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
预习提示
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
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浣溪沙》晏殊
1、作者简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辞海》1989年版)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
《相见欢》李煜
1、作者介绍: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已经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一些艳情为主的窠臼。原有集,已散失。有人把它及其父璟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写作背景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3、朗读指导
这首词朗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4、诗词鉴赏、词上片描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景物。西楼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而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词的下片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词更加深远。
推荐作业
赏析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1、对〈〈浣溪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词人巧妙运用了“新”“旧”对比,用“新”来反衬“旧”,突出了词人对往事的留恋。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夕阳西下”是眼前景,词人用叹今的方式来表现怀旧的感情,情味凄婉。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面对花儿飘零,心中涌起了无尽感伤。但看到相识的归燕,空虚的心灵又得到了安慰。D.“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通过写主人公的行动,倾诉了词人怅惘的心境。
2、你认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3、《相见欢》〉中书写离愁的句子是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句话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第二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所流露出的愁绪情思。
3.提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学习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作品所流露出的愁绪情思。
2.提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学习方法】
资料查阅,吟哦讽诵,讨论交流,读写结合。【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时刻激励着我们。其实,有许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说“先天下之忧”中的一个“忧”,不是谁都能解,谁都能堪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唐“李后主”李煜的一首词《相见欢》,它可以让我们对一个人的“忧愁”有一深刻认识。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课前布置大家收集词人李煜的相关资料,你所了解的李煜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交流,师生随时予以肯定,补充,小结)2.大家都读过他的哪些诗作?
(学生自由交流,作相应笔记积累)(教师作整理板书或出示幻灯片)
三、吟哦讽诵,感知文本
(一)自由朗读,正音释义
1.学习古诗词当从吟诵开始,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词作。(学生大声朗读)(教师行间巡视,关注学生的读音、停顿等)
2.刚才大家在自由朗读时,我发现有个别同学还有读错字音,读错停顿的现象,我们大家一起看看这些字该怎样读,词中的一些句子都是什么意思,朗读时应如何停顿。
(师生明确一些字的读音)(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释)
(二)指名朗诵,方法引领
1.了解了作品的意思,有助于我们正确诵读作品,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家把这词朗诵一下。
(学生朗诵。学生评价。师生共同探讨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这首词诵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哽咽,悲痛。
首句叙事,可用较轻松的语调读出。第二句可用缓慢的语速读出沉思。第三句用疑问语气读出留恋企盼。第四句用降调一字一顿读出无可奈何。[小结,投影]
(三)名家范读,模仿借鉴
1.了解以上朗诵注意点之后,再让我们来听听名家是如何朗诵这首词作的。(在上一项小结幻灯上,播放朗诵录音)
四、质疑交流,感悟愁思
1.请同学们再读词作,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反复阅读词作,思考质疑)(教师巡视)
2.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疑问、感悟说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分享。(学生交流)(师生共同释疑、赏析)
学生质疑预设: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句中的“无言”真的是“无言”吗? “月如钩”,词人所见只有月吗,为什么一眼所见就是“如钩”的残月,我们以前所学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写月的句子?人们常用月亮来寄托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同样一轮明月,为什么不同人寄托的情感各不相同?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的是梧桐吗?“寂寞”还是词人,那么,词人用“梧桐”自况,可见词人虽为囚徒,却还不肯放低自己高贵的身份,难怪他格外愁苦。佛说“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可怜的李煜可能还是放不下他的帝王身份啊!
“秋”字之前可冠“金”“深”“晚”“暮”等字,词人为何选用一个“清”字?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词人将“离愁”比作什么啊,要用“剪”“理”?这一比喻写出“离愁”什么特点? 故人常用哪些东西来比喻自己的愁思?这种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应该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倒底是什么“滋味”?为什么要说作“别是一般”?
