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大全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 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借助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信息,来描述出典型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稻作文化的印记”是第三单元特色区域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认识区域特色的开 始,主要讲述平原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选取了典型区域东南亚的湄公河平原为案例,展示了以传统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教材共分三个方面展开,首现介绍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等;然后介绍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传统水稻生产;最后介绍了水稻生产带给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大致从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涵。
教材以案例形式呈现,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地图、图片、图表多种素材并用,适合学生进行活动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地图(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材结构体系:
(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 物质生活
人口密度农业生产人文环境
(主要农作物、生产特点)精神生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理解当地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难点:湄公河平原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内在关系。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1.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呈现案例,让学生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2.地图教学法:给学生创造读图、用图的机会,逐步提高读图识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师】:庙宇林立的千佛之国,信仰为上的微笑之国;拥有海岛、美食和独特的文化,这是一个天生的旅游国度——泰国。【PPT】呈现泰国旅行相关图片
泰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还是世界著名的水稻产区。被称为“泰国谷仓”的湄南河平原就以泰国香米而闻名世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湄南河平原,共同来领略一下稻作文化的印记。(设计意图: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呈现
环节一: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设问】:根据《综合探究一带着地图去旅行》的学习,同学们请回忆一下,如果要去一个地方旅行,我们第一步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预设】:确定位置
【PPT】呈现《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要求学生在图上指出湄公河平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过渡】: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大致位置后,我们把这块区域逐渐放大,根据层设色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来分析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 【PPT】呈现《图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亚洲气候类型图》和《图3-3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和降水》,设问“读图3--
2、3—3及亚洲气候类型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填表格)、“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哪种农作物?”
【生】观察图表,得出湄公河平原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在5-10月,雨热同期的特点。【师】补充:土壤深厚肥沃。
【师生】总结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的观察,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图表,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过渡】:这样的自然环境刚好为一种喜爱高温、潮湿、土壤肥沃的粮食作物提供了生长的绝佳条件,就是水稻。所以水稻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在了解了水稻生产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水稻种植的流程。环节二:了解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 【PPT】呈现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图 【设问1】:我们看到水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人大量的劳动,而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靠什么来完成的? 【预设】:人工劳作。【设问2】:人工劳作和我们现在的机械收割最大的不同在于哪里? 【预设】:人工劳作比较精细,但是效率很低 【师生】:湄公河平原上的水稻生产特点是精耕细作,投入劳动力多,劳动生产率不高。(设计意图:利用图文资料,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归纳出水稻生产的特点,逐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过渡】:这种精耕细作的以人工劳作为主的稻作生产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环节三:感受稻作区人们的生活特色 【PPT】呈现《图3-5平原上的高脚屋》、《图3-6随处可见的米市》、《图3-7当地人的食物》 【设问】“湄公河平原上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什么特色?” 【PPT】呈现《图3-8“御耕节”仪式》、《图3-9水上木偶戏》等图文资料,设问“当地人们精神娱乐生活有什么特色?”
