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杨文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纷纷出现在了我们的理论视野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中。就目前情况来看,问题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及教学有效性是三大热点。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这三种教学理念的相关阐述:
1、问题教学法。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智慧去探究或探索,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问题教学法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灌输教材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杜威)
2、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领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3、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注重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问题意识及创造力的人才。
结合以上相关的阐述,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一词是贯穿于三者之间的一个关键词。据此可说,如果有效教学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问题”就是教学有效的核心。这一点,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角度来看,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是新形成的认知系统的承载者”,因此,提问(问题设计)就成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学生反馈教学有效的必由之路,是评价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探究性学习同样是要以问题教学为主要实施途径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是有效教学的特征,那么提问就是教学对话的关键,这正是问题教学是达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的原因之一,而提问的前提就是问题设计。
无论是我国古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说法,还是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及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著名论断,无不昭示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那么,在追求教学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时,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特别需要关注课堂问题的设计,这是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下面就教学有效性角度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怎样来关注“问题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支撑性”。
古人写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缀全篇,缭绕盘旋到底”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该字在勾连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果把这种理论移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有一个极其精妙的问题来撑立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以此勾连起整个教学环节,提纲挈领地辐射和管辖起其他教学内容,使整堂课有了骨架,有了推进的节奏感。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来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所有子问题的母题,如同计算机程序中的菜单和子菜单的关系,这样的问题,可以成为师生互动的中心,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反过来说,如果课堂缺失了这样一个能撑立起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内容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显得松散无神,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游离我们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材书信专题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时,我们就可以紧紧围绕本文情理上的“令人惊绝”——友人家失火,不表慰问却去信祝贺这一点,来设计一个勾连整个教学环节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个支撑性问题,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从二者关系、“尤贺”原因、“曲笔”背景等几个方面,层层推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这里的主问题是具有探究性的,子问题同样也需要从文中找到丰富的信息来考证,这个阅读过程就具有了基础性的探究过程了,学生也能从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探究能力,养成了一定的探究意识。那么,这样的问题无意就“撑立”起了整堂课的内容、环节以及学生活动。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力度性”。
此处所说之“力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思考力度,亦是就有效地提问而言的。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问”能促成学生讨论、思考,能使师生生之间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问题设计)”是否有效。一个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则会损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然而,虽然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问题,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问题不一定很多。教师应该怎么设计问题才能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平时大量的常态课来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没有思考力度的伪问题。教师们常常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是对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陈述,这些问题其实是毫无思考意义的。我们需要的问题仅仅能考虑激励学生的兴趣尚且不够,更何况要追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潜流暗涌”起来的效果呢?问题设计若流于肤浅,缺少思考力度,课堂教学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评价该问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思考力度,设计的问题需要切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需求,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惟有如此,我们的问题才可能带来思考效应,才可能激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变革性”。
现代认知结构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实现的。它强调学生自主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可尝试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合作与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观点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从而拓宽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如何设计此类可以变革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就显得有为重要,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变革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处理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个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时,考虑到学生若仅仅接触四五首诗歌是无法真正体会初唐诗歌在绮靡婉媚诗风之中努力突破,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风神初振”气息的特征及其积极意义的,况且该专题选文时又没有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入手来让学生体会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学生与文本之间有较大心理距离,因此,我抓住教材编写上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请根据你们的理解,结合《唐诗鉴赏辞典》,请重新选择你们认为最能体现“风神初振”特点的作家和作品来编写本专题教材,并简单阐述你们选择这些作家和诗歌的理由,以4人为一组进行”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可以保证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初唐诗展开,同时又能给学生“可以自己来编教材”的“冲动”。在活动过程中,借助手头的《唐诗鉴赏辞典》,学生可以自主接触远比教材所选诗歌多得多的初唐诗歌,有了这样阅读的基础,学生才可能真正整体感知到初唐诗歌的“初振”之风。同时,在确定选谁的以及什么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必然会产生观点的碰撞、交流,并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观点逐渐趋向一致,这种互动又能促使学生去探究和思考究竟每一首诗歌究在哪些方面能体现“初振”之风的。这样的问题设计,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充分自主性,也就能真正实现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了。
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层次性”。
这里所说的“层次”是指整个教学环节中所有问题的位置安排以及呈现时机的层次性问题,这其实也设计到一个课堂结构的问题。“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层次分明的,而这种层次首先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安排的通盘考虑。从目前的课堂结构来分,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主要分为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三种形式。从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来看,递进式地来设计和安排问题是比较有效的。这种结构表示整堂课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是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和安排问题,问题的难度是随着教学的推进而逐步深入的,由浅入深,最后走向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的层次越分明,越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以及教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作出自我评价,也有利于相应的调整,促使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要对所有预设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筛选和布置,什么问题怎么设计,安排在哪个教学环节呈现出来都要仔细考虑和布局,问题越简练,层次越清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越得心应手,学生的学习更专
