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教学设计遇上e-Learning
当教学设计遇上e-Learning 摘要:话说什么是教学设计呢?很多人总是对着我展露出「雾煞煞」的眼神或表情,你学的到底是什么啊?其实生活周遭到处都是教学设计的影子,只是大家不知道原来它就是教学设计。
第一、前言
话说什么是教学设计呢?很多人总是对着我展露出「雾煞煞」的眼神或表情,你学的到底是什么啊?其实生活周遭到处都是教学设计的影子,只是大家不知道原来它就是教学设计。比方说你去逛百货公司,里面会有告示牌告诉你洗手间在哪;当你买新电视会附有操作手册;当你买电动玩具会附有学习手册、软件等,在在都是运用教学设计的理念所创作出来的。笔者欲藉由本文传播给各位何谓「教学设计」的基本观念,当我们处在数字学习领域里时,它又是扮演何种角色、有何功能。提供给国内对数字学习教学设计有兴趣的企业或个人有个初步的认识与参考。
第二、何谓教学设计
当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运用在学习时,指的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以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并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为了探讨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解决这些问题所欲采取的选择方案或方法,因此有了教学设计模式来协助处理这些需求。
第三、教学设计模式
一、教学设计模式简介
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从1961-1965年,使用了系统方法执行「教学系统发展计划」,该系统方法可说是最早的教学设计模式。到了1975年,是教学设计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当时布兰生等人受美国陆军的委托,发展了一套「联合军种教学系统发展模式(Interservice Procedures for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IPISD)。这套模式是以改善军事训练的效能为目的,它将教学设计分为分析、设计、制作、实行及控制五个阶段。到了1980年,根据研究报告统计,已有100多种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但几乎都是依循联合军种此套系统法则而来。
二、教学设计模式的重要性
美国知名教育学者梅格(R.F.Mager)于1968年时提出了教学设计模式的重要性,整理如下三点:
(一)确立教学方向
指出若无清楚的目标,教学设计者将缺乏具体的基础去选择或设计教学材料、内容及方法。如果连前往何方都不知道,又如何会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走呢?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模式的第一个重要性即是能协助设计者确立教学方向。
(二)确立评鉴目标
考试或测验是学习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扮演起告诉老师及学生他们是否成功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角色。但除非在课程一开始,师生心中即清楚知道学习目标,不然考试常常会错误引导学习,严重甚至是考试与教学完全无相关。唯有当教学目标清楚呈述时,考试的设计上才有可能真正测试到学习者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设计模式即是能协助确立评鉴目标。
(三)指引学生方向
清楚的学习目标将协助学生朝向正确的目标努力。根据经验,不论哪一个层级的学习者若能知道他们的目标,将会协助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而教学设计模式的第三个重要性即是能协助指引学生努力方向。
前述三个重点即指出教学时需着重「学习目标」、「教学策略」与「评量方法」三大要点,而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应用系统方法来解决这三大要点的过程。
三、在数字学习领域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
前提到已有上百多种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随着模式不断的被使用、修改,研究发现可以归纳出各个模式不脱离「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ment)、建置或应用(Implementation)、评鉴(Evaluation)」五个项目,如图一所示。也就是我们目前在数字学习领域所常听到的ADDIE模式,其分别代表的意义,即是取其英文第一个英文字母之简称。ADDIE所列举的五大项目是一切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其各自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分析:考虑学习者要学什么。
设计:考虑学习者要怎么学。
发展:考虑如何编制教学材料
建置或称应用:考虑要如何实施教学及其环境设定、或建立教材置放环境。
评鉴:考核学习的结果或教材质量之方式。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ADDIE模式在数字学习之应用。
第四、教学设计在e-Learning的应用 教学设计可以通用在提供教学服务、教材的开发上,不论是传统教育训练、平面教材、讲师训练、教师手册或是媒体、数字教材。当我们在探讨数字学习时,企业导入数字学习不外乎是决定是否导入、拟定导入计划后,进行系统建置与内容发展;接续才运用评鉴之阶段。在此请参考图二由资策会陈欣舜于别文与各位分享之教育训练课程开发与实施图,其中的步骤四与步骤五之内容发展与执行工作项目即是运用教学设计之方法进而规划执行的。
