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育案例
校园文化环境育人
美化校容校貌、建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天津市宁河区大北涧沽小学就此宗旨实施了以下方案:
一、完善校园设施
学校大门、旗台旗杆、围墙、橱窗(宣传栏、公示栏、学习园地)、垃圾箱、车棚等完整、美观;校牌、科室牌、班牌、宿舍牌、卫生包干区标志、上下楼梯印有诗句的标志、紧急疏散路线标志、安全标志、厕所标识等标准统一、美观大方、醒目规范、版面质地好,能体现学校特色。
二、美化校园环境
1.校园卫生整治。对教学楼室内外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及时清运校园垃圾,做好清扫保洁工作。做到校园卫生整洁,环境宜人。2.校园绿化美化。以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和校园的对外形象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校园绿化分布,采用青草与花,合理配置不同外型,不同季节的植物品种。校园处处有绿化,四季有花香,校园整洁美观,为师生创建一个绿色、洁净、优美、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提高文化品位 1.学校的办学理念:用爱缔造健康,用爱缔造成长,用爱缔造快乐。办学特色是“大爱有根”。这些写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在校园的适当位置有:教育方针、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
2.读书长廊。在学校二楼走廊位置设计了读书长廊,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人物形象等,着力营造文化氛围。
3.走廊文化。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师生书画作品,同时也可作为名师展示或学生个性展示走廊。
4.围墙展示。可以开展涂鸦活动,也可以书画中小学必背的诗词作品、还可以作为学生社团成果展示、校友风采展等。
5.办公文化。根据学校和班级特色,布置办公室、教室、功能室、以及卫生间文化,如“学习园地”、“名人警句”、“格言”、师德师风标语、主要的规章制度、师生的书画作品等。
6.温馨提示牌。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要设计具有教育性、激励性、人性化标语,包括激励类、提醒类、环保类、安全类,甚至小到一句“走路轻轻、说话悄悄”的文明标语。或者由学生设计创作的富有个性、文明高雅的警示牌。树木悬挂介绍标志。同时也征集学生们的话语,把学生想对老师说的话有代表性的放在墙上。民主化设计也是特色之一。
我校校容校貌建设统一规划、设计,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力争使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会“说话”,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受到书香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体现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第二篇:美育活动案例
“寻找身边之美”之美育活动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磁村实验小学 苗林 联系电话:***
“寻找身边之美”之美育活动案例
一、引言
美育,即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交汇杂糅,多元“美”的价值观也在蓬勃发酵,小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美的价值观,以“跟风”形式,觉得身边人如家长、同伴、老师或是媒体以他们之美为美,通过慢慢熏陶内化便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美的。美的人格、美的鉴赏力、美的价值观、美的行动„„让美环绕在他们周围,他们能不因美而上么?
最近各大媒体都在向人们传递一种信息,寻找最美者。“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和声”„„太多的最美在我们耳畔叫嚣呼喊,人人都渴望生在一个最美的时代。物以稀为贵,毫无置疑这是一个需要美的时代,但无需最美,只要人人向美、为美这已足矣!
