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5上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32例
11、做一做,P34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可以采取口答,也可以做在作业本上)师:首先我们看看这几道题。
3.2÷0.8
0.81÷0.09
2.4÷1.2 2.6÷0.13
35÷0.5
4.8÷0.04 42÷0.7
6.4÷0.08
36÷0.06 84÷0.7
6.3÷0.09
72÷0.6(做在作业本上)
二、新授:
1、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除法的运算,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教学例11: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挤牛奶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初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抽答并板书已知:3头牛 上周220.5千克)
师:这些是我们已知的条件,那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抽答并板书求:每头奶牛平均每天的产奶量)
(2)再读题,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师:这里上周表示什么意思?3头牛和上周跟220.5千克有关系吗?如果只有2头牛,还会有220.5千克的产奶量吗?如果是2周呢,产奶量有变化吗?(让学生明白产奶量随着头数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这道题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平均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做在作业本上,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是怎样做的。(师巡视)师:谁愿意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73.5÷7=10.5(千克)
31.5÷3=10.5(千克)
请你来说一说220.5÷3=73.5和73.5÷7=10.5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再抽两名同学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把“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写出来(补充):(1)1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2)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73.5÷7=10.5(千克)分析第二种方法:
220.5÷7=31.5和31.5÷3=10.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又是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再抽两名同学说说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同样:把“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写出来。
(3)小结
师:谁来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的?(抽答,师补充我们可以先算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算一头奶牛一天产奶量;也可以先算3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再算一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
强调:把解答计划写出来。
(4)观察对比: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分两步计算
不同点:第一种先算的是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算一头奶牛一天产奶量;第二种先算3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再算一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
2、P32做一做
读题分析数量关系,请学生从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并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3、总结
师: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你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我们要看清楚题目要我们求的是什么,再根据条件来判断该用乘法还是除法,最后要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P34第3题: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生先独立思 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2、独立完成P34第1、2:
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五、作业
1、小雨家养了5头奶牛,一天可产牛奶90千克,1头奶牛一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2、4台织布机5小时可以织布2600米,照这样计算,1台织布机1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练习六8、9、10
第二篇: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最终版)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体会近似数的生活意义,并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的选择“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说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恰当的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意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小明买了一筒羽毛球(12个),一共花了19.4元,每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 学生用学过的“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追问:是不是所有的求商的近似数都用“四舍五入”法。
二、创设情境,讨论探究
商场庆祝周年庆,举行促销活动。小强的妈妈兴高采烈的去买了一些东西回家,但是回家后她遇到了一些难题,现在需要聪明的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0(1),学习“去尾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例题信息部分)分析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思考,从情境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观察发言)生: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 最多可盛0.4kg.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提问预设,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2、完善问题后,生再次读题,初步分析题意。师:这个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快?能列出算式吗? 生:2.5÷0.4 师:你能说说用除法解决的理由吗? 生:要求需要几个瓶子就是求2.5里面有多少个0.4?
3、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并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式并计算出结果,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2.5÷0.4=6.25(个)2.5÷0.4≈6(个)2.5÷0.4≈7(个)(学生板书)
4、重点选择2.5÷0.4=6.25(个)质疑
提问: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的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
5、组讨论汇报,优化得出一般方法
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2.5 kg香油,只能装2.4kg,剩下的0.1 kg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根据学生汇报完善板书:2.5÷0.4=6.25(个)≈7(个)(跟学生板书做对比)
6、归纳小结
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保留整数时,无论小数部分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板书:进一法)思考:实际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用“进一法”解决问题的? 在实际生活中,类似车辆运输,物品盛装等问题,如果通过计算得不到整数结果,为了避免浪费或产生容器不足的现象,都采用进一法来取整数商,求得商的近似值。(二).教学例10(2),学习“去尾法”。
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 图)小强的妈妈买了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预设,25÷1.5=16.666„„(个)
2、设疑并小组讨论(完成下面三个问题)a.礼盒个数用什么数表示? b.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的,结果是17个礼盒,能包装17个吗?为什么? c.同学们可以用计算验证自己的想法。
汇报预设,因为1.5×17=25.5(m),丝带不够,所以这里不管 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取整数16,即只能包装16个礼盒.3、归纳小结
这道题你是怎么处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让学生归纳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小数部分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这样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补充)思考:实际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用“去尾法”解决问题的?
在实际生活中,类似剪裁用料中需要取整的问题,由于所剩材料不能再制作成一件完整的物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去尾法来取整数商,求得商的近似值。(三)、回顾反思,明确方法。
1、回顾例10中的两道题,对于取商的近似数,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之处,题目都没明确要求取近似数,我们都自觉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两种方法都要把尾数去掉保留整数。不同在于一个用“进一法”,一个用“去尾法”。
3、师生共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机械的使用“四舍五入” 法取近似数,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判断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比较合理,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1)、五年级一班共50名同学参加夏令营,需要租车,每辆小客车可最多坐20人,他们要租几辆车?(2)、王老师带了150元钱,买《少儿百科全书》,单价为32元,这些钱够买多少本书?(3)、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km,用了3小时。平均每小时 大约行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2、对比练习
(1)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需要几个袋子?(2)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可以装满几个袋子? 质疑:为什么同一个情境,一个用进法,一个用去尾法? 小结:即使同一情景,因为问题提法不同,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取近似数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2.5÷0.4=6.25≈7(个)25÷1.5=16.666„„≈16(个)进一法 去尾法
第三篇: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6.3m,宽为15.4m,现把这个长方形花圃的四周围上篱笆,需要篱笆多少米?
