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蝙蝠和雷达观课记录
观课记录
本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陈老师就在读书的要求上下功夫,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动画演示直观感受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不仅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
但课堂上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当学习内容有难度或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困难。回顾这节课,我认为在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时,学生意见不一,可让他们先小组交流,再研读课文,然后再指名几个学生发言,全班校对,效果会更理想。
对于教材为科普知识类课文,教师有的放矢以教材重点内容为语言训练阵地。挖掘语言训练点。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环节衔接紧凑不拖拉。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分发表格帮助学生学习训练,因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方法、学习方法、汇报方法,所以教师充分给予学法指导,每一环节都有精心设计。教师十分注重讲练结合、学以致用,这也是本课最成功、突出之处。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精神饱满、兴趣浓厚,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总体来说本课达到教学目标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很大程度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蝙蝠和雷达》评课
《蝙蝠和雷达》评课
统编版三至六年级的教材,有两个新生的特殊单元——习作单元和阅读策略单元。其中的阅读策略单元,以每学年一种的方式贯穿于第二三学段语文学习中,分别是预测、提问、快速阅读和有目的的阅读。《蝙蝠和雷达》被收录在了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一篇略读课文《蝴蝶的家》。旨在教授学生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仔细研读教材后不难发现单元编排上的匠心。首先,课文体裁丰富。涵盖了童话、说明性文章、科普小品等。其次,训练重点精准。起始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尝试就课文内容提问;《蝙蝠和雷达》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尝试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蝴蝶的家》是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单元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勤于动脑、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体现了单元的人文思想,即“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首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各领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重要领域的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对于阅读及具体的教学建议,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综合上述两点可以得见,阅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思维就是在培育语文素养。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思考,可现在的孩子却多是不积极,不主动思考。尤其是在阅读课上,他们不愿意和文本去对话。因此,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是阅读教学要着力和致力的方向。积极思考的前提是学会思考,只有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掌握了思考的方法,获得了思考的实效,才谈得上“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策略,恰恰就是促进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的抓手。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边读边思考,借多元、宽广的思考促动阅读实践,发展阅读思维,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呢?我们以《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为例,对阅读策略单元的教授与学习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下面将我们的实践与思考与老师们做具体说明:本课通过四大版块展开教学:整理问题清单,产生分类需求;完善问题清单,拓宽提问角度;填写问题清单,练多角度提问;总结学习收获,感悟提问价值。一、整理问题清单,产生分类需求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前一篇课文学习的提问方法,对《蝙蝠和雷达》进行了自主提问,并形成问题清单。课后,教师对所有问题进行了汇总与梳理,作为导入第二课时的学习资源。本课时伊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使问题在大屏幕上任意跳动,请学生随机叫停。以此对问题清单进行了回顾,同时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读到哪部分内容时,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呢?读到某一部分时,你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在回顾、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课文中学生逐渐意识到针对一篇文章,不同读者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想对问题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就需要进行分类。恰恰是因为边读边思考,才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可面对这么多的问题,解决起来真是困难不小,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呢?