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广要道章第十二》教学设计
《广要道章第十二》教学设计 封开县杏花镇中心小学
韦敏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会背《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五刑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二篇《广要道章》
3、板书课题《广要道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广要道章》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例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二、参照注释明道理。
(1)明确学习任务:参照注释明道理。(组织语言:——)(2)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明白的道理。)(组织语言:我交流,我快乐!)
(3)学生在班级展示。(组织语言:我展示,我幸福!)(顺序:小组——个人)
(引导学生评价,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教师提供奖品)(4)教师指导:做,比知道更重要!
4、又好又快会背诵。
(1)明确学习任务:又好又快会背诵。强调要求:正确、快速。(2)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展示的方式新颖)(组织语言:我交流,我快乐!)
(3)学生在班级展示交流。(组织语言:我展示,我幸福!)(顺序:班级——小组——个人PK)
(引导学生评价,引导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教师提供奖品)(4)教师指导:背诵的方法;(5)巩固背诵:全班再次集体背诵。
5、拓展延伸: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孝顺的名人名言及故事。
6、教师统计评价学生学习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学生获得的奖品,从参与、精彩、成功的角度评价)
三、表达幸福感受:
1、学生主持:我们今天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你们学的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投影7)
2、学生主持;今天,我们的学习有收获,有感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王老师的辛苦劳动表示感谢!(教师表达感谢)
3、学生主持:下课!
第二篇:《孟子》两章教学设计2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字音
夫(fú)
米粟(sù)
亲戚畔之(pàn)
二、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听范朗读磁带,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新课学习】
一、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积累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委:放弃(今义)委屈去: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今义)指水塘。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国防(今义)国家 然而不胜者然而: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这(今义)判断动词(2)一词多义: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凭以天下之所顺以:用 b.兵革非不坚利也利:锐利地利不如人和利:有利 c.环而攻之而不胜之:代词(这座城)三里之城之:的 多助之至之:到天下顺之之:代词(他,实施“仁政”的君主)d.三里之城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城墙(3)注意下列加粗的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二、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
“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方能“天下顺之”,作战才会取得胜利。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总结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字音
舜(shùn)畎亩(quǎn)敖(áo)奚(xī)傅说(yuâ)胶鬲(ɡâ)行拂(fú)拂士(bìã)
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听范朗读磁带,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新课学习】
一、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积累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苦: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出:在外面,国外(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二、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共同点: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证明观点:生于忧患。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 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三、论证方法归纳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 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归纳推理论证: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
第三课时
一、字词理解。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2.一词多义: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凭以天下之所顺以:用 b.兵革非不坚利也利:锐利地利不如人和利:有利 c.环而攻之而不胜之:代词(这座城)三里之城之:的 多助之至之:到天下顺之之:代词(他,实施“仁政”的君主)d.三里之城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城墙 e.舜发于畎亩之间于:从死于安乐于:在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3.注意下列加粗的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苦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拂乱:使...颠倒错乱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过失 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4.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委:放弃(今义)委屈去: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今义)指水塘。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国防(今义)国家 然而不胜者然而: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这(今义)判断动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今义)征召、走远路
二、问题探究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三、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拓展延伸】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篇:2《天子章第二》教学设计
《天子章第二》教学设计 封开县杏花镇中心小学
韦敏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要真正让社会和谐,人人懂得敬亲孝亲,需要大力提倡孝道的教育,即“德教加被天下”。