由图可以观察出当确定欲执行教育训练时,会有如图所示之相关工作需进行,通常教学设计在这些阶段大致可运用在教育训练学程企划、课程设计(包含纯在线、混成或实体课程)、教材设计(班含委外、自制或外购)、课程运作与评鉴等方面。在此先与各位说明何谓学程(curriculum)、课程(course)、教材(courseware)之名词,以利各位更加了解其工作内涵,请参考图三所示。举例来说,英文系之大学部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需修习之必修与选修之课程规划即为学程;大一的必修英听课即为课程,而英听课里老师所使用的教科书即为教材。这就是此三个名词之等级与区别。在数字学习也是一样,教学设计在此三层面向都可以运用其精神来规划、设计与执行。以下仅教学设计于数字学习之应用面最常被提及之课程设计与教材设计介绍给各位。
一、教学设计在e-Learning课程设计之应用 教学设计为应用学门,其精神无论运用在何处皆是相同,只要依不同情境及需求去调整其每个阶段之工作项目即可。其基本原则是,模式中的各个步骤,有其固定的运作顺序。也就是说,上一个步骤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下一步骤的输入,各步骤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必须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您可参考图四,所列出的工作项目即是教学设计在e-Learning课程设计之应用,通常提供学习服务的业者或相关单位所执行的步骤大致如下,当然部分会随着公司内部文化或开课模式而有些调整,要注意的是,其教材设计仅是发展阶段其中的一项工作而已,而其所运用之方式可自制、外购或委制教材。
二、教学设计在e-Learning教材设计之应用
反观来看,图五所列之工作项目即为单纯将教学设计应用在e-Learning之教材设计上,以产品为导向,并无将教材如何实施、运用工作项目放在此模式中。但是两者经历的过程却皆是大家所知的ADDIE模式。
第五、结论
希望藉由此文让各位能更了解教学设计之精神,其以应用为主,端由各位依不同之需求与项目属性活用其模式与精神。教学设计在数字学习领域欲提供课程之学习服务单位或提供教材设计服务厂商更显重要,因为传统教学中还可依教师经验来制定教学内容、时间与方法;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环境里,如何透过有逻辑架构设计的教学或教材让学习者习得更有效益之相关知识与技能,就得靠各位努力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来规划、设计、开发与执行,以解决数字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与各位共勉之!
第二篇:当语文遇上信息化教学
当语文遇上信息化教学
语文与众多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可谓是一门古老且传统的学科。然而,身处于当今这个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语文的教学设计也不得不顺应革新的大潮。纵使在许多保守封闭者的眼中,让语文无所顾忌地投入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怀抱,无疑是一种玩火自焚的愚蠢举动,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来自信息化教学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只要我们不忘坚守住学习语文的最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设想、教学过程四大块。具体的教学过程又包含了情景导入、整体感知、互动探究、小结课堂、迁移拓展、教学反思和课后练习。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中,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修改八个步骤。我们只要将这两种设计模式加以简单的对比,就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方面。
从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来看,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类似,两者都是着眼于整本教材中相对来说有着共同价值导向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段小结,中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前面的单元目标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本单元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应看作是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整体感知、互动探究、迁移拓展等部分的具体实施方略。通过任务与问题的设定,语文教师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将一篇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全面细致的教授给学生。我认为这是决定一堂语文课最终成败与否的关键。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在这个部分便能发挥出其优于传统教学设计的力量。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师生的互动不再局限于简单机械的问答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听觉刺激,加之以丰富生动的视觉享受。任务的布置将变得更为多样化,活动开展的形式也具有了多重选择性。
