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庶人章第六》教学设计
《庶人章第六》教学设计 封开县杏花镇中心小学
韦敏基
教学目标:
认知: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知道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做到孝。
3、懂得父母生养、培育我们,养育之恩报答不完。情感: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行为:努力了解自己的父母,并开展“每天为父母做件事”的实践活动。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士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六篇《庶人章》
3、板书课题《庶人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庶人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意思。
1、指名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二、歌曲导入,激发情感。(播放儿歌《小乌鸦爱妈妈》。)
师:刚刚这首儿歌好听吗?歌曲里面的小乌鸦是一只什么样的小乌鸦呢?(它关心妈妈,爱妈妈,是一只孝顺的小乌鸦。)说的对,小动物都知道孝顺自己的妈妈,那我们人类呢?(要孝敬父母,爱自己的父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孝经》中《庶人章第六》,看看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课题:庶人章第六。学习“庶人”一词,理解意思。
二、学习课文,体会孝道。
师:前几课我们学习了天子和为官的人如何尽他们的孝道,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百姓是怎样尽孝的。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播放视频:范读课文。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4.指名读。5.逐句讲解:(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慎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解释: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2)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解释: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6.理解课文大意后再读文,练习读出韵律、读出感情。7.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分男女读、齐读等。)
三、中华美德,继承发扬。
师: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尽孝,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多么尊贵或多么卑微,对父母的孝心是永远不能忘的。因为父母生养了我们,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他们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教会我们开口说第一句话,走出第一步路„„所以孝敬父母也是一种中华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提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杨香救父》。
1、出示动画故事听老师讲故事。
2、说一说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四、许下承诺,付之行动。
师:刚刚我们听了孝敬父母的故事,说说你们如何在生活中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讨论后在班级中交流汇报。)
师:刚刚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父母长辈给予我们那么多的爱与关心,如果我们也能多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倾注一些爱,那么他们一定会很欣慰的。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让我们把我们许下的承诺变成实际行动,在生活中多关心父母,坚持每天为父母做件事,让我们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做个关心、体贴父母的好孩子。
五、齐声诵读《庶人章第六》
第二篇:《庶人章第六》教学设计
《庶人章第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知道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做到孝。
3、懂得父母生养、培育我们,养育之恩报答不完。情感: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行为:努力了解自己的父母,并开展“每天为父母做件事”的实践活动。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士章第五》
1、接龙读。
2、摇头晃脑读。
二、歌曲导入,激发情感。(播放儿歌《小乌鸦爱妈妈》。)师:刚刚这首儿歌好听吗?歌曲里面的小乌鸦是一只什么样的小乌鸦呢?(它关心妈妈,爱妈妈,是一只孝顺的小乌鸦。)说的对,小动物都知道孝顺自己的妈妈,那我们人类呢?(要孝敬父母,爱自己的父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孝经》中《庶人章第六》,看看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庶人章第六。学习“庶人”一词,理解意思。
二、学习课文,体会孝道。
师:前几课我们学习了天子和为官的人如何尽他们的孝道,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百姓是怎样尽孝的。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播放视频:范读课文。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4.指名读。5.逐句讲解:
(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慎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解释: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2)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解释: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6.理解课文大意后再读文,练习读出韵律、读出感情。7.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分男女读、齐读等。)
三、中华美德,继承发扬。
师: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尽孝,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多么尊贵或多么卑微,对父母的孝心是永远不能忘的。因为父母生养了我们,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他们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教会我们开口说第一句话,走出第一步路„„所以孝敬父母也是一种中华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提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杨香救父》。
1、出示动画故事听老师讲故事。
2、说一说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四、许下承诺,付之行动。
师:刚刚我们听了孝敬父母的故事,说说你们如何在生活中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讨论后在班级中交流汇报。)
师:刚刚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父母长辈给予我们那么多的爱与关心,如果我们也能多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倾注一些爱,那么他们一定会很欣慰的。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让我们把我们许下的承诺变成实际行动,在生活中多关心父母,坚持每天为父母做件事,让我们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做个关心、体贴父母的好孩子。
五、齐声诵读《庶人章第六》
第三篇: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第四篇:《断章》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第五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39个生字和词语盘点中的生词。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3: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三、重难点:
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
四、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
词语盘点、交流平台1课时。日积月累课外书屋1课时。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词意,理解课文内容。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师:能说说图片反映了什么事吗?(板书:地震)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师:是啊,地震是那么地残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有一年,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侵袭了美国洛杉矶,在地震中,有一对父子用他们的真情,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话。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顾课文内容: 地震之后,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一位父亲不顾一切拯救自己儿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文本细读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细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①从“再”字你知道了什么?(曾经有人阻挡过他)②哪些人阻挡过“父亲”,为什么?