【师生】共同总结:湄公河平原上聚落景观的特色,人们日常饮食的特点,文化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的特色都是水稻生产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影响的表现。【生】:完成“稻作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格。
(三)课堂小结
【师】总结: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稻米的主要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传统的耕作,播种与收获方式,描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设计意图:总结本课,使学生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度之大)
七、【作业布置】: 1.作业本。
2.拓展作业: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作物的国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水稻种植的优势条件,并找出一个或几个你认为我国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板书设计
家住平原——湄公河平原 物质文化 地理位置
水稻生产稻作文化的印记 自然环境(主要特点)
精神文化
第二篇: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开幕[小编推荐]
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开幕
贡米之乡享誉五百载,稻作故里名扬万万年。11月26日,第四届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在万年县开幕,副省长朱虹出席并宣布活动开幕。
万年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作为世界农耕文明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文化——稻作文化是万年独特的文化品牌,为唱响品牌、助推发展,从2004年起,万年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
本届稻作文化旅游节可谓精彩纷呈,亮点频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等国内外著名水稻专家齐聚万年,与国内外众多知名水稻专家共同出席“沧海论坛——稻米产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探索稻米产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之策;经贸洽谈暨项目推介会上,四海客商云集万年;精品暨地方土特产博览交易会、“弘扬万年稻作文化·建设中国贡米之乡”游园活动、“全民健身你我同行·文化遗产共同创造”万人环城长跑比赛暨签名支持申遗等众多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共享了一个独具万年地方特色、饱含稻作文化芳香的节日盛宴。
第三篇:《忆江南——黑白的印记》教学设计
《忆江南——黑白的印记》
小学B组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水墨画的作画技巧大胆构画江南民居并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学习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
2.领略江南民居层叠、黑白相间、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能以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等方法画一幅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3.通过欣赏创作江南居所作品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江南民居的特点,如何运用黑白线条进行造型的手法。难点:用线条的形式表现江南民居的特点。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年级 六年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江南特色的房子进行考察。用绘画、摄影或网络搜索资料的形式进行。
准备材料
教师作品 课件 一次性纸盘8寸 KT板(30*30)勾线笔 彩色铅笔 双面胶等
第一课(2课时)
一、导入
1.观看视频,感受江南民居之美。
同学们,我们美丽的苏州就有东方威尼斯之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苏州又是江南地区代表性的城市,粉墙黛瓦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走进这黑白的记忆
2.通过声音、影像等内容引导学生走进江南特色民居的艺术长卷之中。
二、教授新课
(一)分享交流成果,介绍自己找的资料
1.说一说你找的房子是哪里的建筑。2.这个房子的风格有什么特点?
(请两到三名同学上台讲述,预留2分钟时间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教学意图】通过搜集资料,为学习作好准备。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搜集相关美术知识的技巧。
(二)教师分享
1.师:老师拍了很多房子的照片,你们想看吗?
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照片里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白墙、黑瓦、高高低低、屋顶 窗户门都是木头的,都建在水边)
(1)江南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生:江南的地理环境是水多,河流多。
(2)江南居所的风格有什么特点?
生:粉墙黛瓦,古朴典雅,独具特色。(3)同学们看一看,你能数出这里有几幢房子吗? 提问:为什么会数不清楚呢?
许多的房子层层叠叠,互相遮挡,有的我们只能看见一部分,所以数不清。引导学生观察房子间的近大远小和遮挡关系。
(4)“小桥流水人家”你能看出来吗?
生:人们临水而居,方便日常生活。日子过得恬淡而闲适,环境如诗如画。
【教学意图】通过照片分析初探江南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欣赏分析
(一)安徽宏村
1.在我们江南的最有名有趣的就要算是,我们苏州的园林和徽派的建筑了,大家一定记得爸爸去哪2中羊羊羊父子所住水云天的那个美丽的小村子宏村,别小看这个村子,他可是徽派建筑的代表哦。
2.出示图片
教师进行讲解,与学生一起讨论建筑特点。
(1)整个宏村依山伴水而建。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这是房屋坐落在复杂的地势上造成的,要比苏派建筑高很多,房屋墙面高大。
(2)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时候,起到防火作用,因此,马头墙又被称为封火墙。
