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时间:2019-05-13 00:4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数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解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

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

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18世纪中叶前,世界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师提问:三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承转过度: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异?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引导:读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以及右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填表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生活动:对比探究。

教师总结:通过右图来帮助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①国代表发达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 1.每一个年代,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国大,反映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比②国大。

3.1960年~1980年间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与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大于②国;1980年以前,②国城市人口比重缓慢增长,1980年以后快速增长,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国。

4.1980年以后,②国人口比重快速提高,远大于①国的增长速度,而①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结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第二篇:高中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高中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

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

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

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

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

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隆德县高级中学的地理教师薛必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

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

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

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1)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

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

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隆德县高级中学的地理教师薛必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

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

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

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

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

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第三篇: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课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力求通过引用各种类型图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授课过程中,通过PPT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动态图片,呈现生活中放映城市化现象的相关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展示了数学的美妙,让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并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顺利地把握城市的概念以及性质;借助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自主并能及时得到反馈。

(一)基本信息 设计者: 班级:

学生:高一年级20人。(假设)教材:人教版必修二 教学设计指导者: 单位:

(二)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分析、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 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学习者分析

根据不同的学校对教学内容的可是安排,一般情况下,城市化的内容为高一下学期学生所学习内容。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区别是:高中生教初中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他们更适合采取“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四)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知识铺垫);

(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国家的城市发展进程进行对比。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供意义建构材料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现象;

自主探究策略:学生结合课件与案例进行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创设意境,引入新知识。利用热播剧《欢乐颂》引出发达城市——上海,并欣赏图片——指出上海发达的方面——引出城市化。第二部分:新课讲解

1.探索新知识,形成概念。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白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内容。师:结合课本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分析城市等级和城市数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中代表的隐含义是什么?

生:城市等级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点学生进行回答,并及时做出评价。若回答不完整,及时引导)

师:针对上述发展趋势,指出城市化的含义。

生: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集体回答)

师:根据城市化的定义,读某城市发展图,分析人口和土地的变化趋势,指出城市化的标志。生:

趋势:人口增加,土地面积扩大(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师:那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推力与拉力)(此活动小组讨论)生:

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3.实践操作,再探新知。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师:通过阅读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从城市化起步、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生:

(1)城市化起步: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中国家起步晚;(2)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水平高,发展中国家水平低;(3)城市化速度:发达国家速度慢—快—慢,发展中国家速度慢—快。

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图对城市化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生: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第三部分:总结回顾

回顾反思,深化提高。在此,教师将引导学生做一部分相关的练习题,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课后反馈

分层作业,促进发展。人教版必修二P35活动题,1—5题

(八)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反映了全世界的城市变化发展趋势。同时,城市的变化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因此,城市化是学生了解各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本节课中,师生通过城市化发展的相关视频、生活实际共同探讨了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本节课中,也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生动展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城市化的奥秘,思考城市化的发展工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城市化发展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伊始,我就以多媒体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生活中的城市变化的图片及视频,不仅创设了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含义以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突破传统教学的说教形式,弥补传统教学中动态演示的缺陷,我利用视频剪辑的软件优势,制作简易《城市变化》的视频,给予学生有关城市变化的视觉碰撞,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第四篇:高中地理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案 [1000字]

江苏城市化与工业化

教学目的: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

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经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菜的一般规律。

(2)、不同点:起步、城市化水平,经历时间、发展历程。

——工业化,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必经的历史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同样也是任何国家或地区不可逾越的过程,但各国各地区区域条件(特征)差异,导致这一过程中也有差异性。本节对应论题: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分析方法:区域特征——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江苏省区域特征:

(1)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

步发展。

(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3)历史上的辉煌: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学生活动:在图上找出以下城市: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徐州,分布特片:分布于江苏省北部。、存在问题:(看着书解释0(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40%;工业化:50%)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一现象制约了经济的进一原因:之一:第一产业人口过多,导致人均工业产值增长慢。之二: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原因:城市和工业发展迅速,因此对环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结果:严重的水污染。包括淮河、长江、太湖等。

图2-5-4:太湖np变化(总体上升):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染和农业用水。

(3)乡镇企业发展分析所面临的问题:

江苏的发展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在:

a、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分散)

b、不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中心(由于分散)

c、环境问题突出。

(4)几个深层次的问题:

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优势不突出,缺少特大型城市

3、思路:自己看,(解释城乡一体化)

4、具体措施:

(1)行政区划调整。

a、撤并了600多个乡镇

b、原220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c、南京、无锡、苏州等市所辖5个县纳入市区

(2)“组团式”发展城市群,建设三个“城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图2-5-6)南京、镇江并入苏南,提高苏南发展水平。

基础。

a阅读材料:了解“苏南”模式特点。(3)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阅读材料,自己读)——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也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进城农民面临问题:就业与社会保障。解决:、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打消农民顾虑。

b、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以得到增值等方向做了大量工作。总结:

工业化

与措施)

|

关系——江苏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与解决措施(特征、问题、思路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和发展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特点 案例研究:方法: 背景——问题——解决措施(措施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知识点:洋流。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知识点: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3.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①洋流的分类②洋流的分布与流向③洋流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讨论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说: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5分钟)

第二步:图文并茂,深入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生现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10分钟)。

洋流的分类→①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亦称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②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高,来自水温低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来自水温高处。③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钟)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区洋流流向是稳定的,不受季节影响,而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洋流的流向转变均是受季风改变的影响。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逆时针运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顺时针运动;而中国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陆西北和东北季风影响,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流向向北。洋流系统:表层环流系统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风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称为南极寒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绕极环流: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较一致,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冰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25分钟)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对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20分钟)

第三步:回顾知识点,有任何疑虑的向我提问。

课后总结:大部分学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下载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师 张俊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要来源 ? ? ? 的能力 ? ? 自主学习的能力 ?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

    高中地理聚落教案范文合集

    篇一: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聚落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胡文艳 二〇一三年十月聚 落......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3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的城市化的推......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章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章教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 城市化(第1课时) 教案 授课人:霍城二中 肖姣凤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

    城市化范文大全

    城市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既可以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也可以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还可以根据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考察,分为以下四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