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 荷花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3 00:5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崧舟 荷花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崧舟 荷花案例分析》。

第一篇:王崧舟 荷花案例分析

《荷花》案例分析

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首先导入直接了当,并未像一般老师花费许多功夫来导入课堂。王菘舟老师说“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世界。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视频中荷花的情景模拟之中。将课堂时间更多的放在对课文的品悟上,这无疑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这位大师,用他的智慧给我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荷花”。

第一,非常注重对学生对表象与语言的整合能力的训练,即将学生所看通过自己的语言描绘、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的让学生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如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王老师就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接着回答“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

当一学生回答道“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时,王老师就及时抓住时机,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象和整合能力。王老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生答:雪白的荷花。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丽的荷花。”这些变化不正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整合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结果,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感受荷花盛开的美丽,以及语言描写的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

由“白色”到“雪白”再到“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上则是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达一种重构。当学生用“白色”来形容荷花的颜色时,他对荷花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冷静的观察阶段;而通过老师的唤醒,当学生最终在自己的语词储备中找出“雪白雪白”的时候,那么他对荷花的感受已经进阶到情感体验的层面。

第二、《荷花》这堂课的提问设计采用多种提问技术,注重提问的质量,并未出现一些无效提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首先问上,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引导学生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如在导入后的第一段视频观看完,王老师就以“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提问学生,接着学生就各抒己见,同时老师也注意在过程中以学生的回答来引导理解课文。另外在分析完作者怎样看荷花之后,他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这同样都是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珍视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提问注重时机性的原则,让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在学生都分享交流了自己认为没的句子之后,并谁没有再分享。这时老师就相机,读出了他认为美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接着引出“冒”字这一文中的重点,来领学生来品析。

再次,《荷花》问题设计非常特别、新颖。如在学生们交流完自己看到的荷花的样子之后,王老师就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并提问“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想象地看、身临其境地看„„我想一般老师都会这样处理:课文里的荷花给你留下 什么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

看荷花,全部的精神都聚焦在一个“看”字上。看的“情绪状态”、看的“想象空间”、看的“生命图景”等,决定着作者所能看到的荷花的全部情趣和意象。这里引领学生先去感悟“怎样看荷花”而非“荷花”,用意正在于此。而“怎样看”的唤醒,则是对模糊隐约的“看”的一种生命意识的放大和特写,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话语的表达就愈是具体、传神。

这既是一种隐藏着训练意识的范读,又是一种课堂节奏的调整。针对“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讨论,有学生说到了“有滋有味地看”、“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等三种个性化的感受。这三都是学生先汇报感悟结论,再朗读相关语段,最后说明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行课至此,教师先读出一段话,再让学生谈谈感悟,就是一种节奏调整的体现。“节奏切艺术的灵魂”,诗意语文,就课的诗意而言,节奏就是它的灵魂。没有节奏的课,就是没有诗意的课。

第三、以朗读来训练学生语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在行文至作者是如何看荷花是,王老师首先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让学生自己边体会。而在稍后提问时,发现学生还没有什么体会答案,马上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随后又让学生第三次自由选择朗读自己体会深的段落。在一学生答仔仔细细看荷花,并将这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并不流利的读出来之后,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段话,接着又指名让学生读了两三次,最后以全班齐读的形式结束。在这一环节中,朗读训练是最为突出的,王老师通过一个学生朗读的问题,指出问题并纠正。先后采用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范读以及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在读中让学生的口语更流畅,在读中加深学生对这段话的体会、理解,充分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第四。“冒”字的教学很成功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王老师的《荷花》,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更是令人难忘。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他读出认为很美的话引导出“冒”字后,就顺势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答到:露出来、钻出来、长出来、、窜出来、挤出来。师:但是,老师觉着很奇怪,它这里没有写荷花长出来,而是写荷花冒出来。

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此时对荷花的感悟已经进入了一种拟人化的解读。荷花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磨灭不去的影像。

王老师后来问:“你觉得荷花怎样的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有的说: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有的说“激动地”,还有的说“迅速地”等。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之后顺势承接的想象自己就是白荷花是心里的想法,写在纸上及说话交流环节。都是学生正在比较当中品味语言,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

诗意语文进课堂,让语文在学生的语感体会中绽放更美的光彩。

第二篇: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

王崧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周一贯评点)

第三篇:王崧舟《荷花》三下课堂实录及评析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师:(播放荷花的课件。)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

