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节 教学内容:七步诗 作者:曹植 教学目标:
1.了解《七步诗》的背景,理解古诗所隐喻意思。2.模仿作者声情并茂朗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设置悬念:来数数看,老师走了几步?
2.介绍诗名和作者:古代有个叫曹植的人,在这七步中作了一首古诗,就叫《七步诗》,他的本领大不大?为什么他能在七步中就作出诗来呢?
二、引出背景故事。
1.师简单讲解:古代有个人叫曹植,他有个哥哥叫曹丕,曹丕做了皇帝以后,总是妒忌曹植的才华,怕他长大之后会夺取自己的皇位,因而要设计陷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中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结果曹植就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三、欣赏学习《七步诗》 1.欣赏《七步诗》课件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哪句?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哪一句没听明白? 2.师进行朗诵。3.师讲解古诗意思。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4.帮助孩子理解古诗中隐喻的内容,结合背景更好理解古诗。
四、朗诵七步诗。
1.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念古诗。2.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3.模仿曹植,七步之内朗诵古诗。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2 教学内容:凉州词 作者:王昌龄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2、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节2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1、出示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三课
作品名称: 古诗 总序第3节 教学内容:出塞 作者:王昌龄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过程: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第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4节 教学内容: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第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5节 教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揭题: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再读,要求:连贯。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6节 教学内容:别董大 作者:高适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
2、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3、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过渡:高适又是如何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教师抓住以下重点词点拨:第一句的“曛”,第三句的“知己”,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四句的“君”。)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5、品读后两句。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
(学生自由表达,充实后两句诗的内涵。)(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很难体会到他的苦衷阿!(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渐渐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好友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莫愁前路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生试背,齐背。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板书: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带着这份情来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你最喜欢哪一首,就把这一首读给大家听听。(生配乐深情诵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七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7节 教学内容: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新课
1、出示圆月图,说说你看见的圆月像什么。
2、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看见的月亮又像什么呢?想知道吗?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古朗月行》。
二、初实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画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抽读生字,订正生字读音。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小时候看见的月亮像什么。
三、再读课文,指导背诵
1、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八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8节 教学内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揭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分组自学古诗
4、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5、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6、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九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9节 教学内容: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4.质疑问题。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2.教师配乐范读。3.反馈预习情况。4.指名朗读。5.引导学习全诗。(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0节 教学内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
2、简介作者。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 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 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3、学习第一句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 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1节 教学内容:塞下曲 作者:卢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李广的诗篇《塞下曲》。诗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三、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
《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第十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2 节 教学内容:游子吟 作者:孟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2、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3)范读诗文。
(4)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解字词,悟诗意。
(1)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自学一~四行诗句。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A 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 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 质疑。
(3)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 小组交流自学。
B 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 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连句意、明诗意。
(1)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诵诗文、入意境。
6、感情背诵。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3节 教学内容:竹枝词 作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四课
作品名称: 古诗 总序第14节 教学内容: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教学目标:
1、理解:朱衣巷、谢、斜、旧时、寻常的意思
2、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小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一看这首诗是从哪方面来展现春天的?板书:乌衣巷
二、探求新知:
1、范读《乌衣巷》,要求:听老师读,注意老师的语气。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指名质疑:巷
堂
谢
斜
旧时 寻常
5、小组合作解疑
师:下面小组同学借助工具书,结合诗句给这些字词选一个最适当的解释(小组互动学习)
6、指名汇报
巷:狭窄的街道
堂:高大的房屋
谢:姓
斜:斜挂着
旧时:从前
寻常:平常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7、看图再读古诗,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说)
8、指名说
9、师:乌衣巷、朱雀桥一带是当年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居住的地方,如今,这两家的燕子却飞到了平常的百姓家去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燕子不喜欢这两家,他们太坏了。说明燕子喜欢老百姓。
生:说明燕子不喜欢砖房,喜欢草房,草房柔软,住着舒服。
师:如今的王谢两家,房前都长了野草(指板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没有人住了。
师:对,王谢两家现在已经落破无人居住,所以燕子飞不进去才飞到百姓家去了,作者通过野草、夕阳、燕子反映贵族家庭的落破,表现出今昔苍桑。这种以平常事物来反映时代变迁的写法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10、再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1、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谁是关键?
