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1《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教师: 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教师: 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学生: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教师: 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教师: 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学生:思念家乡。
教师: 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学生: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教师: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学生:潇洒的李白。
学生:很爱游玩。
教师: 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教师: 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教师: 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 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教师: 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教师: 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教师: 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教师: 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学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学生: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学生: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教师: 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教师: 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5)独:说词语。
学生: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三.细读。
1.找
教师: 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学生: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教师: 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教师: 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学生: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教师: 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学生:死气沉沉
学生:清闲
3.指读。齐读。
教师: 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教师: “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还有么?
学生:“只有径亭山。”
教师: 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学生:没有!
教师: 有鸟么?
学生:没有!
教师: 还有么?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教师: 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
教师: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教师: 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四.研读。
1.体会孤独
教师: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教师: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学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教师: 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教师: 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学生:再读。
过渡:
教师: 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教师: 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教师: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教师: 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S写,T巡视。
(3)交流。
学生: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学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学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学生: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教师: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教师: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五.拓展。
补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 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教师: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学生: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学生:发愁的李白。
学生:孤独,哀愁。
教师: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学生: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学生:你要开朗些……
学生: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教师: 哪些人会想着他?
学生: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学生: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教师: 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教师: 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教师: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教师: 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2《望洞庭》课堂实录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学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学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老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挂图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老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学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老老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老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学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学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学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遥望:远望。
老老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学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老老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学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学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老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老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学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学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学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 —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
3《忆江南》教学实录
老师:(课前交流一分钟)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
老师:老师好。
老师:老师想听你们用无锡话向我问好
老师:无锡话问好。(全场笑)
老师:面朝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大家也用无锡话向他们问好,欢迎他们来到无锡。
老师:老师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无锡话)(全场一片欢笑的掌声)
老师:昨天汪老师观看了你们在开幕式上的演出,你们的朗读让我很感动,我想这是清清的长江水滋养了你们,让你们这么小小的年纪就如此懂得颂读中华经典诗文,所以老师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诵读古诗词,好吗?
老师:好。
老师:开心吗?
老师:开心。{大声地}
老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词的课堂。上课。
老师:起立: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
老师:汪老师这是第一次来无锡,但当我一踏上无锡这块土地的时候,我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曾在无数次诵读古典诗文的时候,无数次的神游此地,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板书(江南)
老师:齐读:江南
老师: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老师:你已经读过这首词了,真好,今天老师就是想向你们领教这个经典名句。还有想说的吗?
老师:江南最美是太湖。
老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老师: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配乐播放江南最具有特色的风景图片,解说:这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老师:这就是你引以为自豪的水乡──
老师:江南(齐)
老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板书:(忆)。
老师:配乐范读
老师:自由读
老师:(个别)读
老师:读得不错,不愧是江南这诗词故乡的孩子。
老师:齐读。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老师:“忆,是回忆,怀念。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老师:是诗人想念江南作的诗。
老师:“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诗的题目。
老师: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
老师:我知道词在宋朝很有名
老师: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
老师: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老师:词牌是曲调的名字。
老师:对,可以这样说。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老师:词有各种词牌。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老师: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
老师:我知道西江月。
老师:渔歌子
老师:水调歌头、长相思。
老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老师:通过查阅了资料。
老师:同学们很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这一点对学习古诗词很重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老师:自学、自读。(配有优美的古筝乐)
老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老师: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老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老师: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老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老师:我觉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只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老师: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老师:一个“好”说明诗人很喜欢、怀念江南。
老师:请你读一读。
老师:江南好!(大声赞)
老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老师:江南好!(小声叹)
老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老师:齐读
老师:“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老师:“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老师: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老师:你很会理解,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你认为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
老师: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
老师:“好”在哪?
老师: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老师: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老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老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老师: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老师:于是就出现了──
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老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老师: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老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老师:(读)
老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
老师:可以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学生鼓掌)
老师:请不要忙于鼓掌,先说说你为什么鼓掌?你欣赏什么?你悟到了什么?
老师: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时声调较高,读“春来江水绿如蓝”声音很轻柔。
老师:听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中的美景。
老师:现在请同学生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播放音乐)
老师:(闭目静听)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我看到了江南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老师: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剔透的翡翠。
老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老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老师:因为我在读得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画面。
老师:很好,想象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老师:日出花开胜火,男孩子读──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男生读)
老师:春来碧水悠悠,女孩子读──
老师:春来江水绿如蓝(女生)
老师: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这是个什么句式?
老师:反问句。
老师: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
老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诗人在哪忆江南?
老师:洛阳
老师:可知道洛阳远在哪儿吗?
老师:在北方。(看地图,感受南北距离)
老师: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同学们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
出示课件:
《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老师:读。
老师:能借助注释读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吗?
