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 教案2@人教版
春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出示目标,板书课题。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 }——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注:此教案的课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课时或两课时。)
第二篇:马说 教案2@苏教版
马 说
课文简析:
《马说》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常手法常以比兴为主。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见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摆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也可以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马说”即谈马,论马的意思,可见这种文体是议论性的。也称“杂说”。
教学重点难点是《马说》的说理方式和托物寓意的写法。封建统治者识别人才的态度及社会主义国家用人的方法与制度。
《马说》
(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识记文言字词。课前学习:1.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课堂学习: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景,请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名马的故事,并说出这些马成名的原因。如果它们没有落在名将或伯乐手中,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学生交流资料,展开联想 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教师纠正读音及讲解停顿。
评价交流 相互评价
二、翻译课文,识记文言字词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读懂课文。教师出示重点
字词(然后、故、虽、辱、于、骈、或、食、是、见、等、安、策、之、材、而、其)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组织评价 自我评价
课后学习: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课后练习三、四
《马说》
(二)学习目的:1.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说”的特点。
2.说出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复习导入 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伯乐”与“千里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讲解“说”的 特点。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 问题设计:(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谁将为它负责?
(2)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思考、交流
师生补充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念呢?是不是仍象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又或是怎样呢? 思考、交流组织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互评价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思考、交流
如课堂上没有时间可安排在课后完成。课后学习:背诵课文
完成《马说》读后感
第三篇:黄果树瀑布 教案2@北师大版
黄果树瀑布
于坚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声音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写景中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从中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细致观察,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于坚,于1954年8月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云南大学,做过编辑,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有《尚义街六号》、《飞行》等。著有《棕皮手记》、《人间笔记》等散文集以及《余件作品集》(五卷)。
3、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无聊(liáo)弥漫(mí)崩裂(bēng)干瘪(biě)狭窄(zhǎi)陈腔滥调(làn)震耳欲聋(zhân)
4、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5、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知道黄果树瀑布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风景,为什么原先看到图片并不特别激动?在黄果树看到旅游纪念品为什么还产生无聊之感?
明确:因为作者所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只是一个风景图片,只是一个概念,和祖国的其他风景图片一样,缺少活力,缺少生机,是“死的”,所以不是特别激动。因为旅游纪念品也和别处一样,是按照某种旅游纪念品的统一风格制作的,没有新鲜感,所以感到无聊。
互动2:当作者见到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这种想法却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听到声音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看到黄果树瀑布的时候真正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黄果树瀑布真正震撼了作者的心灵。这不再是一种概念,特别是听到黄果树的声音真正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是有生命力的,明白了它不只是有形的更是生动的。这种激动地心情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排斥到喜欢到为它陶醉,全身心的融入到其中。充分显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互动3:作者在接近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被飞溅的水花淋得湿透,这应该是非常不舒服的感觉,作者却把这种感觉写得非常有诗意,这样写不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这种不舒适是作者真实直观的感受,这是一种外在的感觉。而作者从内心深处来说,随着淋湿程度的加剧,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也进一步加深。不由自主地想亲近它,越亲近越喜爱,越喜爱越接近,湿透的程度越厉害。但作者还是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所以作者对黄果树的既有“抚摸”“亲近”这样舒适的感觉,也有“惊恐”“疼痛”这样不舒服的感觉。这是激动与欢乐并存的美好感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
互动4:文中有几个黄果树瀑布?在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说一个“灰飞烟灭”了,“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明确:文中只有一个黄果树瀑布。一个“灰飞烟灭”了,是指图片上的那个黄果树瀑布。那个缺少生机,缺少活力,没有生命的黄果树瀑布在这一刻消失了。而“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是指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心感受的黄果树瀑布。它是真实的,“活的”黄果树瀑布。它让作者真正体味到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互动5:作者在震惊与黄果树瀑布壮美的同时也发现了黄果树瀑布的与众不同,这不同是什么?
明确:黄果树瀑布有它的后面,这里步入前面雄伟、壮丽,但黄果树的声音却是从这里发出,黄果树有它不为人所知的美在其中。这进一步吸引作者去接触黄果树。
互动6:文章结尾认为,如果不是亲自用耳朵、躯体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命题本来只是千篇一律的小学生春游习作的题目。你赞同吗?