生:野草、野花还有燕子,燕子是关键。
三、练习
1、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发挥想象力。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5节 教学内容:悯农 作者:李 绅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2、会背诵课文。
3、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板书课题:悯农
(二)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6节 教学内容:悯农 作者:李 绅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2、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吃的米饭哪里来的?
看课文插图。你们看,我们吃的米饭就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劳动出来的。(出示课题《锄禾》)
2、教学“锄禾”。
谁能说说“锄禾”的意思?(课文中指农民除草、松土)。
3、讲读诗句,学习字词,理解内容。
(1)想想“锄禾日当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当头照。农民伯伯却在地里给禾苗除草、松土。)
(2)读一读“汗滴禾下土”,讲讲“汗滴禾下土”的意思。(农民伯伯热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断的滴到土里)
(3)农民种粮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
读一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谁知盘中餐”:有谁知道这碗里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读一读“粒粒皆辛苦”教学“粒”“皆”“辛苦”
谁能说说“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来的。
(4)朗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讲讲整首古诗的意思。
(1)同桌一个读诗,一个释诗。在交换。
(2)指名讲讲整首诗的意思,(说清楚,说通顺。)
6、指导朗读。
7、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农民种粮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8、平时你是怎么爱惜粮食的?(正面教育学生,表扬学生中爱惜粮食的好人好事。)
9、背诵课文。(形式多样)
10、总结谈话。
这首诗讲了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教案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 节 教学内容:江南春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2 节 教学内容: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2.感诗景美。
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3.悟诗人愁。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3节 教学内容:元日 作者:王安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理解诗意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第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4 节 教学内容: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5 节 教学内容:惠崇《春江晓景》 作者:苏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能根据相关资料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诵读,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古诗。
2、教师范读。
3、指生读。
4、指出古诗中易读错的字:蒌蒿、芦芽、河豚
5、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6、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含义,教师予以补充。
7、学生齐读诗歌。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出示春江晓景图,让学生找出图诗对应的地方(竹外桃花三两枝、鸭子、蒌蒿满地芦芽短)
2、找生指出古诗中诗人想象的地方(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3、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作者的写实与想象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1)学生互议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汇报,读出所体会的思想感情(赞美、喜悦、热爱)(3)学生反复练读。
四、熟读成诵,感悟意境。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古诗
2、全班背诵古诗,学生能自然感悟诗歌意境。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6 节 教学内容:韩食 作者:韩 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4)朗读全诗。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七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7节 教学内容: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下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
1、理解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板书不肯),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八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8节 教学内容:示儿 作者:陆游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回忆《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第九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9 节 教学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3.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小池)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0 节 教学内容:春日 作者:朱 熹 教学目标:
1、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2、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1、出示二字词语: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出示《春日》)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1节 教学内容:竹里馆 作者:王维 教学目标:
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小结、下课。
第十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2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教师范读古诗。
2、领读古诗,并让学生画出节奏。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采用学习自由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4、借助注释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5、小组内讨论,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
6、全班交流,小结。教师补充。
7、让学生一起说古诗大意。
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8、讨论;本诗写的物是什么?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从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9、引导、分析、小结。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3 节 教学内容:石灰吟 作者:于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4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5 节 教学内容: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6 节 教学内容: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教学目标:赏析古诗,了解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诗: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二、理解诗意:“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教案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江南春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2.感诗景美。