一、更有效。那么,我们追求的教学有效性才可能得以实现。
上面提及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教学时,从“不慰却贺之因”到考证作者与王参元两者之关系到探究“尤贺”原因再到最终探究“曲笔”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整个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每个环节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从文本本身找到许多相对应的信息,有探究有归纳,课堂教学的效果十分明显。
总之,问题自有问题之美,问题点亮着人类的思想。教学从来就不是教师的一个行为,而是一贯师生协同合作的过程。如果问题设计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种合作,并促进这种学习过程的发展,并把师生双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学之路。设想,若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能遭遇着一个个“烫手问题”,并迫切地渴望回答,且其结果又将引出一个个能揭示或发现一种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探求这种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小心谨慎地呈现问题,然后一个新观点神秘地喷发而出,带给我们的学生新的知识与活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再是“永远的教学梦想”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如此表述。因为,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已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设计出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语文课堂必须环绕着精彩的光辉。当教师们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性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回答时,这激情、这光芒只会闪烁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频繁,燃烧得越来越炽烈,并最终实现由教师提问向学生自己学会提问转化,这样的现实,才是我们渴盼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①《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美]Marylou Dantonio Paul C.Beisenherz 著
宋玲
译
中国轻工出版社
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
《合作探究教学浅见》
郑晓龙
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7年第10期
《问题教学,教师的智慧在哪里闪光?》
梁万兵
④《上海高教研究》 1998年第2期 《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潘世墨
第二篇: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优化课堂提问,应该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遵循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掌握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升学率,也不断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探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脑白金”和“生命一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让我们的教学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性?
一、应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
近年来,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打破“满堂灌”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混乱的现象,设计的问题不科学,存在一些误区:
1、问题过于简单。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选择问,如:“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等。这类问题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 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2、问题空乏,难度大。这类问题问的范围过大,或者问得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如:这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回答,学生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老师自己回答。虽然这完成了提问的形式,但只是在学生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这种问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两方面无益。
3、问题雷同,毫无新意。如: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老是那几问,千篇一律。这类问题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厌学。
4、问题不分主次轻重,过于繁琐。如: “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嘻嘻笑笑,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这种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问题设计不科学,向学生提问不得法,不仅耗费时间,毫无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提问除了蹉跎岁月、误人子弟外,毫无意义。二.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的明确性。不明确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定向,失去目的性,造成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
2、问题的适度性。首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定的思考功夫,才能回答出来。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坡,又如摘桃一样,跳一跳,够得着。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努力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其次,设计的问题必须数量适度。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
3、问题的激发性。“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教师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①,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大线索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特别是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不被学生注意,但却是应该着重理解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促使学生的深思。
4、问题的灵活性。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如:初读课文时可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用探究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用鉴赏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以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更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从而化解疑难。
三、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晚清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研究提问的艺术,把握设计问题的技巧,启疑开窦,问得美妙,问得开窍。
1、有的放矢。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设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此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则为讲明之。”②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首先,扣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鲁迅的《故乡》一文,篇幅较长,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因此应重点引导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现闰土前后变化的语句,接着提这样的问题:闰土由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善于表达的少年变成一个木讷寡言,甚至有些麻木不仁的中年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勤劳、淳朴的闰土为何生活如此惨淡,兵、匪、官、绅统治下的社会才是根本原因。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小说的主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抓住难点。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更要讲究方法,化难为易。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理解欲扬先抑手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作者先写“讨厌”“憎恶”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绪。这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姿势„„)(2)作者为何又怀念阿长?生答:因为她疼爱、关心我。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时我接着问:阿长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学生恍然大悟,欲扬先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管中窥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销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篇幅较短,很容易就能找到“豹斑”,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篇幅较长的文章更应该做到“长文短教”。例如《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范进中举后的一句疯话:“噫,好了!我中了!”一句进行设问: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说“好了”?都有哪些好处?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
窥一斑便可知全豹,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3、巧用变化
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十分感兴趣,很快找出了他的几次变化,但此时,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认为他狡猾、善变。为了能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能说出奥楚蔑洛夫的“宗”是什么吗?我认为如果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揭示了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实质。小说《驿路梨花》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设计问题,在明确小茅屋的主人发生的变化后,提问:在这十几年中,茅屋的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始终没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瞄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一种方法。