(3)徽派建筑中木雕寓意丰富古朴典雅,又人物、山水、花卉、鸟兽、虫鱼、云头、回纹,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由古代能工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为徽派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苏式建筑
一、欣赏江南四大名园 1.瞻园
瞻园是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瞻园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也是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
2.留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3.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4.寄畅园
寄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位于东麓惠山横街。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二、苏式筑风格
(1)苏式建筑的其显著特征之一为园林式布局。苏派民居以南向为主,这样可以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充满了江南 水乡古老文化的韵味。
(2)脊角高翘的屋顶,加上走。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
(3)粉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
(4)各种墙式的混合相连使用,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外墙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层次丰富、临河贴水,空间轮柔和富有美感,即常言所说:“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审美价值。
【教学意图】通过分析苏州园林和安徽宏村来对比苏式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特点,使用学生了解江南建的多样性。对江南人文居所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更好的融入今后的创作。
三、总结江南民居建筑特点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多角度欣赏分析江南民居特点。
1.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依水而建,注重内采光,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
2.脊角高翘的屋顶有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
3.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4.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师总结:这些黑白相间、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房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江南民居,美丽极了。江南民居,黑瓦白墙,安宁,淡雅,一幅水墨画卷。水乡,烟雨迷蒙,飘渺空灵。古典的镂空刺绣,不羁的造型,柔软轻松的面料。黑也白,墨与色,追求的是淡雅素净,轻快淋漓的江南水墨韵章。
【教学意图】总结江南民居特点,巩固知识。
四、艺术实践
明确实践要求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可以是局部)。感受江南民居的特点及美感,试着画一画对细节进行描绘。
【教学意图】通过作品的初步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展示评价
1.看谁对江南居所的历史文化了解的多?看谁的作品将这“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表现的美。
2.展示学生作品。请同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3.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评价点:构图是否合理,细节描绘是否到位,线条疏密得当,黑白灰关系处理的是否和谐。
【教学意图】通过分析同学作品,汲取他人优点,进行知识的碰撞。
六、拓展
收集以描写江南民居为主题的速写进行临摹体味画家笔下线条疏密的运用,注意画面的构图。
【教学意图】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临摹优秀作品学习他人长处,提高自身绘画技能。第二课时(2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堂内容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在绘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2.教师分析原因
【教学意图】回顾旧内容,分析自己不足,让学生知道如何更好的创作作品。
二、创作要求
出示作品进行作品探究,展示一些以线描为主的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语言和黑白关系。
(一)构图
学习从不同角度取景构图的方法,说一说作品中是如何进行取景的,这样取景有什么好处?
(二)线条的运用
1.仔细观察,你们觉得画面上的线条是如何组织的?
线条 粗细变化 对比 疏密有致
2.你能找到哪些黑白对比的组织形式?给你怎样的美感?
黑白对比,线条富于变化,大小、形状不同的黑白色块与线的有机组合,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变化,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种类:点(大点、小点);线条(点的延长);面(点的聚集和线条的增粗)„„
我们手中的画笔就像乐器,那黑白的色块、疏疏密密的线、错落有致的点,犹如跳动的音符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刚才我们所看到了线描作品,都是以生动丰富线条表现出变幻多姿的视觉世界。
【教学意图】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了解怎样运用线描的语言表现美感。
二、创作实践
1.出示教师作品
同学们想不想也来用黑白的艺术在纸盘上来表现江南民居的形象?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下纸盘的绘制方法吧。2.教师师范步骤
(1)选择自己喜欢的照片用线描的方法表现房子,注意图片中的内容作为画面中的主体,选择适合盘子形状的部分。
(2)突出主题进行刻画,注意建筑中细节的描绘,画面中黑白灰关系的处理,(3)用蓝色水彩笔在纸盘的周围添加青花瓷图案。(4)将制作好的瓷盘粘贴在适合其颜色的KT板上。
【教学意图】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作业布置
1.在一次性纸盘中勾画出你眼中的江南民居,把这些江南美景用线描的方式描绘在这小小的盘中,让他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突出建筑特点注意画面细节的描绘,组织好画面中黑白灰的关系。