这块长方形花圃占地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2.一个乒乓球售价0.8元,一筒乒乓球有12个,买5筒乒乓球要多少元?
3.一只梅花鹿高1.46m。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梅花鹿的3.5倍,这只长颈鹿高多少米?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4.一个房间长8.1m,宽5.2m。现在要铺上边长为0.6m的正方形地砖,100快够么?
5.王老师从家骑车到学校要用0.25小时,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他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km,用0.8小时能到学校么?
苹果:38.2元/箱,梨子:9.6元/箱,香蕉:
22.8元/箱。学校食堂准备购买下面这些水果,100元够么?
学校电脑室的地面是长方形的,长为9.2m,宽为7.9m,用边长为0.8m的正方形地砖铺地,100块够么?(不考虑损耗)
小明家的客厅长7.1m,宽4.2m,现在用边长为0.5m的正方形地砖铺地,100块这样的地砖够用么?(不考虑损耗)
足球:98.8元/个,羽毛球39.9元/个,中国象棋9.5元/
第四篇:五年级上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第三章
小数除法第6节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考点分析: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依据 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提出下要求: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这些概念,只要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这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就行了。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编排上分析,求商的近似值是在学生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小学除法和计算器的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来展开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这样,通过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商的近似值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既巩固了小数除法,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值的基础上学习“进一法”和“去尾法”的,主要让学生考虑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专家建议
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四舍五入”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生活中经验,所以讲授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本章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复习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课堂总结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复习:
1.取下面小数的近似值
保留一位小数: 1.29≈1.3 0.056 ≈0.1
保留两位小数:3.424 ≈3.42 4.6372 ≈4.64 保留三位小数:7.4856 ≈7.486 7.2465 ≈7.247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2 新知探究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 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kg。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别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分三个层次)(1)2.5÷0.4=6.25(个)(2)瓶子数必须是整数。6.25≈6,需要6个瓶子。
(3)6个瓶子只能盛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一个瓶子,共需7个瓶子。
总结:这就是“进一法”,不管小数点后的尾数是多少,都是将小数点后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一。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25÷1.5=16.666(个)考虑实际情况:包装礼盒数是整数。包装17个礼盒丝带不够,所以最多只能包装16个礼盒。
总结:这就是“去尾法”。不管小数点后的尾数是多少,都是直接将小数点后的尾数舍去,变成整数。
3.对比两个题目: 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4.回想前面学过的“四舍五入”法,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总结: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 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学以致用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去尾法,因为多余的布不够做一件衣服。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进一法,不管剩多少煤都得再拉一车。
(3)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进一法,剩余的人需要再坐一辆车。
(4)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
记本?
去尾法,剩余的纸不够装一本。
(5)李叔叔用100元钱买得15个茶杯。每个大约多少钱?
四舍五入法
(6)每套衣服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去尾法,因为多余的布不够做一件衣服。
(7)1袋大米48.5千克,如果每天吃3千克,够吃多少天?
去尾法,剩余的不够一天,所以不能算一天。
(8)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进一法,剩下的蛋糕需要再装一个盒子。2.我么可以怎么对这些题进行分类呢?
第一类:(都是进一法)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8)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第二类:(都是去尾法。)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4)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
记本?
每套衣服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7)1袋大米48.5千克,如果每天吃3千克,够吃多少天? 总结: 进一法:运货物、装油、坐船、坐车„„
去尾法:做蛋糕、分东西、做衣服、包装„„
(二)综合提升练习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冲完这筒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 450÷14≈32(杯)32×8=256(克)
答:大约需要256克方糖。
2.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她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0.32=12.5≈12(个)
答:她最多可以做12个生日蛋糕。4 课堂总结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的结果是小数,有时不管小数部分第一位是多少,要将小数部分的数舍去,向整数部分进一,这就是“进一法”。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全部舍去的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和“去尾法”
1.2.2.5÷0.4=6.25≈7(个)25÷1.5=16.666···≈16(个)进一法:不管小数部分第一位是多少,去尾法:把一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全部 进一。要将小数部分的数舍去,向整数部分舍去。
第五篇:《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刘小弘 2017年10月13日
听了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时间把握到位,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都恰到好处,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很好。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从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再到课堂小结,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没有过多的赘述。
二、实物投影。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拿三个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投影对比,将错误的解答方法进行了当堂改正,也纠正了下面大部分学生的共同错误,加深了印象,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将正确的解答方法进行了讲解,用投影的方式将这节课新知进行了传授,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三、有效提问。像是“最多”什么意思?这道题里给出的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法进行解决?都对学生的正确思考进行了引导,同时对新知识的探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在例1中,研究需要几个瓶子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将结果写成了小数,王老师当场提问瓶子可以用小数表达吗?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说是几个瓶子,有说几点几个瓶子吗?好比一个人,我们会说几个人,能说几点几个人吗?方便学生理解。
五、有效利用PPT资源,挑选有用的重要的几张再与板书相结合,简单明了,不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