老师:那儿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老师:而此时诗人旧曾谙的江南却已是──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
老师:诗人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读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从这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我体会到了诗人极度的思念之情。
老师:请你极度思念!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老师: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无限得感慨之情。
老师:请你感慨!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略带伤感地)
老师: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老师:请你赞叹!
老师:(读)能不忆江南?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老师:齐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诗人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
老师:白居易怀念的还有我们江南的才子,江南才子多,很风流。(全场笑)
老师:江南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第二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3节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古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三、总结
与上一首诗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四、作业 :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目标: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五、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六、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的内容,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能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3、感受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独特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背诵唐诗。唐代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唐代诗词更是一朵奇葩。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唐代诗人,又喜欢他们的哪些诗词呢?(同学们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三首古诗词。(板书古诗词三首)它们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1、以谈话的形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谁能谈谈自己对他的了解?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漫游中度过,曾被人推荐,被召至长安为官,但因不容权贵,又弃官而去。《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2、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熟读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边读边想象理解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汇报交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也悠然地独自漂走了。●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那几个字更能体现出来?(尽、闲)
(李白很孤单、孤独)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寂寞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做了铺垫。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彼此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从这句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情感。“相”、“两”二字同义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学习《望洞庭》
1、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洞庭湖的资料及作者相关资料。
2、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熟读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边读边想象理解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汇报交流。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洞庭湖其实很大,水潭很小,作者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体现了什么呢? 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作者是怎样描写洞庭湖的山水的?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在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忆江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忆江南》。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感受江南美好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感受江南美好的景象。【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两首诗,谁能背诵下来?学习后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忆江南》。(板书:忆江南)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学习《忆江南》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忆江南》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2、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熟读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边读边想象理解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汇报交流。
“忆江南”,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显得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后拓展 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第四篇: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老师的解释和教材中的注释,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学会背三首古诗词并默写。教学难点:能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教材书、PPT课件。
教法: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鼓励法。学法:小组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
2.能结合教材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背诵古诗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诗人?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你们想学吗?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理解新词、掌握生字
1、板书生字,组织学生读生字并组词。亭:敬亭山
2、指导书写
四、释题
1、“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写景的观察点)
2、是谁“独坐敬亭山”? 李白
3、试说诗题的意思。
李白(我)孤单一人坐在敬亭山上(观看)。
五、理解诗文意思(1)“众鸟”指什么?(天上的很多鸟儿)(2)“尽”是什么意思?
(一个也没有)(3)“孤云”是什么意思?(孤单的一片白云)(4)“相看”是指谁与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5)“两不厌”是什么意思?
(厌,满足。这里可以理解为“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互看不够)。
六、感情朗读,升华诗意
1、背诵诗。
2、默写诗。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那首诗?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八、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并组词。2.背诵古诗。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
2.能按照老师的解释和教材中的注释,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背诵古诗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课件中显示的图片来介绍洞庭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三、理解新词、掌握生字
1、板书生字
组织学生读生字并组词。庭:洞庭,家庭 潭:潭面,古潭 螺:青螺,螺丝钉
2、指导书写
四、释题
“望洞庭”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望月下洞庭湖所见到的美丽景色)
五、理解诗文意思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 遥望:从远处看。
这句诗意:从远处看洞庭湖的水光山色。(4)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洞庭湖的水面比喻白银盘。
这句诗意:银白色的盘子里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六、感情朗读,升华诗意
1、教师领读。
2、学生课堂有感情的展示读。
3、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老师希望大家从小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考上内地大学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盘点里的词语。2.背诵古诗。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这首词中出现的生字会读,会写并会组词。2.理解词意,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2.背诵这首词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巩固导入
白居易不仅诗写得好,填词也相当出色,想不想学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的词:《忆江南》。
二、认识词牌
请同学们就这首词与前面学过的古诗比较,看看有什么区别。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歌唱。词的句子又长又短,又叫长短句。)
三、初读全词,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四、自学交流,探究词意
1.“江南好”这是词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2.“风景旧曾谙”中的“旧”:从前,指词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暗”:熟悉。
这句可理解为:江南真美啊!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明媚,天蓝水碧,由于红日映照,所以江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显得更加碧绿,“蓝”字形容春水的深碧。
4.“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巩固练习
1.先小声练习朗读,读出词中的停顿,再次朗读。2.朗读并背诵。
六、课堂小结
把你感悟词人情感的方法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背诵这首词。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得体现这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习得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评析: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尤其对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生各自说词意。)
[评析: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比较高明。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画好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画画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生5:悠闲自在。生6:自由自在。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在读中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范读,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并把这样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这样的美景,读到这样的美词,学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词人请进来,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的感受。“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请你赏心悦目地读”,“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等等。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真正个性化的阅读,完全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前提。]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习老师上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读)不须归。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平、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染,一方面又被亲近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的西塞山()的白鹭()的桃花()的流水()的鳜鱼()的微风()的细雨()的斗笠()的蓑衣()的渔夫()的江南()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