2.将制作的瓷盘贴在KT板上,在班级内办一次小型展览。3.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教学意图】提出作业要求,使学生感受一次完整的美术活动。
五、展示作品评价
1.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2.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能力。
六、拓展提高
“意”江南——黑白之的小情调。
了解什么是意像作品,尝试用意向的表现方式完成一幅意向作品。
【教学意图】了解艺术表达方法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拓展资料】 意像: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刘德维先生认为:“当代艺术已不再是“真实”图像的再现,它的图式内涵是精神显现,艺术应是画家心底进发出的心图。”
以无意识、顿悟、直觉冲动达到肆无忌惮,让冥想、假设的空间任凭游弋。用荒诞、梦幻、变形、分裂或原始粗犷的视觉符号表达自然回复的境界。在吾笔下莫视真实,只有真实的意象。
闪现是艺术创作瞬间偶发却转瞬即逝的冲击波,只有旺盛不衰的冥想才能拥有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创作元素。
房屋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甲骨文中的“家”字上的“宀”就表示一个家先要有一所房子,有房子才能遮风避雨,“安居”才能“乐业”,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第四篇:文广局以稻作文化品牌带动产业发展调研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强调:“文化要繁荣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战略,打造国际稻米城”。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文广部门必须大力唱响稻作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前行。
一、我县唱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活力**、生态**、和谐**的目标,积极挖掘稻作文化资源,大唱稻作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稳步推进;该遗址出土的“直口圜底夹砂陶罐”被入选“2008奥林匹克之旅•中国艺术珍品博物馆”展览,被评为首批“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组织拍摄制作了《今日**》、《**多娇》、《洞穴之光》、《仙人洞之谜》、《贡米之谜》等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省、市、县电视台播放和其它媒体宣传。着力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在县分管领导的亲力亲为下,宣传**稻作文化的《黎明曙光—世界级考古洞穴仙人洞与吊桶环》已著书出版;《我家**》、《相聚**》等歌曲也已由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组明星演唱;我县组织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体现吃在**、看在**、买在**、卖在**、游在**、住在**的《庆丰收》、《狩猎舞》、《道情—我们**》、《耘禾歌》等歌舞节目在第三届中国**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上进行展演,获得了广大受众的好评,使稻作文化、稻乡文化及中国**国际稻米城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文化企业数量得到发展,规模得到壮大,实力得到增强,娱乐经营场所发展到14家,音像制品经营场所26家,书报刊经营店19家,古玩经营店1家,同时加强市场管理,尤其是严格控制和监管网吧市场和电子游艺市场,文化市场得到有序繁荣。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得到拓展,今年新增用户2000余户。有效整合了电视广告资源,广告效益得到提升。此外,为配合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精品培育带动普遍繁荣,先后创作了话剧《党旗在风雪中飘扬》、音乐作品《我的供电大哥》、《家乡的小村庄》等。成功举办了“抗冰保电万人大会战”欢迎欢送解放军仪式及慰问演出、“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慰问演出、“慈善赈灾”演出等20多场次。“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年初以来共送戏下乡200余场次、送电影2400余场次、开展综合性文体活动48场次,农村文化阵地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县政府分管领导在全市农村文化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在全市排第二名,得到了市政府的表扬。会展中心作为我县重点工程之一,已完成主体建设和基本完成外装修工程,它的建成将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涵养和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二、下步我县唱响稻作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做好文化产业的基础。2009年我县唱响稻作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是:以打造国际稻米城,构建“文化**、活力**、生态**、和谐**”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创新文广工作为动力,以服务群众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强文”、“项目兴文”战略,努力促进文化产业上新台阶。
1、打造世界级品牌。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起源地和原始制陶发祥地,属世界珍贵遗产。近两年来,我县已在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上做了大量工作,《“申遗”请示》已正式经省政府批准报国家文物局,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和高度肯定,国家文物局已邀请我县文物局参加了全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单位负责人培训,我县文物局王炳万在培训班上代表全国学员作了典型发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力做好:一是尽快完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考古学术报告。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先后经过了五次考古发掘,尤其是1993年、1995年的考古挖掘工作是由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县博物馆共同完成的,此次考古成果闻名于世。目前,省考古学术报告已送北京大学,美方学术资料也由美方驻中国代表赵志军博士提供了一部分。但由于受多家联合考古的影响,目前总的考古学术报告还没有撰写完成,为此我们将进一步联系和督促北京大学尽快拿出考古学术报告,为“申遗”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学术佐证。二是尽快完成并通过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规划。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规划已于2006年经省文物局推荐,由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和江西师范大学共同编制修订,目前修订工作已四易其稿,并由省文物局送至国家文物局审定,国家文物局提出意见,现仍在修改之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联络,力争2009年底前通过国家文物局审定。三是尽快实施和完成仙人洞、吊桶
