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19-05-11 21:1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窦娥冤》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窦娥冤》教学设计》。

第一篇:《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作者:王 燕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戏剧冲突尖锐、扣人心弦,悲剧的魅力经久不衰。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本文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教学中把诵读作为首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切实感受人物心理,仔细体会剧作的情味,为深层探究做好铺垫。

现实主义是关汉卿剧作的一大特色,但是学生对人物悲剧命运的认识往往肤浅,他们回答“社会黑暗”,就是贴了个标签,并未真正深入文本语言内部,用心去感受作品的魅力。基于此,我设计了主问题引导下的探究教学方式,即全课由三个主问题构成,主问题的设计力求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三个问题主次分明,逐层深入,虚实结合,一步步引导着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培养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的能力。

2、解剖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领会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有清醒的认识。

3、欣赏本色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全剧剧情的相关材料;

2、学生熟悉课文,理清全剧的情节结构。

一、导入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

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二、谁解窦娥女——赏析悲剧形象

主问题:在前文中,窦娥是一个苦命人,是一个遇事能忍则忍的弱女子。这样一个人,一步步被逼上绝路,面临死亡的时候,她的性格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1、朗读全文

第一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怨)。

齐读。

第二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分角色朗读。

第三场

指导诵读:临死前她不是哀叹求饶。而是发誓愿,该用什么语调朗读?(怒)

教师范读。

2、请学生谈一谈:在窦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么发展?

学生发言,教师随

其回答进行深层启发。

(1)反抗性突出,集中表现在[滚绣球]一曲和三桩誓愿上。

深层启发提问:老百姓遇到冤屈也会呼夭喊地,窦娥的不同是什么?

参考分析:窦娥不仅呼天,她还骂天,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深层启发提问: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有内在联系吗?

参考分析:三愿层层深入。一愿希望在场的人了解冤情,二愿表现她的清白,三愿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胡说”-“打嘴”)也可见出层深性。

这一段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呻吟,而是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

(2)性情善良,体现在对待婆婆的态度上。

深层启发提问:封建社会孝顺媳妇很多,窦娥行为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参考分析: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因此,不得不说窦娥的惨剧蔡婆有责任。窦娥孝顺的特殊性,在于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三、谁解窦娥冤——挖掘悲剧根源

主问题:窦娥为什么会陷于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窦娥的悲剧能不能避免?我们为她做一点假设,“假如她„„不会死”,请同学们设想。

参考分析:

假如她不承认罪行,供出婆婆就不会死,但是她的善良不允许;

假如她遇到一个清官,就不会死,但从“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看出,吏治黑暗,清官难寻;

假如她当初同意嫁给张驴儿,她就不会死,但作为贞节的女子,她恪守的封建孝道不允许;

假如她深谙官府规矩,贿赂官吏,就不会死,但她深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单纯的良民不会这样做;

小结:窦娥的冤在于她太善良而吏治太黑暗了。具体来说有两点:

1、她太善良了,遵从封建道德,孝顺、安分,却不被封建社会所保护:

2、吏治太黑暗了,相信官府,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

所以说从具体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状况分析,悲剧无法避免。

四、谁解窦娥剧——探究悲剧的艺术效果

主问题:比较以下三种结局,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选一个侧重来谈。

1、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有导演做

了改编。他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结束。

2、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

3、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深层启发提问:有人说,原作结尾既对官员绝望,又借官员平反,削弱了批判力度,你觉得呢?

参考分析:作家主观上虽有局限性,但客观上作品处理得很好。原作并非出现了一个清官,主动查清了案子。窦娥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她的冤情在父亲的手里获得了洗雪,这恰恰是对官吏、对社会的绝望,更揭示出社会的黑暗。至于作家说“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词,是其时代局限性。

教师小结: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求说出理由。

三桩誓愿处结束:浪漫主义的手法凸现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强,主题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恶果报的审美习惯,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洗雪冤情:从以上分析可见,鬼魂显灵洗冤,既不影响主题的深刻,又符合民族审美心理。

金锁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题。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落入了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五、总结全文

1、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2、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3、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唱词优美而又有节奏,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

展。

六、结课

1、作业:《窦娥冤》之所以深受喜爱,就在于它具有恒久的社会意义。今天,人们依然排演它,如果《窦娥冤》即将上演,请为它写个广告词。

2、齐读晋剧《窦娥冤》的结束唱词:

碧血飞溅素练染,烈女柏舟意志坚。

六月霜雪三年旱,感天动地窦娥冤。

第二篇: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归纳主题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3、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

