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所流露出的愁绪情思。
3.提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学习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作品所流露出的愁绪情思。
2.提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学习方法】
资料查阅,吟哦讽诵,讨论交流,读写结合。【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时刻激励着我们。其实,有许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说“先天下之忧”中的一个“忧”,不是谁都能解,谁都能堪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唐“李后主”李煜的一首词《相见欢》,它可以让我们对一个人的“忧愁”有一深刻认识。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课前布置大家收集词人李煜的相关资料,你所了解的李煜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交流,师生随时予以肯定,补充,小结)2.大家都读过他的哪些诗作?
(学生自由交流,作相应笔记积累)(教师作整理板书或出示幻灯片)
三、吟哦讽诵,感知文本
(一)自由朗读,正音释义
1.学习古诗词当从吟诵开始,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词作。(学生大声朗读)(教师行间巡视,关注学生的读音、停顿等)
2.刚才大家在自由朗读时,我发现有个别同学还有读错字音,读错停顿的现象,我们大家一起看看这些字该怎样读,词中的一些句子都是什么意思,朗读时应如何停顿。
(师生明确一些字的读音)(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释)
(二)指名朗诵,方法引领
1.了解了作品的意思,有助于我们正确诵读作品,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家把这词朗诵一下。
(学生朗诵。学生评价。师生共同探讨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这首词诵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哽咽,悲痛。
首句叙事,可用较轻松的语调读出。第二句可用缓慢的语速读出沉思。第三句用疑问语气读出留恋企盼。第四句用降调一字一顿读出无可奈何。[小结,投影]
(三)名家范读,模仿借鉴
1.了解以上朗诵注意点之后,再让我们来听听名家是如何朗诵这首词作的。(在上一项小结幻灯上,播放朗诵录音)
四、质疑交流,感悟愁思
1.请同学们再读词作,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反复阅读词作,思考质疑)(教师巡视)
2.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疑问、感悟说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分享。(学生交流)(师生共同释疑、赏析)
学生质疑预设: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句中的“无言”真的是“无言”吗? “月如钩”,词人所见只有月吗,为什么一眼所见就是“如钩”的残月,我们以前所学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写月的句子?人们常用月亮来寄托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同样一轮明月,为什么不同人寄托的情感各不相同?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的是梧桐吗?“寂寞”还是词人,那么,词人用“梧桐”自况,可见词人虽为囚徒,却还不肯放低自己高贵的身份,难怪他格外愁苦。佛说“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可怜的李煜可能还是放不下他的帝王身份啊!
“秋”字之前可冠“金”“深”“晚”“暮”等字,词人为何选用一个“清”字?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词人将“离愁”比作什么啊,要用“剪”“理”?这一比喻写出“离愁”什么特点? 故人常用哪些东西来比喻自己的愁思?这种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应该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倒底是什么“滋味”?为什么要说作“别是一般”?