至于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我认为是贯穿在语文教学设计的每个步骤之中的。四大块详细内容的设置可想而知是建立在最大数量的与之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尽可能的搜集获取 信息,之后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制作,最终才能将这些知识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给广大师生免费提供了千千万万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所需资料的来源不仅可以是书店以及图书馆里的各种实体书籍,还可以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类网页帖子电子书籍。
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最为显著的差异就在于教案的呈现形式。传统的语文教案一般只包含了教师的纸质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隐秘性。信息化教学设计下的教案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种充满现代电子技术含量的教案——PPT。PPT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内容有了提纲挈领的把握,这也正体现出信息化教学设计下的教案的共享性和可复制性。
以上只是选取了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典型模式中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有许多理由相信:语文,在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碰撞中,定能擦出耀眼的火花。当语文遇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这是一场开启语文教学方式新纪元的绝美邂逅。
第三篇:当元宵节遇上情人节
当元宵节遇上情人节 会计们就这样表白了
马年四大奇观:
1.两头春。2014、15年立春都是2月4日,马年从2014年1月31日到2015年2月18日,有两个立春,双春年特别适宜结婚;
2.一生难逢闰九月。本世纪只有这一次闰九月,下次是2109年
3.元宵节恰逢西方情人节,下次是2033年。
4.共计384天,比蛇年多29天。
本周五,就是19年一遇的元宵情人双节了,传说餐厅的老板们已经做好了玫瑰馅的元宵恭候各位的光临了„„又传说,各路网友已经准备好了网上下载的表白秘籍准备在这个情人节迅速脱单了~so,会计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情人节怎么跟心仪的对象表白?会计网小K为各位刚开工的会计们呈上会计人的表白秘籍:
会计情人节表白方式一:
亲,你既然是我的女人,就理所当然吃我的,穿我的,用我的。在家庭的利润表中,我负责去赚钱,给你充足的毛利润;你负责花钱,将毛利润拔毛,如果没拔完,还有净利润,我会将它转入你的资产负债表。如果你想报答我,那么你就多笑一点。
会计情人节表白方式二:
我想做你一辈子的借方,你是我日夜搜寻的贷方,我俩如岸边的垂柳和水中的艳影,是那么地和谐.你是我的长期股权投资,我是你的实收资本,我愿为你提供源源不绝的现金流,如同小河的流水.我对你的爱即使用光所有的记帐凭证都无法描述.亲爱的,有借必有贷,我们必相爱,让我们合并报表吧,越快越好!
不看好以上两个表白方式?那咱换一种,来看看这位会计男的求爱信:
亲爱的XX小姐:
还记得我吗?
在第三个月报结帐后的第三天,我们相见了。
你那时穿着一件成本不高但无形资产巨大的粉红色外衣,迈着收支平衡的步伐在新登记的初春下显得那样夺目!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你不就是我日夜搜寻的贷方,我相信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或有事项,我们的姻缘在前生的帐簿中就已经记载了。
于是,我在心里开始刻着图章,我发誓一定要成为你的借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苦心经营后,终于让你明白了我们是那样的符合配比原则,就尤如亚当与夏娃的并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重组那样成功。
至于你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不满意——帐面价值过低的现象,你大可把那担心加速折旧掉,因为那只是暂时的,时间会证明,我现今只是处于在建工程阶段,到将来,你会发现我才是你最成功的长期投资。我会在婚后,为你提供源源不的现金流量,并且保证向你交纳超额累进税额,来更新你身上的固定资产,扩充你钱包内的流动资产,让你成为太太们中的极优股。
请你放心,这一天的到来一定不会遥远,因为我对你的爱即使用光世上所有的记帐凭证都无法描述,拨尽算盘上的所有算珠都不能计量。
如果把这些数不清的爱的明细账汇成总账的话只能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我爱你!
如果要我给它加一个期限的话,那就是永续盘存制,而不是实地盘存!
我假定:在我们未来的会计实体内,我们会持续经营,不必经常划分会计期间,特别要淡化货币计量下的币值不变。
爱你的会计小生:XX
年终结账前三日
还有那啥,已经有对象的会计女神们,你们也可以利用这道会计题来测一测和你男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当你的男朋友送你钱物时,借方记“现金”、“固定资产”等科目,贷方科目有四种选择,具体为:A.应付账款 B.应收账款 C.营业外收入 D.资本公积。你选择了哪一个贷方科目呢?
