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19-05-13 00:4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梦令》教学设计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梦令》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篇:《如梦令》教学设计方案

《如梦令》教学设计方案

山东临朐第二中学语文组

张生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2、掌握画面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3、理解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画面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预习学案 【设计思路】:学生虽然对李清照有模糊的认识,但深层次的理解并不够,通过“作者名片”和“背景简介”使学生能从各个方面深入的理解李清照;“翻译”和“背诵”则是为审美鉴赏打好基础;“问题探究”向学生展示了课堂将要探究的问题,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一、作者名片

1、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出生于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十八岁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然而好景不长,遭遇靖康之变,两人躲避战乱于江南,南渡不久,丈夫病死,李清照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最后,怀着对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和孤寂中死去。

李清照在诗词文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最擅长的还是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词集《漱玉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

2、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3、词风: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少女怀春;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卿卿我我;(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丧偶后的李清照,孤独、寂寞、悲凉的度过下半生。丧偶后,李清照的诗词大多悲凉凄惨。(后期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4、作品 词:《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诗:《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等。文:《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5、李清照纪念馆

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柳絮泉东,有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婉约派词人的卓越代表李清照的纪念堂。

因她有《漱玉集》在世,后人便依此确定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纪念堂系仿宋建筑,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 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堂前还有他题定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清朝乾隆年间著名作者任宏远曾有 《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收藏惊浩劫,漂泊感生平。往昔风流在,犹传乐府名。”李清照的词也是婉约 派的,诗是豪放的。

二、写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三、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本首词

四、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五、探究问题

1、“昨夜雨疏风骤”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3、“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如梦令》探究学案

一、检查预习情况:默写这首词 【设计思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一是为看预习的效果,二是为课堂探究进一步打好基础。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交流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交流,推荐代表回答,然后明确)【设计思路】:这是本课的核心部分。第一个问题是本课的第一个学习重点,通过学生交流与探究使学生初步明确答题格式,老师重点点拨后让学生掌握其格式,明确画面,做好渲染为后面鉴赏做好铺垫。第二个题目起过渡作用,重点引出本课第二个重点,即第三题。通过第三题使学生明确诗词鉴赏中的重点题型“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技巧,其方法同第一题。最后一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1、“昨夜雨疏风骤”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一句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画面:本是春花盛开的季节,却偏偏在昨天夜里,刮起来狂风,下起了急雨,让人心生怜惜。

答题格式:先总括某某(形容词较好)画面(景象、意境),再结合具体诗词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答出作者的感情。

2、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明确: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确:(1)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2)拟人。“肥”和“瘦”把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态拟人化。形象生动。(3)对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答题格式:先写出修辞,再展开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最后答出作者的感情。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明确:傻丫头啊,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小结:

三、有效训练 【设计思路】:采用导入本课的诗词来重点训练本课两个重点:画面类和表达技巧类的答题技巧。期望起到讲什么练什么的目的,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①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②玉簟(diàn):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1、“红藕香残玉簟秋”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案: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冷的意境:粉红的荷花已经凋零,芬芳的香味也已消失,满眼凄凉之景;室内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意。

2、结尾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试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拟人。“愁”本是人的一种情绪,它是抽象事物,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凭感觉才能捉摸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它具备了人才有的两个字“上”“下”,一下子把它写活了。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皱的样子,从而领会到词人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感情。

四、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教后记】:在本次授课中,学生活动比较积极,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中体现的内容。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本词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李清照的感情,两个重点学生也基本能够把握,看来有时上课还是太不放心学生,“专制课堂”较多,这是自己以后要改进的地方,要相信学生,并且敢于把课堂较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但本课稍有遗憾的地方是时间把握尺度略有不够。

第二篇:《如梦令》教学设计

小学诵读课《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

荷花镇魁阁完小 姜杨辉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2.把握诗词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激情谈话:我们有幸,出生在这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有福,沐浴在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老祖先们 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民族荣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养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一首李清照的词,是哪一首呢?学生齐说:《如梦令》。出示词文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齐读,师生诵读。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对于她,大家还了解些什么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老师:其实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首只是其中之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如梦令》其二。)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出示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再请二位学生诵读,教师指导。2.强调并出示诵读词的节奏: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帘人: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及大意

师: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4、多种形式的诵读练习。

同时播放轻音乐。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首词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抒情方式:以景衬情。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3、(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视频。)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延伸词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六)、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伤春惜春,青春易逝 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第三篇:如梦令教学范例

如梦令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课件播放

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课件补充介绍李清照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

2、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课件播放牟云老师朗读

3、师生共读感受韵律美

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自学指导:结合重点词语的意思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同位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1、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总结: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荷湖争渡、惊飞鸥鹭……)

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配乐写。(播放课件《琵琶语》)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生配乐读,教师相机点评)

3.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师生跟着浅吟低唱。(课件播放蔡琴独唱)

四、赏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课件出示《如梦令》

五、移读,领悟文字的真情

1、师: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经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看,一次秋游后,她写下了这首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课件出示)快乐地读一读这首词?