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3.悟诗人愁。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元日 作者:王安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 节 教学内容:蜂 作者:罗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学过程:
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2 节 教学内容: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读读讲讲问问。
讲: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②“静”,通“净”。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④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⑤排闼(伯),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垦田事。“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排闼而人。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问: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问: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3节 教学内容:江南春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教师点拨:
1.明确诗词作品中“虚”的表现手法,诗词不是写“实”,需要艺术加工。
2.明确诗作后两句所承载的历史沧桑感,唯“千里”二字,方有与后两句相配的分量。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4节 教学内容:清明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5节 教学内容:池 上 作者:白居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6节 教学内容:绝句 作者:杜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春光美情境: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形象感知美)。
(附板书:春天的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可能背诵《草》、《咏柳》、《春晓》、《江南好》、《村居》 2.配乐诗朗诵《绝句》:(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
师导:杜甫多了不起呀,被人们称为“诗圣”,是诗中的圣手,他写的诗又多又好。《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想读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三.细读感悟诗意: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1.默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2.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由学生决定顺序)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师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范读请你也高声赞美吧!自由读、评读 5.改写: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总结,课件出示: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自由读指读)6.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七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7节 教学内容: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八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8节 教学内容:泊秦淮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九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9节 教学内容: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0节 教学内容: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了解李白,积累一些意象的特定含义。2. 试初步鉴赏诗歌。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2、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意象有关的知识。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1节 教学内容: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教学过程:
一、了解古诗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二、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2节 教学内容:黄鹤楼 作者:崔颢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了解常见的文言词汇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既补充相关的信息,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如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数的名山大川、亭台楼榭,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其中的一些建筑更是因为文人们的记载而名声大振。下面看一些对联名句,猜猜是谁为什么建筑写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南三大名楼还有一楼是什么?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人阎伯理写的这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配乐朗读
(设计目的:熟悉课文,读通读顺。老师故意把一些易错字、长句的停顿误读,引起学生的重视。)
教师先范读,学生纠正后,学生再读。在读的过程中加强理解和记忆。
三、讨论疏通
1、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疏通全文,质疑并提出问题,重点句子学生串讲
2、老师重点列举一些常用文言字词,辨析比较,举一反三(提示学生用才学过的文言词句帮助理解本课)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3节 教学内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学过程: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4节 教学内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1.范读:
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5节 教学内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
阙(quâ):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
3、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4、千古名句的理解呢? 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6节 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五篇:四年级1音乐校本教材教案
《滘头小学校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教唱校歌,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学生能够用中速稍快的速度,准确自信的演唱歌曲。
3.通过学习校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立志成为一名有用的 人。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中速稍快的速度准确的演唱歌曲,表达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掌握歌曲中的弱起小节以及延音、连音、附点记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有自己国家的国歌而感到自豪和骄傲,那么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校歌,我们也同样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校歌。
二、聆听歌曲
情感体验
(一)聆听歌曲,回答问题:
(1)歌曲的速度?
答:中速稍快。
(2)歌曲是什么拍子的?
答:2/4拍。
(3)歌曲要表现的情感? 答:朝气蓬勃、催人奋进、向上的。
(二)学习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整体感受(2)看歌词,讲解难点
(三)学唱歌曲
教师教唱或录音范唱,教师纠正。
(四)分组练习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不易把握的节奏,不易唱准的地方。
三、合作探究 巩固训练
1.分组讨论,设计演唱形式并演唱,教师进行评比。
2.全体用中速稍快的速度,自信的情绪准确的演唱歌曲。
四、知识拓展 情感升华
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立志成为一名有用的人。