「朱光潜先生曾就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的关系作过如下精辟的阐释:“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由“白色”而“雪白”而“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质则是一种精神的对焦和重构。当学生用“白色”来形容荷花的颜色时,我们说他对荷花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冷静的观察阶段;而通过老师的唤醒,当学生最终在自己的语词储备中勾摄出“雪白雪白”的时候,我们说他对荷花的感受已经进阶到情感体验的层面。如果说前一种对话只是头脑的对话,那么后一种对话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命的对话。」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千姿百态”和“各种形状”的高下之别,正是在精神气质上的境界之别。老师的夸赞是真诚的,更是民主的。就师生间的对话而言,倾听并体认学生的观念是一个根本的前提。」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

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又是一次唤醒,一次不是告诉的“告诉”:美是整体的、生命的、和谐的,精神的内省和观照一样是整体的、生命的、和谐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谁还有话想说吗?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8:从课外书上。师:好!只要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这么美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齐答)想!

师: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是怎样看荷花的。

「解读《荷花》一文的枢纽,不在客观的荷花本身,而在看荷花的行为意蕴。看荷花,全部的精神都聚焦在一个“看”字上。看的“文化背景”、看的“情绪状态”、看的“想象空间”、看的“生命图景”等,决定着作者所能看到的荷花的全部情趣和意象。引领学生先去感悟“怎样看荷花”而非“荷花”,用意正在于此。而“怎样看”的唤醒,则是对模糊隐约的“看”的一种生命意识的放大和特写,我们说,精神的触角愈是细腻、准确,话语的表达就愈是具体、传神。」

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师:(在巡视中插话)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

一、两遍。

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师: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俞××同学读得特别投入,咱们先请她来交流交流。你读了课文之后发现,那个“我”是怎么样看荷花的。生1:我觉得他是在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师: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1:(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师:作者是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呢,是有滋有味地读荷花。还有谁也想有滋有味地读读这段话?

生2:(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师:谁听出来了,他有几个词语读得特别有滋味?

生3:雪白的衣裳,微风吹来,翩翩起舞,还有随风飘荡,我觉得他读得特别好 师:愿意见好就学吗?好!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他的朗读。

生3:(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诗意语文从来都不回避“训练”。没有训练,就不可能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处理“训练”的方式和艺术。就“训练”而言,大体存在三种表现:一种是教师没有训练意识,学生没有训练的经历和感受,我们称之为“无训练”;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训练,我们称之为“有训练”;还有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但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训练过程,我们也称之为“无训练”。但谁都清楚,此“无训练”非彼“无训练”也。诗意语文追寻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是一种在整体语境和课境中的“有机训练”。」

师:嗯!连老师都被你读得想翩翩起舞了!好!他们几位体会到了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们呢? 「“他们几位体会到了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们呢?”这看似信手拈来的一句话,实乃是一种“个性化解读意识”的尊崇和唤醒。」

生4:我觉得他不光是有滋有味地看,也是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师:哪儿让你体会到了如痴如醉?

生4:(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师:哪儿看出他痴了,他醉了?

生4: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在翩翩起舞。

师:人成了花,花成了人。这不就是如痴如醉吗?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再痴一回、醉一回,好吗?

生:(齐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师:太好了!除了这段话,谁从别的地方发现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5:我从第二段中发现,他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师:读给大家听听,咱们一起体会体会,他是不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生5:(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段话生字多、新词多,非常难读,是不是?你们自己先练读练读这段话,争取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练读这段话。)

师:谁有信心读好这段话?谁有?老师期待着你自信的小手——

生6:(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不简单呐!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她的自信和水平鼓掌。(掌声响起。)向她学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生:(齐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真好!刚才他就是从这段话中发现,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何以见得呢?何以见得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呢? 生1: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生2:因为他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

生3:因为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生4:因为他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仔细的观察。

师:说得好!作者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很仔细的观察。现在老师来读一段话,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作者是在怎样看荷花的?(朗读课文)“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好!你发现了什么?

