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1《氓》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前面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好!我们来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投放生字词)
三、有哪位同学来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那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决绝
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全体朗读
五、提问教读:.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展示图片1)
②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③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展示图片2)
1.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痴情、天真、活泼------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提问教读:
①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 3.(投放幻灯片)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七、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剩下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尝试背诵3.4两个自然段。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㈡、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氓》教案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第二篇:《氓》教案_1
《氓》教案
【教学目的】、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
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
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六、诵读诗歌,然后根据后的注释来翻译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七、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八、布置作业
将《氓》改写成一个故事
第三篇:高一语文氓教案1
《氓》教案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
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第四篇:《氓》教案
《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305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等。
师及时引导:大家对《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句记得很清楚。其实《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歌特别多,因为,爱情生活从来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先秦的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咏叹成了歌谣。孔子赞叹《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首民歌──《氓》。
二、认识《诗经》和《氓》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也是三种体制。“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我们现在还说“采风”即源于此,指的就是到民间搜集写作素材。“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氓》选自“卫风”,这指的是它是“卫”地的民歌。
三、明白《诗经》诵读的节拍
让学生跟读,然后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解读课文
1、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请同学们就着课下注释,将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学生可能用字字对应的方式翻译出来,就让他翻译完,因为一来可能学生不知道意译在这里表达得更恰切,二来也许他们不好意思翻译得太有情感,不强求,也借此教习常见的文言字词。)
教师示范:在这里用意译也许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评说:这一章写的是女子定情。可以概括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在这一章里,女子的纯洁、善良且温婉、体贴,她爱上男子憨厚、直率的品质,面对男子的怒气,她安慰他,不惜许下婚期,好让男子安心。而男子似乎不像女子所认为的那样“蚩蚩”憨厚老实,你看他有“无良媒”、失了礼仪的缺失,却还有理由发火(“将子无怒”),显得急躁、任性。但在对幸福有无限憧憬中的女子,已经散失了判断力,对他们的婚姻现在就可以猜想一二。
提问:
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②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④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
2、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复关”大约是男子的居住地。我常常爬上那破土墙,遥向复关凝望出神。复关远在那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好容易盼来了情郎从复关来,我有说有笑喜洋洋。这才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体会到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不能再矜持了,不能再等待了,既然你说你占的卜没有凶兆,那么,赶着你的车来接我吧,我带上嫁妆嫁给你。感情热烈、满怀幸福。
评说:这一章写了两人成婚。其中还写到了恋爱中的一个小插曲──别后对男子的朝思暮想,每日痴痴地遥望复关,复关与她所住的地方隔着一条淇水,想必即使望见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但她已经十分满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那儿是她的寄托所在,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的身上维系着她那幸福的未来。就在“既见”和“不见”中女子的神态和心情跃然纸上。她爱得那样热烈而痴迷。最后这种想见而不得见的痛苦都化作了对男子的无限信任和对婚姻的急切盼望──“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你占卜过了,那我们就结婚吧。