五、回顾展望 课堂小结
国歌是激励人民奋进的,也表达着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校歌也是代表着学校的历史、精神面貌,我们要充满激情的学习、演唱我们的校歌。通过学习校歌,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立志成才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教学反思:
《彩云追月》
教学内容:
1.听: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2.唱:歌曲《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2.学生能用体会歌曲情绪,并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3.欣赏民乐合奏《彩云追月》,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悠扬舒展的旋律,唤起对浩瀚夜空的无限遐想.教学重点:能掌握切分音节奏,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要求处理、表现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学生在《彩云追月》声中走进教室。
2.师:月亮象征着和谐、宁静和温馨、团圆,看见月亮会使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
3.师:‚那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歌曲和乐曲吗?‛(如:月亮之上、弯弯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等)。师: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学习一首也是有关月的歌曲《彩云追月》,浩瀚的夜空,景色迷人。月亮时儿牵引着云朵,时儿破云而出,高高悬挂。彩云前追后赶,上下翻滚……‛(放月亮图片)听:
二、学习歌曲,深入感受
1.播放歌曲《彩云追月》,学生带着思考听歌曲
(歌曲给你什么感觉,歌曲的情绪怎么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2.播放音乐,请学生用‚lU‛哼唱旋律
并找出歌曲中你认为有特点的,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节奏和唱法。(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波音记号等。)
3.把切分节奏、附点节奏、波音记号等拎出来单独练习。教师简单讲解什么是切分节奏。4.让学生为歌曲标上合适的力度记号。5.跟录音哼唱并用手势划出旋律线。
6.请学生加入歌词演唱,并提出难点,师生共同解决。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比较合适?(深情、优美)7.艺术处理
①教者神情并茂的讲述:(每当中秋月圆时,我们站在白沙滩,遥望日月潭,月光照着宝岛,我的情思也随着月光漂向远方,泪水不自然地流了下来,亲人呀,你听见了我的呼喊声吗,什么时候我才能与你相聚呀。)所以在演唱时我们要唱出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和盼望亲人重归的期望之情。
②引导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师弹琴,学生伴奏演唱)8.完整演唱。
三、教学延伸
1.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乐曲的节奏、情绪和速度有哪些特点。节奏—平稳的情绪—抒情的速度—稍慢的
2. 介绍作曲家任光及音乐背景。
《彩云追月》是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年轻作曲家任光早期的代表作。在这里老师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曲作家任光。(电脑出示任光照片简介)
任光(1900—1941),生于浙江越剧之乡嵊县。1919年,赴法国留学作曲。归国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中,创作了一批极有影响的抗日救亡歌曲与电影歌曲,代表作有《月亮月光光》《渔光曲》等40余首著名歌曲。
1940年,任光跟随叶挺将军从重庆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在一次行军途中遭国民党伏击,任光胸部中弹倒下,当敌军指挥官追问奄奄一息的任光:‚你是谁?‛任光说:‚我是电影《渔光曲》主题歌的作者任光。‛说完就闭上了眼睛。敌军万万没想到在这样悲惨的场面见到令人尊敬的天才音乐家,追悔莫及。任光牺牲时年仅40岁。3.介绍乐曲。
任光的这首《彩云追月》是1932年他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 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定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并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一首,乐曲既古典又通俗,几十年来深受听众的喜爱。
师: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么伟大的作曲家创作的这首歌曲吧。神情演唱,结束本节课教学。教学反思:
《鼓浪屿之波》
教学目标:
1.通过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让学生感受深切的爱国情怀,进一步深化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2.通过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难点:
1、正确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准确地表现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真挚情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期盼之情
2、自然准确的表现出歌曲中的切分音、弱起、前半拍的休止节奏构成的旋律。
教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示范法、情景感染法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师生问好
2.引子:通过讨论前不久全国人民最关注的钓鱼岛事件得出人民的心愿是领土完整。
二、感受学习歌曲,表现情感(一)学习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比较两者的共同点:希望祖国统一!(讨论后请找到歌名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歌名)2.初听全曲,交流问题。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学唱乐谱:请一位会弹琴的同学弹钢琴,让学生唱乐谱。(集体或个人的形式学谱。完整识普后,要求全班同学识谱两遍)让学生自行找出曲谱中的难点,解决难点:
提问:你觉得歌曲中哪一乐句比较难唱?(解决问题)
4.学唱歌词:带着思念期盼的情感演唱歌曲,唱的同时体会歌词的意蕴。
(二)歌曲分析 1.歌曲中有哪些地名? 鼓浪屿:厦门的一个岛,‚海上花园‛
日光岩:郑成功操练水兵的地方 台湾岛
基隆港:台湾的港口与鼓浪屿遥遥相对
2.通过歌曲学习,请同学上黑板写出调性及节拍:F大调 4/4拍
通过讨论得出段落:二段体(4=4)AB形式。一乐段(四乐句组成)结构方整,音区较低,旋律微微高低起伏,自然,朴实而流畅。二乐段(四乐句组成)旋律上扬,表现了一种激动急切的心情,然后又回落。
3.歌曲的情绪情感处理: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演唱,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应该倾注一种什么情绪?体验到了一种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后,师分析总结:这首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我‛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
(三)再次感受歌曲
1.放录音,感受音乐及演唱者声情并茂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再次感受歌曲的思乡之情。
2.让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带着期盼思念的情感深情的演唱全曲歌词。师生共同演唱,提醒学生刚才训练过的难点之处要唱准确到位。情绪情感合二为一。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鼓浪屿之波》(同学回答歌名),深切感受到了台湾同胞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的美好愿望。我相信眼下的全国人民最希望得是看到钓鱼岛早日重回祖国的怀抱,最后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以同样的心情演唱《鼓浪屿之波》 教学反思:
《在希望的田野上》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范唱,学生能够运用轻快流畅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2.运用合作学习法,掌握xxx与xxx节奏正确演唱方法,运用对比听辨掌握五度、八度音程大跳的音准。
3.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到了校园多姿多彩的风貌,体会到了校园歌曲重要性。在不同时代中,以同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增加学生对自己校园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校园的变化,学生当导游介绍最喜欢在校园里的什么地方活动,交流他们快乐的心情。
二、音乐导入:分别聆听三段音乐片段,想一想在校园里的什么场合下你听到的,会不会唱?《国歌》、《队歌》、《运动员进行曲》
三、新歌教学
1.介绍曲作者施光南及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
2、欣赏关牧村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的情绪怎样?描写了校园的什么季节?
