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单元教案
语文第10册教学设计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6~8课时。教学时间: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明确: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体会: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 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 明确:白杨的形象 外型──高大挺秀,笔直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 明确: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借助相关词语了解课文中的照应。开头: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结尾:每当凝望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⑴ 学生分析:地质条件复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天气情况恶劣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极度缺氧 西方媒体预言„„
⑵ 讨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注意标点的变化,体会工人们高昂的斗志,澎湃的激情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六、自我回顾
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在笔记本上列出学习本单元之后了解到的内容和每课应掌握的重点问题,对整个单元进行链接和梳理,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字词或句段进行归纳整理。
1《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草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会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
”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⑶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影像。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⑵ 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3、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⑴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⑵ 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⑶ 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③ 再读全文,谈感受。教学反思:
3《白杨》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①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A、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B、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学生交流讨论。
⑷理解爸爸的心:
①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③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老师小结: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教学反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⑴ 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⑵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⑶ 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⑴ 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⑵ 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⑴困难一:“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⑵困难二:“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⑴克服困难一:“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⑵克服困难二:“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 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前准备: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
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⑴ 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⑵ 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⑶ 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⑷ „„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
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⑴书信的格式:
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⑵信封的格式:
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⑴ 学生讨论。
⑵ 投影出示。
2、PPT扫描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⑴ 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⑵ 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⑶ 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⑴ 学生讨论。⑵ 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⑴ 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⑵ 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⑶ 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1、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⑴ 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⑵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⑶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西部的建设与发展;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西部的旅游与开发;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2、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⑴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⑵小组交流:
①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
②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⑶全班交流、点评。
3、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⑴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⑵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⑶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⑴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⑵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机动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任务:每课课后作业处理(达标、练习册、补充);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第一单元检测、讲评。教学课时:3课时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10)_人教新课标
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第 1 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
,相是指
,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第 2 页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第 3 页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第 4 页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第 5 页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第 6 页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第 7 页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
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
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第 8 页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了解一下。
第 9 页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原(一)
草原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出人意料的 ②不常见的 ③惊异 2.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理解 ②能够 ③合在一起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1.告诉大家草原是这样的。()的草原()的羊群()的蒙古包()的主人 2.美丽的草原唱出来。
翠色()()襟()带()舞 热闹()()骏马()()
3.你能用这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写一句话赞美草原吗?
三、各就各位。按要求填空。万古长青 千山一碧 翠色欲流
1.这三个词语里都有一个表示绿色的字,它们分别是、、。2.填上正确的序号。
①范围大 ②形态美 ③时间长
“万古长青”表示绿的();“千山一碧”表示绿的();“翠色欲流” 表示绿的()。
四、句子城堡。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1--
2.给下列各句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灰心的微笑。(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五、理解下面的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2)“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六、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有了不少了解吧,结合你已有的资料,完成填空。
住的是: 吃的是: 喝的是: 穿的是:
最喜欢的运动是:
《草原》参考答案:
一、② ②
二、1.辽阔 欢乐 美丽 好客
2.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热闹非凡 骏马奔腾 3.略
三、1.青碧翠
2.③ ① ②
四、1.拟人 比喻
--2--
2.不管„„ 都 虽然„„可是
五、小丘那么美,草原的一切都使人舒服,心旷神怡 美丽 美丽的草原
蒙古人和汉人之间有如此深的情谊怎忍分别,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太阳都有些斜了,要落山了。
六、略
--3--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打电话1
打电话
教学内容:教材第132——133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探讨最优方案
1.教师出示问题: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
2.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最快方案,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全部通知到。
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留中够的探索时间,如学生有困难,可提示:老师在第一分钟通知的队员也可以通知其他的队员。可用图示的直观形式进行分析。
预测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案:
(1)一个一个地通知,一共需要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种方案最简单,当然需要的时间也最长。
(2)分组通知。如: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5人,通知完15人至少需要7分钟;如果平均分成5组,每组3人,则需要7分钟;如果按(4,4,4,3)分成4组,需要6分钟;如果按6,5,4分成3组。需要6分钟„„
教师用图示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学生的每种方案,帮助学生计算出所需的时间。问: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呢?
引导他们观察得出不是分的组越多所需的时间越少的结论。(3)还有更快的方法吗?怎样保证时间最少呢?
