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第10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11、12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到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认识到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表象认识到动手操作再感知,最后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2.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认识,合理想象出长方体的几何外形。[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搭长方体的小棒学具、多媒体课件
一、学习准备
1.从实物中抽象长方体和正方体
[多媒体展示:一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师:这些物体(建筑物)都可以近似地看出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板书:立方体)2.初识单元研究内容 师: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长方体透视图] 师:像这样的几何图形就是一个长方形。
(多媒体演示顶点、棱和面,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的长方体图形上,认识长方形的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
师:拿出课前你们准备的长方体,把你准备的长方体的顶点、棱和面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引导学生同桌互相认识顶点、棱和面。)2.探索长方体的特征(1)动手探索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顶点、棱和面,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顶点、棱和面有什么特征,把你的观察记录在p11的表格中。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同时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多媒体展示:长方体的特征记录表] 师:谁来说说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在多媒体上展示观察结果。)(2)归纳特征
师: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是由 6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小巩固
师:拿起你准备的长方体把这些特征指给同桌看。
(引导学生就具体的长方体说特征,加深印象,加强巩固。)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1)拼搭长方体学具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小棒和塑料接头,拼一拼,搭成一个长方体。(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同时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受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2)认识长、宽和高
师: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在拼、搭的过程中相对的棱的长度要相等。)师:你能根据你拼、搭的过程,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多媒体展示:①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②“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长、宽和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较长的那条棱叫做长,较短的那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那条棱叫做高。(3)小巩固 ①说一说
师:把你搭好的长方体摆在桌子上,然后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指给同桌看。②认一认
[多媒体展示: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三、学习巩固 1.判断是否是长方体
2.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3)一个长方体最有有()个面是正方形。3.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已知一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动态展示这个长方体的前面、上面和右面。
四、学习总结
师:今天我们深入研究了长方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黄瑛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剪好书本第12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交流后小结: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2、(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
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
3、老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
4、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摸一摸(教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它的面是怎样的?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小结说明: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老师:(拿出教具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你有什么感觉?看着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用手摸棱,有割手的感觉。棱把相邻的两个面分开了。
3、老师:(拿出教具边说边指)三条棱相交的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拿出你们的学具,摸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4、老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1)长方体有 个面。(4)长方体有 条棱。(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5)哪些棱长度相等?(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6)长方体有 个顶点。
(2)交流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指实物回答)
(预设)学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学生:我用剪刀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我测量了相对面的长和宽,长和宽的长度分别是相等的。(师课件演示“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谁能说说棱的特点?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12条棱。
教师: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学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教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3)完善表格并小结
教师:请你把教材第19页的表格填完成。
学生先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课件演示。
教师:长方体就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请你判断对错
①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②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③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辨析判断题,提出概念
教师: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有三条棱,这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概念)
出示两个长方体(相同长方体两种不同的摆放位置),你能指着说一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不同。
2、把长方体的棱分类。
根据这个知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呢?(同一个顶点出发的长宽高为一组,可以分为4组)
3、巩固练习(电脑出示:练习题1)
(1)、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教师点名让学生说出答案,其它学生判断)
(2)一个长方体,长15厘米,宽9厘米,高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先让学生自己做,发现学生做题有困难时,教师再提示:我们在研究长方体的棱长的时侯,把长方体最长的4条棱分成一组,较长的4条棱分成一组,最短的4条棱分成一组,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代表这三组棱中的一条棱,现在要求这12条棱的总长度,应该怎样做?
(3)选择题: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5厘米,棱长总和是()
A、20 B、40 C、60 D、80
老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回答时,请说明你的理由.(师点名提问.)
那么谁能根据刚才这俩位同学做的题,能总结出长方体棱长总和的公式呢?(学生总结,师点名提问)
预设:
生甲: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X4+宽X4+高X4。
生乙: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x4。
老师:这两位同学到底总结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看老师总结的和这两位同学一样吗?(电脑出示)
老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对吗?