4、平中出奇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印象,究其原因则是不会“生疑”,因而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就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阅读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中,当学生初读课文后似乎没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这句话,学生很可能一掠而过,不去领会其内在深意。对此可以提问学生: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根据何在?“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学生经过琢磨,讨论,就能进一步明白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七根火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以从这一角度发问:党证上肯定有无名战士的姓名,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交代出来呢?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不难明白无名战士是长征的红军战士的代表,是革命先烈的代表,不写出他的姓名,更能激发读者对这个英雄集体的敬仰。这显然比问《七根火柴》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善于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理解课文有关的地方巧设疑问,能促使学生发掘其中蕴藏较深的内容,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夫,同时,也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咬文嚼字的甘甜。
5、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不仅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6、化深为浅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扣住教材,贴近学生,融入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刻意追求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就能启开一扇扇心灵的门扉,让无比徇烂的知识阳光装满年青一代的心坎。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yu/27382.htm
第三篇: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在于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创设各种情景来组织教学。课堂气氛逐渐活跃了,教学活动更为多样化,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我们会为了“情境”而“情境”。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重结论,轻过程,而有些则重形式,轻效果。这些现象都会造成课堂上“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结果。因此,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在于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下面结合英语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步骤,充分考虑到就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去组织教学。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学生实际”即为“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生活经验,用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1 尊重学生的实际状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导致英语学习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班级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对于班上英语学习基础很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他们读一读英语单词或简短的句子,或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只要用Yes或 No回答即可。如过程中出现困难,要给与他们适当的帮助,不能放弃这类学生。教师给与他们的关爱与鼓励越多,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动力与决心就会越强。对于班级里的中等生,就要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课堂当中,活跃课堂气氛,快快乐乐学英语。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这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大部分的学习内容。而对于班上的尖子生,他们一般都能轻松、容易地掌握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对这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忽略,否则他们会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上课的时候,我们应适当增加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或让他们做些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来保证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减。同时为了延长学生上课专注的时间,经常根据课文内容做些游戏,教些歌曲,听听录音,或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等。课堂上将学生搭配起来,采取集体,小组,双人,个别活动训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英语的学习水平。例如,“外研版”初中一年级下册Muodule9 Story time让基础差的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做出一些动作,这时中等学生猜,并用短语来表达。之后,教师有意识的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用句子来表达。而在retell这一环节,在学生复述的同时,基础差的学生要能表演出相应的动作与表情,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那组同学配合最默契的,获胜。
1.2 将学生的学习从以个体方式为主变成以小组学习为主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语言学习尤其需要与别人交流,以便在使用中学习。据此,可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四人学习小组在课堂相互合作,在课外也常常开展活动。四人学习小组按邻近座位组成,开始时,每组指定量名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织学习。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一起朗读、背诵、预习、复习、互相提问、会话、复述课文、讲故事、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这样学生把英语学习不只当作课内的任务,而是把课内外的活动变成一种学习的整体工作。小组活动要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交流和协作。伙伴们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各自又都获得很多的实践机会。这样的小组学习有效地保证了课内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1.3 激励学生,评价要及时到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常做学生的思想上的工作。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以积极、准确的评价,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学习上来,使他们积极、自觉、愉快地进行学习;同时使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要适时、适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鼓励性语言要注意选准时机,及时肯定。对于那些敢于开口说的学生,教师应充满热情地对他们说:“wonderful!”“that is great!”“you arethe best!”“you do speak pretty goodenglish!”“this is the best i have seen today.”“you are the best!”对于那些一直不肯开口的学生,教师应面带微笑,循循善诱,鼓励开口。“try it again!you can speak well!“”do not worry!“”i am proud of you!”对于后进生,在他们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热情礼貌地对他们说一声:“good!”“thank you!”“you are right!”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活动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肢体语言对学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教师的肢体语言常常会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起到暗示作用。老师应经常走下讲台,站到学生中间去讲课。让学生消除对老师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感觉。对于因为害羞,紧张或心里没底而不能回答上来的学生,老师应用信任的、期待的眼光看着他们,而不是一种轻视的态度去观察他们。老师应微笑着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提醒学生或是号召全班学生跟着一起回答,消除该生的紧张心理。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且更能促进师生感情,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课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因为他/她觉得老师信任他/她,让他/她充满了自信。
1.4 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自然、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只有创设了真实自然的情境,学生才能较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学习My school life这一课时,如果按照课文,学生对他们的生活要一边想象,一边说会感到吃力,那么,我们就把自己的学校一天按照时间表把它列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校生活,先全班一起把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然后请一些学生组成句子,最后连起来形成My school life。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文,而且没必要去死记硬背文章了。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否学好英语,首先在于是否对英语学科感兴趣,而课堂又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关键。上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兴趣,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对学生有较多的了解,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所关注且经常谈论的话题,所追求的目标,所向往的生活,所崇拜的明星等等,才能在课堂上跟学生更好地沟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例如,在“外研版”初中二年级下册hobbies这课时,我们可以拿姚明来引话题。
T:Who is this?
