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4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之图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

3.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

3.把文中描绘的春天美景转换为头脑中的形象。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语言恰当描述读文后头脑中想象的春之图景。2.体会比喻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1.重视朗读,通过一遍遍不同目的的朗读,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2.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导语: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明媚艳丽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是那么明丽美好。读读这些写“春”的名句,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写春的句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学生思考、回忆、交流。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设计意图】学生小学学过《匆匆》等篇目,他们对朱自清并不陌生,通过此环节,唤起学生对朱自清的回忆。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字音(一读)。

(1)默读课文,标好段号,标出自己不会或者觉得易错的字音。

(2)全班交流,提出问题或强调重点,生生之间互相订正,教师补充强调。(3)做学案字音检测卷部分,加强学生对字音的巩固。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是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步,在开学第一课上,教师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同时让学生明白还要认真查字典,及时积累。

2.再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二读)。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朗读前,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本文集中描写了春天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草、花、风、雨、人;喜爱、赞美之情。【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写作内容,引导学生初步通过词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写景状物文章重抒情的特点。

3.范读: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3~7段具体描写“草”“花”“风”“雨”“人”的段落,请学生思考:你最喜欢描写哪个景物的段落?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三读)小结: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春天:草嫩嫩绿绿的,铺满大地;花团锦簇、香气浓烈;风轻柔温暖,雨淅淅沥沥滋润万物。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美好艳丽,充满着力量的季节里,人们也纷纷出来活动,准备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大干一场。

【设计意图】1.这个环节是一个读者把“文”转换为“图”的思维过程。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图”“文”间的转换。“阅读”的过程是把“文”转换为“图”,写作的过程则是把“图”变为“文”。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笔下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完成了整体感知的任务,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大体上描写了几种景物,深入到景物的具体形态、大小、味道等特点。

(四)精读品析

1.默读课文,挑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想想它们好在哪里?(四读)学生默读、思考、摘抄、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①读一读下面两组句子,说说以下两组句子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雨细细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比喻”这种修辞是通过把此物比作彼物,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可以生动形象地写出该物的特点。②请学生再找找文章中的其他比喻句,读一读、说一说运用比喻句更好地写出了该物的什么特点。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寻其他比喻句,让学生巩固比喻这种修辞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比喻句更好地写出了该物的什么特点”让学生体会运用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五)布置作业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请你发挥想象,写三组比喻句来描绘秋天。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运用比喻句来写作,这个作业难度提升了,而且要写三句话。再帮助学生强化一下比喻修辞手法。

附:第一课时配套学案 春(一)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给画线字注音 水涨起来()应和()

散在草丛里()酝酿()

窠巢()披

撑伞()戴

()()薄烟()赶趟儿

黄晕()宛转()

抖擞()

嘹亮()

()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仔细思考,填写下列表格。

2.本文通过美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朱自清《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普定县补郎苗族乡补郎中学:郭艳

【课型】

新授课 【版本】

人教2011课标版(人教版2016年起始)【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大自然为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学习这个单元要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作者朱自清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教学本文,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作者是怎样表现春色美丽的;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标要求】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大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提倡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是一个普通的班级,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差。特别是在语文基础知识和朗读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连拼音都不会拼,因此字词的锻炼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要花一定的时间在字词上,之后才能涉及到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2、将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来阅读本文。

3、重视互动合作。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词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疏通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结构层次。【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读”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合作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并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解决问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课件出示题目),下面我们就以大为单位来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请说出与春天有关的成语和诗句,看哪一组说得最多。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评出优胜组并出示课件。学生:朗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拼读,全班齐读。

朗润(lǎng)鸟巢(cháo)钻出(zuān)宛转(wǎn)蓑衣(suō)嫩绿(nân)眨眼(zhǎ)稀疏(shū)嘹亮(liáo)烘托(hōng)黄晕(yùn)应和(yìng hâ)酝酿(yùn niàng)薄烟(bó)涨(zhǎng)抖擞精神(sǒu)散在草丛里(săn)

三、走进作者

1、教师: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一位老师刚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那位老师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同学们,你知道令师生动容的这个人是谁吗?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

3、作品简介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散文《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

• 注意字词读音 • 掌握朗读的节奏 • 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回答问题:可以把课文分成哪三个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其段意。

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第2-7自然段)、赞春(第8-10自然段)

(出示课件)

五、品读课文

(一)盼春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2、师:这一段只有一句话十来个字,但却用了两个修辞手法,不知哪位同学能够找出来,给大伙分析分析?