老师:长方体棱长总和这两个公式书上没有,是老师辅加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公式齐读三遍,力争记下,以后做题会用到.(四)小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如果给你一点,学了这节课你会联想到什么?(由一点引出的三条线段)由这三条线段你会想到什么?(三个面)继续想象:(由三个面可以想到它们相对的三个面形成一个长方体)。
八、板书设计:
长 方 体 的 认 识
(1)长方体有 6 个面。(4)长方体有 12 条棱。(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5)哪些棱长度相等? 6个面都是长方形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6)长方体有 8 个顶点。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X4+宽X4+高X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x4
第三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7—29页《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平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复习导入新课:(课前准备)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
2、说明: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平面图形。
3、教师:我这里有一些实物,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开关吗?
(屏幕出示常见的物体。如:木箱子、纸箱等。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小结:现在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二、尝试探究:
1、让学生尝试举例:
①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立体图形,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②看一看:同学观察屏幕上的实物,哪个是长方体? ③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分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面的大小呢?
②课件演示。③分组汇报。④教师板演。(6个面,且对面完全相同。)
3、认识长方体的棱:
①屏幕演示:棱——两个面相交的边。
②摸一摸:拿起自己的长方体实物,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③数一数,量一量:长方体有几条棱?然后量一量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12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
4、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①屏幕演示:三条棱相交的点。
②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顶点? ③教师小结:(8个点。)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屏幕出示:长、宽、高
三、巩固练习(略)
第四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进行学习。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后回答:(出示一组图形)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板书: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2、出示第14页图中的各个实物,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
②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是都占有一定的什么?(空间,占有一定空间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③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④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说)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1:
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① 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归纳: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8个)
4、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
(二)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1、它的12 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怎样分? 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把长度相等的棱分为一组。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并量一量长、宽、高。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棱: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8个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长、宽、高。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马莲小学:赵旭林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
第五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27—29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小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实物模型,长方体实物模型,长方体活动框架一个。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实物,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形状的物体。(课件展示物体)师: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闪现上述物体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轮廓。)师: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闪现上述实物的轮廓后,从冰箱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举例。
师: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样子也不完全一样,可它们都是长方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的形状进行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二、组织活动,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了解长方体的部分特征。
1、师: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摸一摸,它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师:(拿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请大家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指长方体的棱)这个地方叫长方体的棱,观察一下,长方体的棱是几个面相交的地方?(生:两个面)(师边摸边说)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棱。(指长方体的顶点)这个地方叫长方体的顶点。请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顶点是几条棱相交的地方?(生:3条棱)(师边摸边说)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随着说明,像教材28页上面图一样在长方体图形上分别标上“面”“棱”“顶点”。
2、小组合作观察,研究长方体的特征。(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和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关系吗?请大家拿出长方体,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然后把你们组的发现填在发给你们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有序,最科学。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加入讨论。(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师:我们先来认识面,你想给大家说什么?谁愿意把你们组观察得结果说给大家听?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概况板书:
面:6个,相对面完全相同,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3)师:请同学们摸一摸长方体中棱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概况板书。
棱: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4)师:请同学们再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你有什么感觉?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概况板书:
顶点:8个(教师引导有序地数)(5)总结特征
师: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两个对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大屏幕验证,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填写表格。(长方体特征表)
活动二:做一做,想一想、量一量,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小组同学共同合作,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你们准备怎么做? 教师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抽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板书或抽学生板书。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的长度不相等。
2.请同学们测出手中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小组合作测量。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板书: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师:请同学们指出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两次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测量长方体棱的长度,发现相对棱长度相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等,为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作好铺垫,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操作时,出示思考题便于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应用提高
1、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五第1题。
3、想象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
四、反思总结。
本节课你是怎么学习的?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相对面完全相同,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8个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认识,对立体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又是学生后续学习有关长方体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教材突出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直观地、直接地给出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更加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针对教材及学情,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本课确立的基础性教学目标是:①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②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确立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恰当使用教具、学具、课件直观演示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采取直接教授的方法。第二阶段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操作中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自主探究特征时,我注意了探究方法的点拨,就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下手茫然。学生在汇报时,我一直让学生唱主角说长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而我只是在一旁问一问,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得更清楚,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你是怎样观察得到的。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后,再通过完成表格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三阶段认识长宽高,会算棱长和。第四阶段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也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表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教后感觉教师太过依赖课件的演示,没有让学生亲身的去体验和探究,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有个初步的体验,没有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具和学具,教师的提问过于单调,学生不太会区分面和体,对12条棱的分组还处在茫然阶段,长、宽、高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