S:Yao Ming.T:What does he like?
S: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T:So,what’s his hobby?
S:His hobby is playing basketball.教师马上提问What do you like? What’s your hobby?学生也会用I like …My hobby is …来回答,并且要求学生马上告诉你的伙伴你的爱好并进行询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操练了句型。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个性,他们较感性,缺乏理性,缺少恒心,甚至随心所欲,不管不顾。所以教师只有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尽量提供他们较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讲,想表现,这是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讲英语,自觉练习英语的有效策略。
课堂45分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亲切,充分尊重学生以求得心灵沟通,师生彼此理解、信任、合作。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教师应充分挖掘英语教材的趣味性和幽默性,利用游戏,对话表演,演唱英文歌曲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增加课的趣味性。要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尽量运用电视机、录相机、投影机、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的科技含量,增加课堂容量为学生提供真实有趣的英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地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责任编辑:丁艳]
第四篇: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景村镇张村学区教学研讨会上发言稿 贾娜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程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而要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首先我们来认识: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什么样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1)实现了预设目标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2)学生愿意学的课是有效的课。(形式和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
(3)有内容学的课是有效的课(有意义的)。
2、什么样的课是学生愿意学的课、有内容的课?课标指出:
(1)符合学生学习情绪、行为发展规律:兴趣---需要---挑战---探索学习---成功;
感受---模仿---学习---应用
(2)主题内容以他们熟悉的、想象的、怪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的和导引的;
(3)能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所学东西,并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4)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产生愿意学的愿望;
(5)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产生要学的需要;
(6)能让学生产生“我能行”,感受到自身优势和潜力
明白了什么是有效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的基本理念,现在来看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二、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案例分析:
比如今天李苗老师的《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动作中,认识人物的内心与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博大的胸怀和广博的才能。
李老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知识的构建,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比如《三顾茅庐》中李老师根据设计的三维目标选择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内容重点来学。从而起到内容服务与教学,达到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
②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再比如说《三顾茅庐》中李老师通过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前后事情,通过让学生阅读、体会人物神态语言来学习刘备的虔诚,学生理解了,学会了,从而达到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
(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我认为也就是教学过程设计,这因人而异,我们不是有同课异构的说法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所学的知识,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打一个比方,当一个人想要去一个地方(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好了地点,方向,就看怎样去的问题了,也就是去的路线和方式,你可以走这条路,那条路,但有一条是最近的(教学过程),你可以步行,骑自行车,开小车,坐飞机,这就是(教学方法)。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的教学效果最好。
(3)重难点突破
比如李苗老师的《三顾茅庐》教学内容设计中,她选择了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前和张飞的谈话,到达前,到达时,到达后刘备的四个表现,体现了刘备是如何尊重人才,让学生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从而学习对人才要尊敬的品质。
因此我们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简单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4)知识的构建。知识构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一个框题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当然框题之间的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通过画树状图,也可以通过列提纲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构建。(5)训练题的精选。经典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选题必须是精细准确,现在的参考资料、各种的测试题漫天飞,良莠不齐,教师要精挑细选,选择质量高有代表性的题型,题型多样。必须依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选题,必须覆盖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比如《三顾茅庐》最后也可以设计一个口语交际:假如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个问题不理解,而小芳是你们班的学习标兵,这时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议议说说,从而达到课堂知识的巩固,也能体现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主要采取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来达成新课标 “三维统一”的要求,该模式旨在借助情境,围绕主题,层层设问,促进师生相互交流意见,突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总结:理性思考,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比如我在教学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神奇的克隆》以后我写了这样的反思: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类说明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克隆技术的科学知识。而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学生对于这类科普性质的说明文章,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更是知之甚少。而可以很脸红地说一句,我这个做教师的也是只知个大概,课前还要临时“充电”,以防课上被学生难倒。所以,科学知识的缺乏,这可能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又一影响。如课文当中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就让我无法去说,只能告诉学生:“是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有性繁殖。”看来,自己以后还要多看科普书籍,多学习科学知识,才能真正的上好科普性的课文,才能让学生真正畅享到语文的乐趣。
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从此层意义上讲,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
第五篇: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研讨
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研讨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认为的制造障碍,面向未来,我们的学生不需要这样的课堂,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正确认识课堂的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课堂提问应情境化,动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为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情境创设两个小动物要换地耕种。提出问题,“你有更好的办法为他们解决问题吗?”生:“换地”。媒体出示两地块的形状,一个是长方形,另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师问:你认为他们这样交换合理吗?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辨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发猜想,引导学生去验证。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
2.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既不能太难或太易,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4.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在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疑问,自主发掘问题,这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做到了以上几点,数学课堂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