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素质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小记者拓展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在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存在着很多问题,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传统教育中的盲点,本人通过整理和收集现在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小记者办学理念。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导入,帮助提升现在孩子的综合素质。
小记者课程一共分为四个课程递进式提升小记者的综合素质: 第一、《团结守纪》(思想意识树立)目的:
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快速相互认识,学会主动和他人交朋友,树立团结意识,明白守纪的重要性,增强在小记者上课过程中的纪律性。课程设置:
1、神奇魔术: 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设置悬念。
2、国王和天使的友谊: 国王和天使的友谊,自己是别人的天使,也是是别人的国王。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得到新的朋友时候,首先要有新颖的自我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的优点、一颗愿意帮助他人的心。
3、勇于承担团队责任: 责任心的检验,明白承认错误和逃避错位之间的关系,说一句假话自己就要用十句假话来掩盖这句假话,树立责任心态,引出纪律的重要性。
4、用团队的力量开启神秘城堡: 通过数字城堡游戏,让学生形象深刻的懂得团队合作、分工、纪律、团结的重要性。总结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发生的错误,肯定在活动中优秀的方法。最终树立团结意识,强化守纪的重要。第二、《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处理问题能力)目的:
青少年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欠缺,对于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认知不清,方法不正确,思路不清晰导致很多问题不断涌现,本课重要在以上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条理的疏导和方法导入。
1、抗逆力感受:
通过音乐感受抗逆力,明白当遇到逆境的时候应该选择好的心态来面对。
2、问的面对和处理,思维的突破:
通过小难题(一个菱形)让学生明白在面对困难要有好的思维,不要被一些理所当然的想法束缚,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3、抗逆力的认知:
理解抗逆力的概念和掌握这种能力的途径和好处。
4、突破快递
通过游戏互动让同学深刻认识到面对一个问题首先不要用自己的思想把问题看得过于难,不要预估的太大。第二找到解决问题的好的方法,最后,突破性思维找到更巧妙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5、思考方法步奏(重点)面对困难考虑问题的四个步骤(问一问、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通过真是案例练习掌握四个步骤的运用,学到实际工作,提升自己处理问题能力,从而提升自身抗逆力。
第三、《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管理时间技巧)目的:
现在小学生普遍的遇到的问题是总感觉自己时间不够用,学没学好,玩也没玩好,其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同时家长和学校也强加的不合理得安排。在平时学生自己有很多空白时间没有的到合理安排,本节课重点解决学生在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方法和技巧,弥补在时间上的空白。
1、三道门的启示:
吸引学生注意,引入自我能力行为认知的重要性。
2、自已拥有多少时间:
首先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通过“时间线”来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到自己的时间非常少,所以必须把握时间,合理分配管理时间。
3、时间就是金钱:
通过小游戏来让学生来认识到每分钟每秒钟时间的重要,明白只要运用好的方法是可以争取到更多有效时间。
4、管理自己的时间:
案例讨论使学员在真是案例中找到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引出时间管理方法(时间管理思象限),通过练习掌握时间管理分配技巧,从而达到自身的能力行为提升。第四、《综合能力素质训练》(综合素质提升)目的:
本节课是前三节课的系统整合训练,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由于可能存在遗忘或掌握不足,在本节课按照主线得意再次认清和强化训练,从意识上改变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1、团结沟通、纪律:
通过游戏讨论建立团结沟通的意识,梳理规则定下方法(纪律),在讨论中指导并发现问题,通过讨论练习时间让学生逐渐掌握内容要点。
2、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面对游戏困难的不断加大,需要拥有强大的抗逆力,突破思维找寻更有效的方法,训练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的问题能力,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处理问题的习惯。
3、管控时间:
缩短训练和比赛时间,给与时间压力,让同学们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运用巧妙方法来处理难题,更好的节省时间。
4、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
最终总结、演讲让其总体谈谈感受,以案例、视频来告诉学生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对其今后的人生奠定基础。整体课程设计思路,及相互关系做以上大纲总结,在课程上重视对学生的气氛调动,通过有趣的游戏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目的。通过四个阶段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从思想和行为上引发改变,希望能够帮助到小记者们的成长。在此也感谢小记者的老师对本人课程指导和信任。
制作:杨宁宁
联系电话:***
2013年5月15日
第二篇: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型院校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的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型院校应用性综合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要求,我们应确立以综合知识为基础、综合应用能力主导、人格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综合化模式。
我们如何理解应用性、综合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呢,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模式的含义:是指以科学的课程应用性综合化的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创设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并采取综合性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以实现人才教育的应用性、综合性目标。应用性综合化作为课程教学的理念要在所有课程教学中体现其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课程教学中依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
课程教学目标应用性综合化应体现为,应用综合知识结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和完整人格塑造。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知识的应用综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类型课程来实现;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课程教育中要注重行为能力培养和不同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培养;完整人格塑造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院的隐性课程和实践课程实现。
课程教学形式和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如何体现(1)、课程形式应用性综合化。课程教学形式的综合是指从课程形式设置上体现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课程综合形式可以分为首先 大型综合课、微型综合课、专业综合课(专业学习导入课(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要、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相关学科、就业方向、素质结构)、非专业综合课、综合技能训练课、综合行为能力训练课。
培养文化思维范式的综合课程(东西方文化综合课、社会综合课、“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综合课程、现代社会发展课、)课程开设的目标:明确方向、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养、拓展专业视野的微型课程概要课、学科专业概要介绍课、、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学习、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可以把一些学科由教师加工成概要课。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对学科有一个大体了解。专业了解、课程了解。了解专业和课程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非专业核心选修课: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对非专业的学生开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化工专业的学生学管理专业的课程,可以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体育专业学生学文学,可以培养体育新闻人才、经济专业选学新闻学课程可以培养经济新闻人才。
提高思维能力的微型思维训练课(心智科学)课程、自选课程课、)培养学术思维的微型研究性课、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师范技能课程 实践思维课
非专业介绍课(与专业相近的课程)、、修养课、人文感性修养课程 非学科性课程或称问题课程