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将问题分类的需求,不仅将课文读进了眼中,更读进了头脑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发现提问可以针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篇,这都是基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但显然只提出内容类的问题,是谈不上多角度思考的。怎样打开学生思考的角度呢?我们来进入第二版块。二、完善问题清单,拓宽提问角度在这一板块中,教师首先出示了课后练习第二题,请学生思考:这位小同学提的两个问题又属于哪一类?这样一个问题,再一次触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发现眼前这两个问题均不属于内容类。这时教师顺势启发学生进一步拓宽提问角度:这两个问题又是站在哪个角度思考提出的呢?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再次阅读课文。此时的阅读行为,是富有思维空间的,学生需要将两个问题不断与课文内容进行关联与思辨,扎扎实实地做到了边读边思考。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发现提问者是站在对文章写法的角度思考并提出的,这样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写法类;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发现它与生活实际遥相呼应的,需要借助课文以外的知识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称之为生活类,或拓展类。就在这样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对一篇文章提出问题。语文学科致力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任何技能与策略,都应当紧紧依托语言的实践,阅读策略的学习亦是如此,要使学生在实践与运用中掌握与巩固,因为知道如何提问很重要,学会如何提问更重要。所以,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回顾自己的问题清单中并思考:自己前一课时提出的问题,都属于哪一个角度呢?请大家为自己的问题重新找到它们的家。通过给问题找家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加强多角度提问意识的同时,发现思考和提问的角度不同,阅读的感受与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自己提出的内容类和拓展类的问题多,而写法类甚少,恰恰就是因为平时阅读很少关注文章的写法。于是教师请学生再一次阅读课文,尝试提出了写法类角度的问题,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失,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环节的教学视频(播放视频)。这一次的阅读,学生关注到了之前未曾关注的写法角度,提出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文章第一段没有写有关蝙蝠和雷达的内容?第三自然段的结尾为什么要用一个问句进行表达?为什么课文题目是《蝙蝠和雷达》,而前七自然段都在写蝙蝠,只有最后一段在写蝙蝠?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阅读实践中,发展了阅读思维,习得了阅读策略。三、填写问题清单,练多角度提问统编教材提示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应该更加重视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上着力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以助力他们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因此,在这一版块的教学中,我们以课后提供的片段作为巩固阅读策略的素材,请学生阅读后,尝试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内容、写法和生活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问题。这一板块的设计,将学习与运用自然衔接在一起,正所谓学以致用。四、总结学习收获,感悟提问价值对于即将步入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学会对学习历程进行总结,不仅可以优化学习习惯,更有助提升学习效率。本课尾声,我们设计指向总结学习收获的环节,思考多角度提出对于阅读的帮助?使学生意识到,边读边思考是一种好的阅读习惯。而针对文章提出问题,就是一种引发思考的阅读策略。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更能激发持续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回顾整节课,我们力图体现如下几点特色:其一,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遵行。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也是统编版教材的最大特点。只有将着眼点聚焦于此,语文教学才可称得上真有质量。阅读是语文学科一个重要领域,它既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认识世界,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支撑点,以关注、发展和训练阅读思维作为落脚点。借助新的教材内容,探索到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提升的教学路径,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形成。其二,对教材编写特点的遵循。整节课始终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教授提问的阅读策略,摒弃了细枝末节、面面俱到的分析与讲解,真真正正体现了“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其三,对学生学情特点的遵从。“提问”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问什么、怎么问十分重要。只有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有价值,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深入全面地了解事物。而这些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恰恰是所欠缺,要学习的。因此,整节课我们始终遵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引导学生在发现、思考、对比、总结等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一点点品悟,一层层理解,一步步运用,最终习得阅读策略,发展阅读思维。以上是对《蝙蝠和雷达》一课的评课,谢谢大家!