这两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使“赋”──直陈其事,依照事情的发展,自然地书写这一对男女从初识到成婚的经过。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章,读出比较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提问:
①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②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痴情、天真、活泼------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翻译:你看,那桑叶未落时,润泽有光缀满枝头。唉,斑鸠呀,千万不要贪恋桑椹的甜蜜而迷醉不省。唉,年轻的女子呀,千万不要贪饮爱情的美酒而耽溺于与男子的感情中。男子若是恋上了你,想丢开便丢开太容易,女子若是恋上男子,要想解脱却难挣脱。
评析:这一段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沉痛且深情。先用比兴的手法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以诱人的桑椹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谆谆告诫鸟儿不要贪食甜蜜的桑椹,因为那可怕的迷醉能导致鸟儿生命的终结。而爱情之于女子就好比桑椹之于小鸟,同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男子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里,男子即使感情上失意,也能在社会的其他角色中成就自己,而女子处于依附地位,在感情生活中寄托着自己全部的生命,假若遇人不淑,那么终生的幸福就会因此而断送。但是,甜美的爱情自然吸引人,爱情不是罂粟花,不会因为曾经的告诫而被抛开,如果逝去的青春能够重来,女子一样沉溺于爱情,之所以痛心地劝诫,实在是因为被伤害得太深。
既然不是爱情的过错,那到底谁的过错?我们一起来看第四、五章。
4、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这两章写的是婚后生活以及婚变被弃的经过,因此,我们将他们合着解读。
翻译: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桑叶转眼落下了,枯黄憔悴片片陨落。流年带走了我的青春,终至于体衰色减。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浩浩荡荡的淇水打湿了车帘,郁积在心里的泪水也一下打湿了我的心。我反覆地想,作为妻子,我实在没有甚么差错,是你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你的感情没有定准,反复无常,一变再变。
多年为妇,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贪黑不嫌苦,没有一天不这样。谁知,日子好过了些后,你却变得暴戾而残酷。兄弟不了解我,嘲笑我自作自受。我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只能自己伤心泪暗抛。
评析:第四章用比兴的手法,写女主人公被弃回娘家的路上,经过淇水,往日熟悉的景色,爱情的见证──浩浩荡荡的淇水勾起了她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回忆。当年“送子涉淇”的时候,陪送上了自己的真情,而今孑然一身再渡淇水,只是再也没有了那份钟情。心里有无限的委屈,却反复反省,实在想不出自己的错处,只能说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接着,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婚后生活的苦楚,多年的辛勤换来的却是丈夫日益狰狞的面目,“暴”字使人很容易想见男子的暴虐和女主人公越来越深重的苦难。雪上加霜的是兄弟不理解的嘲笑,更使她内心孤苦无依,只能自己替自己哀伤“躬自悼矣”。这一章,一连用了六个“矣”,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
提问:
①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5、第六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你当时说过,要和我一起白头偕老,但现在,一想起这个誓言就让我怨恨。想那浩3
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小孩子的玩笑话,自然不能当真。只是不曾想,一个堂堂男子汉的海誓山盟却也能这样轻易地反悔。不,我不再想了,既然你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这一章,有两个比喻: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言下之意,为什么我的苦难就没有一个尽头?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以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不想了。她果真能不想了吗?“口纵言已,心岂能忘?”从她一贯的钟情上看,从她在被休弃回来的路上还不断地想起当年美好幸福的日子来看,她是不可能这么“绝情”,她一定总是不能忘怀。想忘记,却又总是想起,这首《氓》一定是她心里一遍又一遍唱响的心曲。提问: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五、进一步解读
1、淇水: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景,伴随着这些青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首诗中,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来了又去了,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时,淇水默默地流淌。在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时,淇水“渐车帷裳”,在丈夫遗弃,兄弟咥笑的冷漠世界里,只有淇水悲其所悲。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淇水成了她的知己,因此也兴起了她内心的感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条“淇水”,在诗中不停地出现,一则说明淇水给她的印象太深,承载着她许多的欢乐和悲伤的记忆;二则我们也可以料想,从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边上,想要忘记与“氓”的种种,怕是永不能够了。
2、对氓的称呼: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3、氓和女子:
导致这场婚姻的悲剧主要责任人是氓。
我们不能说“蚩蚩”一脸憨笑是他的伪装,或别有用心、带着某种卑劣的目的。“哪个少年不钟情”,我们更愿意相信,氓也是带着美好的愿望与少女交往的。在集市上,一位天真纯洁的少女让他怦然心动是真实的,也许“蚩蚩”背后带着一丝的狡猾,但在这一场自由恋爱中,谁也不会一开始就把爱情当作一场阴谋。
但氓的确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他急躁、暴虐“将子无怒”,最后在对女子不满了以后施以暴行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天真的女子沉醉在甜美的爱情里,丧失了判断力。(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里,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相当有思考能力的女子。)而且他自私自利,在家境渐渐好起来的时候首先遗弃了在辛苦的劳作中渐渐容颜老去的妻子。
