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谢柳敬——读《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有感
观看名师们的课堂,我们往往被他们的课堂所吸引,为他们魅力而折服。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细致地走近了他们的身边,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探寻他们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为我的教学添砖加瓦。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源泉和实践动力,更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起到了指引的方向。
阅读这本书,它最大的特点是向我们展示了当今语文界存在的几种突出的教学理念:感悟式教学、情趣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发展性教学、生本教学、拓展教学等。每种教学以某位名师为媒介,从他的教学观念,课堂实录、名课解读、方法指导等方面,全面而详细地向我们解读。让我们在层层分析中,了解、认识这种教学理念,进而对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学理论进行梳理和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如: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的课堂,注重对儿童心灵的启发。他通过富有活力的教学设计与组织,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感和文感教育,让学生体验理解文本、作者情感以及文中人物的思想上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学习体验拓展到生活中。他的人教版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他设计了七个环节,层层递进,在激发学生体验的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体验。第一:巧读课题,准备体验;第二,创设情境,设疑导入;第三,全文感知,整体体验;第四,角色表演,置身体验;第五,自读自悟,置身体验;第六,对话交流,丰盈体验;第七,总结提升,拓展体验。
体验学习是一种情境性学习,体验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体验式教学所要求的积极体验,不可能也绝不应该通过“满堂灌”或“题海战术”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需要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引导和培育。“体验的情境愈独特,愈真实,愈能引发人深刻的体验,乃至高峰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正向的情绪体验,促进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关注学生体验的教学,必然要重视能够引发情感体验的情境。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聚合大量的信息,成为知识建构的源泉,成为开启心灵的钥匙,转变态度的诱因,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而刘云生的几个经典案例,又向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体验式教学,从他的实施方法中,让我们去借鉴学习。又如著名特级教师杨屹老师的课堂,洋溢着丰富的情趣。在课堂中,杨屹善用亲切、稚趣的语言,配以可爱、生动的图画,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通过与学生对话、讨论、协作等方式沟通感情,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步步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他的二年级下册《狼和小羊》一课,有浓浓的情趣在飞扬,以“画”激趣。他很善于利用教材图,展现形象的“画”;相机利用简笔画,设计有趣的“画”,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精妙的“画”。
情趣教学有三种形式:一是“情趣交融,兴满课堂”;二是“以说激情,以读悟情”;三是“以画激趣,以演动情”;杨屹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洋溢着丰富的情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趣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美丽的绽放,达到相互交融,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在课堂中,杨屹善用亲切实、稚趣的语言,配以可爱生动的图画,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通过与学生对话、讨论、协作等方式沟通感情,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再巧妙地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一步步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
阅读这本书,除了介绍了刘云生和杨屹这两名特级教师,里面还详细介绍李卫东、雷婷、游彩云、姚克军、聂永春、窦桂梅、何建芬和闫学八位特级级教师的教学特色。他们的教学方法,让我对当今纷繁多元的教学理念有了全面的认识。更让我认识到,每位名师都拥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特色课堂。要想自己的课堂也富有一定的特色,借鉴名师的教学课堂的同时,自己必须好好研究自己的课堂,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二篇: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感谢雷玲老师主编了这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她让我得以坐在家中便能够沐浴在名师的阳光下,徜徉在名师的风采中。
雷玲老师在这本朴素无华的书中,为读者介绍了八位小学语文界的名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于永正的“艺术人生”,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课堂”,赵景瑞的作文课堂魅力,闫学的语文之道,吉春亚的浓浓语文味的课堂,盛新凤的“和美语文”,周益民的诗化语文教学。八位名师各具特色、匠心独运的教育教学艺术,令人拍案叫绝,阅读此书,我充满激动、感慨、钦佩,同时更有深深的自责。
当读到王崧舟老师的《两小儿辩日》的情景对话时,我激动不已。【附教学片断】
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两“小儿”要求学生在老师引读后只是忠实地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句,不要添加任何词语。
师:“好,剑拔弩张,开始辩斗。(念读课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甲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乙组:“我以日初出远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部位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教师适当添加提示语,但要求学生仍然只是读课文的内容)
师:一儿不服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争辩曰——、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以教跺地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以手相指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学生身心投入,辩斗渐次激烈,全场掌声响起)
教师开始时读课文的提示语,进而又逐渐地设置新的提示语,不断地反复引读层层递升。在老师的不断“挑拨”下,两大组的“小儿”们辩斗的越加火热激烈,最后发展到指手跺脚、互不相让。场面激烈,效果斐然。书中像这样精彩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当读到于永正老师用充满深情的笔触写下《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时,我感慨万千。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佩的人民教师啊!“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读了这20条建议,我仿佛听到了一位老教师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仿佛看到了于老师那满怀期待的眼神。这可是老先生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啊!我幸运的学到了可能一辈子也悟不到的教育细节,顿时觉得如于老师的女儿一样幸福。
当读到赵景瑞老师的累累硕果:„„在全国教育报报刊公开发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近400多篇约70万字。我充满钦佩。同样作为长期伏案的教师,我深知这些成果是花费了无数日日夜夜呕心沥血的结晶。