答案解释如下:
如果你选择贷记“应付账款”科目,说明你与男朋友刚开始交往,感情比较淡薄,你时刻想着还钱,以不欠他人情。
如果你选择贷记“应收账款”科目,说明你没安什么好心眼,好像上辈子那个男人欠你钱,这辈子给你还账来了。另外,也说明你一点不重视这位男朋友,能赚一点算一点,直到榨干为止。
如果你选择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说明目前没有将那位男人作为你的男朋友,只是额外的收入而已,也说明你只是想占点便宜,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坏心眼。
如果你选择贷记“资本公积”科目,既符合了目前会计准则的要求,也说明你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和纯洁的婚恋观。你暂时收下来,等与他最终走到一起后,再转为“实收资本”,婚后相夫教子,还这个男人一辈子的幸福。
第四篇:当音乐遇上二战
当音乐遇上二战
在相对和平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人民的生活稳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都大为丰富,而音乐创作又源于生活,因而音乐就较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繁荣发展。例如上世纪中后期朋克和HipHop等新的音乐流行元素在战后繁荣的美国的兴起。然而,在战争等特殊时期,首先音乐家们的生存受到威胁,再加上音乐的题材也会因而受到限制——多半与战争有关,或是战歌,或是表达对战争的某种情绪,总之与战争脱不了干系(当然,在和平时期,尽管音乐从表面看来是不断繁荣,流行元素一波接一波,但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作品却越来越罕见。而在战争时期流传下来的却多有伟作。但我们对二者的讨论比较,应该从整体着眼,不能局限于“伟作”)。二战时期亦当如是。因而,稍作总结便可得出结论——当音乐遇上二战,一方面它为二战所催生,另一方面又因二战而有所损毁。
㈠音乐为二战所催生
二战催生了什么音乐?毫无疑问是两种——一曰法西斯音乐,二曰反法西斯之音乐。基于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国家主要为德日两国,因而我们探究法西斯音乐便可追溯德日两国在二战时期的战歌。德国当时的战歌数目较为庞大,而代表作主要有:《霍尔斯特·威塞尔之歌》《德国装甲兵之歌》《德国U艇之歌》《我们出征英格兰》等。试听这些歌曲,便可发现其几乎都是以高昂的曲调配以雄浑的男声。探讨歌曲风格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它们的唱词。较能反映统治者对人民意志的毒害的唱词有:自由解放之日,面包夺得之时(《霍尔斯特·威塞尔之歌》);祖国我向你致意,为了你我将行驶四方来保卫你(《德国U艇之歌》);我们只知道一个任务:德意志处于危难,去战斗,去胜利,去与死神殊死搏斗(《德国伞兵之歌》);现在驶向我们更美好的未来,战车向前,向前(《突击炮之歌》)等。根据这些唱词,不难发现,一方面德国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统治者鼓动人们参与战争的主要手段是欺骗。通过欺骗,让人们误以为战争可以为他们赢来面包,赢来美好的生活。然而我们都知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金融大危机使德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人们生活困苦,因而当时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采取积极措施恢复经济而非发动战争通过侵略来获得财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德国士兵受统治政策的影响而误认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而没有意识到其侵略的性质。
再看日本在二战时期的战歌,虽然歌曲数量与德国的相比较少,但无不是同类型的唱词,用于麻醉日本士兵的意志,减轻侵略负罪感。总而言之,音乐在这里受到了不正当的利用,成为了国家对人们进行政治洗脑的工具,不义之战的帮凶。
