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 -李光坤
《 认识米
用米量 》的教学设计
关岭县板贵乡中心小学:李光坤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4页的例4和例5。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的概念。
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难点: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活动中亲身经历量一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学生尺、米尺、卷尺)、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识学生尺。
1.回家测量过物品的同学谈一谈,用什么测量比较方便?(尺子)2.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1)学生尺上有:
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2)用学生尺测量时要从左端0刻度线开始量。
二、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多数为0刻度线到1刻度线,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
同桌交流尺子中的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究竟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大概有多长。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概是1厘米?
(4)量一量:把各自找到的物体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的很接近1厘米。
2.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1)2厘米、3厘米分别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2厘米、3厘米;
(2)5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5厘米;(3)出示1条纸条(7厘米),估计它长多少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4)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3厘米、5厘米和7厘米,再和尺子比较,比一比哪些同学比划得最准。
三、用尺子测量,形成基本技能
1.学生试着用尺子量老师下发的纸条长度(如有不会可以看书本第3页例2),学生代表展示台上演示并介绍量的方法。
2.课件演示量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归纳:
纸条左端对齐0刻度线,右端到达几,纸条长度就是几厘米。3.交换量纸条长度,再集体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并同桌校对。
4.先估计学生手指宽度、手掌宽度、一拃长度,再用尺子测量出正确的数据并牢记。
四、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请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分别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和教室门的高度。然后谈谈体会。
教室很长,用学生尺量很麻烦,而且不是很准。
2.教师追问: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米尺)3.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米的尺子,仔细观察,它和学生尺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可能的答案是)
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
3.双手张开把米尺拉直,看看米尺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然后用米尺核对。5.用1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6.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追问:你从哪些途径知道1米=100厘米。
五、全课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米和厘米各适用量怎样的物体长度?你会用尺子测量吗?
2.闭眼比划:1厘米、3厘米、1米各有多长。
六、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 从直尺的0—1是()厘米;
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4、填上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小明身高12()黑板长3()课桌长50()
七、我来当老师。判断:对的打 √ , 错的打×.1.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2.小红的大拇指宽约1米()3.教室的长约8厘米.()4.语文课本的宽约10米.(.)
课后反思:
1.两名学生互量身高,如何控制课堂秩序,值得思考。2.如何给学生巩固“米”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探索。
第二篇:《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并说说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实际长度。
3、测量黑板,引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
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感受米
师:(教师拿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板书“1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1米有多长,大家能比划一下吗?
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呢。
2、认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米,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生:……
师:为什么1米=100厘米呢?同学们能不能有根据的说明一下呢。
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齐读两遍)
用直尺来量米尺,发现1米=100厘米。
3、用米量
测量身高。(小组合作)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第三篇: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量身高,来初步感知1米的概念,从而学习2米、3米……)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设计意图:通过做练习,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呢?这些知识有用吗?
教后反思:
本课让学生经历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建立起米和厘米的概念,又通过测量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借助物体来帮助来认识理解,效果较好。
第四篇: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导入“米的认识”。在上节课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认识米”。复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很积极,都愿意上台测量。我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测量,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有的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的孩子。一个学生大约量到一半,就发现了我手上的长尺子,马上向我求助:“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
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我可是花了大工夫,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学生一个个个站起来比划,我拿着米尺逐个检验,他们不停地修正。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可当我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长和宽是多少米,他们的回答与实际大相径庭,问问老师身高大约多少?有的说2米,有的说1米,有的说4米。看来建立1米得长度观念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虽然1米的长度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他们学得很开心。
第五篇:《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定稿]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同桌之间量身高。
四、触景实践。
1、下列长度单位对吗?(1)数学书长26米。(2)灯管长50厘米。(3)房间高3厘米。(4)字典厚6米。(5)大树高8米。(6)教室长10厘米。
2、量一量。
3、想一想。
小红身高90厘米 小军1米20厘米
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米。
五、触景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100厘米)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