5、反映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状况。

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2.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

3.人物性格刻画鲜明。

4.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

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四、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五、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第三篇: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下面给大家分享窦娥冤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窦娥冤教学设计1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和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4.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第四折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教师点拨: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生字词和有关元杂剧的知识。

三、朗读比赛,熟悉课文(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表演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戏,开展分角色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依据戏剧的易于朗诵与表演的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比赛,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并且加深对元杂剧特点的了解。

四、品味鉴赏

1.窦娥之美——赏析悲剧形象,感受悲剧魅力。

问题:你发现窦娥有哪些美的地方?她的哪些地方震撼你的心灵?(要求结合剧情圈点勾画,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了解其悲惨遭遇)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1)正直善良,义重情深对自己的亲人,窦娥异常温存,关心备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婆婆病了,她熬药送汤;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就赶紧阻拦衙役,情愿屈招药死“公公”;被押赴刑场时,她央求刽子手绕到后街去走,怕婆婆见了伤心;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

(2)刚强自守,决不妥协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的淫威欲招其父子入门时,窦娥坚决不从,毫不退让,反复劝告婆婆说明窦娥有主见有立场,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倔强刚烈,顽强反抗前往法场受刑时,她指斥天地鬼神,实际上是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责,对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来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临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说自己的冤屈她至死也不放过张驴儿,变成鬼也要为自己鸣冤昭雪。

(4)悲惨不幸窦娥三岁失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十九岁丧夫,二十岁冤死刑场窦娥的遭遇让人怜悯同情,唏嘘落泪。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个遭遇不幸但灵魂美好,心地高尚,令人敬佩的封建社会的下层妇女这样一个可爱生命的毁灭实在可悲,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窦娥的悲剧引发人们深思,当时善恶、清浊与社会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了什么程度!

2.窦娥之冤——探讨悲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

问题: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明确:

(1)巨债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巨债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剧中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巨债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巨债盘剥的泛滥和社会管理的失序。

(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

(3)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窦娥。

(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巨债、流氓地痞和奸臣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3.《窦娥冤》之美——赏析悲剧艺术,体会悲剧特色。

(1)理解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问题: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学生朗读“三桩誓愿”部分,讨论明确:

①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

③使作品既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教师总结:作者不甘心善良美好、正义合理的东西被无辜蹂躏,他要使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到昭雪,因此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吸取前代流传的有关传说加以改造创新,创造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浪漫主义情节,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众的意愿,使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2)品味本色自然的语言。

问题: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又具有艺术韵味读第三折,选出你喜爱的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全班交流。

(3)比较阅读

问题: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变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关汉卿原作是怎样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剧气氛的,并加深对原作中窦娥强烈斗争精神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黄克先生称道它“笔力苍劲,故事本色,鞭笞得力,悲愤酣畅,堪称元杂剧之极。致”,所言极是从窦娥的悲惨遭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丑恶,感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到了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六、布置作业

上网搜集有关《窦娥冤》研究和演出的情况,以加深对这部戏剧的理解和体会。

窦娥冤教学设计2

【教学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戏剧单元,《窦娥冤》为第一课,所以教师应在第一课时简介戏剧常识:1戏剧的定义。2剧本构成。3戏剧冲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窦娥冤》属于元杂剧,有其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点,故也应在进入文本之前简介元杂剧的特点:本、折、宫调等。

3、文本分析:

⑴《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故教学重点之一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剧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效果的形成,力求通过本剧的学习,使学生对悲剧作品有初步的鉴赏常识和能力。

⑵《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为剧本解读,分析她的性格应为本文学习的又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1、由回顾初中所学戏剧导入。

2、简介戏剧、元杂剧常识,简介关汉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学生(教师)复述情节,概括大意。

板书情节: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4、突破两个教学重点:

教师关键两问

⑴窦娥身上哪一点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结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刚强、善良、孝顺等。重点引导体会其反抗性,师生可共同划出本剧的矛盾冲突示意图,看清窦娥这一弱女子对抗的对象──地痞流氓和昏官,体会窦娥在冲突中没有丝毫犹豫、退缩和畏惧。尤其是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更让我们类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亚歌。窦娥就像这位老人一样,她可以被消灭,但恶势力却不能将她打败。(这一解读较成功,学生对窦娥形象的光彩开始有所领悟)

⑵《窦娥冤》这出悲剧位列世界十大悲剧之中,你认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剧的悲剧效果?