4、让学生懂得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
“爱亲者”必定“不敢恶于人”,“敬亲者”必定“不敢慢于人”,这叫“博爱”,这叫“广敬”。天子对父母亲能够如此的爱敬,做一个很好的孝子的榜样,然后又把这种德教推广至于百姓,平常人更应该受到孝道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2、诵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2、让学生懂得我们只要真正自己做到“爱敬尽于事亲”,做一个孝子,树立榜样,用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体力,来做这个弘扬孝道的教育工作,德教也就“加于百姓”。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理解《天子章第二》。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开宗明义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二篇《天子章第二》。
3、板书课题《天子章第二》。这一章经文不长,而义理非常深广。到底是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6、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将《天子章第二》读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意思。
1、指名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孝经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师小结: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要使社会和谐,人人懂得相亲相爱,最好的教育是孝道的教育。“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让上下能和睦,要讲究礼。这个礼,要从家里做起。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同学们,赶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天子的孝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古来就有皇帝行孝治天下的例子。你知道吗?讲讲看。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交流。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三、拓展延伸,感知大爱。(多媒体出示)
国家有难,领导当先
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等,号召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积极采取行动,全力以赴来抢险救灾。
总理孝母,爱敬事亲
温总理到灾区视察,含泪看望灾区孤儿,跟灾民们一起抢险救灾。温总理自己也已年迈,但他还是奋战在第一线,鼓励灾民们勇敢的面对灾难,鼓励大众竭力抢险。据报导,温总理本人也是孝子,虽然日理万机,但每天在中南海,只要有时间,肯定要回家陪母亲吃饭,这是他对母亲的爱敬。“爱敬尽于事亲”,而又“德教加于百姓”,自己做好样子,废寝忘食的为人民服务,这是给我们做了榜样。所谓“一人有庆”,这“一人”,就是国家领导人,他们能够行孝行善,百姓得福,即“兆民赖之”。
无私无我,完全献身
据报导,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区,救灾的武警战士们在一个倒塌的房屋废墟里,发现了一具三十岁上下年轻女子的尸体,她双膝跪在地上,两只手在前面撑着地,身体已经被压得变形了,早已气绝身亡。可是居然发现,在她身体保护之下的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却一点事都没有,正在安详的入睡。
母亲用身体挡住压下来的房屋,保护并拯救了孩子。在场的武警战士感动得流泪,他们发现裹婴儿的被子里塞着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已经写好的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年轻的妈妈给孩子的最后祝福。父母牺牲自己,保全儿女,地震灾区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为我们显示出母爱、父爱的伟大。
师小结:我们从小到大,父母有多少爱心的付出,多少无私的奉献,为了儿女,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献出来,这就是父子亲情,这就是人的本性本善,无私无我,完全的献身。圣人的教育,就是把“孝道”的天性保持一生,这是圆满的教育目的。一个人能够从小到大,自始至终都保持这种天性,并且能够把这种天性扩而大之对待所有的人,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行孝,去献上爱心,这样的教育就是帮助人成圣成贤的教育,所以我们学习《孝经》,联系当前发生的事情很有感慨。
四、布置作业。
将《天子章第二》背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四篇:章广中学演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勤奋学习,振兴中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数不尽,是中国人,中国魂!
风云变幻,历史长存,那流传了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中华民族,依旧高昂头颅,气节如初,至今都吟唱着豪放诗章。中华魂,来自中华民族十三亿人口的精神熔炼,博大而深沉,亘古而恒远。
勇敢无畏,浩荡正气冲入云霄,呐喊与勇气,归入战场。还记得这些人吗?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噶,放牛娃王二小,琅琊山五壮士,女民族英雄赵一曼,毛泽东亲笔题书的刘三姐,壮烈殉国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得天地红。东南西北齐仰首,珠河忆载涤东风。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他们,他们,是中国的骄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欢呼吧!呐喊吧!大笑吧!中华民族最后崛起了!五星红旗在世界民族之林上空徐徐飘扬!勇敢的人们,你们看到了吗,中国站起来了,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是东方红!
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精神不摧,民族不倒,是中华魂!晨光初起,华阳东升,暖暖照拂着中国这块辽阔的大地。中国人都行动起来了,两弹一星的发明,“嫦娥一号”的探月成功,“神舟号”的顺利发射等,无数成果都展示着中国超凡的潜力!
团结友爱,成合抱之力,力大无穷!团结抗战,如建国之前,团结抗灾,如汶川地震。全国各地的人,全国各地的捐款,全国各地的爱心,全都积聚在那里,共同担当这份沉痛。房子塌了,不怕,能够重建,人活着,才有期望。为无数生命祈祷,救援,他们说着最动听的话,做着最有好处的事,“我们是中国人,是兄弟姐妹,我们务必救他们!”于是攀爬在危险的灾区,在泥泞中救起一个又一个生命。当期望之火熊熊燃起,便能照亮黑夜之暗,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无惧,我们已经团结,我们随时准备着,共同奋战!
傲风梅骨,中国人都是骄傲的,中华民族身怀傲气!以和为贵,中国人从来不主动挑事,和平共处,中国的外交之道。但不表示中国人是任人欺侮的。台湾问题一向存在,自郑成功收复以来,都是中国国土完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今台独分子妄想分裂我国国土,陈水扁公然发表台独言论,这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忍受的,没有使用武力绝不代表不使用武力,这关乎国家尊严,关乎郑成功的骄傲,关乎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国绝不会妥协!而那些野心勃勃不知羞耻的人,还在试图挑衅。钓鱼岛事件,已经不是一次普通的撞船事件了,日本公然摧毁中国在其标志,我国政府愤怒了,强硬的态度,坚定的立场,都是为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中华民族,历经**,最后和平安宁,在这滔滔历史中历练出来的灵魂,凛冽傲气,不卑不亢。中华精神长存,便是那勇敢无畏,团结友爱,傲风梅骨!-中华魂!
串讲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数不尽,是中国人,中国魂!
第五篇: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