这琴声就是阿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出示指读)
C、琴、心:“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月光。”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爱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幸福,一种希望。想想看,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博大的“爱心”?(出示指读)
2、配乐齐背第五段,融入情景。
(四)走近阿炳,感受其精神(课文最后一段):
1、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2、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泽征尔的故事 想一想:他要跪拜阿炳的什么精神?
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淙淙的泉水声,引发阿炳的琴声,阿炳的琴声倾诉着他的心声。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阿炳:我想对你说。。。附板书:
二泉映月
一处美景
泉声
一首名曲
琴声
一段经历
心声
月光启蒙教案
陆家中心小学校
周雪珍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
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文中有母亲唱的许多有趣的歌谣,能找到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浏览
全文,找一找。(学生自由读)
2、学生汇报,电脑出示五首歌谣、童谣。
3、谁愿意站起来大声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朗读)
4、你喜欢这些歌谣吗?为什么喜欢呀?(有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5、从这些有趣的歌谣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1)母亲在月光下洗衣裳,十分辛劳。师:是啊,多么辛劳的母亲啊,能读好它吗?试试看
(2)勤劳致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对,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读好这首有意义的歌谣吧!
(3)哟,还有人将母亲的童谣画成了简笔画呢,赶快给大家展示展示吧!
6、多么可爱的图画,多么有趣的童谣啊!想记住它们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7、在母亲的歌谣声里,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么你知道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唱歌谣、童谣的吗?仔细读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1)篱笆小院里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2)母亲十分辛劳,但十分关心我,十分重视对我的教育(抓住“忙完了”“唱累了”)
(3)母亲不仅仅是给我唱歌谣、童谣,还给我讲许多神奇的故事,说明母亲教育我是多种多样的,很用心地在教育我 相机指导朗读
8、我喜欢母亲唱歌谣、童谣吗?为什么呢?
(1)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师:是
的,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女生齐读)
(2)母亲的声音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师: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一起读好这一自然段。
(3)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因为——(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9、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虽然母亲不识字,但她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0、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吗?(感激,怀念)
11、是啊,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这些歌谣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们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下这篇文章的吗?其实这篇课文还有开头和结尾呢,想读读吗?(出示文字)(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
12、总结:美丽动人的神话,诙谐幽默的童谣是妈妈给我的启蒙教育,她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用智慧才华启迪了我,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因此,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3、电脑出示:孙友田图片,作者简介(1)这就是孙友田,简介:(孙友田,1936年12月生,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散文《师恩难忘》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2)今天,杨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孙友田创作的诗歌,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出示:您告诉我)读懂了什么?
三、拓升华展
1、在我们家乡有童谣吗?你收集到了吗?和大家分享分享吧!从歌谣中你体会到什么?对你有什么启蒙?
内容:南通歌谣、如东歌谣、海门歌
形式:说、唱、录音、电视
第四篇:《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占小
贺远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灰椋鸟)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张灰椋鸟的图片。(出示灰椋鸟图片)追问:看到这张图片,请你谈谈最真实的感受。
过渡:同学们个个都是勇于说真话的人。作者也和大家一样,想知道作者对灰椋鸟的真实看法吗?
二、读书感悟:
1、师述:请同学们拿出自主预习单,相信预习单里的问题大家早就解决了。一起来看第一个问题。(师出示问题1,指名读,小组交流)
2、反馈:起初作者对灰椋鸟的印象是怎样的?后来呢?(指名回答,师生小结:起初:很普通,很平常„„ 不感兴趣; 后来:为灰椋鸟欢呼„„)
3、小结过渡:从不感兴趣到为灰椋鸟欢呼,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其中必有缘由,那让我们赶紧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吧!
4、(出示问题2)指名读问题,明确要求;小组交流;反馈:(1)、指名生回答,师相机板书:归林:壮观;入林:热闹(2)感受壮观:
哪些语句可以给我们壮观的感受?(生读出所写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出示A: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动作理解“盘旋”,追问:灰椋鸟为什么要在枝头盘旋?解读:投入。理解灰椋鸟对刺槐林的感情。“没有几分钟”说明什么?“大部队”说明什么?你是怎样理解“排空而至”的?)
追问:第四节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 出示B: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师: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有没有把“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生谈看法)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灰椋鸟数量很多。(数百米长、浩浩荡荡、巨大、一批一批„„)师小结:数量众多,规模浩大,黑压压地布满天空,这就是——排空而至!(生齐说)这样非凡的气势,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排空而至”这个词语。要想表现出如此壮观的气势,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合适? 出示C: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指名读,齐读)
你觉得还有哪些语句体现鸟儿归林的壮观?
出示D: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你觉得这段话介绍几种情况的鸟?作者同时介绍两种鸟,所以这种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子之间要加上分号。那你觉得先回来的鸟儿会互相倾诉什么?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一些些的倾诉,那一声声的呼唤,后到的鸟听懂了吗?理解“互相应和”)
朗读指导:一问一答,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多么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啊!谁来读读?(3)体会“热闹”。
师过渡::时间过得真快呀,正在意犹未尽时,天色暗下来,此时入林的鸟儿早早地休息了吗?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热闹的场景吧!哪些语句写出了热闹?(指名生读出句子,教师相机出示A:
“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不愿安眠的鸟儿在干什么?此时此刻的鸟儿们美吗?你能美美的读读吗?)
出示B: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① 重点理解“俱乐部”:什么叫“俱乐部”,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干什么?为什么说“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呢? ② 似飞瀑,如惊涛,写出了什么?