2、师: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色彩。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互相切磋诗词文章,研习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看,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她写道: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课件出示)

师:把花儿别在发间,让一旁的丈夫比比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儿美?这是何等的幸福!此时李清照会向丈夫讲述自己曾经的快乐:“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3、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离别,找了一块手帕,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丈夫带在身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课件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寄给丈夫一首——《醉花阴》,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课件出示)

因为思念丈夫,人比黄花都瘦了。假如这时她想起那首如梦令,她会无限伤感地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4、到李清照43岁这一年,金兵大举入侵,当时的宋朝政府软弱无能,一味退缩。李清照夫妇只好流亡在外。行至乌江镇,在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李清照奋笔写下了那首豪迈、激昂的《夏日绝句》,(生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四篇:如梦令教学实录

精读《如梦令》,感受美酒意象。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生:我是说“误入藕花深处”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李清照他们乘着小舟,准备回家,但是他们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池里。

生:他们就在荷花池里玩,然后他们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的?还有一句,谁来说?

生:因为他们玩得很开心,嘻嘻哈哈的,把那些鸥鹭全部都惊起,全部飞起来了。

师:“争渡争渡”就是?

生:他们在那里拼命划船,拼命划船,声音很响,然后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生:长!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

生:三十三!

师: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字。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师板书:醉

四、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脑中仿佛出现了溪边的亭子里有很多人,她们在看落日。

师:把这幅画面说得再美一些。

生:溪边的亭子玲珑别致,词人穿着古装,很美,在看风景。

师:噢,穿着古装的词人都成了画中一景了。

生:太阳倒映在湖里,仿佛有两个太阳。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虽然不一定是江边,但意境应该是差不多的。

生:太阳很大,像一个红红的大圆盘,几只归巢的鸟儿从上面飞过去。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生:喝酒

生:聊天

生:做诗、对对子

生:看风景。

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

生:好朋友。

生:知己。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师: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生:藕花深处,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湖水还很清澈。

生:还有那些小蜻蜓停在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

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鸥鹭的声声鸣叫。

师:响不响?

生:响!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生:“惊起”的“惊”。因为是惊起,一下子飞起来的,所以声音特别响。

师: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器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生:我听到水花溅起来的声音。

生:我听李清照和她朋友的笑声。

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

生:争渡。

师: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生:有的说往这边划,有的说往那边划。

师: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我看到了一群群鸥鹭飞向天空。

师:慢慢地飞向天空吗?

生:不是,是很快的。因为是“惊起”。

师:多不多?

生:多。

师: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

生:一滩。

师:一河滩的鸥鹭一下子哗啦啦的飞上天了。你读一读那场面。

生:惊起一滩鸥鹭。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生:壮观!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喜

师:为什么那么惊喜?

生:因为白鹭飞起来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噢,他们找到岸了,所以惊喜。

生:因为这是他们没想到的。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生:不能。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生:忘不了。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生:醇酒。

生:快乐的酒。

师:乐酒、甜酒。

生:美酒。

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一、初悟苦酒意象。

师: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盛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师:这首词哪句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

生:“三杯两盏淡酒”——写到了酒。

师:是啊,但是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

生:不是。

师:那你觉得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

生:闷酒。

生:她喝的是苦酒。

生:她喝的是孤独的酒。

生:愁酒。

(板书:苦酒)。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

二、探询凄苦原因。

师: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生阅读词人晚年境遇资料。)

师:知道原因了吗?

生:丈夫去世了,国家也灭亡了。

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的李清照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三、点悟酒中苦味。

师:因为苦所以借酒排遣,试图一醉解千愁,但排遣得了吗?

生:排解不了。

师:从哪儿知道?(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晚来风急”。

师:所以痛苦的心情只能用一连串叠词来传递。读第一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她在寻找什么?

生: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师: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四、回环美酒意象。

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再读第一首《如梦令》。

美酒——苦酒

第五篇:《如梦令》教学实录

《如梦令》教学实录

参加盐城市建湖县江苏省第七届名校名师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009.12.4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如梦令》。(字写得漂亮吗?)一起把题目读一下。

(板书:宋、李清照)这首词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中间用一点隔开,板书要考虑整体布局。

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红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

生:如梦令。

师:你们上当了!“如梦令”是词牌名。他有题目吗?

生: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有的人为了把这首《如梦令》与其他《如梦令》区别开来,再说这首词是就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但“常记溪亭日暮”并不是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词的题目。词的题目要能概括词的内容或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要简洁精炼。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先自己读读这首词。

生:入情入境地认真自读。

师:我们班同学自读时很有词的节奏感。谁来读读?

生1读。(很好,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

生2再读。(非常棒,他看着我,仿佛我的脸上有词,善观察。)

生3读。(很有词的韵味,节奏感很好,读得准,读的通。读出了节奏。)

师: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课文范读录音。谁再来读读?

生4读。(唔,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谁再读?让我们看清画面。

生5读。(很有词的感觉,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词的情境。)

师: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读出动作。范读

生自练。

师:老师读词,大家一起站起来边读边做动作,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

生6读。(师:读时带动作,让大家看到当时的场景。)

师:你读时,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严重、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三、精读想象

师:指读1、2行,你看到了什么场景?

