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漫笔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1:0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湖漫笔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湖漫笔教学设计》。

第一篇:西湖漫笔教学设计

西湖漫笔

叶周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二、了解背景及作者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 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三、精读课文,理解赏析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对比阅读

通过本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1)西湖漫笔中的“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梅雨潭之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五、拓展延伸:

1.写好景色常用的方法 2.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六、作业

第二篇:写景散文《西湖漫笔》复习教案

写景散文《西湖漫笔》复习教案

《西湖漫笔》

宗璞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⑤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一个字──“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⑥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⑦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⑧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节选自宗璞《西湖漫笔》

18.作者写的是西湖,为什么文章开头却从《永远的微笑》写起?(4分)

19.结合文意,分析文章结尾“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一句的具体含义和作用。(5分)

20.阅读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绿”的描写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

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西湖漫笔》第⑤段至第⑧段详细描写了西湖的“绿”,与《绿》的选段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个描写更好,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 18.(4分)对《永远的微笑》的欣赏认识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美的认识过程相似。(1分)通过写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打动的认识过程,(1分)引出下文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并重点突出了对西湖的美的赞颂。(2分)19.(5分)“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嬉戏游玩的活泼热闹。(1分)苏词 “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达官显宦们,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了,这种“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地有意思”。(2分)对深化作品赞美祖国河山和发展的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分)20.(6分)

(1)《西湖漫笔》中对“绿”的描写好。(1分)《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2分)《西》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又譬如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文字极为简约,却传神尽意。(2分)《西》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2)《绿》中对“绿”的描写好。(1分)《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2分)《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2分)《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第三篇:西湖教学设计

6、西 湖

龙井小学 刘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受西湖的美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西湖的美景。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通课文。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1、创景导课,激发兴趣。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板书: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西湖风光吧(板书6)。齐读两遍课题。

2、你们对西湖了解多少?

3、初读课文,感知提问。(1)初读感知

A、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同学,查查字典,注意把字音读准。边读边想,并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B、出示生字,自由拼读。C、指名读,全班齐读。D、识记生字,检查记字情况。E、生字描红。

F、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2)自主设疑

A、谁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B、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板书)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走进文本。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默读课文。

2、研读感悟,解决问题。勾画理解,独立思考。

三、整体感知

1、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展现了哪些景色?总共有几个小节?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质疑。理解“素”。

(2)你认为这个自然段中哪些字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受词语的意境:人间天堂、镶嵌、明珠。)

(3)这些词语都很美,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再读第一自然段。(4)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我们到下一节课进一步走进西湖。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收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

第四篇:《西湖》教学设计

6课《西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刘口小学 夏庆君

教材分析 :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师:【出示苏轼照片】有哪位孩子认识他是哪位大诗人?

生:宋代大诗人——苏轼。师:你能猜出他的眼中正凝视着什么?

生:不知道!

师:老师请你们来看一看。【看视频后大屏幕上自动出现课题】齐读课题。今天,孩子们想不想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杭州西湖仔细的神游一翻?

生:想!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当地有位细心的导游为我们准备了三条线路,那就是“远眺、近赏和夜游”。【板书】

1、师:首先请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西湖的山。【生读第二句话】 师:【看图】仔细看看,这些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师:其实这连绵起伏的山颜色也很有层次。(看图引说)

近处的山是绿色的,她的颜色显得特别的……(生:浓); 而远处的山变成了青色,并且颜色越来越……(生:淡)。谁来读读这句话(指生读)

老师已经看到了山的浓和淡,谁再来试试?(生读)我们女孩子的声音很柔美,我们女生一起来读读(女生齐读)男孩子开始跃跃欲试了,我们男生也来比一比(男生齐读)

2、师:这些山真的很美,那我们来看看,近一点的是什么呀?

生:西湖的水。

师:看看,这西湖的水,特别的……

生:平静。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犹如

师:从这个词我们知道,这是一句……(比喻句)它还可以换什么词呢?