3.复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中描写了校园的春天的什么情景? 4.下面我们欣赏儿童版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你听一下与歌唱家的演唱方法、演唱方式有何区别?
5.学唱歌曲,采用听唱法,教师慢速弹奏两小节反复学唱前8小节。学生自学歌曲的第二部分。
6.分组学唱歌曲第二段词的一二部分,并接唱。
7.通过歌词处理歌曲中的情绪、力度分析处理,以及波音、倚音的正确演唱。
8.你认为歌曲的高潮部分应在哪里?‚待到明朝百花吐艳,风光更妖娆‛ 引导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四、音乐拓展
校园歌曲接龙:学生随着老师的琴声演唱不同时期的校园歌曲,《娃哈哈》《让我们当起双桨》《在希望的田野上》《同一首歌》等等,领略不同时代的校园歌曲的风貌。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到自己是跨世纪新一代,和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总结出了校园歌曲的特点: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用自己不悔的童年为学校争光、添彩。
《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歌颂爱心,培育爱心。
2.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3.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教学重点:二声部的合唱处理。教学难点:唱准后半拍起的节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声与微笑》是一首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青少年歌曲。歌曲的两个部分都运用了复乐段结构,形成并置式对比。尤其是在高音区节奏重复多次运用了同音反复,使得歌曲形成了一种动力感,具有一定的号召性,表达了青少年朋友将友谊遍布海角天涯的热切心情。自歌曲创作以来,每到欢乐的场合,常常使人们想到用这首歌表达相互的情感,歌曲也多次飘至大洋彼岸,走向世界各地,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歌声与微笑》。
初听歌曲范唱,感受作品欢快活泼的情绪。2.复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3.学生有表情的朗读歌词,要求吐字清晰、灵巧。思考:歌词表达了当代少年怎样的情感?
4.再听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体会领唱和合唱部分的演唱效果。
5.认识变音记号‚#‛。师讲解变音记号的作用,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比较加‚#‛与不加‚#‛声音效果的不同。6.学唱二声部旋律(出示歌谱)。
(1)师指导学生分部唱两个声部的旋律,重点练唱第二声部,尤其是有‚#‛的音。
(2)合唱两声部旋律。
7.学生随琴填唱二声部词。要唱得和谐统一。8.学生随琴完整的演唱歌曲。9.歌曲处理:
(1)全音符的音值、附点音符、下滑音和变化音处力求唱得准确自然。(2)第一乐段唱得有歌唱性,亲切、流畅。第二乐段要唱得热情奔放,表现出少年儿童将友谊遍布海角天涯的美好心愿。二声部要唱得和谐、统一。(3)充分理解‚歌声‛与‚微笑‛的内涵,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10.学生有感情地唱,可适当加些律动。
三、小结
这节课开始我们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我们要牢记这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背唱《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最好也能背唱第二声部),请同学们在课外多加练习,同时考虑为这首歌曲创编集体舞的动作。
《歌唱祖国》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演唱歌曲《歌唱祖国》的节奏、节拍、音准等要素。
2.能较完整地表现出歌曲《歌唱祖国》的演唱风格(进行曲速度与力度,各乐段由于节奏、音区不同带来的不同情绪、弱起节奏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较完整地表现出歌曲《歌唱祖国》的演唱风格。
2、弱起节奏的演唱与歌曲风格的把握。教学方法:整合科目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走进音乐课堂。大家知道,十月一是我们祖国的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想用各种形式来抒发对祖国的爱。那我这里有一篇歌颂祖国的散文诗。哪个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出示课件)
师:这个同学的朗读非常的好,那我们音乐课肯定要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歌(点课件,出现标题)《歌唱祖国》我们先来听一下范唱,但是我们要带着问题去听,这首歌曲适合在什么样的场合运用?你的感受如何?(放音乐)师:听完歌曲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运动会,军队,行进的时候——
师:第二个问题———— 生:很激昂,很催人奋进(感受)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总结的就是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歌唱祖国》的体裁,就是进行曲。
二、初学
1.看导入歌唱祖国乐曲播放时候的图片,了解这首歌曲的应用范围。2.讨论歌曲风格特点。