读了这本书,我更多的是自责。在前辈大师面前,我是何等渺小,教书育人又是一项多么博大精深的事业!孙双金老师为了讲好《只拣儿童多处行》整整半个月沉浸在冰心的世界里,他说 “很纯净,也很幸福。”《万里长城》是王崧舟的成名作,据他回忆,此课的创作数易其稿涉及伤筋动骨的构思调整就不下七八次。于永正老师反复强调“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而我呢?虽然也曾像孙老师那样为讲好一节课,主动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但那只是临时抱佛脚,为了需要而读书;虽然也曾像王老师那样为讲好一节课绞尽脑汁,但下功夫的程度显然不够,甚至有时别人指出缺点还不虚心接受;虽然也曾像于老师那样为讲好一节课潜心钻研过教法,但并没有坚持每节课都那样做„„值得庆幸的是,我还很年轻,今后的教育之路还很漫长,人生的画卷更多的是空白,我愿学习名师的执着、勤奋、刻苦„„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使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姿。
第三篇:读书笔记《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
读书笔记
书名: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
P16 以读为本,关注学生阅读体验
——感悟的突破口
阅读摘要:“以读为本,关注学生阅读体验”是实现感悟的突破口。“阅读体验”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调动直接经验,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的个性化阅读。小学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低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将为学生今后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各种潜力的发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奠基作用,为学生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使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重视语感,教师就应该把朗读放在突出的位置,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敏锐语感,教师就应该加强指导朗读,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读书心得:读了上述内容,不禁让我对自己平时的课堂进行了反思。是啊,朗读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朗读。今天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课堂上的朗读,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更是能够让学生去感悟,从而通过朗读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我想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增加让学生朗读的时间。由于当前阅读教学的大量时间用于“阅读谈话”,因而很少有读的时间,即使课堂上有时间安排少量的读也是为
“阅读谈话”而服务,不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解决课堂上学生读书少的问题,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是啊,我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读,不记,不背有什么用?经常有这种情况,一篇课文两三课时我教完了,但学生读起课文还结结巴巴,读不上口,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他们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离不开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要积累,就得读,就得背。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得少。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是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之作,我在课堂上应该少讲些,让学生多读点,多记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出口成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课堂上保证了读的时间还不够,还要加强读的指导。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解惑自然就是解学生读的不明白之处。这里的授业也可以理解为授人以读书的方法之业。至于传道,书读好了,道也自然在其中了。由此可见,我在课堂上要做的事,重点还是教学生读书方法,点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所以,在以后阅读教学中,我要以有感情地朗读为主要训练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或课文片段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思想内容和真情实感,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结构美,使之在诵读的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教育,提高其理解语言的能力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阅读课只有突出“读”,才是
真正的阅读课。在以后的阅读课上,我就要把朗读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第四篇: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弱水三千,吾取几瓢?——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这学期,《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语文教研大组发给我们的阅读书籍。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第五篇: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刘可钦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影响。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人生得意,读了书,你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你不至于沉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带着疑虑,细读起来。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着,边看边想。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
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探索、猜测、思考的空间,她总是有意识地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智慧地藏在幕后。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景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生活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学习投入了那么多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心灵之约。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刘老师关注的都是: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她凭借“朴实无华的教学”将主体教育的核心诠释得淋漓尽致。
刘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她说:“就拿常见的课堂提问来说吧。如果学生叫起来不会,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怎么不注意听呢,站一会儿,听别人怎么说。第二种:谁来帮帮他呀,这回会了吗?会了,坐下吧,以后要好好思考。第三种,如果不会,就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忘了'或'对不起,我还没想好。'坐下去就是了,也不用谁来帮。第四种:如果站起来说错了,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让这个同学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老师说,是谁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谢谢他。试想,这个学生的心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留给他的将是终身受用的习惯。”她还说:“在课堂上,学生无论说对说错,都是他对课堂的贡献,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从小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多么充满智慧的话语!读着此书,感受着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豁然发现名师们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生命课堂、和谐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其实都一样,返璞归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还学生以真实的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