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 东亚日本教案
《东亚之日本》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中《国家地理》的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9)举例说出某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日本的国情以及根据其国情说出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2.能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3.能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通过学习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方式,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所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
2.以日本为例,说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教学过程】
①创设情景 东亚各国概况
引出日本——我们的紧邻,一个经济大国,不管你对它有这样和那样的看法,都不容忽视,它是我们永远的对手。
②教学流程 自然特征:
【活动一】
1)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2)概括日本地形特征。3)根据九州岛气候统计,分析该岛气候特征,并指出气候类型。【活动二】
(1)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说明日本河流的在航运、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
(2)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
(3)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活动三】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角度,说明日本主要资源、能源以及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根据日本自然特征,评价其发展经济的条件—— 【活动四】
1。比较东京、首尔、北京、乌兰巴托气候特征的差异: 2。比较四个国家自然环境的突出差异: 3。比较四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差异:
社会经济特征: 【活动五】
1、读《日本人口分布图》,说明日本人口分布特点:
2、日本的农业发达,高度重视水利化和生物技术,推广小型农机具。这些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3、虽然本国资源短缺,依然建立了自己的重化工业体系。如果你是日本的企业家,重化工应当布置在何处?理由是什么?
4、高新技术产业在日本发展很快,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纳米技术等构成日本的新型产业。这些产业布置在何处效益较好?
5、根据日本城市、港口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结合日本人口分布状况。说明该国经济活动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探究
一、4月15日 读本州岛南部《樱花开花期等值4月15日 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4月10日 4月10日
1、描述樱花开花期分布的特点: 4月10日
2、读出P地花期:
4月5日 4月5日
3、比较M、N、P三地开花期的4月15日 4月5日 M N 3月31日 P 3月31日 差异,并分析原因。
探究二(略)
③板书设计(略)
第二篇:东亚与日本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区域地理第二篇第二章第一节《东亚与日本》。
一、说课程标准
二、说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东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主要区域特征;日本的位置、范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个专题,通过本专题的复习要学会学习区域的基本方法。
三、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地图识记东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①.理解东亚地形对当地气候与河流的影响。②.理解日本自然环境对该国工农业生产的影响。③.理解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④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区域地理特征。在分析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又要阐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所取得的成就。
②.找出区域地理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③.通过读“日本图”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自然特征,并说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建立世界和环境的整体性观念。②、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
四、说教学重点
①、东亚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②、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与日本的经济
五、说教学难点
①、东亚季风气候的特征和成因
②、日本的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③、日本的经济及其发展模式
六、说学生情况
高二文科班的大部分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东亚和日本的基本概况,大部分学生还比较生疏。用于解释东亚季风气候成因的知识是高一所学的,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还有印象。
七、说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法、提问导学法、案例分析法、讲练结合法
八、说教学过程
1、东亚概述
首先让学生看到课本22页的图2-2-1,然后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①.从海陆位置看,东亚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濒临哪个大洋?
②.从地图中找出,东亚包括哪些国家,以及它们的首都分别是? 等这些问题回答完了之后在让学生做图右侧的读图查阅,让学生看图然后找出读图查阅的答案,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从东亚地图中找出这些地理信息。随后,我会过度到23页的图2-2-2,然后让学生结合图2-2-1试着回答一下图2-2-2下面的读图说明的第一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抽学生起来说说他的答案,并对此做评价。接着我会沿着这个思路继续下去,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东亚地区这样的一个地势特征对该地区的气候形成有没有影响?为什么?并请同学起来回答。然后在回到图2-2-1,让学生读图思考图右侧的“读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在学生讲完“读图分析”之后立刻让学生思考图2-2-2下面的“读图说明”的第二题。
最后利用课本23页的表格对刚才的知识点作一个小结。