而与法西斯音乐不同,反法西斯音乐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中英美苏为代表的反法西斯国家的军歌,一是一些音乐家个人的表达反战精神的作品,其中又要以法国音乐家奥利埃维·梅西安为代表。中国当时脍炙人口的歌曲有《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与德国的战歌一样,这些歌也是激昂向上的;但又与德国的战歌不一样,德国的战歌一定程度上会带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而中国的大多比较轻快,洋溢着对革命的热情和信心。这很大程度上跟后来形势的急剧转变有关,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是正义的一方,名正则言顺,因此对战争的信心也是自然而然的。英国在二战时期的音乐到后来并没有广泛地流传开来,但美国则有一首经典的歌曲,那是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国华纳电影公司一名审阅剧本的人投拍的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主题曲《时光流转》。至于前苏联,它在二战期间留下的是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如《第七交响曲》、《神圣的战争》、《喀秋莎》等。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列宁格勒战役中,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笔作出来的《第七交响曲》了。全曲分为四章,第一章展示战前和平;第二章主要写悲哀笼罩快乐;第三章表示俄罗斯对自己的国家、土地的热爱;第四章为强有力的凯歌。当然,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前苏联政府马上动员艺术界“为祖国而战”,并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爱国主义的作品。然而该曲的可贵之处在于作曲之际,德军包围列宁格勒,造成城内危机的1941年七月末,作者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作为“防空监视队”的一员战斗在第一线。就是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此曲的大部分草稿。而且在公演之日,列宁格勒供电不足,但公演的用电还是得到了保障。音乐不仅给予了乐手们力量,也通过广播把勇气传给了每一个列宁格勒人。
至于著名的反战音乐家奥利埃维·梅西安,他在集中营中写的作品《末日四重奏》堪称反战音乐中的代表作。该曲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Liturgie de Cristal,主要为慵懒的鸟鸣;第二章是Vocalise Pour I'Ange Qui Annonce la Fin du Temps,主要通过较低沉的音乐表现苦难中的等待;第三章是Abme des Oiseaux,表现的是对人生的反思,对美好的向往;第四章是Intermède,展现的是希望隐隐约约仿佛就在眼前,但又找不到;第五章是Louange à l'Eternité de Jésus,展示了冷酷中的厚爱; 第六章是Danse de la Fureur, Pour les Sept Trompettes,变调较为明显,表现的是狂舞及其之后的沉静;第七章是Fouillis D'arcs-en-ciel, Pour l'Ange Qui Annonce la Fin du Temps,延续了上一章后半部分的沉静,给人以救赎之感;第八章是Louange à l'Immortalité de Jésus,音乐柔和而延绵不绝,梅西安称之为灵魂的超脱与被救赎。梅西安被俘前,才刚写下这首曲子的标题“在时间尽头”。这个标题出自《圣经·启示录》第十章,当第七封印被揭开时,神面前会出现七位手持号角的天使,其中第七位天使向天起誓说:“时间到了尽头,不再有时间了。”《启示录》描绘上帝再临的终极审判,一方面启示救赎,另一方面却又充满了对现世毁灭的恫吓。毁灭过程一方面是焚烧,另一方却又是黑暗,而且背景还响着凄烈的号角声,这样的情景,多么符合现代战争的景况。不过梅西安想像的“时间尽头”,还有另外一层音乐上的意义。时间也是构成音乐的节拍元素——0节拍,音乐建立在规律和清楚的节拍时间上。梅西安生活在20世纪,短短30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中间又有各国长期密集的军事竞争,军队的军人,如此滥用了规律和清楚的节拍!鼓声、号角声,尤其是引发人激动情绪的“一、二、一、二”进行节拍,是20世纪军队最突出的场景,在这样的节拍中,大批的军人迈步前往战场,走向毁灭。梅西安真的听厌了军队与战争的节拍,他要返回音乐的本源本质,追求“时间尽头”,追求被战争滥用的节拍的终止。
㈡音乐为二战所摧毁
音乐如何为二战所摧毁?且看我们熟知的“复活二战音乐”的两个故事。