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进行曲的风格特点,速度是不快不慢。那么进行曲的力度是怎么样的呢?讨论一下。有的同学说强,有的说弱,如果想表现部队行进的办度,就要强一点,所以这个应该是。。对,强。就是这些固有的特点才给同学们带来了刚才那些感受。我们再来听一遍,请大家在听的时候能注意体会歌曲的这些演唱风格。3.(听一遍歌曲)
分析这首歌曲是几段体,各段之间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4.那我们就跟琴一起来唱一下第一部分。在唱的时候,请同学关注一下,第一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用四二拍的强弱规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答案)
5.这种旋律就叫做弱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弱起节奏歌曲的时候要注意将歌曲的强弱规律唱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第一部分的风格特点唱出来。再唱一遍歌曲。(师指挥)
6.刚才同学们唱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部分。先跟琴唱一下。7.将重点句子单独进行演唱,师纠正。8.将两句连起来唱。
三、扩展学习
1.声音处理
师:大家歌曲唱的很准确,但是感觉缺少一种情绪,我们来了解一下歌唱祖国创作的历史吧。(放课件)
2、找生来评价应该用怎么样的情绪来唱。师:调整状态,进行启发,保持状态,完整演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歌曲《歌唱祖国》的第一段,还学会了进行曲、各种音乐要素在歌唱中的作用等新的知识。课后,同学可以自己练唱一下歌曲的第二、三段,下课。教学反思:
《童年》
教学目标:
1.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唱《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切地体现本课《童年》的主题及‚音乐与人‛的亲密联系。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3.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初步能唱准,具有一定的音准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
1.请小朋友们说说最喜欢上学期的哪首歌曲或弹一段前奏问学生歌名。2.唱一唱。
三、提出本学期要求 1.分组
2.宣布平时成绩记载项目(采用竞赛法)3.常规教育
四、新歌教学 1.导入:
听《童年》,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2.出示童谣学生朗读
3.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尝试怎样读更能表现图上的意境,教师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学生边划船边朗读。4.说说用以上哪段音乐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5.放《摇啊摇》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6.放《摇啊摇》录音,学生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用‘LU’哼唱。
7.放录音,学生轻声唱歌词,让学生发现最后一句唱2边。8.再跟唱一边,找一找难唱处 9.连唱
边唱边用动作表演(即兴表演)
10.跟唱歌谱
六、小结,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龙的传人》
一、教学目的:
1.喜爱本单元所选的赞颂中华文明又富于民族特点的曲目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表达爱国之情。
2.通过学唱《龙的传人》,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特点;通过学唱《我是中国人》,领略京剧西皮腔的韵味。3.了解作曲家聂耳。
二、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感受歌曲
二、学唱歌曲
1、模唱
2、学唱歌谱
(1)复习常用音符、节奏。(2)复习音阶。(3)鼓励学生尝试。
3、再唱歌曲,表现华夏儿女对祖**亲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龙的传人》
二、学唱《我是中国人》,感受并表现京剧西皮唱腔。
三、欣赏教学
1、男声独唱:《乡音乡情》
2、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感受乐曲情绪的同时介绍聂耳生平及作品。
3、管弦乐曲:《红旗颂》
教学反思:
《真心英雄》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真心英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饱满热烈的情绪演唱《真心英雄》,并体验歌曲在节拍、节奏上的特点。
2.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真谛,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失败和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1.歌曲中附点节奏的正确演唱和对歌曲节拍的理解。2.演唱时坚定表情的正确把握。教学难点:
1.学生对歌词含义的正确理解。2.同学们讨论心目中的真正英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遭遇过挫折和失败吗?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失败和成功相伴相随。即使遭受挫折,也不必气馁,我们坚信,风雨过后的彩虹会更加壮美。
