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 城市化(第1课时)教案
授课人:霍城二中
肖姣凤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进程和特点。教学难点:城市化进程的进程和特点。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时间:3月28日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工作:一、二、三、发导学案
讲解导学案的作用
找出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地理课代表,分别为三个小组的负责人,给他们讲清他们的任务。
四、给学生鼓励,并讲清楚讨论问题可以出声。
在预备铃响时,开始上课。问学生通过导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几大部分?————回答三个知识点
(导入)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自从大自然孕育了我们人类
以来,人类就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总喜欢群居在一起,直到现在,这一特性仍未改变。人类聚居的地方,无外乎两种,要不就在农村要 不就在城市。
大家对于城市已经不再陌生,比如咱们伊犁州的首府伊宁市就是城
市,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展示PPT)大家能不能说一说城市的共性呀?(学生一起回答)
我们知道城市是由乡村演变来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离开乡村,进城务工,有些人会在城 里定居下来,转变为临时的或正式的城市人口。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 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什么差异?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三大知 识点。
下面请大家结合导学案,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第一个知识点。大 家认为多久可以完成呀?()分钟可以吗?(指导完成)在这里可以点拨学生第一个知识点里需要找出哪些问题; 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的标志3城市化的动力4城市化的影响(完成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大家都找到了答案,那么答案正确与否 呢,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
老师这里有一幅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下面我们就以 这个地区的城市发展为例来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图片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呀?(请学生回答)城市的等级上升和数目的增多。
城市的等级上升说明城市的人口增多,数目的增多说明乡村变为 城镇。让学生把导学案上的念一遍(学生鼓掌)所以城市化的概念是人口向_____集聚和城市范围______乡村变为 _____的过程。(齐读)
问大家第二个小问题是:学生回答(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教师讲解: 其实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我们一起来看图,展示课件
城市化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用地发生哪些变化?人口增 加,土地增加,这些都是城市化的标志,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让学生读自己的导学案)的出城市化最重要的标 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举例中国城市人口有6亿,美国城市人口2亿,是不是就说中国的城 市化水平比美国要高?(错)因为中国总人口数量多有13亿多,城市 人口6亿,城市化水50%多而美国城市人口2亿,总人口数为3亿,城市化水平80%多,说明城市化占了已经非常高了,所以城市化最重 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那么是什么动力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呢?
我们把其称为“推拉理论”。那么我们说城市化是指乡村变为城镇、农村人变为城市人,那么我们说的推拉理论也在(提问学生)乡村和 城市。那么大家说城市是拉力还是? 原因(找学生提问)拉就是吸引,举例: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相反农村为推力,(学生回答)2013年的感动中国大家了解 了周月华和艾起(乡村医生的故事)正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区交通不 便才使得丈夫背起妻子20年为当地人民治病。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正 是因为艰苦的条件才造就了夫妻俩的事迹。农村人向城市集聚会有什么影响呢?(提问学生)
1、带动
发展;
2、带来———— 的变化;
3、带来————、————、————等的巨大变化,它 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表现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也是从工业革命开始 的,(小组合作)完成城市化进程的曲线图和三个阶段变化的表格图 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中期: 水平较高,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
境污染、交通阻塞、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中期城市化水平达到了将近70%,这种城市发展合理吗?不合理 后期: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教师讲解)中期由于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可能会带来人口过多环后期又出现了发展速度缓慢,出现了大城市的中心空洞,这种现象叫 逆城市化。
了解了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具体来看看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要了解差异前,现看看这两类国家处于哪 个阶段?发达: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中期加速阶段或初期阶 段
自己看书2、18图完成表格。()分钟
课本33页介绍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同学们自己阅读 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师生一起。
问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呢?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处于第二阶段,快速上升 阶段,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出现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等问题,我们学习城市化的进程,目的是要避免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不 利影响。
学生总结板书在PPT上。展示PPT图片引出下节课内容。
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学生回答没有)
没有做练习,导学案上的课堂限时训练3分钟,比赛开始看谁做得最快!(做得快的给予表彰)
第二篇:第三节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节
城市化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等级的城市意味着其数量距离都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量是~~~,服务范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而等级较低的城市数量是~~,服务范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而我们也了解到了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以上海市为例,那么大家还记得上海城市等级升级的因素有什么吗? 生: 师:(交通因素、地理位置优势、广阔的市场腹地)而这个升级的过程意味着什么呢?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几张图片,看看改革开放前与现在的深圳有什么变化。(教师展示图片)从我们刚看到的深圳市的变化,以及上海市的升级过程都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大家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要了解城市化的各个阶段和发展特点,能够解释城市化的环境改变。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什么是城市化呢? 生: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化城镇的过程。那么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呢?大家怎么来看这个地区是不是城市化呢? 生:
师: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用地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了解这些标志后,请打看看长江三角洲区城市的发展图。大家从哪些地方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呢?这些 是城市化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程度呢?我们来看看这幅图,这50年来,城市化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呢? 这也涉及到了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了、其衡量标准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来说明的。