(1)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迎接春天?

(反复,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1、请同学背诵第一段。

(二)绘春

师: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重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文中第2自然段与3-7自然段存在着什么关系?

(这里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来描绘春天。段中写了“山、水、太阳”,总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三)赞春

1、这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比喻、排比,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又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排列有序,不能调换。)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赞春,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颂了春天的活力,还可以看到,作者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

(出示课件)

七、作业布置 尝试背诵全文

八、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九、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觉学生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对生字的掌握也较为熟悉,不足之处就是对学生没有完全信任,总是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而不能顺利完成课时目标,不能大胆地放手,导致教师主导的太多,学生对于本文的感情体验不够。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阅读、观察、讨论、总结来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篇:《春到梅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引导语: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到梅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到梅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软件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

3、简介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

2、要求学生: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

部件法:休息

换一换:吹

歌诀法:尽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

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春到梅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寒”、“挨”等5个生字,选择其中的两个指导书写。

2.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讲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体会梅花山上梅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叫《梅花》的古诗,咱们一起来背一背。

2.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那不畏严寒的梅花(板书:梅花),在南京有一座种满了梅花的山(板书:山),这就是梅花山。每年,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梅花就开放了(板书:春到),那景色非常迷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3.今天我就去梅花山看一看,一起学习第4课,谁愿意来读一读课题?(学生读课题,教师相机指导)

【课外拓展和课内阅读有机结合,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揭题,有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感。】

二、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梅花山走一走,看一看呢?(师配乐朗读课文)

2.这么美的课文,小朋友想不想读?那就赶紧坐端正轻轻地打开语文书,翻到27页,自己借助拼音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尤其注意课前预习时圈出的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一些长句子的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读完课文,谁来说一说,(指图)你觉得春天的梅花山怎么样?

教师引导:(指图)是呀,看梅花多美啊,所以去看梅花的人……(很多),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关注“看梅花的人”,使他们对课文的初步印象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了解。这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让我们一起去梅花山欣赏那美丽的梅花吧!(板书:梅花)

1.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数一数这一段总共有几句话,把你最喜欢的一句多读几遍,过会儿老师请你读给大家听。

(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反馈:第一自然段总共有几句话?

2.(出示:§1第一句话“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谁喜欢第一句,老师请你来读一读。(指名读)

(1)读了第一句话,你知道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早春)

(2)对呀!春天刚到,梅花就开放了,像现在这个时候,就是“早春”。(课件“早春”变红色)

(3)采访一学生:这位小朋友,春天都已经到了,你为什么还穿着棉衣呀?

(4)是啊!春天虽然已经到了,可我们还是觉得有些冷,这股寒流还没有完全走掉呢,这就是“寒气还没有退尽”。(课件“寒气还没有退尽”变红色)

(5)(出示:词卡“寒气”)

①谁能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②(课件:“寒”会意字图片)老师这儿有一幅图,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这座茅草屋就是“ ”,下面的冰块就是“ ”,图里藏了了个“寒”字呢!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啊!

③小朋友,老师用红色写出来的这部分特别难写,谁能来写一写?

④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寒”字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个“寒”。——师范写指导

⑤现在大家打开习字册描一个“寒”,写一个“寒”。

⑥“寒”就是冷的意思,小朋友想一想,你还能给“寒”找哪些词语朋友?

【“寒”字的教学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入手,在方法上讲究直观生动,在过程上强调扎实丰满,具有原创的研究价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6)梅花是在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的时候开放的。谁能来读好这句话?