二、新歌教学
1.听完整的歌曲录音,整体感受歌曲。
听后说一说:这首歌在节拍和节奏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优美而富有动感,坚定有力—鼓舞人,感染人)
2.齐声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主题思想。提问:这首歌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遭受挫折,不必气馁;好好把握,能见彩虹—永不言败)3.将高潮部分旋律当背景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律动。(3-5遍)师:生命需要好好把握,把握好每一分钟,你便会无怨无悔;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你就会赢得更多的成功。
师:请为这段音乐设计两个表演的动作造型。(学生表演)(大家的表现
很棒,这么好的歌曲我们就一起来唱一唱)4.播放《真心英雄》整曲音乐,学唱这首歌。(1).随歌学唱两遍。(2).歌曲处理。
A 和 的节奏(附点音符)处理 B.休止符的停顿。(3).视唱全曲,四人组合上台表演唱。(指导配上表演动作)5.欣赏歌曲《从头再来》
师:‚永不言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同样能让我们激情澎湃的歌曲--《从头再来》!
三.齐唱《真心英雄》。
四、小结。
同学们,面对人生挫折,选择永不言败,这才是真英雄。来!我们一齐来再做一次‚真心英雄‛!
教学反思:
《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2.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3.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4.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知道珍惜光阴。教学重点:体会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理解歌曲的欢快情绪,锻炼对新疆民族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伴随着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到了音乐课堂。有人知道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它是哪个民族的?(生:《大坂城的姑娘》、新疆)很好!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她物产丰富,而文化艺术更是历史悠久。想跟老师一起到新疆去听一听,看一看吗?让我们先来听听她的《青春舞曲》吧!
二、学习与感受 1.随乐学唱
(1)听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现在我们一起听赏这首歌。听完后,说说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各有什么特点?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2)教师范唱,学生击掌伴奏。(3)学生跟多媒体哼唱。
(4)学生用正确的演唱情绪完整连唱,教师琴声伴奏。
师:请同学们运用正确的呼吸,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把这首歌完整唱一遍好吗?能唱出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吗?(唱完后,教师评点、点拨)
(5)分组分段演唱(多媒体伴奏),唱后互评,教师总评。
2、作者介绍
师:有个人特别喜欢新疆民歌,他是北京人,曾在法国留学学习音乐。为了民族的音乐,他一生扎根新疆,在那里生活了近60年。他的作品大都吸取了新疆民歌的素材,一生整理、创作、收集了700多首作品,把新疆的民歌介绍给了全国以及全世界。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这首歌就是他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哪位同学还了解并会唱一些新疆民歌?说给大家听听,也唱给大家听听。
3、随乐舞蹈
师: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只要你踏上这辽阔的土地,就会被那悠扬的歌声和那翩翩的舞姿所陶醉。那么你们知道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一些基本动作吗?想跟老师一起学学吗?
(播放《青春舞曲》伴奏,教师示范动作)
师:请几位同学跟老师一起做好吗?(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师:同学们跳得棒极了,你们能把舞蹈动作带入歌曲中吗?请同学们分组表演,然后自我评价哪组表现最好。(多媒体伴奏)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歌舞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青春舞曲》的曲调欢快、活泼,歌词也寓意深刻。我们一起朗诵一遍歌词,看看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
(学生读完后各抒已见)
三、回味小结
师:美丽富饶的新疆令我们神往,优美、欢快的新疆歌舞令我们陶醉。歌舞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我们感悟到: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光阴稍纵即逝。让我们把握青春,珍惜时光,21
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吧!因为只有在充实的人生中,青春才会流光溢彩。我真诚地祝愿同学们明天会更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