社会问题课程(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是根据应用性综合化的科学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课程的学科逻辑体系结构实现课程内容应用性综合化。真正使课程教学上从理论性、学术性、知识性课程教学为主转向以应用性、综合性为主。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最大特点是具有学术性。但对于我们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应用性综合化,我们可以以门具体课程为例。例如我们现行的师范教育专业的《教育学》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一个理论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行为知识和教育思维方式的知识。师范生学了《教育学》课程,当了教师以后仍然不知道如何教育学生、怎样教育学生。这就是我们目前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缺少应用性知识。《教育学》要变成有用的课程就要增加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能力知识。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思维能力和教育行为能力。课程教学综合化。再例如《管理学》课程,是各类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也是纯理论性课程,不涉及具体各类组织管理的知识。学生学了《管理学》只是掌握一些纯理论知识,对具体的各类组织的管理知识了解甚少。造成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职业适应性很差。不能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转换工作。造成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解决的办法就是把《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变成一个包含具体类型组织管理知识的综合型课程。当然不可能把每一类型的组织管理知识都纳入进去,可以有侧重点的结合本院系设置的有关管理专业的类型,确定综合那类管理知识。这样学生学到的管理知识就是综合性的,将来进入社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就会增强。《管理学》中综合的各类管理知识教学可以由不同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
课程教学的应用性综合化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策略来实施。课程教学策略如何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呢。我认为课程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结合。也就说课程教学策略可以分为认知课程教学策略、应用思维课程教育策略、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和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创造设多元课程教学策略和课程教学评价策略的类型
1、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以知识学习、一般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学术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等培养为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在教师的讲授和引领下通过学生课堂内外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发、激活、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使思维能力得以提高。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采取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或策略。比如研究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微型研究课的讨论交流方式进行,比如北京大学在研讨型教室开设的研讨班课程。
2、应用思维能力课程教学策略:以问题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计划制定能力、技术操作思维能力、管理思维能力等为目标。应用思维能力培养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来完成。
3、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以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和事务处理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为目标。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训练出来的。行为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解一次完成的,需要学生通过学生实际的、反复的训练、实践实习、体验和感悟得以提高的。例如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学生反复的讲演、辩论等训练才能提高。因此,行为训练课程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关键策略。当然针对不同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不同的训练方式。
4、人格成长的课程教学策略或称人文教育策略:以人生经验积累、心理意识和能力提高、个性品格塑造、人文精神陶冶、职业选择与发展能力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校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运用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感悟中成长成熟起来。具体操作方式和思路有待进一步细化。
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的实现还要建立科学的多元的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教学型院校虽然建立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但由于受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评价的方式是经验型的、单一的。科学的评价是以科学的科学课程教学为依据的,评价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的检验。由于课程教学目标不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也难以科学进行。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确立的出发点或依据。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课程教学目标大体分为知识目标、专业学术思维能力目标、专业应用思维能力目标、行为能力目标、人格成长目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可以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为知识学习达成度的知识评价、能力形成的过程评价、人格成长的测试评价。具体形式可以分为试卷考试、模拟操作、模拟设计、课堂活动表现、论文写作、实践调查报告、表格测试、发展性评价(例如对教师教学评价用发展性评价就比用目前的奖惩性评价科学)等。课程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需要专门进行研究,这里只是简单进行一些探讨。
第三篇: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精选)
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汉阳区教委教科研中心 文斌
上传时间:2004-05-27 16:15:07 来源:
[关键词]教学设计 确立教学 制订内容 选择方法 设计过程
[摘要] 2001年9月,遵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知不觉已被推到了改革浪潮的最前沿。本文仅就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来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的思考。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遵循:1.学科整合原则;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3.技术与人文相结
合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有任务驱动法;课题解决法;协作学习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堂向课后开放。整个教学过
程呈现为“双向互动”。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社会中有效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生存能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9月,新世纪新学年新学期伊始,遵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目前俄对于部分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由原来的计算机课转变而来,但这不简单地只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而是现有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是现行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我们要站在迎接21世纪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高度来看待这个改变。因此,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知不觉已被推到了改革浪潮的最前沿。那么,老师,你准备好了吗?你的教育理念,你的知识储备,你的应用能力使你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吗?本文仅就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来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的思考。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乔以斯和威尔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创造由教学目标,教学理论,操作程序,实施策略等组成的环境。”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一、首先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这种行为变化?quot;在教学后学生必须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划分为: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