生:就像。好像。

师:是的,谁来用犹如说一句话呢? 生:

师:谁来读一读西湖的水,读出她的平静与硕大。

这个湖有我们教室这么大了,谁再来试试(生读)已经要盖过我们的操场了,还有谁想试试的(生读)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师:孩子们仔细看,如此硕大的银镜把谁给吸引过来了?【看视频】

生:白鸥。

师:仔细看图,白鸥是怎样从湖面上飞过的?它完全碰到水的吗?

生:没有,只是有一点碰到水面。

师:对了,这就是掠,轻轻的从水面飞过,谁来读一读?(生读)被白鸥大破的平静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怎么样呀?

生:一闪一闪的

师:是的,就想阳光下的珍珠一样,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非常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非常棒,谁能把这整段话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抓住关键词读出山的浓淡变化,水的静动不同。(指名读)(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这美丽的山水景色,难怪人们都说师:杭州素有——生: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西湖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名字--西子湖。如此秀美的西湖,有哪些令人陶醉的景点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想想有哪些景点,用笔把它圈出来,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讨论。

生自由读。

师:这一段有几句话? 生:六句。五句。六句。六句 师:这段话共有六句,最后的感叹号也算一句,数错的人再看看。哪个小朋友知道,文中介绍了哪些景点?

生:湖心三岛。孤山。白堤和苏堤

师:老师在网上找了这些景点在西湖中的位置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是孤山,那它东边的是……(生:白堤)西南的是(苏堤)这个像田格的是小瀛洲,这个是(湖心亭)这个就是(阮公墩)。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的四周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色

师:对了,它的一圈是绿色围成的,谁来读读这一句(出示第三段的第一句)(生读)这个“镶边”是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沿着它的边缘围起来的

师:是的,这就是镶边,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刚刚站在西湖边上,现在我们往西湖中走一走,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葱绿的孤山图)

生:我看到了山 师:什么样的山?

生:葱绿的山

师:这座山怎么样?

生:格外秀美典雅

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生读)嗯,这座孤山很秀美,谁再来试试(生读)陶老师好像看到了雨后的孤山,在十里明湖中,显得很秀美典雅,就像我们女孩子一样,我们女生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女生齐读)师:看过了山,我们再看看它两边的堤怎么样?(出示两堤图片)他们怎样的浮在水面呀?

生:轻柔

师:就像绸带一样,今天肖老师带来了一段丝绸,小朋友们看看,这丝绸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轻。很柔。风一吹,它就飘起来了

师:是的,谁来读读,让我感觉到它的轻柔?(生读)真像仙女姐姐手中的绸带呀,很轻盈,谁再来试试?(生读)我感觉要是来一阵风呀,这两堤就被吹走了,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向湖中心走走,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三岛,师出示三岛的图)谁来读读这湖心的三岛的?(生读)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的练读这几个景点,过会把你最喜欢的景点给大家读读。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小朋友的读了这么多的美景,当他们与山和水连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生1:看到了蓝天白云还有山。

生2:我看到了湖中云和山的倒影。

师:是呀,这些天上的,地上的,还有水中的倒影结合起来就像来到了?

生:仙境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我好像走进了这美景中,谁再来试试?(生读)我现在真的感觉自己在仙境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看到了这些美景,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生:激动。

生:愉悦。

师:是的,把这些词都合在一起,用我们书中的词来解释就是?

生:心旷神怡

师:是呀,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

生: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师:我们在来仔细看看西湖(出示西湖的图片)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生: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谁能用这句式说一句话?

生: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都不想走了。

生: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真想把家般到这里。

生: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觉得我什么烦恼也没有了。师:我们一起把第三段有感情地朗读好吗?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果然,杭州素有——生:“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白天的西湖如此美丽,听说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孩子们想不想亲自感受一番?(夕阳斜射图片)请孩子们闭上双眼,跟我来——(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师:从老师的朗读中,各位游客们,你仿佛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挂在空中。【真好!】

生:我仿佛感受到自己坐在船上,清风拂面。【真棒!老师也感受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色下的西湖,在许多华灯的映射下显得格外灵动。【太精彩了!你的思维和作家一样敏捷!】 生:我仿佛听到了西湖边有人在弹奏悠扬的乐曲。【很好!】 生:我感觉自己已经来到了天堂。【多么会想象的孩子呀!】