学生感悟预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照应“独上”也开启了下文的“寂寞”,“独”可以想见词人的孤独。可以联想到八年级时所学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初贬的苏轼在孤独寂寞感到“无与为乐者”时,还有一个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为伴,而此时的李煜的孤独寂寞就可以想见了。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锁”的不是秋,锁的是词人,是词人的自由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古人常将“愁”比作丝缕,比作流水,李白还比作“白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让人联想到后者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轻时的“愁”,是涉世未深故作深沉的矫情;现如今的“愁”,是饱经磨难故作轻松的无奈。
2.现在大家对这首词作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大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的意境。
(学生练笔、交流)(师生评价、肯定)
五、归纳小结,俯瞰全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文学之美在于思想与感情的真实流露,在于将人类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以文字形式酣畅淋漓、毫末必现地加完美表达。让我们感谢李煜,给我们以人类真情的熏陶,让我们感谢中国文学,给我们以艺术的滋养。
六、音乐熏陶,咀嚼余味
感谢我们的音乐家,把词人的作品谱写成歌曲。让我们一边欣赏歌曲,一边体会李后主的词作所带我的那种“余意绕梁”的艺术魅力。
(播放歌曲《独上西楼》)读完这首词作,让我再次吟诵范仲淹的那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范仲淹所说那种境界真的非常人所能及了,就让我们向着这一崇高的人生境界不懈努力吧,哪怕是“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们毕竟“飞过”。
(宣布下课,布置作业)
第三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
文学体裁:词 创作年代:五代时期 作品出处:南唐二主词
作者简介:李煜(937——978),五代时期南唐后主。字重光,号钟隐。继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称帝三年,宋朝已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形势岌岌可危。继位十年后,自贬国号为江南,改称国主(世称李后主),派遣使臣朝宋。李煜好声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过每年向宋朝进贡来苟延求存。974年(宋太祖开宝七年),宋朝派遣曹彬率师南伐,次年攻占金陵,将李煜俘获到汴京。978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被毒死。李煜善于写词,词作内容大部分都是描写宫廷的腐化生活,风格浮靡。进入汴京以后,他的词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后人将他的词作与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词作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宋史》、《五代史》有传。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牌: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 格调
此调有多种格体,俱为双调。这里只列举一体36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以此词为例,如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3]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②。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②离愁:指去国之愁。
③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1]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2]
第四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结晶,千百首诗词也有着千百种情感,苏轼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些抒发愁绪的诗句。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抒发愁绪的诗句,那么这些写愁的句子都有个共同点,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它们将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形象、具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体验之深,愁情之苦。李煜的《相见欢》。
作者、词牌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仅在位14年,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李后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词作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人之情感,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却一直被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过着每天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内容解析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2、‚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3、‚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上阕:李后主眼中之景,色彩冷落凄清。‚无言独上西楼‛,既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李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意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4、板书:上阕——写景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6、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7、‚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8、下阕:直抒胸臆。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一人孤居,尝尽了‚离愁‛的滋味。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缠绕着人,真是苦恼。要和它一刀两断,永远不再去想;可是不成,再快的剪刀也是剪不断的。那么,索性就去想个透吧,把它整理出头绪来,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了!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别是一般滋味‛了,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抒发了作者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
9、板书:下阕——抒情
10、那么上、下阙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1、小结课文: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相思之情。这首词写得极其自然,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却将那份亡国之后的愁苦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那让我们重新饱蘸一份浓浓的深情来再次聆听后主那愁肠的心曲。
第五篇:17相见欢 渔家傲秋思 浣溪沙
襄城一高初中部九年级语文学案(下)17
执笔:刘娇艳
审核:王金伟
审批:
班级:
姓名:
相见欢 渔家傲·秋思 浣溪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背默这三首诗。
2.理解诗句表达的感情,准确对诗句进行赏析。【重点难点】同目标1,2。
相见欢
一、文学常识。
1.李煜,五代时期 后主。他的词前期多写宫廷闲情,亡国之后,其词多抒发。
二、默写填空。2.《相见欢》以眼前实景写主人公苦闷终日的句子是:。3.《相见欢》的主旨句是:。4.《相见欢》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的诗句是:。5.《相见欢》中“,”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6.《相见欢》中描写“藕断丝连”的离愁别绪的句子是:,。7.《相见欢》中抒情的句子是:,。
三、能力提升。8.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 ”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 之情。9.对《相见欢》这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黯淡的底色。
B.仰望夜晚的天空一弯残月,使人愁上添愁;俯视秋天的地面无边寂寞,使人愁而更愁;上片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不言愁而愁自见。
C.下片前三句暗用“丝”作喻体,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
D.最后一句是不借助比喻的白描,可惜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因为难以言说,最终只有自己内心知晓了。
10.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居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11.任选角度,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2.赏析千古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渔家傲·秋思
一、文学常识。
1.范仲淹,字,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我们学过他的文言名篇。
二、默写填空。2.《渔家傲·秋思》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3.“,”两句点明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4.“,”两句表达了将士因边疆战事未了,难以回家。5.“,”抒写作者忧国思乡的思想感情。
6.词中表现“异”字的句子是:。。7.“ ”即景生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出边塞特有的凄凉和荒芜。
三、能力提升。8.“燕然未勒”的意思是。9.《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以(表达方式)为主,描绘了(内容);下阕以(表达方式)为主,抒发了。笔力雄健,感情沉郁。10.《渔家傲·秋思》下阕“,”两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11.词的上阕写景,围绕“ ”字着笔,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抒怀,慨叹 和,表现了戍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12.本词上阕是写景,以“异”字统领,然后以、、三幅画面来描写边关的独特景象。13.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阕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阕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同。C.词的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4.《渔家傲》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
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
15.用自己的话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
16.“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有何作用?
17.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浣溪沙
一、文学常识。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二、理解填空与名句默写。
2.词的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3.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4.晏殊《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慰交织的情感并深蕴着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5.晏殊《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名句是:。
三、能力提升。
6.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_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图画。7.“夕阳西下几时回”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9.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
中寓情,情景交融。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10.本首词哪两句是千古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11.试分析这首词的表达技巧,谈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
相见欢
11.(1)以“梧桐”自比,表达了词人孤寂凄苦的心情;(2)“锁”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被囚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凄苦。
1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纷繁的离愁比作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被囚后难以排遣的悲苦心情。
渔家傲 秋思
6.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8.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9.描写 塞外奇异的秋景 抒情 戍边将士忧国思乡的情怀
10.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1.异 功业未立(或:燕然未勒)思念家乡(或:归期无计)12.衡阳雁去 边声四起 孤城落日
15.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一座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16.写出了边地夜景的凄清悲凉;表现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17.用典,既想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
浣溪沙
6.夕阳 落花 归燕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话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青春易逝的感慨。
11.寓情于景。借助夕阳西下、落花归燕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表现了作者对岁月和生命的珍惜,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