二、案例主题
通过“寻找身边之美”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身边“美”无处不在,特别是以“人格之美”来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美中吸收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案例描述
(一)活动计划
地点:时时处处
物品配备:学生手里的照相手机,笔与本
活动整体设想:班级分成2个小组,一对寻找身边一切美的人事物,通过日记、手抄报、拍照等等一切能记录下来的方式,并想办法宣传;二组寻找身边一切不美之处,记录拍摄下来,并想办法改善。
(二)具体活动过程:
1、组活动过程
一组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学校内,协同自己的同学深入观察,寻找心中最美。每个人从所有美景中寻找心中最美,用笔记录、用口相传、用心去感。最好能拍下来,并用文字表述美之所在,准备“寻找身边之美”摄影展。
二组学生,个人行动,深入各个场所。操场锻炼的同学很美,篮球场奋战的同学很美,图书室遨游书海的学生很美,教室里为了一道数学题争吵的学子很美,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的老师很美,楼道里打扫卫生的阿姨、学校门口的保安也很美。用心去观察每一个美的元素。
(三)具体案例
下面是我和学生各自寻找的两则典型案例: 镜头1:一个怕盆冻裂的小女孩
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学生经常会创造出许多出乎意料的美行。我们虽然看在眼中,但是周边的孩子却浑然不觉。这时,我们平时要善于观察搜集资料,拍照、QQ日志或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最美行动者。
三年级下学期,冬天的天气十分寒冷。中午在这吃饭的同学老师会摆上两个盆倒上温水让他们洗手。洗手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但是洗完之后甩手就会冲进班内去拿碗吃饭,只有她——一个瘦弱的小姑娘,会等到最后把盆里的水倒掉,然后再拿进教室。给她舀菜的时候她基本都是最后几个,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注意,时间长了自然就看到眼里,私下问她为什么,就会很认真的说如果不拿进来盆里面有水就容易冻裂了。听完内心一片腾涌,感动异常。如此有心的不止此事一件,有时候吃饭排队拿碗基本都是你推我挤,只顾自己那一个,很少会有帮忙递一下的。但是每次只要她正好站在那里不管多少人要她肯定会伸手递过去。她总是用不经意的动作来诠释内心的至美。太多这样的小例子,让我觉得这个瘦弱的小女孩如此高大!毕竟是孩子,有时候委屈也会在脸上蔓延,因为自己的不小心会被”小气的孩子“抱怨或是告状。但是只要给她分析一下这里面的小道理,总会开口一笑说道:“老师,我知道”。一笑所有的事情烟消云散,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姑娘成为班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同学们怎样做才是美的。心中有美才能扬美与人,只有同学身边这种现实的美例,才能让学生看得见学得着,在她的带领下,老师会利用班会把以她为代表的同学告诉同学们,老师看见的学生肯定也看见了。只是受宠习惯的他们对这些美行视如无睹。通过开展“寻找身边之美”可以让学生提高发现美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用人格之美传递最温暖的光辉,用实际行将美传递到生活的角角落落,用美行告诉自己我可以做最美的自己。最美时代需要人人参与,小学生责无旁贷。
镜头2:一包食物的挣扎美
今天我和董金康在于志超家玩,肚子饿了,我们就出来买东西。对这个地方我们不大熟悉,就找了一个小超市。超市的东西很少,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看店,我们买了一样东西。这位老人年龄挺大眼神不是很好,对价格也不是很熟悉,就问我们。我们如实回答,回去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打算分东西,感觉东西怎么这么重原来是多拿了一袋。董金康说:“多的这一包就别拿回去了,给于志超吧!”我脑中浮现出老大爷满脸的皱纹,白发苍苍,背已佝偻,这么大该是在家享清福的时候,却还在这里买东西。想必是家庭的无奈,想到这些后我不顾董金康的劝阻,急忙还了回去。如果卖东西的是个小伙子或许食物造就进到我的肚里去了。一位老人这么辛苦我实在狠不下心不去还。我觉得我又做了一件为自己骄傲的事。
四、活动总结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行动,用心去感受身边的每一个美行。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一粒美的种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每一件小事。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美的氛围,用美滋养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茁壮成长,践行着践行着就会发现最美的自己!通过“寻找身边之美”让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向身边的同学学习,用一颗向美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位他她它。大手拉小手共同创造美的时代!