「既是一种隐藏着训练意识的范读,又是一种课堂节奏的调整。针对“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讨论,已有学生谈到了“有滋有味地看”、“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等三种个性化的感悟。这三种感悟的呈现方式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学生先汇报感悟结论,再朗读相关语段,最后说明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但“文似看山不喜平”,课要有变化,合理适度的变化就是一种节奏。行课至此,教师先读出一段话,再让学生谈谈感悟,就是一种节奏调整的体现。“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意语文,就课的诗意而言,节奏就是它的灵魂。没有节奏的课,就是没有诗意的课。」

生1:我觉得作者也是仔仔细细地在看荷花。

生2: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想象在看荷花。因为他把一池荷花看成了一大幅活的画,还表扬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生3: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荷花的。他看任何一朵荷花都觉得很美。生4:我觉得作者也是津津有味地在看荷花。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对课文,不仅要说得好,还要读得好。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5:(朗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师:谁还想读?想读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师:其实,我更想说,你们的本领也真了不起!你看,才读了几遍课文,就读得这样准确、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了。读了几遍书,我们体会到文章里的那个我,他是在认真地看荷花,仔细地看荷花,想象着看荷花,身临其境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有滋有味地看荷花。是吧?这样看荷花那才叫美啊!我想,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细地、投入地、有滋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好吗?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生:(默读,找最美的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书上划了很多,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那个句子写得也很美。是不是?咱们交流的时候,就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那个句子挑出来,先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你觉得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好不好?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美在哪儿呢?

生1:“碧绿”,“大圆盘”,我觉得写得都很美。

生2: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花骨朵儿好可爱的。

生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觉得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写出了每一朵荷花的美丽。生4:我最喜欢这句话:“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那么多的句子,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 生4:因为我特别喜欢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噢,你是喜欢那个小莲蓬呀,而且还是嫩黄色的,是不是啊?雪白雪白的花瓣儿,跟嫩黄嫩黄的莲蓬配在一起,真的很美!

生5:我觉得这句话最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他是用幻想的方法来看这一池荷花。

师:他是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把它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活的,谁见过?嗯,这句话是写得挺美的,我也有同感。老师也来读个句子,你们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既是一种节奏的调整,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重点楔入。已经有五个学生谈了对五句话的审美感悟,该是调整节奏的时候了。我们不难发现,前面五句话的解读都是一种浅尝辄止式的对话,而深入开掘式的对话则从眼下拉开了帷幕。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背面敷粉,欲扬先抑”的节奏处理艺术。前五句无疑是在为这一句的闪亮登场造势、蓄势,而这一句的“千呼万唤始出来”,会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此句大有来头,需要仔细理会。」 生1: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生2: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生3: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的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

生2:钻出来。

生3:长出来。

生4:顶出来。生5:穿出来。

生6:伸出来。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为什么呢?(学生都没有反应。)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找一个字代替,不难!难的是懂你的气质和神韵。从这一刻开始,对荷花的感悟已经进入了一种拟人化的解读。荷花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精神伙伴甚至自己精神的一个影子。」 生:(自由朗读)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四两拨千斤。轻轻一拨,将学生的精神触角由对荷花外形的揣摩深入到对荷花内心的体验。」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齐答)想!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又一次典型的语文训练。但是,当这种训练被安顿在情境交融、春风化雨的课境中时,谁也不会怀疑这更是一种学生自觉的精神诉求。精神境域的拓展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共同演奏出一段和谐的生命交响曲。」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 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花不异人,人不异花;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因了花而充满生命的情趣,花因了人而彰显精神的高贵。好一个“花人合一”的境界!」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充满诗意的语文老师,总是敞亮着自己的敏感。“孤独”一说,分明是学生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隐讳表达。背后也许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许是一段寂寞的时光,也许是一种悒郁的烦恼,也许是……教师有了这份敏感,才能有献给学生的真诚的人文关怀。」 生8:(读话)我是一朵充满希望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美丽,这样我就可以成为花中之王了!

师:同学们,其实呀,每个人的心目中都绽放着一朵美丽的荷花。你们心中有,老师的心中同样也有。(播放视频,随着轻柔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老师深情地朗诵——)荷花啊

我只能在诗歌里模仿你的 皎洁 素雅 用含苞欲放的语言 伴你一夏 我要让蛙声 像唢呐一样 大声呱呱

我要叫醒那些叫做泪水的 露珠

和你一起告别晚霞 荷叶 绿水

那是没有尽头的夜晚 荷花啊 我要送你回家 回到你我 秋天那边 繁华褪尽的家 荷花啊 你原本就是因 皎洁 素雅 而从池塘的古诗中 出韵的 光华

(掌声,下课。)