学生感悟预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照应“独上”也开启了下文的“寂寞”,“独”可以想见词人的孤独。可以联想到八年级时所学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初贬的苏轼在孤独寂寞感到“无与为乐者”时,还有一个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为伴,而此时的李煜的孤独寂寞就可以想见了。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锁”的不是秋,锁的是词人,是词人的自由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古人常将“愁”比作丝缕,比作流水,李白还比作“白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让人联想到后者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轻时的“愁”,是涉世未深故作深沉的矫情;现如今的“愁”,是饱经磨难故作轻松的无奈。
2.现在大家对这首词作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大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的意境。
(学生练笔、交流)(师生评价、肯定)
五、归纳小结,俯瞰全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文学之美在于思想与感情的真实流露,在于将人类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以文字形式酣畅淋漓、毫末必现地加完美表达。让我们感谢李煜,给我们以人类真情的熏陶,让我们感谢中国文学,给我们以艺术的滋养。
六、音乐熏陶,咀嚼余味
感谢我们的音乐家,把词人的作品谱写成歌曲。让我们一边欣赏歌曲,一边体会李后主的词作所带我的那种“余意绕梁”的艺术魅力。
(播放歌曲《独上西楼》)读完这首词作,让我再次吟诵范仲淹的那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范仲淹所说那种境界真的非常人所能及了,就让我们向着这一崇高的人生境界不懈努力吧,哪怕是“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们毕竟“飞过”。
(宣布下课,布置作业)
第二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
文学体裁:词 创作年代:五代时期 作品出处:南唐二主词
作者简介:李煜(937——978),五代时期南唐后主。字重光,号钟隐。继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称帝三年,宋朝已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形势岌岌可危。继位十年后,自贬国号为江南,改称国主(世称李后主),派遣使臣朝宋。李煜好声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过每年向宋朝进贡来苟延求存。974年(宋太祖开宝七年),宋朝派遣曹彬率师南伐,次年攻占金陵,将李煜俘获到汴京。978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被毒死。李煜善于写词,词作内容大部分都是描写宫廷的腐化生活,风格浮靡。进入汴京以后,他的词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后人将他的词作与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词作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宋史》、《五代史》有传。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牌: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 格调
此调有多种格体,俱为双调。这里只列举一体36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以此词为例,如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3]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②。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②离愁:指去国之愁。
③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1]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2]
第三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结晶,千百首诗词也有着千百种情感,苏轼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些抒发愁绪的诗句。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抒发愁绪的诗句,那么这些写愁的句子都有个共同点,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它们将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形象、具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体验之深,愁情之苦。李煜的《相见欢》。
作者、词牌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仅在位14年,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李后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词作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人之情感,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却一直被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过着每天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内容解析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2、‚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3、‚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上阕:李后主眼中之景,色彩冷落凄清。‚无言独上西楼‛,既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李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意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4、板书:上阕——写景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6、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7、‚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8、下阕:直抒胸臆。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一人孤居,尝尽了‚离愁‛的滋味。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缠绕着人,真是苦恼。要和它一刀两断,永远不再去想;可是不成,再快的剪刀也是剪不断的。那么,索性就去想个透吧,把它整理出头绪来,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了!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别是一般滋味‛了,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抒发了作者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
9、板书:下阕——抒情
10、那么上、下阙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1、小结课文: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相思之情。这首词写得极其自然,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却将那份亡国之后的愁苦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那让我们重新饱蘸一份浓浓的深情来再次聆听后主那愁肠的心曲。
第四篇:相见欢 演讲稿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全词情景交融,字字传情,无人尝过亡国之痛,通过一个画面和一个比喻,把诗人复杂的内心表现的极为真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本词流传千古之句。
第五篇:课堂实录《相见欢》
课堂实录《相见欢》
师:请一个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我们请一位同学。[学生朗读] 师:请坐。我们请其他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读出《相见欢》词人的心情?(学生摇头)
生:我觉得他朗读得还是有点平淡,缺少感情。
师:对,朗读是要有感情的。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
[资料展示] 生:是愁。
师:是什么样的愁绪呢? 生齐:是离愁。
师:这份离愁是怎样的离愁,哪一句中给我们具体展现了出来?(生杂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师:是怎样的离愁?它的愁有形吗?有滋味吗?哪一句向我们展现了出来。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他的离愁是剪不断的,是理还乱的,剪不断的理还乱的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他这种愁呢? 生:是愁绪,是思绪。
师:剪不断,理还乱的还有什么物品?剪也剪不断,理?想整理一下,却还是那么乱。
生:好像藕断丝连的,好像藕断丝连的愁绪。师:对,可他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哀愁? 生:因为他的离别。
师:仅仅是缘于他的离别吗?我们回忆一下张心意刚才说的他有一种思绪,大家是否和她有同感。我们再揣测一下,李煜在思什么?
师:一起思考一下,他究竟在“思”些什么呢? 生齐:思国。
师:你怎么理解他是思国呢? 生:因为他离开了国家。师:他离开国家了?