因此,这个地区50年来城市化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呢? 生: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下上海城市化的标志。第一个,与我们刚刚说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城市人口增加了,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上海的城市化呢?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呢?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综合起来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农村出现了什么情况,而城市又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了些什么。
我们现在来看看为什么会有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呢?从我们之前学习到的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就提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快的,那么就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是土地面积是不变的,过多的人口就会对土地造成更大的压力。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另外一点,农村的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而对比城市,城市的就业机会比较多,那么大量的剩余劳动人口便可以再城市需找到一份工作了,文化设施、交通灯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程度又高,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使得大部分的农村人口更加愿意前往城市生活。综合来说,城市的有力因素我们称之为拉力因素,而农村的不利因素则为推力因素,将人口推向城市嘛。
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生: 师:首先,就是聚落的形态变化,由原来相对较为散落的聚落形态变成我们大家能够感知到的高楼大厦,比较的密集。生产方式是怎样变化呢?生活方式呢?价值意识呢? 生: 师:(带过各种变化)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因素后,我们现在来看看世界城市化的发展。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可以从城市起步时间的早晚,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这三方面来分析。(强调看图的方法)大家还记得看这种坐标图要怎么看吗?要看些什么东西呢? 生:
师:好,知道了这些后我们现在来看看发达国家的起步是~,发展中国家则~,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发展速度,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是~。(列出图表,学生完成表格)
现在请大家看图2.19,了解城市化各个进程所出现的问题。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中级阶段又称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从25%~30%增长到60~70%,这个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在当城市化水平高于70%的时候,则为后期阶段,后期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问题啊。生:
师:在初级阶段城市化发展比较缓慢。而到了加速阶段,城市容易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这个时候人和企业会前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而到了后期阶段,由于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农村。这个时候的农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也完善,吸引了人往农村去生活,这个过程就叫逆城市化,那么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城市人口还是处于增加的过程,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城市的环境恶化,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吸引了人们去农村生活,使得城市人口下降的过程。
那么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哪个阶段呢? 生:
师:好,现在请大家看案例4,并完成PPT上的表格。了解各个阶段的速度,和出现的问题。生:
师:了解了这些后,我们现在来总结城市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列出表格,学生回答。
可以扩充巴西城市畸形发展。练习
第三篇:第三节俄罗斯公开课教案
俄罗斯(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粤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因为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因为俄罗斯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对学好其他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内容在地理思维方法上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本节内容共分二个标题。首先是地大物博的国家,介绍了他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资源,然后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主要介绍了他的文化和城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掌握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6.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的方法。7.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大量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2.然后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通过观察体验、思维体验,不断对自己现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由俄罗斯年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俄罗斯的先进文化,为家乡的建设和祖国的强大献计献策。3.通过才艺展示活动给孩子个性张扬的舞台,激发兴趣,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资源分布和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俄罗斯工业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分析法、对话法、引导法、拼图粘贴法、归纳法、表格法、对比法。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各种图表资料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有关俄罗斯的图片并配以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学生读地理图册P24了解俄罗斯的国旗、首都等
[活动一:读图训练] 读课本P44图8.17。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
2﹑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师讲解 [活动二:读图理解]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俄罗斯气候的特点。学生进行展示教师介绍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活动一:读图练习]
读P46图8.19, 找出库尔斯克铁矿﹑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田﹑西西伯利亚没气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完成活动第1题。[活动二:读图练习]
读P46图8.20,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活动三: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第四位发电量第四位 煤炭第四位化肥第五位 原油第三位天然气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俄罗斯工业的发展特点:重工业发达,航天工业水平高,轻工业薄弱。
[活动四:学生展示]用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活动五:图片欣赏]俄罗斯军事图片。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另外,俄罗斯对东部亚洲部分的开发也并不重视。
[活动三:读图讨论] 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小结] 1﹑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3﹑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4﹑除铁路外,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反馈练习]
1、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2、小论文:举例说明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意义.板书设计:
