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卓雪梅《咏华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咏华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师附小二小
卓雪梅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吟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认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华山图片、《高山流水》古筝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四个生字:华、间、岁、称。
一、图片导入
1、安徽有一座闻名世界的山——黄山;合肥最高的山——大蜀山。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huà)山。
(1)“华”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请大家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华山。“华”字,上下结构,注意十字的一横要长一点,把化托住。(2)华山是地名,这里读第四声,教师板书huà。请跟老师一起读。(3)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华”字?学习识字方法。
2、华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那华山是什么样子的呢?师播放图片和音乐,学生边听边欣赏。
3、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是呀,看到这么雄伟壮丽,高耸入云高的华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赞美它。古代一个七岁的小孩就写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写了一首什么诗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咏华山》,板书:咏。齐读课题。
过渡:华山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呢?那同学们赶紧打开第25课读读吧!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华山图片,学生能够走入教师引导的意境之中,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板书课题时完成生字“华”的教学,及时有效。
二、初读课文
1、在读书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读书要求:把课文读两遍,第一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第二遍圈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读完以后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听清楚了吗?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
2、同学们读得可真专心!不过想要欣赏华山的美景,先得爬上词语山!呈现词语山(出现一座山,以爬山的形式一组一组的呈现词语,而且难度越来越大)。
有拼音的词语山:
(1)第一组:齐读,提示寇准(zhǚn)。(2)第二组、第三组:指名读,正音。(3)第四组:自读、指读、齐读。
没有拼音的词语山:先自读,后大组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由于学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词语的热情,教师设计了爬词语山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读词语,读好词语,成功地爬上词语山。
3、读过课文后,同学们知道吟诗的小孩是谁吗?他的诗你会读吗?(1)同桌间相互读、指生读,齐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老师范读,指生读,读出诗歌的节奏。(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哪些景色?
4、同学们可真会读诗,在短短的20个字中能看到这多么美丽的景色。文章也向我们介绍了华山美丽的景色。呈现句子。
(1)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看看跟你在诗中看到的景色是不是一样的?读好的同学身体坐直,举手告诉老师。
(2)指名一句话一句话地读。读准,读通,读好。“啊!华山真高啊哇!”
惊讶,山高。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山多,山高。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云真美啊!
5、齐读课文
诗歌句子都会读了,也都读好了,那课文肯定也能读好。同学们捧起书,再次齐读课文,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要想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教师得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三、总结全文
华山的景色可真美啊!难怪小寇准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首诗。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说:“好诗!好诗!”先生为什么会夸好诗呢?这诗好在哪里?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四、学写生字
欣赏了华山美丽的风景之后,我们还要爬一爬最后一座写字山。
1、猜字谜,学习“间”。在爬山之前,老师跟大家玩猜字谜的游戏。请同学们竖起耳朵认真听。
“太阳躲在门里面。”
间
请同学们翻到课后生字处,观察田字格中间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师范写:“间是半包围结构,要想把日字包住,门就得写宽一些”。
2、第二个字谜。
“夕阳落到山下面。”
岁
观察田字格中间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师范写:“岁是上下结构,夕躲在山下面,所以山字要写得又宽又扁”。
3、岁的山字头是个新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偏旁部首——禾字旁。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在写称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禾在做偏旁部首时要注意——捺变点。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读帖,描红,写字,学习生字的三步骤。在教学生字的环节,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字帖,回忆识字写字的方法,做到一课得一法,积累更多的写字方法。
3、接下来,我们就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写好这三个字吧!把书翻到课后描红处,把三个字描红。描好的同学就把生字认认真真地抄写在田字格里,每个字写两遍。
4、教师巡视,把写得好的中等的以及需要改进的学生作品放在投影仪上,和学生
一起观察。可以先请学生评价,教师再划等级。
【设计意图】学生写完字后,教师要及时反馈,通过学生互评的环节,让学生明确字的正确的书写方法。
五、课后作业
抄一抄:工工整整地把字抄写在田字格里,每个字抄写三遍。读一读:放学回家后把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六、教学反思:
不会到“会”的成长历程
——《咏华山》教评后有感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正如想有收获,就必须得有付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不会到“会”的成长历程中,学习、实践、反思、体会贯穿始终。
“啊!怎么可能?我现在教六年级,却要上一年级的课,还是第一首‘文包诗’怎么上啊?”周二中午,当我接到上课通知后,就完全傻眼了。“很简单,一年级的课文内容少,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这还不容易?有什么难的?”听了主任看似安慰的话,我没有任何轻松感,反而压力倍增,甚至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去备课。我真的不会上一年级的课啊!没有任何低段教学经验的我只得寻求网络的帮助。经过一晚上的努力,一份自认为还行的教学设计出炉了。
