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小学——《诗经》优秀教案`2首(小编推荐)
《诗经》2首教案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岂日/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愿,请。
咎(jiu):灾祸。贿(hui):财物。
极度:标准。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言:1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
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裳:下衣。
《静女》
俟:(si)等待。
娈(luan):美好。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怿(yi):喜爱。
“归”通“馈”,赠送。荑(ti):茅草芽。
洵(xun):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 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
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 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全才高手 全才高手违章 http:///0/720/ 全才高手黑岩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第二篇:诗经优秀教案(模版)
《氓》教案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采薇》学案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二)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评价:课前检查与反馈:1.字音
2.字形
3.解释加点字
4.翻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① 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② 翻译③ 了解作品主旨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④ 当堂成诵
(四)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③乡思情结的内涵:(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鉴赏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第三篇: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氓》
导入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大家对这句诗并不陌生。这句诗是出自《诗经》中的《关雎》。这首诗堪称是我国爱情诗之鼻祖。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爱情故事。大家听过许多现代人的爱情故事,那么,在遥远的古代,他们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先秦时期的卫国,体会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诗经》简介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诵读课文,并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
讲授课文:
1.内容简介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至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鉴赏要点(1)回忆和对比
明确:《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其好处是: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必行起到过渡作用。内容上,①比兴句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比拟的是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推测出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②用女子熟悉的桑叶作比,与其本身劳动妇女的身份切合,富于生活气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
3.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明确: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布置作业:
预习《静女》
熟读《氓》
《静女》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内容详解:
《静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语言简练,构思灵巧。全诗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绘出男女幽会时有趣的场面。感情深挚,活泼风趣。
首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一个多么美丽的女孩子,和他相约于城角。用“静女其姝”既是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生动体现了那男子在赴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不无得意的心情。
然而笔锋一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女孩子非常的可爱,看见那男子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男子非常的着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惟妙惟肖写出了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也借此表现了那个男子对所爱的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那个调皮的姑娘,看见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终于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到了男子面前。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就语带双关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又将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了男子,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正如朱熹《诗©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全诗篇幅很短,却淋漓尽致刻画出了男主人公等待恋人的急切、见到恋人时的喜悦和得到姑娘的爱心以后的幸福感,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形象。是一首美丽、动人、趣味盎然的爱情小诗。
布置作业:
默写《诗经》两首。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第四篇:《诗经》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先秦文学:诗经
第一阶段:导入(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教师板书以下成语,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出自哪里?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逃之夭夭、信誓旦旦、在水一方。”
继记载原始劳动的神话等作品问世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标示着先秦诗歌已取得重要成就。
第二阶段: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步骤一:简要回顾诗歌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
1、甲骨卜辞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比较:《乐府诗集》相和歌辞 “江南可采莲”一段)
2、二字节奏:《吴越春秋》中原始歌谣“弹歌”。步骤二:了解从《诗》到《诗经》之路。
请学生根据已有的文字知识理解“经”的意义。
提示:《说文解字》:“经,织从丝也。”“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诗经》又称《诗》、《诗三百》。《诗经》是后世儒家学者将其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
步骤三:了解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1、你认为孔子删诗,编订《诗经》的说法可信吗? 提示:《诗经》来源和编订有三种说法:献诗、采诗、删诗说。包括采集于各地的民间诗、公卿列士所献诗及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乐歌。作者有公卿大夫,有中下层的“士”,下层平民集体创作,编者应为周王朝乐官。
2、请学生就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诗经》分类的理解。提示:《诗经》诗歌均为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不同分风、雅、颂三类。“风”: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颂”:宗庙祭祀舞曲,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步骤四:了解用诗和传诗。
1、学生思考并讨论:《诗经》在当时有哪些用途? 提示:引诗(引证)、赋诗言志(不歌而诵谓之赋)。
《诗经》编成书后流行于诸侯国,用于祭祀、宴饮等场合,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孔子以之教授学生,强调其实用价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秦火之后,《诗经》为何还能保存下来?