其中这一位是意大利的音乐家弗兰西斯.劳托罗,他以“为了忘却的纪念”之名建立了首个专门收集二战音乐的研究机构——罗马第三大学的一个特殊图书馆。其设立的初衷是让集中营中的音乐复活,给二战的幸存者,给和平时期的人一份为了忘却的纪念。在此之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弗兰西斯·劳托罗一个人在世界各地为此奔波,自费从博物馆、档案馆和古董店中寻找相关音乐作品,甚至还去走访了二战幸存者及其家人。而今他为1933年到1945年这段黑暗时期创作的音乐,建立了一个音乐库,让这些将要被忘却的作品重生。音乐图书馆开馆后,学者将有机会接触4000页记录纸、1.3万单片缩影胶片,了解那个特殊的时代。在他收集的作品中,有华尔兹、探戈、爵士乐,甚至还包括歌剧、交响乐,曲。但它们不是在维也纳、布宜诺斯艾利斯、新奥尔良创作的,它们都是在纳粹集中营、战俘营中写下的。它们被潦草地写在日记中、纸头上,甚至手纸上。“我们正在试图去纠正一个大错:这些音乐家当时正在寻找一个音乐人生,如果不是因为命运捉弄,他们或许已找到追求的生活。”劳托罗说。音乐图书馆中还有被纳粹关押的吉卜赛人创作的作品、日本在印尼设立战俘营中的荷兰女人创作的合唱歌;还有被苏联关押的德国人创作的音乐。“音乐是一种世界语言,德国纳粹军官和被关押的犹太人创作的作品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劳托罗意识到。
另一位是美国指挥家詹姆士·科隆,他努力地“复原”60多年前犹太作曲家歌剧。他在2007年发起一项名为“复原的声音”项目,旨在向歌剧观众介绍一批被遗忘的二战大屠杀中诞生的作品。科隆曾将独幕歌剧《侏儒》和《摔碎的水壶》完整地搬上舞台。当演出结束,科隆放下手中的指挥棒时,观众先是一片寂静,很快就热烈鼓掌,甚至站起来大声欢呼喝彩。然而对这两部歌剧的作曲家来说,掌声还是来得太晚了。创作《侏儒》的犹太作曲家亚历山大·泽姆林斯基流亡中死于纽约,死时一文不名。另一名作曲家维克托·乌尔曼在创作《摔碎的水壶》两年后,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死在纳粹毒气室。总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要费这么大劲去恢复这些作品,他的回答是,这些作品是不可被错过的杰作。不久,科隆还录制大屠杀中诞生的其它音乐作品,它们分别出自维克托·乌尔曼、沃尔特·布劳恩费尔斯、弗朗茨·施雷克以及恩斯特·克热内科等作曲家之手。克热内科因为曾为好莱坞写电影配乐而为世人所知,但很多其他作曲家就没那么幸运,他们逐渐被人遗忘,就像布劳恩费尔斯一样。“复原的声音”项目还上演过布劳恩费尔斯与施雷克的作品。两位作曲家虽然都侥幸逃过了大屠杀,但职业生涯受到极大损害。
在弗兰西斯·劳托罗和詹姆士·科隆等的努力下,音乐因二战而受到的损毁已经大大减少了,但期间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还是看得很清楚。
当音乐遇上二战,受到不正当的利用以后成为战争的帮凶,受到正当利用的会在丰富音乐自身的同时又为和平提供了动力。但无论如何,当音乐的唯一来源只有战争时,它必定是发育不良的。我们还是祈求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祈求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音乐的出现,以刺激我们的听觉神经,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第五篇:当时装周遇上博物馆
当时装周遇上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着记载人类文化的珍品,时装周则是与商业息息相关的视觉盛宴,一个是收藏人类文明的宝库,一个是缔造流行并顺便将其推广销售的展览盛会,“博物馆”与“时装周”看似格格不入的两件事物,它们的相遇会碰撞出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中外哪些博物馆可以满足时尚人士的品味,来一顿视觉上的饕餮大餐?接下来请您跟随笔者的脚步,踏上这博物馆的时尚之旅。
博物馆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集收藏、科研、教育于一体的机构。它起源于私有制产生后对珍品的收藏,当私藏珍品的规模发展到相当程度并建立了专门保存珍品的场所之后,就开始有了原始意义的博物馆行为。比如公元前3世纪,统治埃及和叙利亚的托勒密王(Ptolemy soter,公元前350-30年)在亚历山大城的宫殿里建立缪斯庙,以存放亚历山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323年)在亚里士多德学园里璇存的珍品,这座缪斯神庙即为博物馆的前身,博物馆的英文museum就是源于希腊语缪斯庙mouseion一词。又比如在中国,公元前21世纪的奴隶社会,商王室就将用于占卜的甲骨收藏,周王室设有专门的收藏机构“守藏室”,并有“簿录”登记,宗庙、府库也收藏文物宝器。