“你这完全是高年级的上课模式——解释句子,理解课文。一年级的课文哪能这么上!读好课文,学会生字才是主要目标。”在周三下午一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会上,我进行简单说课后,在场老师给我这样一致的建议。观看低段教学视频,重点研读课标中一二学段的课时目标,我重新开始铺路。夜里,我结合其他老师的上课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教学设计,因为第二天就要借班试讲了。
然而,周四上午的试讲课足足上了一个小时,孩子们上完课后唉声叹气地说道:“这节课可真累啊!”虽然设计思路清晰,但是目标设置不明确,没能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导致出现该讲不该讲的内容统统都讲了的情况,学生累,我更累。经过调整,下午的磨课继续。我试着去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读书,写字。但是一堂课结束后,课堂容量不及上午的三分之二。究其原因,我的教学语言啰嗦,每个环节实施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设计之上,没能关注学生。学生已经会读的词语句子反复读,不会的内容反而简单带过,因为没有时间了。
理清上课思路,明确环节目标和整堂课的目标之后,我该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呢?必须要熟记于心。周四晚上,我又熬到深夜。在清晰的教学思路指引下,我明确每个环节的设置内容,预设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努力做到让学生听懂自己说的每句话。教学用语经过反复地修改,反复的无生上课后,周五我开始上课了。
课堂上,我没有出现思路中断的情况,教学进程按计划有序推荐。爬山导入,读文,爬词语山,读诗,读句,再读文,爬写字山。读好课文,写好字的目标明确。上课思路清晰,环节清晰明朗。
似乎,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我“会”进行低段语文教学了。
经过四所同盟校教师先分校讨论,再集中点评的评课后,我受益匪浅。一切教学活动的成效最终都得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只有关注学生的课堂才会有生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在我的课堂上,自始至终我只关注了自己——课堂思路是否清晰,目标是否明确,句子有没有指导好朗读,写字有没有教全面,而把最关键的课堂学习主体——学生给忽略了。课堂上,教师不能按照教学设计就课讲课,就生字讲生字,而是得从学生角度思考,让学生会读书,掌握识字写字的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掌握了读书写字的方法,打好基础,以后的学习只会越来越轻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识字写字”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由于我没能准确把握低段学情,不了解识字写字方法,不会进行生字教学,本课的教学没能突出主题。为此,冯校长的由“模式”到“去模式”的生字教学方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知道该如何进行生字教学。
在不明白生字教学之前,老师应该有个生字教学模式,即:在心中有学生的理念指引下,充分运用教材。首先进行学字方法的指导,或者让学生自己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记住所要学习的生字,接着看书自学笔顺,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抓生字的关键笔画指导书写,教师在进行范写,生仿写生字,最后反馈学生生字书写情况(也可放权,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师在熟悉生字教学之后,就可以改变方法,达到“去模式”。
成长就是一个不会到会的过程。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完全会,但我明白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体会、反思,解决一个个问题之后,我们才会明白一件事该怎么去做,一堂课该怎么去上。假如一开始就有老师直接告诉我一年级的课该怎么上,哪怕就是把详细的教学设计放在我的面前,我还是会说不会,因为那份教学设计不是我自己生成的。
不会到会的过程只能是自己学习、体会、摸索、反思的过程。新教师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才能成长。
第二篇:《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一)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第三篇:《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分析教材
《咏华山》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即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美华山的事,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在学习中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如山腰、远远近近、只有天在上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感受寇准的聪明才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本课可以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对于山的高还是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兴趣是诗的含义及到底华山高到什么程度。所以老师课堂所要做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及课件的辅助理解华山的高,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举头、回首等词语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体会文中的诗的韵味。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吗?我国最有名气的山有五座,它们是&&人们称它们为五岳,(出示:五座山图片,老师介绍)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华山。先一起来读好它的名字。(板书:华山,学习生字华,点明它是多音字。)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华山吧。多媒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3、看了有什么感觉呀?(美、高)很多到华山的人和你们一样,都喜欢写诗或文章来赞美它!看,这里就有一首七岁孩子写的诗(出示:《咏华山》一诗)自己来念一念!(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4、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由易到难排列问题:谁写的?为什么写?诗是什么意思?&&)[
课文就解答你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一个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小孩情不自禁登华山远远近近
山腰艰难情不自禁吟诵
(或将生字归类来认读)
3、昨天预习小朋友都给课文标段了,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呢?(提示古诗和上面内容上一段,有标点符号)同座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夸夸他,不好的地方互相纠正。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简评。
5、现在你们解决了哪些小问号呢?
◇谁写的?哪段告诉我们了?引导学生读出这一段。
◇为什么写?诗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可以用一句什么话或一个词语来评价华山板书:高华山真高哇!
6、看来同学们对课文都基本上了解了大概意思。过渡:华山到底怎样的高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细读读课文第二段,寻找答案吧!