满山的梅花都开了,到处都是——梅花可真多啊!(板书:多)

3.(出示:§1第二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引读:“那盛开的梅花……”

(1)(出示:梅花“挨”图片)小朋友,看,这枝头的梅花多美啊!它们开得怎么样?

①(拿词卡“挨着”)是呀!这梅花开得可真多呀!一朵“挨着”一朵,(师走到一生旁)看,老师和你靠得多近呀!我“挨着”你,也就是你……

②(课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变红色)你能和你的同桌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吗?还可以加上你们的动作呢!

(指名同桌表演读;全班表演读:这枝头的梅花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紧紧挨在一起,大家非常开心!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片片彩云”:枝头的梅花一朵挨着一朵,可多了。这是一棵树上的梅花,那许许多多棵梅花树在一起,又会是怎样一幅情境呢?

①(出示:“片片彩云”组图)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②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③(指图)小朋友,你们看,这里一片全是红的,像“红云”,那里一片都是白色的,就像“白云”,有的时候是红云和白云交织在一起,多美啊!就像“蓝天下的……”

④(出示:词卡“片片彩云”)(指名读、指导书写、齐读)

⑤此时此刻,你来到梅花山上,你会对这些“像片片彩云”的`梅花说些什么呢?(板书:美)

(3)指导朗读句二:你能来读好这句话吗?

4.(出示:§1第三句话“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当我们走近这些梅花,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1)指名读:谁来读读这句话?

(2)这么晶莹透亮的梅花,小朋友们想不想看一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①(课件:梅花特写组图)你瞧!多美的梅花啊!美在颜色,美在形状,每一朵都是那么迷人。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透明的一般,这就是“晶莹透亮”。

②谁能来美美地读读这个词?

(3)走近看,多美的梅花啊!凑上去用鼻子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是呀,这是淡淡的清香!(板书:香)指导朗读。

5.小结。

(1)出示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并配乐。

(2)读了这一段,你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吗?(出示:“春天到了,梅花山上的梅花。”)

【第一自然段的讲读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把识字教学与阅读理解统一于课文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感受梅花之美的同时,获得了语文的知识和能力。】

四、巩固总结。

1.梅花山上的梅花不仅多,而且又美又香,人们会怎样呢?

(板书:人们——)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巩固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去美丽的梅花山游玩了一番,还认识了许多的生字新词,你还记得吗?(开火车读词、齐读)

3.指导书写“挨”:我们不仅要学会生字,还要来把它写漂亮呢!

五、作业布置:

1.写生字。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在第一学段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者虽然年轻,但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出众,令人称道。】

《春到梅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片,紧扣词语,欣赏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通过朗读,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

教学准备:

课文动画,梅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教师简介梅花山。

二、初读指导

1、看图,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生字词。

3、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同学拼读生字词。

(3)同学交流已经读懂的词语。

(4)出示生字: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记字型。

结合教新偏旁:宝盖头、提手旁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

教师指导:读“盛开的梅花”后作短暂停顿;读“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后作稍长停顿。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春到梅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

1.课文《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2.《春到梅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3.春到梅花山教案

4.《春到梅花山》第一自然的教学设计

5.春到梅花山作文

6.春到梅花山

7.春到梅花山的教案

8.《春到梅花山》优秀教学反思

9.春到梅花山作文范文

第四篇:春的消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的消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聆听”“雏菊”“禁不住”“绿苞”“唤醒”“搔痒”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知春天刚来到时景物的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知春天刚来到时景物的变化特点。教学准备 师:

1.本课教学课件。

2.优美、舒缓的音乐,赞美春天的散文《春》及其他诗歌。生:搜集有关春天的信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聆听”“雏菊”“禁不住”“绿苞”“唤醒”“搔痒”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听读激趣

1.慢慢地,慢慢地,春的脚步近了,你们听(配上欢快、优美的音乐《春来了》)。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吧!(课件展示:春天里树枝泛绿,湖水清澈,小鸭嬉戏等图画)2.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来跟春天问个好吧!