1683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座具有现代特征(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馆中的藏品为特拉德斯坎特父子的收藏,包括鸟、鱼、动物、植物、昆虫、矿物、宝石、武器、钱币与纪念章、服饰、生活用具、雕刻、绘画、手工艺品等藏品。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各国皇家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的现代化进程,最为瞩目的要属1759年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和1793年法国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的对外开放。
时装周(Fashion Week)是以服装设计师以及时尚品牌最新产品发布会为核心的动态展示活动,也是聚合时尚文化产业的展示盛会。国际上最为著名的时装周分别是法国巴黎时装周(始于1910年)、美国纽约时装周(始于1943年)、意大利米兰时装周(始于1958年)和英国伦敦时装周(始于1984年)。在这些影响力举足轻重的时装周中,百年老店与时尚新秀同台竞技,各大百货商场的买手、时尚媒体和影视明星们汇聚一堂。如果我们将价值百亿的时尚产业比喻为一台机器,那么时装周则是这台机器中的发动机,因为在这短暂一周之后的一整年里,我们将切实感受到时尚从金字塔顶端向下的流动:各大百货商店橱窗的变换、买手店精品店中陈列的换置、随之而来的广告对流行生活方式的推崇、流行色的蔓延等等,时装周就如同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流行的风潮。
凭借着法国时装协会的影响,卢浮宫卡鲁塞勒大厅(Carrousel du Louvre)和杜乐丽花园(Jardin des Tuileries)成为巴黎时装周的官方秀场,一向把服饰视作艺术的法国将时装周与博物馆巧妙地联系起来。除去形式不谈,单就内容来说,博物馆和时装周还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笔者将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中的欧洲古代服饰与2016秋冬国际时装周发布的服饰进行对比,在回顾上个世纪欧洲服饰的同时,您还可以从中掌握这流行的解码。
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后,很快传播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随着时代的进步,服装也开始渐渐凸显女性的身体原貌。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时尚界,女装的特点是袖形膨大饱满、裙子上身合体、裙身因为内裙的层叠而鼓起成钟形。宽大的肩膀造型、纤细的腰身和膨起的裙摆让服装的整体造型呈现X形状。羊腿袖和泡泡袖非常流行。19世纪下半叶则是裙撑的时代,在这期间的流行裙式几乎都是以裙撑来命名的。第一种裙称作“克里诺林裙”,形状类似于钟形,里面的裙撑是用有弹性的鲸须或金属丝制成环装框架,然后用带子连接而成。第二种裙称作“巴瑟尔裙”,它的裙身不再是四周膨起,而是集中隆起在女性身后的臀部,在紧身胸衣的共同作用下,女性的性别特征非常明显。而这一时期的共性是袖子,女装的袖子自19世纪中期就开始膨大,直到1906年才偃旗息鼓。
无独有偶,2016秋冬时装发布会上恰巧出现了许多泡泡袖、羊腿袖与紧身裙结合的造型,让我们感受到似乎是浪漫主义的回归。这种膨起的袖管不仅与束腰长裙相结合,设计师们还将它融入到各种风格和材质中,于是乎便出现了俏皮优雅的毛线衫、帅气十足的皮夹克、以及前卫轻薄的羽绒服。
当时尚进入20世纪,女性的身体迎来了解放,紧身胸衣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细长型的女裙。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设计师——保罗波列(Paul Poiret),是他首先发出了“向紧身衣宣战”的宣言,给时尚带来了新的变革。他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部,其余的部分则采用了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折裥,设计出类似于希腊服饰中的“希顿”式样的服饰,自此以后,紧身胸衣被完全摒弃,保罗波列开启了近代服装的新纪元。20世纪20年代时髦的女性们开始留波波头、戴钟形女帽、穿低腰上衣和及膝的直线短裙,裙上饰有大量的珠片,显得璀璨夺目。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之后,女性开始奉行享乐主义,时髦的她们喜欢爵士乐,热衷于各种玩乐和舞会,被称为“夫拉帕”(Flaper)。夫拉帕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上个世纪的流行样式,她们那镶满珠片的裙子从此成为一种设计语言,代表着华丽、奢侈和纸醉金迷,经久不衰地被设计师们沿用至今。在2016秋冬国际时装周上,我们依然看到了这些金光闪闪的装饰,它们与精美的刺绣、薄如蝉翼的乔其纱交相辉映。