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三首》课时教学设计2
《古诗词三首》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3)师生共同评析。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
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
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
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
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
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第二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设计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为理解这首词奠定基础。】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通过品味语言,再现词中的景象。同时,插图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利用插图的直观性特点,引领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景与情中力求达到融合,从而与作者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语言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以情感人。】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拓宽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积累丰富的语言,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第三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
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将“绿”字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就要从诗句本身入手。抓住诗眼“绿”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设计意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完这首古诗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在反复吟诵中,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诗教学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6.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这两首诗的诗眼,引导学生学会推敲,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第四篇:《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挂图、投影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学前谈话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王安石
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2、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3、你背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并说说你的体会。
4、下面我们来看这首《泊船瓜洲》。
二、理解题目。(出示全诗)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可多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
数重:读chóng,不读zhòng(重量)。
还:读huán,不读hái(还好)。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
(1)先自己对照注释默读,思考,再小组互相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讨论、交流。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并说全诗意思。“京口瓜洲一水间,两岸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3、评议
你觉得哪一小组完成的质量最高。
4、教师演示
同学们,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电脑里画了一幅简图,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五、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出示挂图)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六、指导朗读。
(1)、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就让我们带着感情来读好它读之前先欣赏两遍配乐朗诵。第一遍,要求大家注意听;第二遍,我们边听边跟着录音轻声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下面我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我为你加上音乐(多请几个人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评价。)
(4)试着背诵《泊船瓜洲》。
七、启发学生推敲词句。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修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我们一起来想一下,作者可能用过什么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八、拓展练习。
课前我曾布置我们同学搜集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的。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再看看诗中的每个字怎么写,准备默写这首诗。
2.预习《游子吟》。
第五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本站推荐)
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认识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