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
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二、制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教学周期可从原来的课时为单位,变为以星期甚至以学期为单位。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制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科整合原则
在美国学者比尔看来,体现当前科学新动向的教学法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讲完一般的背景后,接着进行本门学科的训练;第二,运用本门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一领域的大量问题;第三,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他称之为”三层塔“。这种”三层塔“模式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的教学。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相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囿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在即,如何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现代中国人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制订上要突破教材局限(教材的更新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开放教学内容,归还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的权利,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从中体验到全球对自我的一种帮助和自我对全球的一种责任和贡献,教育应使伴随着网络成长的孩子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和更民主的意识。3.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
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选择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教师应首先感受到并有条件率先实践它。在当代教育哲学的视野中,教与学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是手段,学是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手中掌握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在传统的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环境,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有:
任务驱动学习法
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任务“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文字说明),图表呈现,或观察得出任务,讨论得出任务,也可以边学习边得也任务。
课题解决学习法
学生需要自己去寻求答案,学生的已知条件比”任务“学习少,学生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成分更多,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
协作学习法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支持学生之间进行交互活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由多个各有所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
刻理解和领悟。
四、设计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可表现为:
1.课堂向课前开放。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对新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渴求之中。
2.课堂向课后开放。如”课题解决学习法“可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终身。
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一是师与生互动,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法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能与学生达成共识;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引起学生的”共振";二是教与学互动,即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呼应,教师的教学行为目的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呼应,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行为表现、效果表现、心理表现)能获得教师的关注和积极反应。三是情与智互动,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体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开发激活学生的智力,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获得充分的智力支持,同是又以智力的发展、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意志,形成情与智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有人说,一节好的课能反映一种教学思想。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遽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因此,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力求把握信息技术的课程理念,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的反思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1.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董玉琦副教授访谈(网络科技时代:2001.8)
2.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李芒:网络科技时代:2001.9)3.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石家计陆军指挥学院 白梅;网络科技时代:2001.8)
第四篇: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设计思 路
盐矿小学
宋德兰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程标准提倡让学“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在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化曲为直”突破难点,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发学生从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利用等积变形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逐步归纳出圆的面积公式。
3、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我的思路是猜想——设想——操作——推导。其中的操作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剪拼,学生失败很多,但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的背后总是砌满了失败,研究的过程中失败总是伴随左右的。在学生的失败之中结合引导从而找到正确的剪拼方法拼成长方形,乃至于可能会有学生拼成其它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生本课堂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充分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尾,我淡化处理了具体求圆面积的教学,在公式推导出之后略加点拨,再结合实际生活练习。
2013-5-8
第五篇: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里自主赏析的一篇文章,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故而内容亦容易把握。
另本单元的鉴赏要点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项羽之死》一文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正以此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掌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审美的方法,以及项羽之死的审美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4.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诵读和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一、导入新课
项羽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刘邦是楚汉战争的胜利者。但是后人却大多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与刘邦相比获得了更多人的追忆,有仰慕、哀叹、同情与惋惜。他的故事被后人反复演绎在各种文学文本中。那么同学们有无想过这其中的秘密在哪?秘密主要就在我们今天所上的《项羽之死》这节文本中。(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
解决学生预习与阅读中的字、词、句方面的障碍
文学这事务本合文字与思想两者而成。周作人《思想革命》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 所以要理解文本的基础是弄清语言(以上过程约10分钟)
三、具体研读 讨论:刚才我们说道项羽被人追忆的秘密,我们想要弄清其中的秘密,必须首先对项羽这个人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同学们在该文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项羽?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要理解一个文学形象必须深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唯有深入,才能深切感受。文字不是静默的,她有形有声!