第三篇:中华美育教学案例
中华传统美德教学案例
——学习《最后的时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
张瑾芳
案例背景
《最后的时刻》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容镇定的表现,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热爱生活、对党和革命事业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光辉形象。
案例过程
“学者先要会疑。”本课设计通过渲染气氛,妙设疑问,抓住重点,让学生在疑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圈画描写文中人物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去了解人物内心,感受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从容、视死如归的品质,学习并感受江姐热爱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首先我用名言导入:“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成的!”同学们,江姐的这则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国人的心,更是让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记住了她的名字--江姐,作为平凡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有怎样表现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重庆渣滓洞陪江姐走进这最后的时刻(师板书课题)。接着我要说的就是重点片断: 1.学习江姐整理着装 师:重点探究:此时江姐面临的是刑场,而文中为什么要说像是要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生交流汇报)
师: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感受江姐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的高尚人格,体会她用微笑面对胜利的曙光的革命精神,老师播放一段视频。
师:老虎凳能不能撬开江姐的嘴?钢鞭抽打能不能让江姐说出革命者的名单?手指钉竹签子能不能让江姐改变信仰?这些都是江姐在精神上与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现在,你们讨论下为什么说我们的江姐像是要参加隆重的典礼?(生观看后谈感受)师:当竹签子钉入江姐的十指时,江姐面对敌人大义凛然地说:“你们可以砍断我的手,杀掉我的头,但是要组织是没有的。”严刑拷打见证的是江姐铮铮铁骨和敌人的垂死挣扎,这是江姐斗争的胜利,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了,此时的江姐走向刑场,就是走向敌人失败的庆典。
2.学习江姐与战友深情告别
师:(出示)“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是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江姐没有惧怕死亡,她把死亡当作最后的考验,用自己的意志也敌人进行了一次战斗,她会坚定地对自己说……
面对着亲爱的战友,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未完的工作要由他们继续,江姐希望他们也着坚定的信念,此时她会深情地对同志们说……
面对着即将到来的黎明,这不仅是江姐,也是有着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的革命者共同的宣言……
师:带着对革命者的必胜的信心,江姐大步走向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江姐面对着朝夕相处的战友,她有多少话要说呀,她会对同志们说些什么呢?(生汇报)
师:这一看,不是意志的动摇,这一次回眸,寄托了江姐对生命的留恋,对亲人的牵挂,对战友的不舍,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同志们,永别了!”牢门外等待江姐的是死亡,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江姐和其他难友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悲壮情怀,让我们带着赞颂和敬仰之情齐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
师:这最后一段运用了省略号,这里可能省略了什么呢?去迎接敌人给他们准备的——隆重的胜利的典礼!那么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面对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我们想说()。案例反思
一、巧设疑问,渗透美德
怎样巧妙地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中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抓住了江姐那句名言:“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新课伊始便把学生带到那充满血腥的场景中,孩子们便在心里产生了一个模糊的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教室气氛也特别凝重。我继续引导学生:“最后的时刻”本义是什么?课文中又指什么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小组讨论后,我趁机让生再次读文,这“最后的时刻”在课文具体指什么时间?作者写了江姐在这段时间内做了哪些事,体现了她的什么精神品质?我引导学生画出描写江姐神情、行动和语言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大家结合自己的圈画讨论交流,并抓住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细细品读。学生们不仅理清了这些问题,同时人物形象也在心中树立起来了。从他们的汇报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思想上深受教育,既对解放战争有了初步了解,心中又树立起了英雄的共产党人的丰碑,那么自然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达到了共鸣。
二、抓住重点,感悟美德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是革命烈士江姐临别前对牢友们说的最后一番话。她是在自我激励:决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也是在激励同志们: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此乃大节!由于故事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很难了解江姐说这番话的深情用意,教学中于是我抓住“考验”一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如:“大家说说,江姐和这些革命者都经受了哪些考验?”看过视频的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看着一个个残酷的刑法,有的同学流露出诧异的神色,有的则低声责骂道:“这些反动派太坏了!”于是我深入引导:“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可能用在江姐以及其他革命者的身上,这些考验对革命者来说算不了什么,他们不会屈服反动派的严刑拷打,那么这‘最后的考验’指什么?”这样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完全走进了文本,认识了江姐,也认识了无数的革命者,最后带领他们诵读着江姐的这句话。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声音是那么洪亮!语气是那么坚定!红岩精神,一种不朽的传奇,此时正穿越时空,在我们的教室中传递,在孩子的心灵中绵延传播。他们也在那一刻记住了江姐,记住了曾经的苦难,更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三、发表感言,弘扬美德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面对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学贵有所得,学生在自己的感言中说出了自己对江姐革命精神的感悟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爱戴之情!