环遗址环境整治工作。环境整治是做好“申遗”工作的又一关键环节。按照“申遗”要求,环境整治重点是抓好以遗址为中心的可视范围内生态保护,尤其是要拆除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建控范围内违章建筑物,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和乡镇尽快做好大河山东侧山体的植被恢复和吊桶环遗址所在山脚的违规建筑拆除工作。四是尽快通过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管理的立法工作。按
照《文物保护法》和“申遗”要求,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作为国保单位必须通过立法来加强管理。目前,县文物部门已起草《**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下一步尽快送省、市、县人大立法,予以加强保护。五是认真做好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评审团的迎评工作。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申遗”工作要最后成功,必须得到由国家文物局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遗址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普遍价值以及各项基础工作的肯定。为此,我们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将经常与国家文物局联系,咨询领导和专家,并做好“申遗”前期迎评准备工作,确保专家评审团对“申遗”工作的肯定。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继续办好中国**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打造经典文化品牌。**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已举办三届,尤其是第三届稻作文化旅游节,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组来我县倾情演出,品位之高、反响之好前所未有;,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美国、日本、以色列、韩国等多个国家和本国高层学者60余名与会,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使**对外影响空前提升。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抓住举办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这一重大机遇,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文化品位,将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办成宣传**的文化盛会、经济交流会。
3、实施项目兴文战略。集中包装、申报、建设一批文化项目,利用项目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工程,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和相关配套建设。申报和建设稻神博物馆,精心设计和论证展馆,使展馆形象地再现12000年-14000年前**先民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展出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植硅石以及由野生稻到栽培稻再到杂交稻的演绎过程中出现的实物,从而把稻神博物馆建成国际稻作文化学术交流中心。继续实施“六个一”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国际稻米城建设。
4、实施基地辐射战略。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和世界华人华侨总会为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授予“国际传统文化与和谐价值教育实验基地”和“国际旅游示范点和爱国教育基地”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又于今年上半年先后通过了将稻乡**定为“文化(生态)体验区暨民俗文化创新产业基地”的华东片初选和全国复选,我们将进一步抓好这一工作落实,并推行“农家住、农家吃、农家乐”活动,推动**本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多元文化的共享。进一步加快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基地建设,申报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和富林赣东北苏维埃旧址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江西师大联系,进一步落实在国保单位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建立文博考古实验教学基地,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增加**对外的教学影响,增加外来人口到**考察学习、体验生活的吸引力。
