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精品】

时间:2019-05-13 01:0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精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精品】》。

第一篇: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精品】

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

《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二)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画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教学重点: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教学难点 :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教学设想: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 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 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 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资料

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

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资料

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

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资料

下了遗嘱。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长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

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 第三桩 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资料

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附:板书 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知道其冤屈)誓愿六月飞雪(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恨(全剧高潮,反抗顶点)亢旱三年(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资料

第二篇: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教案

《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画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教师范读这支曲子。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简析:这两句,是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悬念:哀告走后街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第一桩血溅白练长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第三桩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第三篇: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归纳主题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3、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

5、反映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状况。

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2.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

3.人物性格刻画鲜明。

4.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

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四、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五、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第四篇:高中 语文窦娥冤说课

《窦娥冤》说课稿

一、关于说第三折的说明

我说课的篇目是鲁人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最后一篇《窦娥冤》

《窦娥冤》 内容只选取第三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主要分两大块:

一、整体感知。

二、细节探究。

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2、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基本完成教学目标1。鉴赏语言附加题(学生理解好,课堂节奏快情况下)

以“只落得两泪涟涟”为例。通过不同风格的改写,本色派语文采派区别,这中间还穿插对比朗读。更好体会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来突破中带难点。理解三桩誓愿,把握该剧的艺术性及思想价值。

第一步: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创设情景,把同学待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利于深入思考探究。

对突破重难点,我设置5个层进式的问题,应该说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维以及认知规律。其中三个问题,是解决重难点关键。做重点说明。

(1)本色语言不用典故可以吗?

理解三个典故,是理解浪漫主义手法、解决教学重点的一把钥匙。主要运用启发加比较法,着重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以往谈到三个典故都是说它表明冤情之大,使 誓愿合理,但我要引导同学通过三个典故之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时代,地位,性别,同样蒙冤,理解深层社会内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没有 积极的反抗,也是对窦娥抗争精神的衬托,对作品主题的深化。增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奠基。

(5)、现实中,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如何评价这种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6)、窦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后又要依赖天地昭雪冤情,样前后矛盾吗?

这个问题旨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从而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主要运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法,另外,作品的 思想性有着开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又增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确立自己的审美取向。需要强调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时,在设计上我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字词句章,从人物的语言、关键语句入手,(管理美无心蒸发,使百姓有口 难言;轮到你山阳县,为我),得出结论,而不是空泛的品评议论,因为我们再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

总之,这5个问题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艺术性、思想性的领悟没有生涩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势、水到渠成。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了鉴赏能力,提升语文了素养。到此我们教学重点难点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包括结束语合作业两部分:

意在把本课的思想性引向更深处,在审美情趣及价值上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达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

1、《窦娥冤》说课稿

从《大纲》要求看,古代戏曲属于我国优秀文化范畴,主要在于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说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个戏曲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了解古代戏曲常识,培养戏曲鉴赏意识,初步涉入戏曲欣赏的瑰丽之门。《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又位于单元之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学习环境,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探究方法,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戏曲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习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

2、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审美力。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培养人文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人物语言是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精髓,教材中也明确指出,本单元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戏曲语言。因而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鉴赏古代戏曲语言,曲词的抒情性因抽象不易把握而成为教学的难点。对剧情,人物和主题的把握为鉴赏提供了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在教法学法上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

1、设问题情境,电影画面情境,形成学习探究的一个个阶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真悟。

2、对于难以把握的人物情感,采用体验式教学形式,即(1)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直接体验,加深理解;(2)利用图片、电影、录音直观展示,获得真切感受。;(3)通过对不同类型语言的比较,获得对戏曲语言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古代戏曲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口语化、音韵美和抒情性。口语化是曲白共同的特点, 音韵美和抒情性是曲词特点,鉴赏重在曲词,安排时由次到主,由易而难。

口语化和音韵美两个特点比较容易掌握,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完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语言的比较中发现戏曲语言的特点,并理解、体验其表达效果。这样,学生易获得成就感,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鉴赏戏曲语言的难点在于第三个特点:曲词的抒情性。在难点的突破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四方面措施: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曲词进行重点鉴赏。如[滚绣球]和高潮部分的曲词。

2、设计问题情境,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如重点鉴赏的曲词都分两个层次设问:(1)、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情感?(2)、曲词是怎样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的?要让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

3、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感觉直观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模糊的效果明显化。如,听配乐朗诵,观看戏剧电影,让学生充分体验抒情性的曲词和流转回环的音乐相结合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0-2《窦娥冤》说课稿

一、关于说第三折的说明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

新教材的《窦娥冤》 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主要分两大块:

一、整体感知。

二、细节探究。

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2、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基本完成教学目标1。

鉴赏语言附加题(学生理解好,课堂节奏快情况下)

以“只落得两泪涟涟”为例。通过不同风格的改写,本色派语文采派区别,这中间还穿插对比朗读。更好体会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来突破中带难点。理解三桩誓愿,把握该剧的艺术性及思想价值。

第一步: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创设情景,把同学待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利于深入思考探究。

对突破重难点,我设置5个层进式的问题,应该说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维以及认知规律。其中三个问题,是解决重难点关键。做重点说明。

(1)本色语言不用典故可以吗?