第三篇:蝙蝠和雷达评课稿
《蝙蝠和雷达》评课稿
刘守福
科普知识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介绍自然、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的情感元素可以挖掘,所以一些教师要么课堂上气氛沉闷,要么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学课,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小学语文中的科普类课文目的在于让教师以科普知识的传授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但许多老师在教学科普类课文时,讲解分析过多,知识拓展过滥,把语文课当成了科学课,当成了说明方法的专题讲座,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容器”,无限制地接收科普知识,甚至老师为了讲明一个问题,引用更多的科普知识加以说明,使得语文课变成了一节科学课。如何上好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呢?我认为教学这类文章时不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那么这类文章到底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才能使它的教学更具“语文味”?下面我就以《蝙蝠和雷达》一课为例简单谈谈。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应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等角度来考虑。具体说,就是要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语言实践状况。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的时候,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在这一问题上,总结严老师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以“质疑问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今天的课堂老师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两大问题„„这样明确读文方向,然后老师扣住这两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到以疑促读,理解课文的目的。
2、以“字、词比较分析”突出语言基本功训练。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严老师抓住语言因素,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科学常识。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她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看哪个词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即使„也„、极细”这些词时,老师进一步设问:“多灵巧的蝙蝠呀!你能读出你的惊奇和赞叹吗?”将“无论„„也„„”这个复句关系渗透于学生的朗读中,力求在词、句的强调读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配合、反复、终于”等词在文中所含盖的丰富意义,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老师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象:你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以此来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4、教师的板书形象化,意境化。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事物、上课容易视觉疲劳等特点。因此,千篇一律或固定模式的板书势必会令学生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运用有趣的字体变化及图画等手法进行板书。图文并茂的板书更能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使学生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今天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板书,极好的梳理了课文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学生练习叙述课文提供了拐棍。
总的来说,整堂课教路较为清晰,由学生质疑的两个问题攒起课堂,解决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形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采用自主读文,完成表格;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以自主读文,练习复述。可以说做到了知识渗透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但回顾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当学习内容有难度或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困难。
第四篇:《蝙蝠和雷达》评课
《蝙蝠和雷达》评课综述
听了霍老师《蝙蝠和雷达》一课,专题为“关注文体语言物质,训练言语表达能力”,我个人在听了这节课以后,提出了几个疑问。第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没有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没有明确读文方向,然后老师没有扣住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不到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二、以“字、词比较分析”突出不了语言基本功训练,也就是说没有关注文体语言物质。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霍老师抓不住语言因素,没有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不了科学常识。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他没有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看哪个词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即使…也…、极细”这些词时,老师进一步设问:“多灵巧的蝙蝠呀!你能读出你的惊奇和赞叹吗?”将“无论……也……”这个复句关系渗透于学生的朗读中,力求在词、句的强调读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配合、反复、终于”等词在文中所含盖的丰富意义,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老师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象:你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教师的板书形象化,意境化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事物、上课容易视觉疲劳等特点。因此,千篇一律或固定模式的板书势必会令学生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运用有趣的字体变化和图画等手法进行板书。图文并茂的板书更能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使学生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板书,极好地梳理了课文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学生练习叙述课文提供了拐棍。
总的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较为清晰,由学生质疑的两个问题攒起课堂,解决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形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采用自主读文,完成表格;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以自主读文,练习复述。可以 说做到了知识渗透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当然,没有尽善尽美的课堂,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就是填表格的时候,如果能去掉答案,制作活动的课件,让同学们自己做完后再去出现答案,这样效果会更好,这就有待我们去深钻制作课件的方法。
第五篇:蝙蝠和雷达评课稿
《蝙蝠和雷达》 评课稿
四年级组 杜云霞
今日听了本组刘颖老师执教的蝙蝠和雷达一颗,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很大启发。总体来分析本课教师教学目标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激发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紧紧围绕目标,一步步实施达到本节课目标。对于教材为科普知识类课文,教师有的放矢以教材重点内容为语言训练阵地。挖掘语言训练点设计了“填表格”“填空”“比较句子”等等形式多样的训练习题。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环节衔接紧凑不拖拉,由开始的复习到课文(重点段4-8自然段)学习期间穿插着语言训练,最后拓展及作业布置,过程完整流畅。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分发表格帮助学生学习训练,因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方法、学习方法、汇报方法,所以教师充分给予学法指导,每一环节都有精心设计。教师十分注重讲练结合、学以致用,这也是本课最成功、突出之处。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精神饱满、兴趣浓厚,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总体来说本课达到教学目标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很大程度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语言训练点较多,是本节课的突出闪光点。
但也有几点我认为做的还不够完善:如,本节课没有进行生字指导书写,课前词语复习形式化,课文没有设计一个统领全文学习的大问题而只是在开始提出了关于主要内容的提问思考,另外都是一些分散的学习要求,使得本堂课没有一个中心,可以以课后题第二题为大问题。没有设计课文重点语段的品析朗读与感悟批注展示朗读环节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另外还有一些课件出示材料的语法错误如一篇《蝙蝠的自述》前面是我而后面变成蝙蝠,人称不统一。以上也是我针对本课在改进方面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