只有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都继续通知后面的队员,直到全部通知到为止,这样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都不空闲才是最快的方案。
教师用图示的方法直观地展示了这种方案,按照时间的顺序,用不同的颜色动态地显示了每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和总共通知的队员,得出这种方案一共需要4分钟。
二、发现规律
1.仔细观察示意图,第一分钟时,有几人打电话?打完电话后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共有多少人?除去教师,通知到几名学生?第二分钟呢?第三分钟呢? 你发现了什么?每增加1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人数有什么规律? 2.你能找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发现一: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也就是第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发现二: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就是一个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发现三: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总数就是(2n-1)人。
三、应用规律
1.既然大家都发现了这一规律,那么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6分钟、7分钟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汇报。
2.老师要通知50位学生来学校举行活动,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提醒学生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要设计好打电话的顺序,也就是说每个队员要清楚他接到电话后,后面要怎样继续通知其他队员。因此这个方案还需要事先制定好一个打电话的流程示意图,让老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怎样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执行,才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三个重要
1.生活经验很重要。
如果本课由教师整齐划一的要求学生按教材不同方案的顺序依次教学,显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活动过程过于机械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重要,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我特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毫无顾虑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启发他们设计各种各样打电话的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相当的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最后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第二种方案的过程中,就已经初步感悟到当教师在通知其他同学时,已得到通知的学生也应投入到打电话的行列之中,设计方法的热情很高,他们积极思维。各种方案中,既有生活经验的迁移,又有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这样既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又开拓了他们的思路。
2.逻辑推理很重要。
在发现规律的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第一分钟时,有几人打电话?打完电话后共有多少人(这里包括教师)知道这个消息?第二分钟呢?第三分钟呢?通过“层层剥笋”,规律一步步明晰,道理不说自明。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而学生在思考打电话的时间与通知到的学生人数问题时,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能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即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是一个等比数列。为了克服思维的表面性与不求甚解的毛病,我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暴露,使思维深刻。
3.符号化思想很重要。
打电话方案的记录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文字完整描述,可以用数字1-15分别代替15名学生逐条简单记录,还可以用画图示的方式形象记录。在课堂上,我提示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来记录。虽然学生展示的结果各不相同,但无论哪一种图示都体现出数学的简约美。
数学发展到今天, 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数学用的语言与通常的语言有重大区别,它将自然语言变为一种简明的符号语言。我在本课打电话方案的记录上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符号化的思想。首先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将日常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其次, 我还请部分同学板书,引导学生将看懂抽象的符号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把符号化思维渗透于教学的始终, 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第五篇: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桥(9)_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
16《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利用等多种阅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多种方法品味语言,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4.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反复朗读,品词析句,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过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有感人至深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第16课《桥》
2、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出示: 窄窄的木桥 不结实的木桥
板书: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可就是这座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在怎样的情境下却成了人们逃生的唯一通道?(洪水来的时候)
4.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交流。◆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a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而猛)
b再读这句话,你还有什么发现?(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两句话)
c为什么独立成句呢?两个短句,只有四个字,却字字千钧,短促、有力,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地大,来势凶猛。指名读,评价,小组读。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a从这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洪水非常凶猛)b理解“咆哮”(形容洪水奔腾轰鸣)“狂奔”(迅猛地奔跑)
“势不可当”(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c从这句中你发现了什么?(是一个比喻句)把山洪比作野马,突出了洪水的迅猛。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读后评价。)◆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a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洪水还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b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死神在跳舞)c当时的情形怎样?(无比紧张,令人恐惧))◆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a理解狞笑就是凶恶的笑,b作者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
2.师:多么可怕的洪水啊!简直就是魔鬼,从这几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读。3.出示
a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人们惊慌失措,求生)
b同学们,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c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d是的,现在的情形是这样的危机!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e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这段话,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看到了什么? 出示
4: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a拥戴是什么意思?
b老汉为什么受到村民们的拥戴呢、想象一下老支书
为村、为人民着想的事迹),这位老汉在村民们生死攸关之际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出示
5:请同学们认真读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3
(五)品读句子,感悟老汉的形象 小组汇报: 出示
6: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 b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
c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谁能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段话。d我们全班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一起读这段话。2.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出示 7: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a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b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c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小结:
a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老汉临危不乱、沉着镇定)b“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群众)从这里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看出他先人后己,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文中是怎样写的?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理解“竟”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汉在人们的心中就是一座靠山。(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出乎意料)这时情况怎样?洪水已经到哪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出示
8: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一只豹子。
a从这句话中你感受了什么?
b从哪几个字看出老汉很凶?(冲、揪、吼)
c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小伙子是党员,是老汉的儿子)d此时情况是那样危急,站在队伍前面就有可能逃生,站在后面就有死的危险,老汉却从队伍里揪出了他的儿子,从这里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不徇私情、关心群众)师:是啊,洪水越涨越高,情况是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是村民的安危,他还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多么令人敬佩的老汉!拿起书,我们再好好读这句话。分角色读、小组读。在危在旦夕的时刻,老汉把他的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那是他的亲身骨肉啊!他是不是不爱他的儿子?你从哪看出老汉爱他的儿子? 出示
8: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a从这句话中你又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有父爱的人,爱自己的儿子)
b你从哪几个字看出老汉爱自己的儿子?(吼、推)
c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把儿子推上木桥的?“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在洪水爬上胸膛,木桥就要断裂的时候,他把儿子推上木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当儿子和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把儿子揪出来,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他真是一个怎样的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猜想老汉想喊什么?)是啊,眼见自己的骨肉被洪水吞噬,世间哪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师配乐激情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同学们,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最想对老支书说点什么吗?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 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老支书,是你挽救了全村人们的生命,人们感激你。老支书,你虽然远离了我们,但是你的精神却永远记在我们心中。)
(六)再读课题,理解含义。
1、同学们,让我们再齐读课题。此时,你认为课题“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桥吗?你认为是一座怎样的桥?
(这座桥是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
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七)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是啊,老汉是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是一座桥,一座党员和群众之间用血肉之躯架起的生命桥。同学们,让我们用这首句话来祭奠老汉的英灵吧!请大家怀着对老汉的那份崇敬大声地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桥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记住这位了不起的像一座 山一样的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