三、精读全文
(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段,指读。
2、讨论:华山到底怎样的高?请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
三四句:你能用动作告诉大家:假如你是华山,蓝天、山、白云、太阳都在哪里吗?(或上台玩拖移游戏)高不高?练读,(引导:如果你在山顶,还可能看见什么呢?)总结:华山真高哇!练读这两个句子。
◇
还从什么句子体会到华山的高呢?第一句。为什么能从这句感觉到华山的高呢?读词语:艰难
(引导:你仿佛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再读词和句,读出艰难的感受。)总结:奇险天下第一山,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真高哇!
◇
我们南京也有一座很高的山,是什么山呀?对了,老师还知道:紫金山有5座紫金山那么高!华山怎么样?引导学生再次齐说句子华山真高哇!
3、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读这一段,再次体会华山的高吧!男女生读!
4、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5、小朋友们都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想去看、写去拍照&&.寇准也忍不住作了一首诗,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都叫情不自禁,出示词语情不自禁,指名读。[
6、小寇准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让我们也像寇准一样,再来吟诵《咏华山》吧!(出示古诗,齐读。指导什么叫吟诵?)
7、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这段中,你们找到吗?同座位找找!交流。
8、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出诗的意思吗!自己试试。(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9、那你们能边做动作边背诗吗?这首诗题目是什么呀?对了!(板书:咏)
10、现在知道咏是什么意思了吗?就让我们在一起赞美华山吧!(师生齐背《咏华山》)
12、先生听寇准吟诵《咏华山》后有什么反应呢?读第三段,指名模仿先生赞美!如果你是那位先生,你还会怎样说?
13、真不简单,寇准当时才七岁,(年纪小)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老师如果在场,一定也会夸他你的语文学得真好!
师小结:希望我们班小朋友也能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第四篇:咏华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咏华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认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诗文对照,背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在《宝莲灯》中,沉香救母劈开的是哪座山。今天,老师想领你认识这一座山,它的名字叫“华山”。(板书:华山)领读,指出“华”是多音字。
2、你们去过华山吗?那咱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放视频)说说华山给你的感受。
教师解说:这就是华山,它在我国陕西省。你看,华山又高又险,难怪人们称它是“奇险天下第一山”。登华山的路只有一条,而且曲曲折折,可难走了!所以,要登上华山,是很不容易的。但在古时候,有个7岁的小孩不仅登上了华山,还把自己登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咏华山。(板书:咏)
3、齐读课题,解释“咏”。
(二)过程
1、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诗的作者是谁?寇准,出示读音,读清楚。(3)说说文中有什么地方你不懂?
2、再读课文
(1)分段读课文,一组一段。
过渡:那你想不想跟小寇准去登华山,看看山顶的景色?
3、以读代讲,理解课文
(1)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谁来读一读。出示“艰难”一词,什么意思?刚才我们看到,华山直插云霄,只有一条路上山,所以爬华山是……(艰难),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评价。全班读。
(2)先生和小寇准爬呀爬呀,终于爬上了山顶。他说了哪一句话?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
出示华山课件:如果你就站在这么高的山顶,你想怎么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教师范读,指名读。强调两个感叹号的读法,再指名读,齐读,充分感悟华山的高。
(3)小寇准站在山顶上,看到了什么?“除了蓝天„„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出示“远远近近”,“远远近近的山”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山高),读一读(指名读,全班读);
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请同学们用白纸画一画这幅图。指名生上黑板来画一画,说说你理解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白云在哪里?(山腰),齐读“山腰”,这说明华山怎么样?(高)读一读这句话。
(4)请生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5)如果你现在就是小寇准,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6)你们被华山的景色迷住了,不由自主地就想赞美,这种感受就是“情不自禁”!指导读“情不自禁”(提示禁是前鼻音),文中的小寇准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吟诵”,“吟诵”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复述吟诵的意思,赞美起华山来,不过他赞美华山的是一首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7)读古诗
指导“更”、“与”、“齐”、“首”的读音与意思。读一读全诗,它的意思课文中有,说说在哪。
古人的吟诵是摇头晃脑,让我们也来试一试。你们能边做动作边读吗?谁来试一试?全班试一试,全班试着背一背。
(8)小朋友们读得真好,想不想读一读全文。全班读。
过渡:真棒,剩下的下节课讲,现在我们书写,我相信你们书写绝不逊色于你们读书的水平。
4、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说一说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生读一读,谁来做 3 小老师,带着读一遍。
(2)去掉拼音你们还认得吗?读一读。(3)出示字爬山游戏,开火车读一读。(4)小组交流:怎么记住这些字?
(5)“岁”字如何记,学习“山字头”,山字头要小,稍微宽一点,为了给“夕”遮雨,学生书空,描红。
(6)“称”是“禾苗旁”,稍微比右边小一点,书空,描红。
四、板书
huà
咏华山
寇准
艰难
远远近近
高
山腰
情不自禁
吟诵
第五篇:《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