女主人公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天真痴情、温婉顺从。从恋爱时的请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到热切地盼望,顺从地听从氓的话──“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接着马上讨好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使在埋怨氓的无情、背誓时,也不是怒气冲天,而是一连用了六个“矣”,表示深深的哀叹。
因此,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他们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六、写作特色:
经过刚才的解读,带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一次诵读《氓》,读出语气、语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四言诗。
2、赋比兴的手法。
全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比: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 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七、合作探究: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8)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讨论。虽然不是很草率,但5
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在家里太勤劳(9)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讨论。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1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附录:
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战国时人吴起。吴起为卫国人,妻子为齐国人。鲁国国君看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想拜他为将,但又担心其妻为敌国之女,恐吴起立场不坚定,因此一直犹豫不决。为表心迹,获得自己想要的位臵,吴起竟然伤心病狂地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吴起身为一代名将,深通韬略,战功显赫。名气够大,行径又极其恶劣,故排第一。
第二,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事出《三国演义》。这小子最不是东西,为了追星,竟干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本该列入第一,但考虑到他本人身贱名微,所以屈居第二。
第三,战国时人平原君赵胜。赵胜为赵国公子,为增加自己的势力,平时养了一大群门客。某天,他的小老婆在楼上看到一个驼背瘸腿的人从楼下路过,样子很滑稽,就笑了起来。谁知这个跛子,却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径直找到赵胜要求斩掉美人以谢罪。当时遭到拒绝,后来门下食客越来越少,经打听方知,与门客们认为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重色轻士有关。于是平原君下令斩了这个小老婆的头,门客又重新多了起来。这个故事原来是被当作轻色重义的美谈讲的,影响极坏,为正视听,将其列为第三。
第四,唐明皇李隆基。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几乎被当作自古以来帝王真爱的典范。可是,一旦大祸来临之际,他却为了平息兵变,保护自己,不惜将自己的爱妃交给叛军去处臵,演出了一场“三军不发可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悲剧。后来的许多文人想以事出无奈为他开脱,杜撰出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缠绕于杨贵妃颈上的一丈白绫无情地宣示了李隆基极端自私的负心汉面目。因杨李的故事流传千年,影响甚巨,同时杨贵妃之死毕竟不是李出于主动,两相考较,位居第四。
第五,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6
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六,唐人元稹。元稹是中唐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千古以来被人们引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名句。但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浪荡子,欺骗女性感情的负心汉。在他年轻落魄山西时,曾处心积虑地勾引良家少女“崔莺莺”,弄到手后,又将其抛弃。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莺莺传》中有详尽的描写。元人王实甫据此写出了《西厢记》,将原本始乱终弃的一段悲剧(相对崔莺莺来说)演绎成一出“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大团圆式喜剧,从而,开创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符合市民欣赏习惯的才子佳人戏的传统。《西厢记》里的张生的多情,更反衬出生活中的元稹的无情。鉴于以元稹实事为原型的《西厢记》的影响力,元稹被列为第六位。
第七,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七。
第八,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第五篇:《氓》教案
《氓》教案
教材分析:
《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艺术手法多样,语言准确生动,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对诗中主人公的婚姻结局历来以“悲剧说”占据主流,若单从男权主义对女性的肆意侵犯和践踏来看,的确这可以看做是“一曲男权时代的悲歌”;但从女性自我觉醒和反抗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首诗所反映的恰是一个失败的爱情的经验教训总结。这种观点关乎如何引领学生对此诗作尽可能多元的理解,或者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诗意的探讨和把握的走向。具体到语言层面,首先是第一人称口吻所表现出的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其次是比兴手法在诗中的巧妙运用所带来的诗意的丰富和延伸,第三是典型意象如“淇水”在不同语境中的象征意味以及其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等等。但实际教学中,上述无论内容还是语言,任何一个角度的选择与展开都可能会为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教学创新注入活力,应该说是应该加以有效利用的资源。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过《关雎》,对《诗经》应该并不陌生,加之已有一定的文言积累,结合注释理解故事情节不会有太大障碍,可以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着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