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他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十个字来总括洞庭的秋色之美,由实而虚,发挥词境的张力,试图让读者超越自己文字描写的拘囿,更自由地去想象、去领悟洞庭的秋光秋色,真是神妙之章。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荷花》一课,恰如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秋色,让人悠然心会,却难言妙处。然妙处虽难言,却总有一种萦怀的感动驱使着我要去表达、去倾诉、去描摹。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可谓怎一个“美”字了得。

一、在呈象感形中悠然心会清代理论家叶燮就“意会”的机制总结过这样三句话,“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会“荷花”之神韵,首先须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外在的媒体和内心的视象转化成鲜明可感的画面。面对画面,学生凝神注目、忘我玩索,久之,必能感悟荷花之美妙神韵。而王老师的教学,正是遵循着这样的机制: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

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

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

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谁还有话想说吗?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8:从课外书上。

师:好!只有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

面对荷花的生动形象,学生陶醉了、沉醉了。是王老师的轻轻唤醒,将学生从恍惚迷离的沉醉中拉回到现实的沉静,让学生在沉静中回味着荷花的情状和韵致。于是,凝视荷花色泽的有了“雪白雪白”的意会,注目荷花丰姿的有了“亭亭玉立”的神悟。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徜徉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悠然心会。

二、在品词悟情中悠然心会

谁也不会否认,“冒”的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神其韵,都在一“冒”字。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眼,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字的泉眼。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像泥鳅一样从你的感觉之手滑落。但王老师毕竟是大家,一句“我也来读个句子大家听一听”,将大家闺秀“冒”的红盖头掀了起来;又一句“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呼唤出一排以“长”为代表的小家碧玉齐刷刷地站到了学生的眼前;令人击节称奇的却是这一句:怎样地长出来才是冒出来?于是,风情万种的“冒”字在学生悟性和灵性的滋养下诞生了: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在这里,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风情万种的“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这不仅仅是“冒”之内涵的领悟,更是师生生命智慧的闪亮展现。

三、在移情入境中悠然心会

《荷花》一课,特别讲究对语境的“意会”。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书画之妙,当以神会”,事实上,语言文字之妙,亦当以神会。此处所言之“神”之“意”,其实就是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课只有将学生的悟性和灵性都充分开掘出来时,才能进入真正的妙境。而这样的妙境,我们惊喜的在《荷花》一课中发现了。

荷花的神韵,全在一“冒”字。对于“冒”的内涵,王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和扩展,而是创设情境,放飞学生悟性和灵性的翅膀,让学生直面荷花的精神,抒写内心的意会: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王老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涵,培养了创造能力。

在这里,我们惊喜的发现,荷花已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拟人化甚至人格化了,荷花已不在是自然之花,荷花成了学生的心灵之花。我们强烈的感觉到,不是荷花在言说,而是学生自己在言说;不是在言说荷花本身,分明是在言说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悟性和灵性。于是,一朵朵人格的荷花、文化的荷花盛开在学生的纯净心灵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暖暖的人文关怀。当一个孩子借着荷花诉说着内心的孤独和烦闷时,王老师的感觉是如此敏锐、如此细腻又如此敞亮,一句“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仿佛暖日冬阳化开了孩子心灵的冰冻;一句“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更是给这个孩子以莫大的抚慰和真诚的关切。心灵,从此不再孤独!至少在那一刻!

第四篇: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谁还有话想说吗?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8:从课外书上。

师:好!只要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这么美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齐答)想!

师: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师:(在巡视中插话)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

一、两遍。

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师: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俞××同学读得特别投入,咱们先请她来交流交流。你读了课文之后发现,那个“我”是怎么样看荷花的。

生1:我觉得他是在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师: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1:(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作者是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呢,是有滋有味地读荷花。还有谁也想有滋有味地读读这段话?

生2:(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谁听出来了,他有几个词语读得特别有滋味?

生3:雪白的衣裳,微风吹来,翩翩起舞,还有随风飘荡,我觉得他读得特别好。

师:愿意见好就学吗?好!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他的朗读。生3:(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嗯!连老师都被你读得想翩翩起舞了!好!他们几位体会到了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们呢? 生4:我觉得他不光是有滋有味地看,也是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师:哪儿让你体会到了如痴如醉?

生4:(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哪儿看出他痴了,他醉了?

生4: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在翩翩起舞。

师:人成了花,花成了人。这不就是如痴如醉吗?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再痴一回、醉一回,好吗?