③ 鸟儿叫得这么欢,的确这儿成了天然的俱乐部,成了鸟的乐园。这恢宏而磅礴的气势,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述:作者被如此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她想——(指名生接读)(出示: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教师接着述: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如果是你,你会欢呼什么?(指导生想象)
5、师述:从你们的欢呼中我感受到你们对鸟儿的喜爱,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问题3。
教师出示问题3,生明确,小组交流,朗诵反馈。
6、教师小结:你们的朗诵同样和作者的欢呼一样洋溢着对这群可爱鸟儿的热爱,不同的是,作者在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沉思。(指读第六自然段。)
出示反问句: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指读)
追问:一句反问,作者无疑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这样的大美,是谁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林场工人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造了林,林养了鸟,鸟乐了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示,齐读两遍)
三、拓展延伸:认识徐秀娟
1、感谢孩子们今天精彩的表现,更要感谢我们文章的作者徐秀娟,感谢她为我们留下了这么美的文章,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再次缅怀徐秀娟。
2、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第五篇:《灰椋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灰椋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宝应县广洋湖镇中心小学 盛安春
邮编 225818 电话 *** 教材简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教学目标:
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感受灰椋鸟归林及它们入林后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灰椋鸟群鸟齐飞、百鸟争鸣的壮观场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大家一起读题。
2、还记得灰椋鸟的样子吗?影示:(灰椋鸟)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齐读)就是这么一只普通的鸟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有一次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之后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影示: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灰椋鸟的图片,产生对灰椋鸟的感性认识,觉得这种普通的鸟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切入正题:“有一次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之后,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作者为什么要欢呼呢?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制造一种悬念,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教师相机板书。多 齐(秩序 守纪)壮观(气势)亲密等
3、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就有了这么多的感受,真了不起,可见大家很会读书。那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灰椋鸟的多、齐、壮观、亲密„„的呢?请大家细读课文,用笔画下具体的词或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由。
4、全班讨论
(1)多:陆续 整群整群 影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排空而至可结合插图理解;数百米长,巨大的的椭圆形可结合教室,操场具体理解;浩浩荡荡可结合江水来理解。重点指导朗读好这两句话,要读出鸟儿们归林的壮观气势。)
(2)齐: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有的围成„„头顶飞过。(3)壮观:多、齐
(4)亲密: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与熟悉的伙伴汇合。(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在解读文本时提倡学生的自读自悟自究,提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谈感受,畅所欲言,产生对文本的初步阅读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找出相应的理由,从而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最后通过情感诵读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现出来。)
①这时候的林内真热闹啊!鸟儿们在尽情倾诉,在呢喃细语,在说着贴心的话,看到这亲密的一幕,我们好像也成了一只只灰椋鸟,此时你会向同伴倾诉些什么呢?
②引读:鸟儿们不停地在林内鸣叫,不停地在林内应和好像„„又像„„后到的鸟„„。(设计意图:文本是一个范例,其中有很多的教学资源可供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文本,挖掘文本,超越文本。此处就是文本留给我们的一处极佳的文白,我们可依托文本,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练习口语交际,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小结:看到这热烈而又亲密的一幕,有一个词语一直在我的脑中浮现,而且越来越强烈,那就是灰椋鸟归林的场面真壮观啊!(板书)..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引述)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灰椋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此时,影示: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2、俱乐部是什么地方?你们知道生活中的俱乐部里有什么呢?(灯光、地毯、舞蹈、音乐)在我们天然的俱乐部里有什么呢?有灯光吗? 影示:晚霞 红红的夕阳就是最美的灯光。有地毯吗?棕红色的水杉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有舞蹈吗?指名读,看,这只刚刚落在„„,翩翩起舞哇!舞姿怎么样?(美)是啊,原来的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可现在大自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它们都成了翩翩起舞的少女,多美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齐读)
3、这么优美的舞蹈难道没有音乐伴奏吗?指名读 影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惊涛拍打岸滩。
①“百鸟争鸣”中的“百”是不是一百只?鸟的叫声怎么样?谁来读,读出许多鸟一起欢叫的气势,练读,指名读,齐读。
②“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其实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中的鸟声)作者感受中的鸟声怎么样?你有没有不同的感受。影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______如______。(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对生活中俱乐部的直观感知,拉近与文本对话的距离,再借助语言情景和课文插图,引导他们展开大胆的想象,练习口语交际,从而来深切体会灰椋鸟归林后喧闹而又热烈的一幕。)
4、这时的刺槐林和竹林就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看到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会欢呼什么呢?(它们在这儿自由、快乐的生活)这一切都是谁带给它们呢?(林场工人和一切爱鸟的人们)
5、放音乐(多媒体):《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了保护这些可爱的鸟儿,有许许多多的爱鸟的人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有这么一个人,她为了寻找一只飞失的丹顶鹤,涉水渡河,身陷沼泽,以身殉职,为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献出了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她就是本文的作者徐秀娟。人们为了纪念她,写了一首歌,就是我们现在听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6、是啊!影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是徐秀娟生前留给我们的话,我们要时刻铭记,并且要让我们及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要记住它,去做一个爱鸟的人!(齐读3遍)(设计意图:学生感受完鸟儿们快乐、自由的生活后播放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渲染情感氛围,结合多媒体简介徐秀娟的生平事迹,在学生情感激荡处升华主题教育,让学生从内心萌发对鸟类的热爱,对林场工人的崇敬,要做一个爱鸟的人!)
我想对家人,朋友,同学说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全国人民说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全世界人民说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
2、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写一份倡议书或出一份手抄报,号召人们都要保护鸟类,爱护我们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