理解三个典故,是理解浪漫主义手法、解决教学重点的一把钥匙。主要运用启发加比较法,着重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以往谈到三个典故都是说它表明冤情之大,使誓愿合理,但我要引导同学通过三个典故之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时代,地位,性别,同样蒙冤,理解深层社会内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没有积极的反抗,也是对窦娥抗争精神的衬托,对作品主题的深化。增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奠基。

(5)、现实中,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如何评价这种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

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6)、窦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后又要依赖天地昭雪冤情,样前后矛盾吗?

这个问题旨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从而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主要运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法,另外,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开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又增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确立自己的审美取向。需要强调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时,在设计上我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字词句章,从人物的语言、关键语句入手,(管理美无心蒸发,使百姓有口难言;轮到你山阳县,为我),得出结论,而不是空泛的品评议论,因为我们再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

总之,这5个问题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艺术性、思想性的领悟没有生涩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势、水到渠成。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了鉴赏能力,提升语文了素养。到此我们教学重点难点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

包括结束语合作业两部分:

意在把本课的思想性引向更深处,在审美情趣及价值上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达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偏旁(二)》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偏旁

(二)》教学设计

《偏旁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走字旁、反文旁和折文旁这三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利用写字十五法自主学习金字旁。

3.了解带有这四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4.写好带有走字旁、反文旁、折文旁、金字旁的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比例恰当。

5.通过观察分析走字旁、反文旁、折文旁和金字旁的形态以及带有这些偏旁的例字的书写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学习走字旁、反文旁、折文旁和金字旁的写法,培养学生对书法结构搭配之美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教师书法作品并自己书写作品,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之情。通过展评和欣赏,激发学生力争上游。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找到走字旁和走之旁,反文旁和折文旁的书写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教学难点

运用口诀和赵家财写字十五法写好带有走字旁、反文旁、折文旁和金字旁的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作业纸、书法作品书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激趣导入

玩“找不同”的小游戏,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每组中不一样的字,读出它上方的数字。学生抢答,发现认真观察是制胜关键。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竞赛中开始学习。这样的设计尊重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认真观察的重要性,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认识偏旁,学习新字

1.学习第一个偏旁——走字旁。观察走字作偏旁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2.总结规律:走字变成走字旁后,左伸右缩让里面,平捺伸展托里面。

3.教师范写一个走字旁,边范写边说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5.实物展台出示一名学生书写的走字旁,学生评价。

6.认真观察带有走字旁的字,发现字形上的相同点:外高里低有错落;外伸里缩字形美。

7.教师范写一个“赵”字,边范写边说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8.出示一组带有走字旁的字,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字说说怎样书写才更美观?运用口诀和赵家财写字十五法练写一个字。

9.适当点评。

10.比较走字旁和走之旁,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左下半包围结构的字。

不同点:书写顺序是走字旁先写外面再写里面;走之旁先写里面再写外面。

字形特点是走字旁外面高里面低;走之旁外面低里面高。

【设计意图】比较走字旁和走之旁的书写顺序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书写。同时他们字形也有不同:走字旁外高里低;走之旁外低里高。了解字形特点可以写好左下半包围的字。

(三)课间休息:桥南小学写字操

(四)认识偏旁,学习新字

1.对比学习偏旁——折文旁和反文旁。观察偏旁所在位置和笔画数有什么不同?观察偏旁形态特点。

2.总结规律:折文三画在上下,反文四画作右旁;折文扁宽,反文窄长。

3.教师范写一个折文旁和一个反文旁,边范写边说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书写方法是:折文旁要把撇捺写舒展,斜度大;反文旁要把横写短,第二个撇的起笔对准横中,还要注意捺的起笔位于第一笔撇尖。

4.学生练写。

5.适当点评。

6.认真观察带有折文旁和反文旁的字,运用写字十五法交流如何写好这类字。

7.教师范写“夏”和“敬”,边范写边说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夏:多横笔画疏密匀称,上紧下松,向上看齐,比较两边是上宽下窄,长横主笔突出。

敬:左右均等,品头论足是头斜脚齐,反文旁的斜撇笔画串门。

8.学生练写。

9.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了解折文和反文的书写位置可以把字写正确,同时,回顾写字十五法并将之按照定位法、笔画法和结构法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写字法将字写美观。

(五)自学偏旁,积累运用

1.将之前学习的写字十五法按照笔画法、定位法和结构法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运用写字法中与左右结构有关的方法自学一个偏旁——金字旁。

2.总结规律:撇画舒展,疏密匀称。

3.学生练写。

4.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以上四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偏旁的书写方法和特点,掌握汉字书写规律。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识写的能力。同时,将本节课四个偏旁按照引导探究—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的步骤进行学习,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运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学生喜欢的辅助线帮助学生发现汉字书写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写字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新知。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地发挥,个性得以尽情地张扬。

(三)总结

1.教师运用带有今天学习的偏旁的字写了一张作品,借此回顾与日常书写的不同之处。

2.再由学生书写书法作品。

3.教师总结。

下载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精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精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窦娥冤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下面给大家分享窦娥冤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窦娥冤教学设计1《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

    《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5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 作者:王 燕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戏剧冲突尖锐、扣人心弦,悲剧的魅力经......

    窦娥冤教学设计5则范文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外戏剧) 1 窦娥冤 关汉卿 【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和戏剧的主题。 2.正确理解和评价窦娥对天地的否定与期望的矛盾,鉴赏浪漫......

    13《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熟悉杂剧内容。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教学设计5篇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3.鉴赏剧作的超现......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

    窦娥冤教学设计 上课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3.鉴赏剧作的超现实......

    小学二年级《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