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金波,他也特别喜欢春天,还为春天作了一首优美的小诗,想去读一读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第一课《春的消息》。(板书课题)学生谈论,读课题。生欣赏(向春天问好)听音乐 自由发言。

二、诵读诗歌,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宁新词,标出小节,看看能读懂什么。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重点指导:聆、雏、搔;齐读;开火车读。

②看来大家已经和汉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谁愿意展示自己读得最熟的小节?

抽生读自己读得最熟的小节,读后评议。老师相机进行节奏的指导,并强调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③指导学生重点读好第4小节中的对话。“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读出问答的语气)抽读,同桌对读,分男女生对读。3.再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作上记号。自由读文

学生注意的重点生字:聆、雏、搔

学生读词语,了解多音字。(漂:piao漂白。piao漂亮;禁:jin禁不住,jin禁止)学生读文,评议

(学生重点评议是否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得是否流利。)学生质疑,学会做好批注。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聆听”“雏菊”“禁不住”“绿苞”“唤醒”“搔痒”等词语。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懂得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自由轻读课文。检查、指名分节读课文。

生再读课文,思考每节说了些什么。带着问题自己读书 分段读书。理解每节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2.教师指导“聆、搔、苞”的识记,继续巩固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1)“聆”:仔细看看,“聆”的部首是什么?(“耳”字部)知道为什么吗?(提示:“聆”是听的意思。)右边是哪个部件?(“令”)“令”和“聆”的读音有什么异同? 教师小结:“令”表示读音,“耳”代表字的含义,这种字就是形声字。(2)找一找,本课还有哪些生字娃娃是形声字? 你能根据它的部首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搔、苞”等的字义。

(3)小结:大家真能干,虽然咱们汉字中有不少的同音字、形近字,但只要你根据部首想字义,自然能把这些调皮的汉字娃娃分清楚了。3词语练习:

(1)学生运用形声字“聆、苞、颊”等扩词。

(2)教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①聆:侧耳聆听(配图)苞:含苞待放(配图)②雏:雏鸟、雏鹰、鸡雏、鸭雏 根据词语想想“雏”的意思是什么。(小)③学生选词说话。

4.学生书写生字,师提示:注意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书写。认字、辨字、写字 字形难点:聆、搔、苞 学习形声字。

学生运用形声字“聆、苞、颊”等扩词。作业:

一、朗读课文。

二、写生字新词。课后小结:

第五篇:谢春+《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二泉映月》

心静 心净 心境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

谢春

223800

【教材简解】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目标预设】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从中积累关于月色和音乐旋律的词语。

2.能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由琴声联想表达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韵律美。

3.凭借课文内容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从而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他热爱 1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二泉映月》

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设计思路】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故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

板块一:欣赏音乐、破题导入。

板块二:一唱三叹、感悟坎坷。(第一课时完成板块一、二)

板块三:品读琴声,体会内涵。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

板块四:总结成就,课外延伸。【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破题导入。

1.播放二胡乐曲《二泉映月》。师: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2.告诉老师,这悠扬的二胡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师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意境,我们的学生早已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渴望一种心与心的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做的就要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课堂开始之前的聆听这首悠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学生们在这种舒缓连绵、涵义深刻的曲调中情怀激荡,也初步奠定了本堂课的情感基调。)二、一唱三叹,感悟坎坷。

师: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 2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二泉映月》

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提醒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理念:“学贵有疑,学也始于疑”。从学生未知出发,教学中围绕一个主要问题展开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致,也让每一位学生明白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指向性就强了,也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初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提醒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不仅使学生初步接触了文本,整体感知了文本,也使学生的初读不致于“放任自流”,做到了“有的放矢”。)

1.检查读书情况。

师: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出示:倾听 倔强 激愤 搀扶 积淀(强调“倔强”的读音)出示: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相信这一组描写月光的词语你们不仅能读对,读好也没有问题。(抓住月色的柔美,读出词之美。)

出示: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师:同学们把那么美的月光都读出来了,相信这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出它的旋律来。(抓住不同旋律的特点,读出词的旋律)