2、日本
首先,我会让学生读图2-2-3,然后完成“读图查阅”的1、2题,接着讲解日本的地形概况和气候概况,当地形概况和气候概况讲完之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说明”和“读图分析。
紧接我会结合课本24页的图和表格以及思考问题来讲解日本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篇:东亚与日本教学反思
东亚与日本教学反思
——吴开芬
3月13日,第八节课地理小组进行了东亚——日本的集体备课,主备人——吴开芬,首先我讲解了我的备课思路,接下来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她们对这堂课讲解的一些方式和方法,从中我受益良多。下来我再次认真的来补充完善我的备课,希望能把它做到更好。
3月14日,第八节课在高154班进行了讲解,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的象征——富士山、传统服饰——和服,使学生对日本有初步的感知。然后,依托教材对日本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同时,通过地理位置的分析明确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并介绍日本的防震。另外,介绍了日本是经济强国,又是资源小国。他掠夺世界的海洋资源,把污染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要让学生值得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最后,这节课的内容算是圆满完成了,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备学生不足,与学生的互动很少,基本上是大合唱的形式完成,教师主导的太多。另外,区域地理要求的就是学生要脑中有图,在脑子中形成影响并表述出来,我让学生在练习画图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还不够,最后,就是在知识的系统性上还存在欠缺,比如:“硅岛”的位置是临空型、海底的青函隧道和日本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强等知识联系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的来完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既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第四篇:东亚音乐教案
充满东方神韵的亚细亚民间风情
——日本民间音乐
(教 学 案 例)
授课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湘艺版)授课年级:普通高中一年级 授课课型:欣赏课
授 课 人: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王昌荣
充满东方神韵的亚细亚民间风情
——日本民间音乐
教材分析:亚细亚洲,简称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面积四千四百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洲。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除北非尼罗河外,其余的都在亚洲,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这三大古文明发祥地也孕育了独特的音乐文化。
东亚音乐文化区是指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在内的东亚温带地区。这一地区的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日本虽然有包含半音的都节音阶、琉球音阶和不含半音的律音阶、民谣音阶的区别,但都是五声音阶。在乐器方面,以琵琶、筝、三弦为代表乐器的运用,以及在曲式结构、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
日本的民族音乐系统称为邦乐,它的种类和体裁繁多。都市传统音乐是近代日本音乐的主流,日本传统音乐的显著特点是声乐曲占绝大多数,并且多数跟戏剧等其他艺术结合在一起。歌声优美、音乐华丽、节奏性强。都市传统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而都节音阶则是构成这种典型日本味儿旋律的基础:都节音阶它虽然也是一种5 声音阶,但与中国和东方许多民族常用的无半音5 声音阶不同,包含了两个小2 度(半音)音程,这种特殊的5 声音阶便成为构成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日本音乐风格的最基本要素。日本音乐的曲调常用do、mi、fa、ra、xi五音,而中国民乐则常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这使得中华民族音乐充满了富丽堂皇之感,而日本民族音乐则蕴含了浓浓的物伤情结。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的传统音乐作品,说出自己的感受体验;
2、能主动参与旋律的演唱实践中,并从实践中发现总结出所唱音乐的特点;
3、能初步说出日本音乐代表性的风格特征;
4、能在课外独自收集有关日本的文化,加强对其音乐的理解;
5、能和同学探讨日本的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文化对其音乐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1、能初步说出日本音乐代表性的风格特征;
2、能和同学探讨日本的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文化对其音乐的影响。教学过程: 片段一:课堂导入
播放中国民歌《龙船调》、日本歌曲《樱花》、朝鲜民歌《阿里郎》片段,请学生判断歌曲来自于哪个国家?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和感受.教师总结: 《龙船调》体现了中国民歌的五声音调;《樱花》洋溢着日本的邦乐的曲调;《阿里郎》唱出了朝鲜民歌常用的节拍。三首作品都带有本国的音乐特点,使人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国家的音乐,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中国民歌的一些特点,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开始我们的亚洲音乐之旅,今天我们将到东亚的日本去了解他们的音乐特点。片段二:日本音乐
1、日本概况
师:你了解日本的哪些文化?(学生回答)
师:日本位于欧亚大陆以东,太平洋西部,由数千个岛屿组成。有富士山、樱花、茶道、和服、空手道等等。让我们在一段短片中来了解一下日本,请思考伴奏音乐使用了哪些乐器?(观看短片)
传统音乐部分以日本筝、尺八为主奏乐器。
2、日本传统乐器
在日本,民族音乐被称为“邦乐”,传统民族乐器被称为“邦乐器”或“和乐器”。传统乐器中最有名的是三味线、尺
八、太鼓、十三弦古筝;还有十七弦琴、萨摩琵琶等。⑴、尺八(Sakuhachi)
尺八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木管乐器,由中国唐朝时传入。尺八是竖吹的乐器,以其长度一尺八寸得名。中国古代民族乐器也有“尺八”这种乐器,但是现在除了闽南的南音以外,已经非常罕见。⑵、十三弦古筝(Koto)
十三弦古筝是十三弦的大型筝,演奏以跪坐的方式用右手的前三指演奏,而琴体平卧在演奏者前面。⑶、三味线(Shamisen)
三味线的祖先即是中国的三弦。三味弦与琴并称为“日本乐器之王”。被广泛地用于各种日本民俗艺能(地歌,筝曲界习惯称之为三线)。
师:日本的主要乐器都源自于中国,那为什么音乐风格有这么大的差异了?让我们在这首歌曲中寻找答案。
3、日本传统音乐 ⑴、《樱花》
看曲谱欣赏日本民歌《樱花》,尝试跟着哼唱,并从旋律上分析歌曲特点? 这首民歌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点,其调式别具一格,音阶排列为3 4 6 7 1 3,是日本民间音乐中的“都节调式”,用朴素的语言,简单的曲调和舒缓的节奏表现了人民成群结队观赏樱花的喜悦心情。⑵、《索兰调》
又叫《拉网小调》,是日本北海道渔民在捕捞鲱鱼时演唱的一种劳动号子。
欣赏作品,讨论是否具有号子的特点?