生:我仿佛还闻到了桂花的香味„„【老师感觉到你真的已经融入西湖了。】 师:孩子们说得实在是太棒了!老师将这最美好的时光送给你们!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看着古典的画面,听着优雅的乐曲,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孩子们试读——指名读【孩子们读的有轻有重,我仿佛已经坐在了西湖的小船上,摇来摇去!】

师:哪位孩子能迅速的找出这段话当中哪句是比喻句?比喻词是哪个? 生:岸边的华灯倒影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比喻是“宛如。” 师:老师不禁想问:“这湖中真的有银蛇吗?” 生:没有,而是华灯倒影在湖水中的影子。

师:那课文中有多少词语是宛如的近义词呢?迅速的找一找!生:【犹如、像、仿佛】口头造句。

师:同学们,置身西湖,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杭州素有 “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由此看来,聪明的孩子请告诉我,这篇写景的课文采取了怎样的一种写作方法呢?【总——分】真是太棒了!掌声送给自己!

五、感受美景,迁移积累:

1、师:读着这么美的语言,看着这么美的景色,你会想起哪些词语或诗句来夸夸我们的西湖呢? 生:美轮美奂、景色秀丽、山清水秀、高山流水、锦绣河山、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重峦叠嶂、烟波浩渺、青山绿水、江山如画……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师:我想此时此刻,西湖已不属于杭州,而是捧在我们心中的明珠,孩子们一双明亮的眼睛里和苏轼一样都藏着——“西湖”。【播放与开头呼应的一段小视频后自动播放西湖十景的幻灯片,配乐背诵整篇课文。】

师:让我们用自己最深情的背诵来温柔的抚摸一下这颗璀璨的明珠——《西湖》。

第五篇:《西湖》教学设计

11月份教技能

《西湖》教学设计

麻田小学

靳凯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2、在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合作交流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的习作方法,感受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3、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2、感悟语言,体会意境,丰富语言及文化积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视频引入: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让学生欣赏西湖美景录像。

2、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这篇课文,亲自去享受一下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西湖的迷人。

3、指导学生质疑。

估计学生会问: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1、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

3、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静静的湖面上飞掠过点点白鸥的情景。

4、作者站在湖边眺望,远山近水皆有情。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告诉老师。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何说它是人间仙境呢?指名读。

2、“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哪儿见过?[

3、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师生对读,十里西湖中,孤山……白堤和苏堤……三个小岛……

4、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结合理解“飘浮、掩映、典雅“等词语。相机出示图片并指导朗读。

5、师小结: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飘带,迎风飘逸;蓝天、绿岛、白云在水波中晃动,时时发出变幻莫测的光泽,反映出飘渺神奇的湖光,仿佛传说中的仙境。

(四)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月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播放第四自然段录音。

2、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图文结合)

3、指导感情朗读。

4、配乐感情朗读。

5、师:从大家的朗读声中,从大家的神情,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试着感情背诵。

学生用各种形式认读。

学生交流:杭州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学生交流后指名2—3人感情朗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估计:(西湖三面是山,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仿佛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学生感情朗读。

学生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

学生再次感情朗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师生对读。

学生自由再读课文后交流。

齐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如仙境一般的西湖美景。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交流,估计: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学生感情朗读。

在音乐中体会西湖的迷人夜色。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引导反复诵读,结合欣赏课文插图来体会。对于重点部分,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展示来体会。

(五)陶冶情操,拓展延伸

1、多媒体出示西湖美景图片,让学生再次欣赏体验。

2、多媒体出示描写西湖的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学生品读。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课后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板书设计:

西湖

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

美妙、迷人

下载西湖漫笔教学设计(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湖漫笔教学设计(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说课稿 武丽俊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四个部分内容,分别是:朗读、书写、思考回答问题以及背诵。 2、本节课......

    西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

    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教 学 设授课老师:刘华计《教材分析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 教学目......

    《西湖》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

    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立足于......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合集5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

    西湖公开课教学设计

    西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有谁去过西湖,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教师介绍:西湖在浙江省的杭州市。是杭州最有名的景点。书上就有这样一......

    西湖教学设计及反思[定稿]

    《西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2.在自读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