提示:因易于记诵的特点,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有齐、鲁、韩、毛“四家诗”,今天我们读到的是《毛诗》。
第三阶段:学习《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资料。
步骤一:学习周民族史诗,祭祖颂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记述了从周世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
教师简述《生民》等诗歌内容,请学生讲述后稷故事,了解周王朝开国历史。
黑格尔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胡适曾断言:“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对比《荷马史诗》,谈谈你的认识。
步骤二:学习农事诗。
周王朝以农业立国,重视生产。《豳风·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诗,共8章,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面貌,及农夫与公家的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步骤三:学习燕飨诗。
燕飨的特有功能:亲亲之道,宗法之仪,统治阶层的内部人际关系协调。
天子宴群臣、宴宾客:《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引用)
兄弟之会:《小雅·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步骤四:学习怨刺诗。
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
举例: 《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步骤五:学习征役诗。写征战、徭役所见、所闻、所感,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1、正面(肯定战争的正义价值):《秦风·无衣》。
2、反面(厌战思乡):
战士角度:《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思妇角度:《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赏析:《小雅·采薇》:以采薇起兴,最后写战争结束,战士归来悲喜交加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千古名句!后世折柳赠别的诗源于此。
赏析:《君子于役》:写傍晚怀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妻子的思念和关切,情景交融,缠绵悱恻。
步骤六:学习婚恋诗。《国风》中最多,艺术性最高。背诵:请学生背诵几首熟悉的婚恋诗。
1、热恋的歌。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意中人的思念,描绘热恋情景,讴歌爱情甜蜜,情调欢快。
举例:《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郑风·溱洧》。
描写相思:《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
歌唱专一:《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2、婚姻诗。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与子偕老。幸:《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宜其室家。
不幸:《卫风·氓》以哀伤情调,描述婚恋悲剧,揭示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对叙事诗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四阶段: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赋、比、兴的手法。成为古诗歌的基本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A 赋: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灵活多变,包括写境、抒情、对话、形态描绘。
B 比:比喻,有明喻、暗喻。个别比喻以外,还有通篇用比,如《硕鼠》。
博喻: 《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美目盼兮。C 兴:本意是“起”,托物起兴,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引出诗人内心情感。多放在诗的开头,比兴融合。
起象征、联想、比拟作用:《关雎》以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情景,引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联想;《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作用: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
2、句式和章法。
四言二拍,节奏感强。重章叠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般隔句押韵,韵在偶句。
3、《诗经》的影响。
轻叙事重抒情:抒情诗传统。
诗歌内在精神: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
举例: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六)诗歌艺术手法:比兴手法的深远影响。
第五阶段: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预习《楚辞》和散文。
第五篇:诗经 教案
一、品读《氓》
(一)张爱玲说,爱情有时就像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那么诗中女主人公曾经拥有过那五彩缤纷的爱情气球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一、二两章。不难看出,故事讲述的应当是一见钟情的一对男女,显然男子已经心仪很久,“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虽然看出男子的心机,但也不能否认男子的心仪;而女子则迅速坠入这个蚩蚩模样的男子的情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从人称的变化,到依依难舍的行为表现,更有相思心苦的“泣涕涟涟”,重逢喜极的“载笑载言”,“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使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
点拨:
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具体描写了“氓”求婚以及女子恋爱、结婚的过程,细节的刻画非常成功。
(二)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什么成为不堪一刺的“气球”? 讨论,各种角度的解读:
1.男主人公道德低下。由“将子无怒”见其喜怒无常,由“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见其道德之低下,反复无常。
2.女子年长色衰而遭人遗弃。从“桑之未落”到“桑之落矣” 是时间无情流逝的自然印记,却也正是一个青春女子走向衰老的隐喻。
3.古代社会女子的经济、社会地位卑微。关于爱情的沉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正反映了女子的卑微与无奈;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我们看到那个为了爱情而直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女子在饱受夫权的蹂躏之后,也许因为她对爱情的主动、大胆还受到了族权或家族的压力。
(三)《氓》抒写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经历?
明确:由对爱情的一片痴情到被丈夫抛弃后的怨恨沉痛,再到痛定思痛后的清醒、刚烈、决绝!由爱而恨,爱恨交织,一个女子对于爱情的渴望、绝望和悲痛源于生活现实,这浓烈而深沉的吟叹源自人生难以消弭的苦难。(一)女性的自觉
于磋女兮,无与士耽,痛苦的生活经历及内心感受,使之以女性的目光关注女性,审视女性的处境、心态和命运。她通过观照自己,进而观照社会,过滤人生,以期对社会、人生,尤其是女性世界有更多发现、更深了解,显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她清醒地认识到,男、女不仅在社会地位上显有差异,在两性情爱方面也迥然不同。女子色衰男子便爱弛,自身的惨痛经历更是刻骨铭心,这就使她自然而然地悟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深刻教训,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普天之下的女子,务必在情感生活中把握分寸,切切无与士耽。这是一位被不幸婚姻深深伤害的多情女子对所有女性寄予的一份特殊关怀,更是女性意识的自觉呈现。像这样的女性意识的自觉,在诗经中其他怨妇诗里是见不到的。那些诗中所写的/怨妇,当其倾注全部心血建构的爱情婚姻大厦一旦轰毁之后,便深陷苦海,始终不能自拔,哪里顾得上关注别的女性呢?(二)理性的自省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面对自己舍弃一切托付终身之人竟然先热后冷,进而至于暴矣,完全无视自己多年辛勤持家之劳,不难想象,身受贱视和虐待的女主人公,爱情幻灭,婚姻破裂,虽然哀叹自己命运不济,遇人不淑;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0,四面楚歌、孤立无助的她,也许还有过伤心绝望的意念,但她最终没像遵大路谷风等/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那样仅止于哀怨和悲叹,并考虑如何对自己的爱情婚姻和自身负责。这与诗经中其他弃妇诗的女主人公们不同,她们无不因婚姻悲剧而为感情左右,失去理智,惟独氓之女主人公保持着清醒和理智,因此氓只可以被称为/怨妇诗而不能被简单的归为弃妇诗。(三)怨而不怒
当女主人公对爱情和婚姻绝望后,对无情无义虐待她的氓怨恨不已,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然而尽管很痛心,却极其冷静,没有任何过激言辞,更谈不上对氓采取报复行为,只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己焉哉。诗中的女主人公以其怨而不怒之温柔、善良、敦厚、克制、忍受深深打动人心,是儒家诗教中的理想形象,也是男权中心社会认可的理想女性。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无限的同情;因其在悲惨的遭遇中仍能保持高尚的节操,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的理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