节拍规整,演唱形式也是一领众和,具有号子的特点和作用。这首作品是在无半音的五声调式(5 6 1 2 3 5),律调式的基础上构成的,民族风格浓郁,属于典型的日本“八木节”音乐样式(节拍规整,在母音上不太延长)。
4、日本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 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欣赏歌舞伎表演片段
音乐特点: 拖腔多,悠长缓慢,速度徐缓,节奏教自由舒展。民族特征:歌舞伎的产生与日本单一民族,早年与世隔绝,变形的文化有一定的关系。片段四:课堂总结
日本音乐特点:①日本的民歌同日本人民的劳动、日常生活、宗教祭祀和民间的风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出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②日本音乐受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受五声调式的影响,因此日本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运用五声音阶性质的调式(如都节调式、律调式等)。③表现形式:节奏性强、速度多为慢速、力度柔和、旋律优美华丽。④表演形式:日本音乐多与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并成为戏剧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片段五:课外拓展
探讨日本音乐与大和民族生活、习俗、文化的关系。
第五篇:美国不了解东亚历史被日本骗
美国不了解东亚历史被日本骗
就在《马关条约》签署日的4月17日,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天的“多元视野下的钓鱼台问题新论”(台湾称钓鱼岛为“钓鱼台”)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四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针对各自专业角度和政治立场,对钓鱼岛问题展开讨论。曾经的保钓健将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到场致辞,以“历史四大阶段”说明钓鱼岛列屿争议的发展过程。
资料图:中国海警船巡视钓鱼岛海域。
马英九开场就依据史实,将钓鱼岛的发现、命名、使用、海防、归属、争议的产生等过程娓娓道来,他强调,美国将钓鱼岛列屿的“行政权”交予日本,但并不产生“主权的转移”,钓鱼岛的主权是“中华民国”的,是“中华民国”固有领土。后有讨论学者指出,这样的提法可以归纳为“不否认日本对钓鱼岛治权,不承认日本对钓鱼岛主权”。
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站在日方立场,以外交档案和历史史料为依据,对钓鱼岛问题的形成,尤其是中国态度的不断变化做了分析。他指出,日本占据钓鱼岛“合法合理”,而中国历代政府对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反反复复,甚至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字材料中还出现“尖阁诸岛”字样,可见中国政府一开始是承认日本对“尖阁诸岛”主权的。他认为,当1970年代宣布钓鱼岛周边海域发现海底油田时,两岸才开始主张对钓鱼岛的主权。对此,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邵玉铭教授反驳说,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主张,要远早于石油的发现,当然不是为了石油,何况钓鱼岛周边的开采成本巨大,不经济也不效率。钓鱼岛问题可上溯到清政府与日本签署的《马关条约》,此后台湾及其周边岛屿一直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日本在统治期间篡改了台湾地名,推翻满清后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中国政府都未曾台湾进行过统治,刚接手台湾的中国政府对台湾及其周边岛屿的状况了解不周,因此未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日本所称“尖阁诸岛”就是被日本窃取的“钓鱼岛”。何况,日美之间私相授受,暗箱操作,中国政府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如何抗议?
台湾国际法学会李明峻秘书长站在法律层面,指出日本非常善用法律来为自己辩解,他形容日本是不折不扣的“法霸”。法律不一定站在有理的一方,而更多的是站在会运用法律的一方。日本就非常善用西方式的话语,在国际社会寻求同情和帮助。他强调,中国也一定要吃透国际法和各种公约,用西方的案例作说明,在西方话语掌控下的国际社会中发出中国的声音。东亚统合研究中心执行长蔡翼补充说,中国其实掌握着大量的史料和证据可以说明问题。我们应该将我们的证据和论述翻译成多国文字,并作成通俗易懂的文宣,来向国际社会争取同情和支持。这一点本是中国人最不屑做的,但却是不得不做的。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法学研究中心邵汉仪认为,不能把美国过于简单地看作是“祸根”。他认为美国方面当时将钓鱼岛“行政权”交给日本,其实是有听到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提出的抗议和理由。美国正是因为认为中国方面有一定道理,故没在把琉球主权交给日本的同时,连同钓鱼岛主权一起交给日本。美国认为两者都是美国的盟友,故取此折衷的办法处理了钓鱼岛,而使自己的立场跳脱于中日之争。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赵国材教授称,美日密约划界的时候,日本确实以混淆视听的手法欺骗美国,声称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整个琉球都是“日本旧地”,不了解东亚历史的美国确实上了日本人的当。但他也同时反驳“美国无辜论”,称即使当时确有此况,但现在的美国政府却一直以钓鱼岛问题为筹码,牵制中国或日本,美国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一点毫无改变。钓鱼岛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大国较量的国际政治问题,美国的立场没有那么单纯。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郑海麟教授实际走遍了台湾周边的每一个岛屿,逐一考证了每个岛的原始名称与日本篡改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他说,在他考证的反驳下,很多日本学者也不得不承认钓鱼岛并非是“无主地”,他称“‘无地主’不等于‘无主地’”,日本对钓鱼岛的占领,是不折不扣的偷盗行为、强盗行为。他甚至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认为国际法或国际公约都是西方人以西方殖民体系思维建立的,是一套西方式的话语权。而中国的对外关系则有着中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当时中国式的秩序观。
古代的封建中国是一种“天下”观,中国除直属地域以外,还存在“内藩”与“外藩”不同层次的周边关系,这与殖民体系截然不同。中国要学会建立一套自己的话语权,让国际社会了解东方式的对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