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课《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情感,积累诗句。2.多角度品鉴词句,体会作者的亡国之怨,故国之思。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品鉴词句,体会作者的亡国之怨,故国之思。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诗词的教学方式虽已有一定了解、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基础但要能深入理解该词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南唐李煜的一首词《相见欢》。
二、新课教学
1.请同学们散读这首词。
2.请一生读该词,了解学生朗诵情况。
根据学生情况可设计再散读课文或者提问:这首词写了哪些事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西楼、钩月、梧桐、深院、清秋。表达了诗人的离愁。我们朗诵的时候语速需要缓慢一些、语调需要低沉一些。
3.请同学们把这种离愁情感融入到朗诵中去,生齐读课文。
【备注】:此处引导学生关于词的语速、语调:慢速、低沉,并让学生都尝试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速、语调。
4.我从同学们的朗诵中听到了离愁的意味,其实同学们之前学过很多写离愁的诗句,说一二。【教师备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枫桥夜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黄鹤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
《登岳阳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归纳】:诗人表达的是思友、思亲、思故乡的情感。【备注】:此处可让学生一起读读诗词。
5.那么你们知道李煜的愁是怎样的愁吗?他的离愁和杜甫、王湾他们的离愁有怎 样的异同?
【出示】李煜25岁即位,世称“李后主”。38岁,金陵城陷,李煜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他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旦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相见欢》是他降宋后囚居汴京时所作。41岁时被宋太祖赐酒毒死。【出示】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示两个内容请学生前后四人进行讨论。
你从材料中捕捉到了什么信息?李煜的离愁和杜甫、王湾他们的离愁有怎样的异同?
明确:相同处:远离了故乡、思念故乡。“他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囚徒,“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亡国之君,他的愁既有离人之思,又有囚徒之恨、亡国之痛。
虽然都有思念家乡之情,但这种别了三千里家国的痛,一代君主,最后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的痛,和李白、杜甫游历山川随时可以归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破国离家之苦恐怕也只有李煜自己最能真切体会了。【板书】离人之思、囚徒之恨、亡国之痛
6.这种愁绪这么复杂,诗中哪一句体现了这种复杂的离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明确:以丝喻愁,把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写出愁绪的纷乱、繁杂。就如《虞美人》中这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下面,我们带着这种深切的离愁,把下阕一起朗诵一遍。(生齐读)8.同学们理解了这种复杂情感之后,重新回到上阙,诗人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传递这种复杂情感的?请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四人讨论)【教师备用】
月如钩:如钩之月是不圆满的,就蕴含着离别之意,残月与他离了故土、沦为阶下囚的现状非常吻合。且钩月月色必然昏暗,那么庭院也必然晦暗阴沉,所以天上的残月、庭院的阴晦、词人的伤感遥相呼应。
西楼:词人登的楼是西楼、偏楼,低沉消糜,是与词人的心境相吻合的,词人为何要登楼?
【出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 登西楼是为遥望故国。词人又说“独自莫凭栏”明明劝说自己一个人就不要登楼了,登楼就会引发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可是能劝说的了自己吗?愁绪无法排遣的时候依然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梧桐是寂寞的,其实寂寞的是诗人自己,和他亡国被囚的现状相符合。词中哪些地方还告诉我们诗人的寂寞?----无言、独上。与过去帝王时期前呼后拥相比,此时的孤独更显凄凉。
你能解读词人是怎样的上吗?怎样的脚步?沉重的,缓慢的,一步接一步,他将内心的愁苦化作步步脚印,登上西楼。
能不能换“杨柳?”:杨柳春天,梧桐暗点季节----深秋,落叶纷飞有一种萧条之意。
深院:细读“深”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院墙之高、庭院昏暗、偏僻、空旷,只有诗人一个人更显院落之深,更显诗人孤独、寂寞。“庭院深深深几许”。锁清秋:锁住的是清秋,更是词人。能不能直接说:“锁我心?”不能,亡了国被软禁的不自由,哪是能那么直白的说出来,只道是清秋被锁,院墙高深。那么他的复杂情感放在哪里呢? 【板书】心上
9.一个亡国之君的愁苦,从他的词作中点点滴滴的渗出,“凄凉况味,欲言难言,滴滴是泪。(陈延焯《云韶集》)”就让我们带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再次朗诵这首词。(此处充分读。)
三、巩固练习
四、课后迁移
五、板书
【宋代词人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板书“秋心” 西楼 梧桐
秋 心
钩月 深院
离人之思
囚徒之恨、亡国之痛
第二篇:《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是一直把他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过着每天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诗文,词的成就为最高。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4、古诗今译: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三、品味赏析:
1、上阕:李后主眼中之景,色彩冷落凄清。“无言独上西楼”,既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李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意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2、下阕:直抒胸臆。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一人孤居,尝尽了“离愁”的滋味。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缠绕着人,真是苦恼。要和它一刀两断,永远不再去想;可是不成,再快的剪刀也是剪不断的。那么,索性就去想个透吧,把它整理出头绪来,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了!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别是一般滋味”了,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四、教师小结:
《相见欢》是作者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词作。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像幽闭在清秋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没有自由,痛苦、悲伤达到了极点。全词深刻细腻地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
全词自然真率,无一丝雕琢痕迹,艺术造诣极高,感人极深,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确如此。
该词上阕,写深秋月夜词人独处的情景。下阕,劈空而来,似波涛汹涌,将全篇推向高潮。作者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形象,贴切、自然地表达出来,欲哭无泪,感人至深。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三篇:《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
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酒毒杀。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介绍词: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篇幅分类:小令(58字内),中调(58—90字),长调(91字以上),大多分段:叫“片”或“阕”。
二、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三、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
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四、诗歌赏析
1、根据词的内容填空。