生:(齐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太好了!除了这段话,谁从别的地方发现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5:我从第二段中发现,他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师:读给大家听听,咱们一起体会体会,他是不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生5:(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段话生字多、新词多,非常难读,是不是?你们自己先练读练读这段话,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练读这段话。)

师:谁有信心读好这段话?谁有?老师期待着你自信的小手—— 生6:(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不简单呐!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她的自信和水平鼓掌。(掌声响起。)向她学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生:(齐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真好!刚才他就是从这段话中发现,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何以见得呢?何以见得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呢?

生1: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生2:因为他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

生3:因为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生4:因为他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仔细的观察。

师:说得好!作者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很仔细的观察。现在老师来读一段话,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作者是在怎样看荷花的?(朗读课文)“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觉得作者也是仔仔细细地在看荷花。

生2: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想象在看荷花。因为他把一池荷花看成了一大幅活的画,还表扬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生3: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荷花的。他看任何一朵荷花都觉得很美。

生4:我觉得作者也是津津有味地在看荷花。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对课文,不仅要说得好,还要读得好。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5:(朗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谁还想读?想读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其实,我更想说,你们的本领也真了不起!你看,才读了几遍课文,就读得这样准确、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了。读了几遍书,我们体会到文章里的那个我,他是在认真地看荷花,仔细地看荷花,想象着看荷花,身临其境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有滋有味地看荷花。是吧?这样看荷花那才叫美啊!我想,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细地、投入地、有滋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好吗?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找最美的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书上划了很多,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那个句子写得也很美。是不是?咱们交流的时候,就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那个句子挑出来,先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你觉得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好不好?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美在哪儿呢?

生1:“碧绿”,“大圆盘”,我觉得写得都很美。

生2: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花骨朵儿好可爱的。

生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觉得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写出了每一朵荷花的美丽。

生4:我最喜欢这句话:“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那么多的句子,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 生4:因为我特别喜欢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师:噢,你是喜欢那个小莲蓬呀,而且还是嫩黄色的,是不是啊?雪白雪白的花瓣儿,跟嫩黄嫩黄的莲蓬配在一起,真的很美!

生5:我觉得这句话最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他是用幻想的方法来看这一池荷花。

师:他是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把它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活的,谁见过?嗯,这句话是写得挺美的,我也有同感。老师也来读个句子,你们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生1: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生2: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生3: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的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生2:钻出来。生3:长出来。生4:顶出来。生5:穿出来。生6:伸出来。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为什么呢?(学生都没有反应。)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齐答)想!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生8:(读话)我是一朵充满希望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美丽,这样我就可以成为花中之王了!

师:同学们,其实呀,每个人的心目中都绽放着一朵美丽的荷花。你们心中有,老师的心中同样也有。(播放视频,随着轻柔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老师深情地朗诵)

荷花啊

我只能在诗歌里模仿你的 皎洁素雅

用含苞欲放的语言

伴你一夏

我要让蛙声

像唢呐一样

大声呱呱

我要叫醒那些叫做泪水的 露珠

和你一起告别晚霞

荷叶绿水

那是没有尽头的夜晚

荷花啊

我要送你回家

回到你我 秋天那边

繁华褪尽的家

荷花啊

你原本就是因

皎洁素雅

而从池塘的古诗中

出韵的 光华

(掌声,下课。)

第五篇:王崧舟语文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下载王崧舟 荷花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崧舟 荷花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崧舟观后感

    观特级教师王崧舟《桃花心木》有感 王崧舟老师一直都在教育的最前线。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

    王崧舟课堂实录(定稿)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王崧舟教学特色初步分析

    王崧舟教学特色 最近,通过对王崧舟老师教学实录的研究探讨,以及对他的一些文章、书籍等的阅读,我们分析总结出了他的一些教学特色。 在没有观看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前,我们首......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

    《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2012级汉文三班 王自强 201201024147 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

    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

    王崧舟《慈母情深》.(DOC)

    王崧舟《慈母情深》课堂实录 一、擦亮“深”这个题眼 师:请大家看黑板,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读题目! 生:(齐读)慈母情深。 师:不错,请大家注意“深”字的读法,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慈母......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课堂实录

    《普罗米修斯》第一、二课时实录 —王崧舟 聚沙成塔整理记录 师:同学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1:可以 师:好的,上课 班长:起立,生(齐):老师,您好。 班长(紧接着):向左转。 生(转向后,齐):听课老师好......

    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 执教者: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评课人:特级教师钱正权 师:同学们很精神。 生:老师很精神。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 生:威尼斯的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