生:是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国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师: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思国之情。可仅此而已么?我们还会在思什么呢? 生:还思念家乡。师:怎么理解?
生:因为他亡了国,身处他乡,思念家乡会产生愁绪的。师:思国、思乡都会产生愁绪。我们联系背景读词,体会一下他还怎样的思绪令他哀愁呢? 生:思念家人也会有愁绪。
师:他的愁是怎样的愁啊,那么多的愁,要把它整理起来,确实有一些混乱的。这样的思绪,带来这么多的离愁,我们能体会吗,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其实,古人中有人能够体会,迁客骚人的愁绪哪一句,能感觉到吗,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他的这一段离愁。
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愁绪,他向人倾诉了么?
生:没有,他说独上西楼,一个独上西楼,这就可以看出没有人陪伴他,应该是他一个人,而且还说无言独上西楼,一方面是无法说,一方面也是不想说。
师:“不想说,无法说。”所以这个愁的滋味,只能藏在心里头,他的愁在心里,他的愁都是有思念,这样一种离别之伤,我们能感悟了,那就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我们李煜的情感。
[学生朗读] 师: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的内心全是哀愁的时候,他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应当是怎样的?
[学生朗读] 师:“在心头”——思国、思家、思亲的这份离愁压在心头,该是很沉重的,可我们朗读时似乎它只在心头这么轻轻滑过。再感受一下,他如此“别是一番滋味”的离愁在心头的分量。再朗读有一下。
(重读“在心头”,并放慢语速。)
师:很好。除了他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一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可以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资料展示] 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是景,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跟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许多的离愁。学案上的练习可以参照,有问题提问。
[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说了哪些景,词人看到了哪些景,景物有哪些?
生:西楼、月、梧桐、秋。
师:我们在词中所见之景有何特色?请问词人观察景物的季节? 生:在秋季。师:时间? 生:晚上。
师:在哪儿看到的景? 生:西楼。
师: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谁来分析一下。生:月如钩,月是一种自然现象,月如钩是残月,是缺掉一块的月,总是给人一种比较哀伤的感觉。会联想到和亲人、国家的离愁。
师:一钩弯月一钩残月,这一钩勾起了我们的一种哀思了。我们也比较一下,古诗词中出现过的许多的月景,形成了什么样的印象,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心情。
[资料展示]
师生共赏:“月落”之时“江枫渔火对愁眠”;“月如钩”时“同向春风各自愁”;“月笼沙”时“不知亡国恨”;惜“别”的时候又看到“西楼残月”。师:我们可以发现月给人的联想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络到一起。生齐:愁、恨、别。
师:我们看看其它的景致,能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我讲一下我的看法,刚才说词里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的时候到处都是落叶,在这秋天树叶掉下来了,光秃秃的,正在落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这梧桐就感觉很寂寞。师:好一个给人萧瑟的感觉。
师:其他同学对梧桐有没有感触,刚才我好想看到这边在讨论,这个梧桐到底什么意思,有结果吗?