明确:赞同。这只有亲自用耳朵、躯体去感受才会有不同的观念、体会。内心才会震颤,所思所感也会不同,才有它本身的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小学生春游习作题目。
7、再次品读、赏析课文
8、写法归纳: 1)对比手法。
2)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抓住事物的特征。3)情景交融。
9、小结全文:
第四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2@人教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归纳一般说明文的有效信息
2、分析《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的有效信息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的能力及方法
2、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合理想象,探寻科学规律,立志有所作为
2、教会学生广泛有效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四)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法
2、归纳并掌握一般说明文的总体结构 难点:
1、归纳并掌握一般说明文的总体结构
解决方法:[发现点拨教学法:发现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 ] [创造性学习法 :让学生学会 品味—感悟—迁移—转换]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广泛阅读并对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浩淼瑰丽的宇宙太空,每一个星球都闪耀着各自的光芒,其中一颗闪着蓝色光泽的星球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这里曾是茂密的远古森林,各种奇异的生物、植物、繁衍生息。翼龙,长颈龙等也在其间悠闲地悠游、漫步,时而声声长鸣„„”
这就是十四课《漫话小行星》十五课《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给我们展示的宇宙及远古画面。未知领域充满了奇迹、奥秘,它不仅需要我们有好奇探索之心,还需要我们查阅大量资
料史实去了解。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共同探讨,找出合适自己的快速阅读方法。
二、研磨分析
以《漫话小行星》、《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为例来探讨
(一)让学生试着用自己最快的速度阅读《漫话小行星》 [要求,看完后举起右手给老师一个暗示]
(二)让速度较快的前五个学生谈自己看得快的经验 生1:我认为可以看的不要过细。
师 :走马观花,对吗?(学生有小声笑的)
生2:注意力如果集中点儿,旁无杂念,应该读的会快点儿。生3:我也说不上来,反正都有吧
师 :(展示大屏幕)请大家看专家归纳出的快速阅读法(找一个学生起来朗读)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效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要求:(1)去粗取精(2)扫瞄跳跃式阅读(3)思维高度集中(4)眼脑直映 其中第(4)需要培训后方可适应
师 :请大家将我们归纳的与专家的作个比较:
生4:老师,其实刚才生1的“走马观花”不就是第(2)条吗?(老师点头,生1偷偷笑了)生5:老师,(1)、(4)我不明白
师 :眼脑直映也就是眼与脑同步,省略我们平常的朗读,再由听觉传送给大脑这一环节。“粗”与“精”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粗”即广泛文字内容,“精”才是有效信息。
生6:老师什么是有效信息
(三)阐释有效信息的概念。
(四)针对说明文的特点,依据《漫话小行星》一文概括出说明文的一般内容的结构模式,从而找出一般说明文的有效信息如:
引出小行星话题 → 引说(引出说明对象)
小行星的发现史与命名
小行星的体积与质量
研究小行星的意义 → 收尾(总结说明对象)
由此可见,一般说明文的有效信息即说明对象及其相关环节,确切地可以说,汲取一般说明文的有效信息,即: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看文章是如何阐释说明对象,又如何总结说明对象的。
[这一部分采用师生互相协商的方式]
三、品读训练
依据归纳出的快速阅读法和一般说明文的有效信息,快速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恐龙无处不有》,提炼出此文的有效信息
[这一部分,可以作为一个初学的巩固,老师可让四人小组共同商议、讨论完成] 学生提问:(不好意思地)老师真的能有这“眼脑直映”境界吗?
师 :比如说聋哑人他先天没有声音概念,只能靠触摸刺激大脑中枢,阅读,所以常人也应该可以省略中间环节。
生A :古时所说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是不是就是快速阅读法 师 :同学们说呢?
生B :“一目十行”是,可“过目不忘”是指记忆力吧
师 :(点头默许)有个词语叫量体裁衣,专家们的总结并非适应于每一个人,我们完全可以在阅读里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甚至还可以创新。
四、延伸巩固
个人独立概括出第二篇文章《被压扁的沙子》的有效信息(尽量尝试达到“眼脑直映”)
五、学生活动拓展
讨论如果是记叙文,议论文,快速阅读的有效信息又该如何提炼呢?并写出心得体会!
六、总结:
1、什么叫做快速阅读法,它要求做到哪几点?
2、一般说明文的有效信息是什么?
七、结语:
巴尔扎克在《路易•拉别尔》一文中这样写:“在阅读过程中,他吸收思想的能力是罕见的,他的目光一下能抓住七八行,而是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与眼睛的速度相等,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义”,知识的海洋浩瀚无际,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桨和帆。
八、介绍书目:
1、《快速阅读法》(1985年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新疆城》(阿西莫夫著)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学生活动的还是比较充分的。尤其是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快速阅读法已经入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得要领,我想这也是在所难免。作为一种学习手段或工具,快速阅读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非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学习方法,我想还是应该继续贯彻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
反思:
本文两篇短文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大陆板块学说和恐龙灭绝的原因。作为科普文,我们就当传授科普知识。
第五篇:《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2@苏教版
21《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一、过程与方法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二、作品主题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学习《梵天寺木塔》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1)字音、字形部分:
hui喙
穰
梵
胠
箧
履
贻
钗 rangfanquqieluyichai(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贴:赠给
但:只
盖:因为
伏:通“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五、布置作业
1、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背诵课文。
3、完成书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0、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要点: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
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