问题分解为:

①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②本剧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紧扣“美的、有价值的”这一核心,学生联系窦娥这一人物的光彩就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窦娥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

5、拓展阅读、对比研讨:

对照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剧情,进一步体会《窦娥冤》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6、求异思维,培养质疑精神。

你敢挑《窦娥冤》的错吗?你认为《窦娥冤》中又没有缺憾之处?

例:第二折中桃杌审案太过仓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业:

⑴积累重点词语

⑵背诵《滚绣球》曲词。

推荐观赏: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简约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剧)

窦娥冤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难点】

理解作者采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用意,领会作品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课时安排

设置2课时教学,本教案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很多人在自己蒙受冤屈的时候常常感叹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

2.结合教材P3注释介绍本文作者关汉卿,并且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

明确: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三)深入研读

学生四人为一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8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窦娥一生有哪些不幸遭遇?

2.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

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4.从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

(1)三岁丧母;

(2)父女分离;

(3)丧夫打击;

(4)流氓欺压;

(5)奸臣的毒刑和判决。

2.人与环境(社会)的冲突。

3.(1)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罪。

(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4.(1)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3)被压迫的妇女们无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生命和财产安全等也没有保障。

(四)小结作业

1.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熟读第三折,重点品味《端正好》和《滚绣球》等曲子,初步感知窦娥的形象。

六、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

故事梗概

七、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能对于本剧有宏观的把控,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语文《窦娥冤》教案,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第四篇:窦娥冤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外戏剧)窦娥冤

关汉卿

【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和戏剧的主题。

2.正确理解和评价窦娥对天地的否定与期望的矛盾,鉴赏浪漫主义手法。3.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社会上流行一句口头禅:“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什么程度?什么使她受冤?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品味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哪一位同学来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提示: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知人论世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他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戏剧大师。比莎士比亚早267年,比易卜生早500年。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今存18种;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都流传很广。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产生了很大影响。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景仰。

三、杂剧知识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外戏剧)

①折、楔子和本。杂剧剧本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楔子,只唱一两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②角色行当。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合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杂剧中原没有“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参照南戏增改的。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

杂剧剧本通常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卖时写明“旦扮×××”或“末扮×××”,以后则只标③曲词。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角色,不注人名。

有时也用来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简言之,曲词由宫调、曲牌、韵文三部分组成。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采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帅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曲(韵文),比诗词韵脚繁密,一般句句押韵,而且每套都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曲文创作就是在一定的音乐框架中“填词”,必须遵守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格律等定式,这与宋词的写作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曲文与曲乐的配合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可以随时增添衬字、衬句,也可减字减句。因此杂剧曲文显得灵动活泼,口语性很强,实际上是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④宾白。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这些都属于口语化的散文白,与此相对,还有韵文白,如上场诗、下场诗以及常见插入的通俗诗词,就都是由人物当场念诵的,可以说后世戏曲的各种道白形式,在元杂剧中已是应有尽有。⑤科范。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元杂剧中的科,一是指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即做沉思的样子;“做哭科”“做笑科”,就是要求进行哭或笑的情感表演;二是指某种特写的舞台音响效果,如《汉宫秋》中的“内做雁叫科”、《窦娥冤》中的“内做风科”,就是要求后台根据剧情制造出雁叫或刮风的音响效果。⑥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一般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外戏剧)

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四、整体把握

1.概述《窦娥冤》全剧剧情

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设计害蔡婆——张父食毒归西天——张驴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诬陷告州官——昏官不察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2.简述窦娥一生的不幸遭遇。

提示:剧作中窦娥可以说是苦命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和丈夫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最后更被流氓恶棍纠缠、陷害,上人命官司,终于含冤被斩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同情。概括如下:

3.“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之“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提示:

①为父抵债被卖蔡家做童养媳; ②由蔡婆做主且遭张驴儿逼婚; ③张驴儿逼婚不成就诬告放毒; ④官吏昏庸贪财竟判窦娥死罪。

4.从窦娥的遭遇看元代社会状况。提示:

①放高利贷的现象; ②流氓恶霸的横行; ③官吏的贪赃枉法;

④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

⑤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 ⑥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①三岁丧母;②父女分离;③丧夫守寡;④流氓欺压;⑤受刑判决。

5.课堂小结

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好比一个个“大头针”,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外戏剧)

五、精读课文(第三折)第三折情节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赴法场指天斥地(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二部分:别婆婆诉说冤屈(“(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第三部分:临刑前发下誓愿(“(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 结束)

1.赴法场指天斥地(由冤生怨)

(1)开头的科白有何作用?