当人们禁不住赞叹设计师创造的这座“魔幻仙境”时,是否也隐约看出上个世纪夫拉帕们的时髦身影?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夫拉帕女孩们变得成熟,具有女性曲线的长裙重新回到时尚舞台,这个时期的日常装束是宽肩和曲线结合的过膝裙。这段时间内还涌现出了大量优秀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玛德琳·维奥内(Madeleine Vionnet)、珍妮·朗万(Jeanne Lanvin)、埃尔莎·夏芭亥莉(Elsa Schiaparelli)。女装大多采用柔软飘逸的材料,塑造了女性优雅浪漫的气息,而宽大的肩部和收紧的腰身所形成的造型,则一直延续到50年代。这一时期的女装对当今服装影响至深,可以说奠定了现代晚礼服的基本造型。
回过头再来看2016秋冬的时装,去掉那些五彩斑斓的印花图案,廓形上是否有些似曾相识?
20世纪40—50年代,经过战争的洗礼,高级时装重新回到时尚舞台,1947年迪奥(Christian Dior)推出了他的“新风貌”,女装的肩部圆润、胸部饱满、腰部收紧,怀旧而优雅,魅力无限。西班牙籍设计师巴伦夏家(Balenciaga)注重剪裁和廓形,强调服装和身体之间的空间,以舒适度而闻名。1954年夏奈尔(Coco Chanel)强势回归,凭借其简洁的结构和强大的功能性,成为20世纪现代风格的代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带来的材料短缺和严格的配给系统,短裙套装成为主要造型,军装风格开始形成,一般多为加了垫肩的肩部、皮带束腰和多功能大口袋组成的套装。这一时期的女装实用、舒适、简洁、优雅。女性形象成熟而端庄。
回顾2016秋冬国际时装周,我们发现依然有品牌延续这种低调的优雅,也有借用该时期的流行元素作为设计符号,融入到自己的风格中。
时尚是轮回的,但绝不是简单的改良或重复,而是风格的延续和创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大多数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即在熟悉了某一种流行元素之后,渴望和追逐新的流行元素的心理。博物馆为我们保存下那些具有历史性的瞬间,那些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让我们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大牌时装屋的设计师更是注重回顾历史,以求对品牌精神的延 续。在国际合作日益加强的今天,作为时装院校的学生,更应当深入了解这些变革时期的服饰外貌和剪裁方法,以求将来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上发挥才华。而如今,我们不必跑去国外即可欣赏到西方服饰艺术的精髓,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庄路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了近4万件(套)西方时装,其中不乏珍妮·朗万(Jeanne Lanvin)、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巴伦夏家(Balenciaga)、迪奥(Christian Dior)、纪梵希(Givenchy)、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等名家之作。本文介绍19世纪-20世纪西方服饰所用的插图,全部来自于该馆的收藏。
作为国内最大的国家级的纺织服饰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自2011年起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政府相关组成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近四年的考察、谈判、签约、清点、运输,完成了38306件(套)西方服饰的清点收藏,并在2015年3月27日—5月26日遴选出200件珍品进行了展览。“我们也想打造一个巡展,在全国各地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更快地看到这批时装的内容的魅力。”馆长赵丰如是说。
此次征购的西方近现代时装,着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服装设计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之时,为国内院校师生提供了珍贵的教研资料。现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已整修后重新开放,焕然一新的博物馆带给我们一份精美的西方服饰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