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 -李光坤

时间:2019-05-13 00:1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 -李光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 -李光坤》。

第一篇: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 -李光坤

《 认识米

用米量 》的教学设计

关岭县板贵乡中心小学:李光坤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4页的例4和例5。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的概念。

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难点: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活动中亲身经历量一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学生尺、米尺、卷尺)、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识学生尺。

1.回家测量过物品的同学谈一谈,用什么测量比较方便?(尺子)2.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1)学生尺上有:

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2)用学生尺测量时要从左端0刻度线开始量。

二、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多数为0刻度线到1刻度线,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

同桌交流尺子中的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究竟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大概有多长。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概是1厘米?

(4)量一量:把各自找到的物体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的很接近1厘米。

2.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1)2厘米、3厘米分别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2厘米、3厘米;

(2)5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5厘米;(3)出示1条纸条(7厘米),估计它长多少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4)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3厘米、5厘米和7厘米,再和尺子比较,比一比哪些同学比划得最准。

三、用尺子测量,形成基本技能

1.学生试着用尺子量老师下发的纸条长度(如有不会可以看书本第3页例2),学生代表展示台上演示并介绍量的方法。

2.课件演示量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归纳:

纸条左端对齐0刻度线,右端到达几,纸条长度就是几厘米。3.交换量纸条长度,再集体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并同桌校对。

4.先估计学生手指宽度、手掌宽度、一拃长度,再用尺子测量出正确的数据并牢记。

四、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请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分别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和教室门的高度。然后谈谈体会。

教室很长,用学生尺量很麻烦,而且不是很准。

2.教师追问: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米尺)3.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米的尺子,仔细观察,它和学生尺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可能的答案是)

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

3.双手张开把米尺拉直,看看米尺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然后用米尺核对。5.用1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6.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追问:你从哪些途径知道1米=100厘米。

五、全课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米和厘米各适用量怎样的物体长度?你会用尺子测量吗?

2.闭眼比划:1厘米、3厘米、1米各有多长。

六、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 从直尺的0—1是()厘米;

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4、填上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小明身高12()黑板长3()课桌长50()

七、我来当老师。判断:对的打 √ , 错的打×.1.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2.小红的大拇指宽约1米()3.教室的长约8厘米.()4.语文课本的宽约10米.(.)

课后反思:

1.两名学生互量身高,如何控制课堂秩序,值得思考。2.如何给学生巩固“米”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探索。

第二篇:《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并说说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实际长度。

3、测量黑板,引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

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感受米

师:(教师拿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板书“1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1米有多长,大家能比划一下吗?

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呢。

2、认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米,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生:……

师:为什么1米=100厘米呢?同学们能不能有根据的说明一下呢。

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齐读两遍)

用直尺来量米尺,发现1米=100厘米。

3、用米量

测量身高。(小组合作)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第三篇: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量身高,来初步感知1米的概念,从而学习2米、3米……)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设计意图:通过做练习,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呢?这些知识有用吗?

教后反思:

本课让学生经历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建立起米和厘米的概念,又通过测量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借助物体来帮助来认识理解,效果较好。

第四篇: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导入“米的认识”。在上节课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认识米”。复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很积极,都愿意上台测量。我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测量,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有的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的孩子。一个学生大约量到一半,就发现了我手上的长尺子,马上向我求助:“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

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我可是花了大工夫,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学生一个个个站起来比划,我拿着米尺逐个检验,他们不停地修正。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可当我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长和宽是多少米,他们的回答与实际大相径庭,问问老师身高大约多少?有的说2米,有的说1米,有的说4米。看来建立1米得长度观念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虽然1米的长度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他们学得很开心。

第五篇:《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定稿]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同桌之间量身高。

四、触景实践。

1、下列长度单位对吗?(1)数学书长26米。(2)灯管长50厘米。(3)房间高3厘米。(4)字典厚6米。(5)大树高8米。(6)教室长10厘米。

2、量一量。

3、想一想。

小红身高90厘米 小军1米20厘米

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米。

五、触景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100厘米)厘

下载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 -李光坤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 -李光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

    《认识米_用米量》教案(最终版)

    课题二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精品课)[优秀范文5篇]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设计 西罟小学数学科组 【设计理念】: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认识较大的长度单位米,学习用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教......

    第2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学习内容】:课本第4页。【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

    第一课时认识米 用米量教案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 认识米 用米量 教材分析: 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

    认识米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

    认识米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

    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3课时认识米 课时目标: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重难点与突破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和米尺丈量黑板等操作,在实际测量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