第四篇: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课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力求通过引用各种类型图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授课过程中,通过PPT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动态图片,呈现生活中放映城市化现象的相关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展示了数学的美妙,让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并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顺利地把握城市的概念以及性质;借助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自主并能及时得到反馈。
(一)基本信息 设计者: 班级:
学生:高一年级20人。(假设)教材:人教版必修二 教学设计指导者: 单位:
(二)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分析、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 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学习者分析
根据不同的学校对教学内容的可是安排,一般情况下,城市化的内容为高一下学期学生所学习内容。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区别是:高中生教初中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他们更适合采取“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四)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知识铺垫);
(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国家的城市发展进程进行对比。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供意义建构材料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现象;
自主探究策略:学生结合课件与案例进行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创设意境,引入新知识。利用热播剧《欢乐颂》引出发达城市——上海,并欣赏图片——指出上海发达的方面——引出城市化。第二部分:新课讲解
1.探索新知识,形成概念。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白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内容。师:结合课本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分析城市等级和城市数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中代表的隐含义是什么?
生:城市等级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点学生进行回答,并及时做出评价。若回答不完整,及时引导)
师:针对上述发展趋势,指出城市化的含义。
生: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集体回答)
师:根据城市化的定义,读某城市发展图,分析人口和土地的变化趋势,指出城市化的标志。生:
趋势:人口增加,土地面积扩大(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师:那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推力与拉力)(此活动小组讨论)生:
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3.实践操作,再探新知。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师:通过阅读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从城市化起步、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生:
(1)城市化起步: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中国家起步晚;(2)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水平高,发展中国家水平低;(3)城市化速度:发达国家速度慢—快—慢,发展中国家速度慢—快。
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图对城市化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生: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第三部分:总结回顾
回顾反思,深化提高。在此,教师将引导学生做一部分相关的练习题,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课后反馈
分层作业,促进发展。人教版必修二P35活动题,1—5题
(八)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反映了全世界的城市变化发展趋势。同时,城市的变化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因此,城市化是学生了解各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本节课中,师生通过城市化发展的相关视频、生活实际共同探讨了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本节课中,也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生动展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城市化的奥秘,思考城市化的发展工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城市化发展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伊始,我就以多媒体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生活中的城市变化的图片及视频,不仅创设了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含义以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突破传统教学的说教形式,弥补传统教学中动态演示的缺陷,我利用视频剪辑的软件优势,制作简易《城市变化》的视频,给予学生有关城市变化的视觉碰撞,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第五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2004年11月4日第三节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2004年11月4日第三节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仙游县芹林中学
郑志强
一、目 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探究与观看网络课件来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物理学现象和物理学道理。(2)乐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积极参与交流和合作。
二、说明与建议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与合作精神。这一节的内容较多,可分两节课讲或作较充分的课前预习。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是一个较完整的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务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他们都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否有规律呢?
2.让学生提出猜想: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跟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无论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在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3.制订实验计划。指导学生做实验,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做法,使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在学生知道了实验的目的和做法以后,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列出的实验步骤独立地去实验、观察。课本上没有用光具座来做实验,是考虑到许多学校没有或只有数量很少的光具座。如果有用光具座做实验,会方便些。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个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5.分析与论证。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向学生说明这个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的虚像。可以回顾平面镜成虚像的情况,使学生明白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6.评估。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探究与观看网络课件来跟猜想与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7.交流与合作。表达观点,与他人坦诚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教学反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