2.教写生字“倾”“愤”。3.齐读词语。

(设计理念: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对于文中难读的词语和关于月色、音乐旋律的词语按照三个层次,来理解文中重要的系列词语还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别让学生朗读、品悟,学生们也通过了对词语的朗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阅读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深切体会到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二)分层感悟,揣摩内心。

1.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二泉映月》

2.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

3.交流:两次听泉。第一次(1-2),第二次(3-4),创作出不朽名曲(5-6)。(设计理念:如果说阅读、感悟、理解是把书读“厚”,把短文读长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把书读“薄”,把长文读短,这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高年级的学生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此处的设计是对学生这种能力的检测,也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主要内容层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经验,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1)初听泉声

师:阿炳在第一听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阿炳听到奇妙的泉声了吗?为什么他没有听出呢?(2)再听泉声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交流并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极为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集中精力,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和关键处讲清,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有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对于阿炳第一次听泉声,为什么不能听出来,学生也许并不能讲得头头是道,教师这时也不一定要讲透,留下一个学生遐想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去学习课文,也更是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体会坎坷人生

师:是什么原因能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们能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来吗?(板书:坎坷)齐读

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描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关键词语来说一说。

(1)交流,(板书: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2)齐读“双目失明”。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二泉映月》

师:(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对他而言,他的人生必将是——指板书:坎坷的。由于双目失明,他只能靠——卖艺度日。

(设计理念:抓住这个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也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原因的重要词语。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体会,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悲惨命运,与阿炳也产生了情感共鸣。读了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学生的感情已有了初步的积淀。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寻找阿炳坎坷的经历的细节,又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阿炳的不幸,这样也为后一环节的感情诵读打下了基础。)

(3)想象“坎坷”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走进阿炳的生活的那段岁月,去体验他的那段坎坷人生。(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4)交流“坎坷”

(通过学生的想象说话,指名说,再次结合课文朗读,体会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设计理念:一边是流水淙淙的奇妙之音,一边是穷困苦难的坎坷人生。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在悟词中学生感悟体验,在几个画面的想象体会写话中,也结合了语文练习册的内容,让学生就能感同身受,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也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学生在切己的体验中悄然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5)品读“坎坷”

师: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引读)他 5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二泉映月》

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齐读,“渐渐地,渐渐地„„”。

(设计理念:通过词语的牵引细细品味,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不断掀起情感的涟漪。品词析句,一咏三叹,不断升温,学生置身其间深入体悟阿炳那不屈的情怀,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使得二泉池畔那一片如银的月色和那委婉连绵,如诉如泣的二胡声,都融入到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

三、品读琴声,体会内涵。(第二课时 略)

四、总结成就,课外延伸。(第二课时 略)

小结:然而,他深深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乐曲《二泉映月》究竟传递着阿炳怎样的心境?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课外作业:抄写三组词语。

(设计意图: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一些基础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不可缺少的,本课时除了要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原因有所体会感悟之外,也应对文中的重要词语做到适时的积累。这一教学环节,是对以上环节教学效果的一个总结和巩固。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不断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印象,在实践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内部转化,才能最终成为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真正拥有者。)

板书:

(1-2)初听

二泉映月(3-4)再听 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坎坷: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5-6)创作名曲

下载《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到梅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单元例1、2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 设计人:岳志芳 学校:东营区一中使用人: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例1、2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会认10个生字,正确认读给予、宽裕、立即、仁爱、糖果、圣诞、逛街、分享、援助、沉默不语、 兴高采、烈如愿以偿等词语。能......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团电力希望小学 罗蔚萍 【教学背景】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3《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城厢中心小学 林金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3、通过学习使学生有关爱他人的......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范文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Recycle 2 教学重点: 听懂、会说Let’s act 部分的故事。 复习4—6 单元所学的会话。 教学难点:Let’s act 部分的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具准备: 1 教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7、麋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重点掌握“沛”的写法。 3、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下句型进行口头交际: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 2.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技能。 教学......