(1)词中点明伤怀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2)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一句写的是仰望之景;“”一句写的是俯视之景。参考答案:(1)西楼;夜晚;秋天。(2)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剪不断,理还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现在人们运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参考答案:作者把离愁比作丝的千头万绪,以千丝万缕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绪之纷繁难解。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被认为是绝妙之笔,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微妙的感受,实是包含心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4、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参考答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忘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5、本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答案:“月如钩”、“梧桐”、“深院”、“清秋”描绘了一种寂寞的凄凉的境界,反应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李菊芬
第四篇:相见欢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积累写愁词句。
2、能力目标:学会品析鉴赏诗词。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教学难点
把握词作情感基调,进而体会主旨,师生共同分析写愁情的绝妙之处。多媒体演示等帮助理解。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深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教师: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学生:李煜 教师:大家对李煜了解多少呢?
学生明确:他是南唐后主、词中帝王的李煜。我们知道他的词以南唐亡国分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写奢侈豪华的宫庭生活;后期主要是回忆往事,怀念故国,描述被囚禁后的苦闷生活。
今天,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一首词作《相见欢》。
2、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媒体演示】
3、让学生自己理解词意与作者的感情。(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主旨)【小组自由讨论】
明确:词题必须扣住“离愁”。【板书】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闺房中的相思之愁,也不是游子的羁旅之愁,而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媒体演示】
4、教师:大家找找词中有哪些意象(景物)?
明确:意象:【媒体演示】 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西楼”、“残月”可联系“月满西楼”或“西楼望月几回圆”理解)(“梧桐”可联系“梧桐更兼细雨”理解)(院深大而显人少,可见寂寞、孤单)
5、具体研读、品字析句鉴赏词作
教师:大家看看除了意象之外,还有哪些字词有助于表现主旨? 明确:“无言”、“独”、“寂寞”、“锁”【媒体演示】
“无言”、“独”——因为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但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从“无言”、“独”可看出后主那孤独、寂寞的身影。
“寂寞”、“锁”——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被锁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会不感到寂寞。“锁”字暗点了身世。(这是一种修辞手法:移用。)
6、这首词被誉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那么这两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同学们看见这一句,有什么特点吗?
明确:它们将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具体分析: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愁写得恣肆汪洋、绵延无尽。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可以游走。贺铸《青玉案》写愁多而可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媒体演示】
7、扩展延伸:阅读李煜的另一首《相见欢》
相见欢
林花谢 已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8、小结:这两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相思之情。通过这段时间的诗词学习,我们应该对诗词鉴赏的步骤有一定的了解:首先要注意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及与表达主旨相关的字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词作基调,最后联系作者身世,结合全篇领会主旨。
9、歌曲欣赏:
教师:这首词写得极其自然,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却将那份亡国之后的愁苦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那让我们重新饱蘸一份浓浓的深情来再次聆听后主那愁肠的心曲。【媒体演示】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师充满深情地朗诵,并且整个朗诵过程要在背景音乐《二泉映月》配合下进行。教师朗诵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词中意境。
【媒体演示】呈现本词在屏幕上,使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通过复习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词作主旨。【媒体演示】作者简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媒体演示】提供背景音乐《二泉映月》为学生体会感情创设意境。【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可联系词人的生世(方法:知人论世)要注意景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
【媒体演示】呈现结果,帮助学生理解主旨。
【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从意象入手理解词作,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词作能力且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媒体演示】呈现问题与答案,提高学生品字析句的能力且印象直观。
【学生回忆回答】通过回忆其它类似写愁词句,了解这些写愁词句的共同特点,提高学生品字析句的能力
让学生理解这一写愁词句的绝妙之处。
【媒体演示】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帮助学生理解。
【小组讨论回答】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增进认识,提高鉴赏能力。
从具体的鉴赏过程中,帮助学生得出一些实质性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鉴赏活动中能够得心应手,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自由发挥
【媒体演示】放歌曲《独上西楼》让学生在情境中再次感受词作主旨及情感基调。
巩固知识,与中考链接。
第五篇: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煜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
一、释题导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翻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品味赏析:
四、合作探究:
1、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明确: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明确: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3、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明确:“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4、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语。由问天、问人而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此外此词还很好的运用了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