生:我感觉这梧桐被锁在深院里更加感觉孤单。
师:刚才还有同学在讨论时提问说不理解这“梧桐”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她的介绍真让我们感受到这梧桐带给我们的寂寞之感。同样也让我们看一看,其它的词中所选用的这个意象,展现出怎么样的情愫。
[资料展示]
师生赏读:“梧桐树”让你体会到“离情正苦”;“梧桐更加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又能引发愁绪了;“缺月挂疏桐”,疏桐是什么稀疏的梧桐,那也就是说什么时候的,深秋了,“幽人独往来”,却只是“孤鸿影”;有“恨”绵绵“无人省”“寂寞沙洲冷”。我们应该都能发现这梧桐景下渲染出的都是怎么的一种悲伤寂寥的氛围。
师:那么其他的意象是不是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呢,我们可以自己轻读词再体会一下。这些意象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呢? 生:寂寞,孤单。
师:李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你一定可以感觉得到了。“秋天”似乎不用解释了,它似乎常给人一种萧瑟悲伤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因而,所有的景都蕴含了作者的愁绪,所以他登上楼看到的其它景,未能入诗入词,而我们现在看到他的词,能不能从景中感受到他的离情别绪,我们一起来朗读出来,并且请注意他的重音和停顿,你觉得哪些语词蕴涵了词人的心绪应当凸显出来,请特别注意。让我们来演绎一下。
[学生朗读]
师评:语速是比较慢了,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些语词,刚才特别能体会愁绪的这些景,应当如何凸显出来,来加强他的这种愁绪呢,我们可以试一试,也许你可以做一些重音,或者做一点标识,我们只读这段景,试试看。
生标注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评:“深院”似乎不够深。我们想一下,怎样把这些景色的特点以及他们包涵的词人的心情再读出来。师:梧桐的特点是?生:“寂寞”。师:“院”的特点是?生:“深”。师:“秋”的特点是?生:“清”。师:“清”是什么意思?生:凄清,冷落。师:我们可以一起朗读出来这些词意么?
[学生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已能表达出词的情感,可是在朗读中还有些字词处理得有些平淡。也许是大家还没有理会到这些词对于他的情感表达寄予的作用。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人对词的评价,看看我们在理解词的情感、意象之余还可以把握哪些特点。
[资料展示] 师:你能感觉到词中语句的如珠之感吗?把你认为特别精当精妙的语词都划出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汲取多人的意见,启发自己的思维。
师:先给大家一个点评的例子,可以学着评点。[资料展示]
生:就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寂寞”是表达出作者只有一个人,“梧桐”就是象征作者自己,“深院”就是象征作者自己的心灵,“清秋”是他的忧愁,这是作者把他自己的忧愁锁在了自己的心里。然后和前面的“无言”相照,不愿意和别人说他的忧愁。
师:好,很有独到的见解。还有其他同学有想法么。
生:我觉得这句话读上去似乎没什么寓意,但是能和前文照应的话,就可以表现作者自己很孤独。这样的话,我会想到“寂寞”好象就是作者一样,“深院”又可以感觉到作者心里非常空虚,当时非常寂寞,所以说深院似乎可以表达出作者当时那忧虑的心里。而“清秋”又是很萧索的,就是说清秋也可以联想到愁,就可以体现出作者当时有很多愁在心里。所以说我觉得这句话经典。师:听了两人的评价我们忽然之间感觉到这些景变成了词人自己的处境的体现了。大家看到了没有?
师:那寂寞的是谁?是有同学曾问过。寂寞的是梧桐吗? 生:是。
师:寂寞的仅是梧桐吗? 生:还有作者。
师:对,刚才陆思嘉特别还说到,好像深院是他内心,作者把愁绪锁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无言和后头在心头对应起来。特别是这个“锁”字是刚才有同学特别注意过,你能体会这个“锁”的感受吗?
生:“深院锁清秋”,他要把秋天锁起来的话,就是说那个院子很高很深比较压抑,心情比较绝望的。那种院子墙壁很高,只有他一个人在,仿佛被关在里面了。
师:他说深院“锁”的是秋天,又忽然之间联想到感觉到好象作者也被锁到里面了。究竟锁的是什么? 生(杂声):是秋天,是词人。
师:一个“锁”字给我们带出多少联想,联想出多少场景来:深深的院落中秋色浓重,亡国之君被锁到了这里,让人体会到他的愁绪。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的想法要交流。生:“独上”给人一种独憔悴的感受。
师:对,那么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些词的情感也能够演绎出来呢。不要光注意了景,忘了情,这些词中也是渗透了作者的感情的,好,一起来把全词朗诵一下。
生:《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自己感觉读得怎么样?我们请同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读出味道来?
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词人的处境,体会词人的心境,理解词的意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