5、实施事业引导战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决定》要求,我们将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好“民本工作制”,弘扬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精神,工作中始终做到以民为本、由民作主、为民服务、受民监督、让民满意。继续实施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会展中心建设进度,进一步推动县文化馆、图书馆由三级馆向二级馆乃至一级馆冲刺;2009年力争完成50%的乡镇文化站建设。继续实施好“文艺精品展演展映工程”,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推动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廉政文化、少儿文化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全面发展;继续认真组织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确保每个乡镇每年有十场以上文艺演出,有四场以上大型综合性文体活动;继续实施好“乡乡镇镇放映数字电影工程”,抓好行政村、中小学校和社区文化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电影12场以上,每个学校放映电影4场以上,县城社区每周放映数字电影4场以上;加快农民书屋建设,全面完成省、市建设任务,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享有度和满意度。继续实施好“文化市场诚信工程”,抓好网吧市场、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的规范整顿,面向社会评选“星级网吧”,提高文化经营者的诚信意识。网吧市场严把“三关”(即规划关、消防安全关、证照审批关)、突出“三查”(即重点查、全面查、定时查),确保网吧市场自每晚零点至八点全部实行“零经营”,做到管而有序。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普查队长王团华发现了斋山商代马蹄窑,进一步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引起省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受到市领导的表扬。配合大型基本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开展考古调查;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普查,做好**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名录和苏桥跳脚龙灯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省级名录工作;深入开展**古籍普查工作,使我县古代文献典籍这一重要文明成果得到保护和弘扬。继续抓好电视宣传工作,确保我县电视媒体宣传继续在全市站前列,以实际行动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任务。
第五篇:大班科学活动《爱的印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肚脐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熟悉却又常被忽视的部位,孩子们对它的认知经验缺乏。再有,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们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他们也能通过分享同伴间共同收集的资料来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此,我从让孩子参与到自主调查学习活动中、大胆将情感与认知探索学习内容有机融合、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等方面来定位自己的设计思路,从而达到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使孩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二、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说说中,让幼儿认识肚脐的主要特征,了解其产生的缘由和主要作用;
2、在自主调查学习过程中,让幼儿知道保护肚脐的方法;
3、提升幼儿爱的情感,让爱永驻孩子心间。
三、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肚脐产生的缘由和认识肚脐的主要特征与作用
难点: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肚脐发病的病因和保护肚脐的方法,交流积累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四、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每个幼儿一面小镜子,或可提供幼儿观察的大镜子;
2、多媒体课件;
3、背景音乐;
4、实物投影仪。
经验准备:
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肚脐生病的原因及保护肚脐方法的资料,向大家介绍自己所画的图或文字材料。
五、活动过程
(一)、大胆猜测,揭示主题
师幼自然交流,让孩子在逐渐放大的画面中,以大胆的猜测揭示活动主题—肚脐。
(二)、自由观察,主动表述
让幼儿在自我观察、互相观看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孩子间自由讨论与交流,了解肚脐的外部特征。
1、出示大屏幕,让孩子用语言大胆描述肚脐的外部特征。“它长的像什么?”
2、幼儿讨论交流为什么叫它肚脐眼?
3、每个人的肚脐眼都长的一样吗?教师为幼儿提供小镜让孩子观察比较后发现每个人的肚脐眼都长的不一样。此环节孩子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开放学习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三)、直观呈现,故事引导
本环节以肚脐的故事为贯穿主线,引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孩子深入了解肚脐的产生缘由和作用。
1、老师以一张带有爱心的 肚脐图片为切入点,教师和孩子沿着故事的发展展开一段寻找爱的印记的历程。
2、通过一张父母的结婚照,引发孩子学习的共鸣。
3、出示妈妈怀孕的图片,引发幼儿更大的探究的学习兴趣,例如:相亲相爱的爸爸妈妈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4、出示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连着脐带的图片,让孩子了解脐带的作用。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让孩子了解怀孕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伟大的爱。
5、逐一出示救护车,宝宝哭声的课件,简略呈现,使肚脐的故事具有连贯性。
6、在提问与课件的介入下,孩子们真实的了解了肚脐的产生和作用,原来妈妈留在我们身上的爱的印记是肚脐。
(四)、互动交流,展示自我在投影仪的帮助下,幼儿展示自己的调查卡,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中,与大家分享交流保护肚脐的方法,掌握保护肚脐的方法。
(五)、参与实践,巩固理解
整理衣装活动,让幼儿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巩固对保护肚脐方法的理解。
(六)、真爱表述,提升情感
让孩子在音乐背景的渲染下,感知爱的幸福,从而大胆表达爱,主动表现对他人的爱,提升幼儿爱的情感
教师一句:“这会儿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那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的鼓励语言,让孩子能主动说出对母亲感恩的话语,及对周围关爱自己的人也心存一份感恩逐步将活动推向高潮,所有在场的人将爱的话语说出来用行动真情传递着爱,爱的教育得以升华。
活动自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