这么多人阻挡父亲为什么父亲还是继续挖呢? 学生交流汇报。
③为什么作者要依次写8、12、24、36小时,而不直接写呢,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过程的艰辛与漫长以及父子的了不起。)出示小练笔: 小练笔:想象父亲可能经历了什么?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心理。8小时过去了,天已经黑了,越来越冷,人们都住进了安置帐篷,四周静悄悄的,此时父亲,他心里想:。
12小时过去了,已经是深夜了,寒气逼人。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还站在坚硬冰冷的瓦砾堆上,他的手。他在想:。
24小时过去了,没有人再来劝这位精神失常的父亲了,他一天一夜没有睡觉,没有吃一点东西。此时父亲
。他无数遍的对自己说:。
36小时过去了,父亲没有休息,这时他。他只想着:。
如果直接写他挖到36小时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原文写法的好处。
三、体验情感 师:经历了这样漫长而又艰辛的38小时,经历了这命悬一线生死离别的38小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终于相见了,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父子的对话,体验人物的情感,入情入境的读。四.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课文主要写的是谁的了不起?详写和略写。布置作业:
想象儿子在废墟里是如何度过着38小时的,他与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写一写,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动作。板书:
教学后记: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脊背、龟裂”等词语。并且再现到课文中加深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感受到“慈母情深”。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的慈祥与善良,感受到“慈母情深”。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多种方式的解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阅读能力。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悟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节选自作家梁晓声小说中的一篇文章──《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2、读到“慈母”这个词语,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什么?(名言,画面,诗句等。)把这种感觉读进去。
3、从课题中你可以读出,作者笔下的“慈母情”是怎样的哪?(题眼:“深”)作者为何用深来表达慈母情?作家笔下的慈母情深在哪儿?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的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在哪些字里行间体会到了母情深?然后,用波浪线把这些句子恭恭敬敬地划出来。
2、课件,体会词语,了解故事的内容。
3、慈母情深在哪儿?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4、生活中母亲给孩子买书很平常,很普通对吗?这样平常、普通的事怎没就能体会到慈母的情深哪?
5、带着这个问题(慈母之情深在哪儿?)到文中找到描写母亲如何挣钱的句子,划下来。(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1、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是描写如何挣钱的?(汇报)
2、用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母亲是如何挣钱的,和慈母情深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仔细的来体会一下。
课件: 镜头一:初见母亲(环境,背影)。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书价一元多钱,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钱。那个地方,“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镜头二:母亲转身的一刻。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母亲?这短暂的一刻为何显得如此漫长?
镜头三:母亲匆忙的背影。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从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镜头四:慈母塞钱给我的瞬间
女工不让母亲给钱,“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塞到我手里的是怎样的钱?为何用塞字?
镜头五:慈母情深伴我成长。
“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这句话中你理解到了什么?从何处看出我长大了?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写上几句暖心的话语,送给你的母亲,送给文中的母亲,送给普天下所有可敬,可爱的母亲们。【板书设计】
挣钱
辛劳 慈母情深
塞钱
辛苦
凑钱
心疼
教学后记: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画下来.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前准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2.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
A.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B.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b.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c.“‘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
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d.“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四、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与小巴迪有过相似的经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的批评也是一种爱。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披文入情
1.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2.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3.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的诗?(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也就是说,父亲的苛刻评价也有道理,他不想让巴迪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
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是对巴迪的严格要求.)4.分角色读l~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二、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我们清楚了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3.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4.找出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三、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中 遇到的类似事情的新认识.四、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之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之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板书: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2.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1.检查交流预习成果.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2.自读课文,整体把握,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3.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
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4.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3.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教学重点: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
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简要回顾,和老师的激情导入,再一次激发学生体会伟大而平凡的父母之爱。)
二、引出话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妈妈应该像《学会看病》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三、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通过巧妙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通过讲自己的故事,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又引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把课堂引向精彩。)
四、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习作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2、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学重点:习作训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 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二、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三、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
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3、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4、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 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五、各自习作。
1、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2、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3、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4、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5、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6、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7、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回顾拓展六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重点: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运用自己的习作中地去。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请同学们回忆,你积累了哪些语句?(学生自由说一说)
2.读悟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再找一找,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4.拓展练习。在自己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二. 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大体理解即可)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4.展示。运用各种方式检查积累。如齐背、开火车背、指名背等。5.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三.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可以用上自己积累的有关语句。
3.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中体会到什么?,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还可以向大家介绍其它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4.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有关自己感兴趣的漫画。可以摘记一些有关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