提示:杀气腾腾,怒气冲天,渲染出肃杀悲凉的气氛。(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4)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5)《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它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6)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提示: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了整个社会的罪恶,从而直斥天地,大胆否定了神权,实际上揭露了恶人横行,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现象,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通过诅咒日月的不公道,诅咒社会现实的不合理,反映了处于封建统治压迫下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与反抗。

2.别婆婆诉说冤屈(由冤生悲)

(1)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

(2)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外戏剧)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3)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产生轻生之念;可以增强悲剧气氛: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4)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3.临刑前发下誓愿(由冤生誓)

(1)“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2)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它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3)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4)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5)“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6)她的三桩誓愿与前面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提示: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作者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提示:三桩誓愿: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窦娥在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们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斗争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桩愿也是作家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愿望。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外戏剧)

(8)“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提示: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六、“本色”语言

提示: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纡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天动地、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且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中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诀别的悲痛心情。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感人的。

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现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他也被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

七、形象主题

1.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外戏剧)

2.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3.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 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 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八、拓展延伸

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

提示: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和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涵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在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的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扬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九、深刻启示

我们说要维护社会的公正性,首先社会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与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健全整个社会的法律体系,二是要求执法者的公正无私。试想,一个社会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无法可依,社会就会造成一片混乱。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法立于上而成可下”,要维护社会的公正性,还要求执法者有一定的素质,严格执法,秉公办事。如果不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就会担惊受怕、谨小慎微,他们就会就生活得委琐、卑贱。目前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就要求我们要继读完善法律,并依法治国,,公正执法。这样使我们整于社会人人才有安全感,有尊严,人民就会齐心协力奔小康。不然,像窦娥以及她的婆婆这样的“弱势群体”,她们今天可以不遇见“张驴儿”,明天可能遇到“赵驴儿”和“李驴儿”,他们的结果又是可想而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外戏剧)

知的。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附录】 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 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第五篇:13《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熟悉杂剧内容。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2.分析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教学难点】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研究性阅读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角色导入出示元杂剧主要角色图片,让学生辨认。

元杂剧角色介绍: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二、元剧常识负责搜集资料的小组分项展示。

(一)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

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二)剧本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支以上。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三)名家1.“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其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2.关汉卿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整体感知

(一)剧情综述学生讲故事——

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成婚,成婚不到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张驴儿怀恨在心。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二)结构思路

小组讨论: 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三)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苦命人,是一个遇事能忍则忍的弱女子。这样一个人,一步步被逼上绝路,面临死亡的时候,她的性格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1.齐读第一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怨)。2.分角色朗读第二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3.教师范读第三场。

指导诵读:临死前她不是哀叹求饶,而是发誓愿,该用什么语调朗读?(怒)

四、课堂小结碧血飞溅素练染,烈女柏舟意志坚。

六月霜雪三年旱,感天动地窦娥冤。

五、作业 观赏《窦娥冤》全剧。

第二课时

一、“拯救”窦娥

出示资料:

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小组争论: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好不好?

明确: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题。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落入了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二、解读窦娥

(一)齐读第一层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这反映出她内心深处什么思想?

明确: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二)分析第二层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

2.提问:[快活三][鲍老儿]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

三、感悟浪漫

(一)学生分角色朗诵第三层,体会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

(二)小组讨论

1.逐一说明这三桩誓愿窦娥想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理?顺序是否可以颠倒?明确: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亢旱三年——不仅希望伸张个人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桩誓愿从反抗精神上的逐渐加强,尤其是第三桩,是窦娥反抗精神的最高潮。将窦娥为其冤屈抗争到底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

2.窦娥对于天地鬼神的态度是由相信到怀疑,一直到指斥天地,可最后的三桩誓愿又表现出她对天地的信赖,该怎么理解?

明确:这三桩誓愿都是要乞灵于天来诉冤,这表明窦娥始终是把对天的怀疑和信赖交织在一起。这一矛盾心理表现了窦娥这一人物的历史局限性。

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出现,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别无他法,这是封建社会人民投诉无门而又要控诉的唯一办法。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愤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

3.为什么要安排这三桩誓愿,删掉行不行?