我们掬革命精神之泉,濯自我蒙尘之心,我们在学习中激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在设疑与阅读中感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倍加珍惜!
第四篇:小学美育改革创优秀案例
和邑小学美育改革创优秀案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是艺术的灵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当前,中小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环节,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阵地。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刚要》中确定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规定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提出要把该项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而且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郑重提出“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并为此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性质任务、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要求等做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配合好中小学书法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组织书法公益培训活动
面向全区中小学生,招收40人书法爱好者公益培训班,由活动中心提供笔、墨、纸,聘请周保明、瞿世厚、李旭富、顾绍雄等4名区老干部书法家进行培训。整个培训过程由易到难,内容涵盖整个书法发展史、笔墨纸砚、篆隶行楷等书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本着临摹经典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对碑帖细心揣摩,再由形似求神似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古人的气质和神韵。并通过学习笔墨运用、结字规律、章法布局等逐步掌握书法相关基本知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和学生学识的不断增长、历练的日益丰富相辅相成的,既要有意点拨,又不能急于求成。
二、举办书法现场比赛活动
组织来自江川区二十一个中小学校的选手到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现场书法比赛,邀请相关专业评委进行指导。
本次比赛最大的亮点是评委老师和选手们其乐融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书法赛场上,评委教孩子们裁纸,写好的作品在师生间反复揣摩。本次书法比赛对形式不作统一要求,因此赛场上可谓异彩纷呈,孩子们徜徉在点与线条构筑的时空中。作品完成后,互相欣赏,给彼此一个赞赏的眼神。有选手写好结束后大胆邀请评委点评,这一意外环节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聽完瞿世厚老师的点评又不禁拍手叫绝。
与其说这是一次比赛,不如说这是一次交流的盛会。选手、观众全都融为一体,气氛活跃,比赛结束后,大家都觉得有大有所获。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这次比赛,实现了举办的初衷,让青少年儿童充分展示书法才艺、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举办青少年学生书法展览活动
组织全区青少年学生书法交流展览活动,由江川区教育局主办,联合江川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江川区文联、江川区文化馆、江川区书法协会等承办全区少年儿童书法作品展览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区22所中小学校的285幅书法作品,由区老干部书法家、区书法协会聘请的评委挑选出100幅精品在活动中心大厅展出。共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40名进行表彰奖励。区老干部书法家、区书协的评委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奖品,甚至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孩子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我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帮带。
思考: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迅速提高,书法越来越被人们钟爱和推崇,运用书法增添情趣、提高品位,甚至修身养性、怡情健体,成为一种追求和时尚。但是,中小学书法教育应该努力摆脱书法远离生活、远离运用、远离文化传承,单纯为参展、获奖、考级而钻研技法的倾向,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初始阶段主要是和他们的学习生活相联系,随着书写技能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则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考察社会上各种场所、各种活动中书法的运用,还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运用自己的书写技能参与其中,不仅使书法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获取更多书写的体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考察和社会活动中开阔视野,更广泛地接触各种文化现象,接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第五篇: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提倡诗教、乐教,诗教、乐教就是美育。他提出一个人的人格塑造的步骤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的层面,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美感教育即美育。它不仅仅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而“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所在包”,所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的“大美育观”。它与上述所说的人格教育密切,人格教育强调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全面的、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这本身也是美育的方向和前提。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原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育论集》)他认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脱离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因此,这种教育的目是在于超越现实利害,架起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之桥梁。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欲知更详尽的答案请参考百度百科。
美术的基础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