生1读。

师:你“醉”得不够。“沉醉”可以看出醉得厉害,再请人读。

生2读.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什么画面?

生说略。师:你们都说到“夕阳西下”,因为词中讲“日暮”。傍晚时分,有一处美景,我给这幅画面起个题目就叫:“溪亭日暮”。(板书)

师:“溪亭”指的就是(生:溪边的亭子)。溪边的亭子在日暮时分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同坐说.生:同座位交流。

生1:„„李清照不仅喝醉了,也可能被美景陶醉了。

生2:夕阳西下,亭边在霞光的映衬下,水天一色,让人如梦如幻。

师:这样如梦如幻的夕阳美景,作者怎能不沉醉?范读。

生:齐读1、2句。

师:这么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但太阳落山了,还是要回家了。出示3、4句。

生:读3、4句。

师:读得准。“兴”读xīng,“高兴、愉快”之意。板:兴。(你根据字义区别多音字,是个好办法。)

师:“兴尽”什么意思?

生1:没有心情。生2:高兴之后。生3:兴致得到极大满足。

生齐读,指读。

师:“藕花深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许多藕花。

师:你由此想到了哪些美丽的诗句?吟诵一下。

生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仿佛来到了六月的西湖。)

生2:“出淤泥而不染”。

师:近看,有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圆圆大大的荷叶挨挨挤挤。瞧,那边,还有花骨朵。远处,一片绿意盎然,绿叶丛中,浅红、粉红、洁白的荷花,星星点点,这就是:“藕花深处”(板书)。

跟老师写:“藕”。

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生:藕花深处,粉红、浅红的荷花婀娜多姿,含苞欲放,就像孩子的笑脸,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师:这就是“藕花深处”的美景,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美景。

生:齐读3、4句。

师:为什么会“误入”呢?不认识回家吗?

生1:作者已经醉了。(联系上下文回答很好。)

生2 :作者被溪亭日暮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的误入,再加上天色已晚。

师:景色太美了,情不自禁。李清照突然一个激灵,要回家了,这个时候(天色已晚),这时,李清照心里(生:非常着急。)所以词中写到:“争”(板书)。“争”是心理活动的。“争渡、争渡”就是心里想怎么划回家呢?

生: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看到什么?

生1:词人焦急地划着船,不知道怎么回家,划着划着,把鸥鹭惊飞了,手忙脚乱。

这时又看到美景,看到白鹭如冬天雪花漫天飞舞。(白鹭像“雪花”,有诗意。)

生2:看到一只只雪白的鸥鹭从藕花深处乱飞起来。

师:“乱”仿佛是词人心理的写照。这就叫(一滩鸥鹭)板书。

看到如雪花般的鸥鹭惊起,李清照心情怎样?

生:惊讶!

师:“惊”什么?

生1:鸥鹭为什么和我一样焦急?

师:有词人的素质,敏感。这就是“惊”字的况味、意念。这飞起来的景象太美了,太好看了,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首词像一幅画,一副美丽的照片,一副美丽的画卷、动画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一个动画般的电影,一个动听的故事,这是我们学生读懂的《如梦令》,许多艺术家也读,也读出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低低吟诵,想象这幅画,倾听这个故事。

生:配乐齐读(轻轻地)。

师:听完,还要想起一个词:“常记”。什么叫“常记”?

生:经常记得。

师:为什么?

生:景色美,记得下次再来玩。

师:这时李清照最美好的时光,最快乐的日子,所以常常记起,这个时候,仿佛看到李清照倚在窗边,轻轻吟诵着《如梦令》。

生:配乐指读。(意外:音乐没响。师:虽然音乐没响,但我们心底响起这样一段美妙的旋律。)

师:多么美的意境。听着这首词,我们想这首词可以读成词中的一个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吗?为什么?

生1:“醉”。因为李清照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一醉是“溪亭日暮”,二醉是“藕花深处”,三醉是“一滩鸥鹭”。她在醉中体会着美景。

生2:“梦”。溪亭的美景如梦境,让人回味无穷。景美如梦、如画。

生3:“常记”。常记溪亭的美丽,因景人乐,所以常记。正因为常记,所以这么美好的时光才难得。美景如梦,如画,如诗的感觉,所以作者被深深陶醉。

师:如果你给《如梦令》七个题目,你会起?

生1:《醉在溪亭边》。

生2:《溪亭日暮》。

生3:《藕花深处》。

生4:《不知归路》。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题目中像《不知归路》更贴切。好,今天可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下载《如梦令》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梦令》教学设计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

    《如梦令》教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引言: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请睁开眼睛。美吗?什么美?(人)就人美吗?还有什么美?(景色)。此情、此景、此人都很美。肯定有人......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华容县实验小学 钟丹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 2.观看视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作,并背诵。 3.观看视频,理解词的意思。 4.对词描写的景象展......

    《如梦令》教学设计

    六下《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

    如梦令 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类别:小学语文 编号: 教材分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醉酒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城内小学 高文艳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如梦令》的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如梦令》教学设计 埠河小学 陈丽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