补:红楼梦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听到戏文时“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深入之法一:诵读
至于三史诸子百家集,本是做出底文章,若不高声读之,如何能得其推敲激昂之势。清 何绍基 《语汪菊士论诗》
诗以声为用者,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声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沈德潜 《说诗晬语》 深入之法二:想象
我国民间戏台上有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戏剧欣赏须想象。
深入之法三:移情
在鉴赏艺术形象时,移情能使鉴赏者进入角色,进入情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以上引用的内容简单带过,不做过多阐释)引导学生诵读项羽之言,感受项羽之人
(让学生读自己最为感兴趣的文段。这部分活动可不按文章顺序进行。)问题与补充的内容: 垓下之围部分
楚歌:其特点是悲凉。“楚歌悲远客,羌笛怨孤军” 唐 刘长卿
问:项羽在这节中的心情怎样?哪些字能反映?他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悲伤激昂。悲、泣。形象:多情善感。补: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 东城快战部分
问:此部分中项羽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勇猛无敌又自傲自尊。
问:这部分中有三“为”,这三“为”体现了项羽怎样的心理?
明确:项羽不存突围之心,愿打一个痛快之战给追随他的部下。更进一步表现了他重情重义心理。
补:文中一呼一叱的细节充分表现了项羽摄人心魄的声威。乌江自刎部分
问:项羽在这部分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知耻重义、从容悲壮 总结:项羽的形象美在何处?
美在深情、美在重义、美在雄健、美在无惧
问:最后一段的开头还说“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为什么乌江亭长一心想渡项羽过江,项王却笑着拒绝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学生讨论(关于这一点本人查了很多资料均无解读,甚惑之!)这也是李清照疑惑的问题: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就是秘密所在,让人追忆的秘密就是项羽没有渡过乌江。为什么?
没有渡乌江,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刎而死,完成了一个圆满的具体的美丽的瞬间。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补:伟大的孤独者的最后决定是选择死。亚里斯多德:悲剧的功用可以净化心灵。
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英雄的完美谢幕 ——项羽之死
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动。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一声“”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现在的我们连追寻这种快乐的勇气也没有了。内心被世俗所束缚,标准由舆论在引领,甚至自己“何许人也”也要在别人口中需求答案。而像刘伶那“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像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船买酒白云边”,难能因而可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因为他们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们崇拜。
虽然这些人最终多半“潦倒”或者“失败”,可是,谁能不说——就是项羽的死造就了项羽这个万世英雄。如果借着一叶扁舟和几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来”,项羽也不过就是一代君主罢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况结果还“未可知”!项羽是质朴的,他张扬着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运的。其实,君主与英雄 ——世俗的成功,权力的拥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是需要好好思量的。想起在卢森堡参观美军二战牺牲士兵陵园时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齐的列队;而在墓地最高处的一个,一面美国国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的葬处。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美哉!多少年来,垓下之战被人们一次次描绘,一次次感叹。垓下之战快成为纯美的文学意象了。
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逐鹿中原,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想想英雄末路之时,啸声咽咽,楚歌四起。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想必也自知众寡悬殊,当虞姬献舞进酒时,忽然听到楚歌四起,便知军情有变,于是饮酒赋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泪下。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
自古对英雄美人的感慨,当无出其右者吧!想想,世上哪个男人能不渴望拥有这样的情谊,这样的女子(何况还是美人)。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记得上大学选修《美学论》时,老师讲“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而“喜剧”不属于美学分类的一项。何况还有刘邦这个市井之徒的志得意满相参照,跟是让无数世人感慨万千:“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让项羽打败刘邦,我实在是搞不懂!也许,就是因为这四面楚歌的悲悲切切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