明确:(1)揭露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冤呼救无门。

(2)歌颂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3)表达伸张人间正义的美好愿望。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表现。

(三)小结《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完美地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关汉卿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加进了不少理想的成分,使作品具有浓烈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他不甘心善良美好、正义合理的东西被无辜地蹂躏,不肯让女主人公无声无息地死去,他要使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到昭雪,因此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吸取前代流传的有关传说加以改造创新,构成了一个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早的浪漫主义境界。

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以及第四折中冤魂出现,最终得到胜利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的,然而它确实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心所向、民众意愿,这种在任何黑暗势力的压迫下也不屈服的坚忍不拔的力量是足以感天动地的。窦娥的这种强烈的复仇愿望和坚定的胜利信心,也就是关汉卿的愿望与信心。因此,关

汉卿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为作品染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运用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目的在于激起人民顽强的生活愿望和对一切压迫的反抗心,以及改变现实的愿望。

四、激情表演

学生自荐出任导演,选出几组演员排演“三桩誓愿”一节,台词可以现代化。

五、语言魅力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本色派”和“文采派”之分。关汉卿成功地吸取书面语言和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的代表。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艺术韵味。他所写的唱词精炼生动,宾白也自然活泼,二者紧密配合,扣紧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如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辞,不用典故,不饰辞藻,明白如话,直抒胸臆,恰当地表现了窦娥冤屈悲愤的心情,而又不失珠圆玉润、酣畅淋漓的韵文之美。

投影练习:

鉴赏〔端正好〕、〔滚绣球〕两首曲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

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天”“地”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D)

A.天地象征着道德的准绳。B.天地象征着社会的黑暗。C.天地象征着生命的无常。D.天地象征着封建的统治。

2.窦娥一出场即谴责天地鬼神,抒发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C)A.窦娥一出场就鸣冤叫屈,抒发了女主人公强烈要求伸张正义,渴望光明的心情。B.曲词通过对天地鬼神的指责,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C.曲词慷慨激昂,言词激切,表达了女主人公悲愤、不平之气。

D.受冤屈不指责官府而埋怨天地,怨恨天地又最终只能“两泪涟涟”,可见女主人公在情感上的胆怯,精神上的懦弱。

3.对〔端正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一开篇即鸣冤叫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没来由”“不提防”这样平常轻松、口语化的言语与“犯王法”和“遭刑宪”这样人生的大不幸相提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表现出了窦娥的屈,官府的恶,社会的不公,天地的偏袒。

B.这首曲词表达了窦娥的怨愤、不平之气,交代了窦娥承受到的灾难,她虽冤深似海,但却不敢指责官府,只能在那里怨天尤人,空叹息。

C.窦娥蒙冤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表达出了人生无常,世间之事难以预料的喟叹,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D.这首曲词写出了女主人公蒙受冤屈之深,世间的不公与代表正义的“青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把控诉的矛头引向了“天地”这一最大的根源。

4.对〔滚绣球〕这首曲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对“天地”的控诉,表达了窦娥希望天地“把清浊分辨”的强烈愿望。

B.这首曲词虽然强烈地指责了“天地”的不公,但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明确地表现出窦娥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

C.这首曲词申诉了无端受害之后,深切盼望官府主持公道的女主人公,最终却陷入了孤苦无助的境地,因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天地鬼神身上。

D.这首曲词表面看是对“天地”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昏聩的官吏,腐败的政治,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

5.对《窦娥冤》的这一折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剧在整体写作上与《孔雀东南飞》和《梁祝》一样,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B.本剧结构非常严谨,过渡自然,手法翻新。用“唱词”过渡的,如〔滚绣球〕结尾一句把对天地的愤怒控诉自然转到下面对身世的凄切陈述;用“科介”过渡的,如

〔鲍老儿〕后用“刽子做喝科”来转入临刑前的誓愿;用“宾白”过渡的,如结尾的“且看后来如何”为下一折做铺垫。

C.本剧作者把戏曲传统的唱、念、做、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宾白叙述情节,以科介烘托气氛,以唱腔渲染抒情。D.本剧以超现实的想象,写了女主人公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作者把现实的不幸完全寄托到虚无缥缈的鬼神天地,看似愿望美好,实则脱离现实,有着消极的思想影响。

六、作业

排演《窦娥冤》课本剧。

下载《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窦娥冤教学设计5篇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3.鉴赏剧作的超现......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

    窦娥冤教学设计 上课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3.鉴赏剧作的超现实......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1 《窦娥冤》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

    《窦娥冤》教学案例

    无心插柳柳成荫 ——《窦娥冤》教学案例 在《窦娥冤》的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拟定为“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悲剧,挖掘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一课时,介绍元杂剧的特点及其相关常......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关汉卿《窦娥冤》(节选)时,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是一篇中国古代戏曲,而不是一篇文言文。惟有如此定位,教学此篇课文......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⑶、鉴赏剧......

    高中语文必修4《窦娥冤》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4《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教学重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